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十七年(1891),美以美教会于弋矶山医院内创设医学堂,五年后,学堂移并南京。民国元年(1912)七月,李光炯与卢仲农等将安徽公学改办成甲种实业学校,分设农、商两科,乃芜湖新兴职业技术教育之开篇。
民国二年(1913),公立模范两等小学改为乙种商业学校。民国三年(1914),甲种实业学校改为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商科分出,另立第一甲种商业学校,未几,即停办。民国八年(1919),省令第一甲种商业学校重新开办(简称“一商”)。民国十年(1921),阮仲勉、李光炯、房秩五等创办公立安徽职业学校于高长街,设机械、木漆两科,校长时绍五。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范罗山扶风里有皖芜私立工艺学校,设化学工艺、染织工艺两科。民国十三年(1924)前后,私立华中中学一度办为华中体育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九月,弋矶山芜湖医院创办护士学校,后定名怀让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安徽省中等学校改组,一商、二农合并成省立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二职”),分设农、商两部。民国十九年(1930)广福矶曾有芜湖工科高级中学,次年因水灾停办。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职改为省立芜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农”),商科停止招生。民国二十四年(1935)九月,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内思工职”)开学,校址设雨耕山,有电机、机械两科。
民国二十六年(1937)芜湖沦陷后,内思工职改为普通中学,仅存的怀让护校亦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告停。日伪时期曾办有商业中学。
抗战胜利后,省立立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迁来芜湖原一商校址,定名为省立芜湖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私立内思中学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二月恢复工业职业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怀让护士学校复校。同年七月,旅芜泾、旌、太三县同乡会在老浮桥南首开办私立三益初级商业职业学校。
原由张治中、杜聿明、徐庭瑶、李济深等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广西全州创办的安澜纪念学校(纪念抗日名将戴安澜),于民国三十五年春迁来芜湖,改办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租定井巷6号为校址。民国三十六年(1947),芜湖县私立商会初级商业学校开学。私立安徽职业学校在原校址废墟上重建校舍,并获准接收西河沿汪伪房屋建染织厂,以利实习。
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芜湖有7所中等职业学校,计13科类,24班,学生828人。其概况见表7。表7
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芜湖中等职业学校简表

1949年秋季,市人民政府将原省立芜湖高级商业学校,改办为芜湖市高级职业学校,增设农艺、园艺两科。首任校长石原皋。同期,私立安徽职业学校与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合并为私立安徽安澜联合职业学校,朱子帆任校长,有初级染织、高级土木、机械三科6班,专业课设有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染色、纺织学等。12月,芜湖市立医院(次年初,改为芜湖市人民医院)附设护士学校,首届招生16人。
1950年,私立内思工职改组董事会,将学校与教会分开。安徽安澜联合职业学校并入芜湖市高级职业学校。7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儒林街设立皖南医事学校,次年更名皖南卫生技术学校。1951年2月,皖南区芜湖市高级职业学校分设为:芜湖市中级商业技术学校,芜湖市中级农业技术学校(设于原二农校址),芜湖市中级工业技术学校(设大砻坊原春霖中学)。同年春,新设岭南女子初级职业学饺(校址朱家塘,1952年秋停办)。为便于工农子女入学,工业技术学校、商业技术学校、内思工职分别增设初级染织,合作科及艺徒班。原怀让护校经接收后改名皖南芜湖医院附设护士学校。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原由外资津贴的内思工职,将其与市工业技术学校、安庆工校机械部合并,成立安徽省芜湖工业学校,有中级机械科、电机科,初级机械科和新机班,共22班,设实习工厂可容150人。同年9月,安徽省银行学校在芜湖下二街开学。10月间,皖南卫生技术学校改名“芜湖卫生学校”,迁入渡春路东段小桃山新址。1953年9月,原芜湖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与市人民医院附设护校、芜湖卫生学校护士班合并,成立芜湖护士学校,校址暂设市人民医院内。
1954年至1957年间,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行教学改革,落实各专业的生产实习。1955年,芜湖工业学校改称芜湖电力学校,设工业企业电气装备、电站电力网及其系统、金属切削加工、分析化学等4个新专业。芜湖农校新增果蔬裁培专业。同年,芜湖护士学校迁入铁山新址,1957年,安徽省银行学校迁往合肥。
1958年4月,芜湖市新芜区成立民办造船初级职业中学、民办化工高级职业中学、民办纺织中学,市西江乡成立齐落山民办初级农业中学。7、8月间,芜湖卫生学校改办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并迁往铁山,与芜湖护士学校互换校址。芜湖护士学校改办为芜湖卫生学校。1959年7月。芜湖专区体委在张家山成立芜湖体育学校,开设解剖生理、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游泳等专业课。同年8月,芜湖专区文化局在周家山开办芜湖艺术学校,学制五年,设有武功、戏曲唱腔、声乐、弓指法练习、素描等专业课程。芜湖市第十中学一度改名芜湖市科学技术学校,不久,又恢复原校名。至此,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电校(新名芜湖电机制造学校)、农校(芜湖农业学校)、商校(芜湖商业学校)、卫校(芜湖卫生学校)还有芜湖医专中专班和有关部。局等单位办的财贸学校(地委财贸部办,校址河南库子街)、体校、艺校以及设在裕溪口的水产学校,(上述财、体、艺、水产等校均属初等技术学校)合计87班,学生3647人,其中初技36班,学生1501人。
1960年1月,芜湖中医学校在中长街13号开学。次年秋,一所半农半读性质的初级农业中学即芜湖农业中学在邢家山成立。1962年2月,芜湖市调整中等专业学校,撤销芜湖医学专科学校中专部,学生并入芜湖卫生学校。芜湖市手工业局办冶金学校、市卫生局办的助产学校与财贸学校、体校、艺校均停办。其他一些单位办和民办技术学校、职业中学,相继停办或调整改办。1963年7月开办的芜湖市农垦学校,实行场校合一,以场为主,半耕半读,以耕为主的方针。11月,市初级农业中学改为普通初中(定名芜湖第十二中学)。
1964年,芜湖市进一步贯彻刘少奇主席关于“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增办半工(农)半读学校。除市农垦学校扩大规模外,巩固发展5所半工(农)半读学校和4个半工半读班,有纺织厂的纺织学校、造船厂造船学校、市教育局办的农业技术学校、市商业局在沿河路开办的商业职业学校、鸠江公社办农业中学,还有市十三中开设的4个半工半读班。在校学生共678人。
1965年,市教育局增设半工(农)半读教育科。8月,市十三中改为第一工读初级中学,另在弋江路建第二工读初级中学,在黄果山建第三工读初级中学。是年,芜湖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办学高峰。秋季,招生学校共有22所(含中级、初级两等五类)。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国家办)有:电校、农校、卫校、商校、中医学校(未含芜湖师范学校),在校学生2400人,当年招生892人;中等技术学校(部门、企业办、含半工半读)有:专署医院护士学校、专区水电训练班、造船学校、机械学校、仪表学校、纺织学校、五金学校、建筑学校、市商业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094人,当年招生573人;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有:农垦学校、农技学校,在校学生336人,当年招生152人;农业中学(初中)有:鸠江农中、官陡农中、四山曹姑农中,在校学生147人;工读中学(初中)有:第一工读、第二工读、第三工读,在校学生1062人。
1966年2月,市人民委员会成立半工(农)半读教育领导小组。未几,十年动乱开始,芜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部陷于停顿,教学设施损失惨重。1969年,芜湖农校、安徽商校、市商业职业学校被下迁当涂、宣城、郎溪、广德农村,芜湖卫生学校迁贵池县。12月,市农垦学校、农技学校被撤销。1969年11月,芜湖专署医院护士学校教师下放农村医院。1971年至1973年间,芜湖电校、省商业学校、芜湖中医学校相继恢复办学。1972年9月,芜湖电校改为芜湖机械学校(1979年改为安徽机电学院中专部)。1974年8月,原芜湖专署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改为芜湖地区卫生学校,校址仍设康复路。
1979年9月,芜湖农校迁回原校址。10月,皖南医学院附设护士班扩充为附设护士学校。翌年,安徽省商业学校、芜湖中医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自此,芜湖的6所中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80年,芜湖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迈出新步伐,采取与有关部门、局、公司、工厂联办形式,在6所普通中学设立8个专业,14个职业班,东方纸版厂子弟学校自办两个造纸职业班,学生共计718个。各联办单位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参加教学管理,参与制定教学计划、选定教材、兼任专业课教学,并承担专业实习,还根据专业需要,添置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
1981至1982两年,职业班开办遇到困难,除纺织专业继续招生外,其余均未能招收新生。1983年秋,拓宽联办门路,各职业班调整专业,恢复招收新生700人。1984年,市第五中学被定为芜湖市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实验性重点职业中学。6月,市教育局设职业教育科。其时,芜湖市属职业教育趋向分类定型,一是职业高中班;二是走读中专班,由省里给指标,学生自费走读;三是职业中专班,国家承认学历,但不包分配。
1985年元月,中共芜湖市委常委会研究职业教育问题,会议提出:劳动部门拟订招生计划,经计委审定后,由教育部门统一办理。学生毕业后,由劳动部门按“三结合”就业原则,解决就业问题。5月,6所普通中学改办为第一至第六职业高级中学。同年起,芜湖市进一步引导初中毕业生分流,在招生办法上,采取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与中专、职业高中分开同时招生,各自确定录取分数线,以保证职高在校学生有较好的素质。当年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实现了一比一。同时,还对各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进行了统筹规划:一职高以财经专业为主,二职高以服装、电子专业为主,三职高以机械专业为主,四职高以纺织专业为主,五职高以化工、旅游专业为主,六职高以建筑专业为主。各有侧重,显出特色。
1983年至1985年,市区职业中学毕业生共961人,其中招工录用553人,报考升学26人,参军54人,录用率达66%,还有自谋职业的75人,就业率合计达74%,职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
芜湖的中等技工教育起始于50年代后期。1958年,芜湖港务局、芜湖造船厂分别举办技工学校。此后一两年内,半工半读性质的技工学校相继开学,计有:芜湖造船厂造船学校、芜湖港务局港口机械学校、邮电局邮电学校、百货公司百货专业学校、红旗机床厂机械学校、江东通用机械厂工业中学、玻璃厂玻璃制造学校、市建筑公司土木工程学校、明远电厂电气技工学校、红旗印刷厂印刷学校、纺织厂纺织学校、交通学校、文教高炉职业中学、文教造纸厂造纸学校等14所,在校学生共计1599人。这些学校一般招收应届高小毕业生,有的招初中毕业生,有少数还照顾吸收本单位的职工子女。学制和课程是结合各工厂、企业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确定,修业年限各有不同,如造船、纺织、土木工程等为4年,玻璃、机械、电气等为3年,百货专业学校为2年。1960年,办学不久的中、初级半工(农)半读技工学校,由于条件欠缺等原因,有的改办,有的停办。但又有新办的学校。其时共有13所学校,在校学生1893人。当年首批毕业生118人(含港务局机械学校的29人,造船厂技工学校的89人)。1961年,技校基本停办。1974年9月,长江航运局江东船厂技工学校开办,后在杨家门建新校舍,改名长江轮船公司芜湖河运学校。1978年,芜湖重型机床厂恢复机械学校,1984年定名为芜湖机械技工学校。1979年至1985年间陆续复办和兴办的技工学校,还有芜湖仪表技校(1979年复办),芜湖铁路运输技校(1984年创办)白马山水泥厂技校(1983年新办),芜湖市劳动局技校(1985年始办)。此外,芜湖烟厂、芜湖汽车发动机厂也曾先后自办技校。各技工学校的招生、学籍归市劳动局管理。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制2年,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3年,毕业后一般分配在本系统、本部门就业。其中,市劳动局技校分散设班,定点在厂(公司),先后设食品、旅游、水泥、焦化等16个专业工种。
1985年,芜湖市中等专业学校概况、技工学校概况、职业高中概况分别见表8、表9、表10。
表8芜湖市各中等专业学校概况一览(1985年10月)

表9芜湖市各技工学校概况一览(1985年10月)

表10芜湖市各职业高中、职业班概况一览(1985年11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