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无线广播
1、芜湖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下半年,开始筹建皖南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5月15日正式播音,发射功率500瓦,频率960千赫(当年7月1日改为760千赫)。
1951年皖南皖北人民广播电台合并迁址合肥,成立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12月28日,皖南人民广播电台停止在芜湖市播音,留下来部分人员接办芜湖人民广播电台。使用原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频率和全部设备,与皖南人民广播电台相衔接,于当天用芜湖人民广播电台呼号继续播音。
1952年上半年,中共芜湖市委决定创办“芜湖大众”报同电台联合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芜湖人民广播电台于1953年3月1日奉命撤销。部分人员调往华东台和安徽台,设备分别移交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和芜湖市文化馆有线广播站,留下部分人员继续办报。
1958年7月1日,重建的芜湖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发射功率500瓦,频率1490千赫。台址和发射台都设在劳动路35号一个院落里。
芜湖人民广播电台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有自办节目。每日播音三次共8小时零10分,自办节目与转播节目各占一半。
1963年,芜湖人民广播电台随国民经济调整奉命停办,芜湖台停办后,改为转播台,芜湖市在郊区广播站的基础上,重建了芜湖市广播站。
1980年下半年,在芜湖市广播站的基础上恢复了芜湖人民广播电台,于1981年元旦正式播音。发射机功率1000瓦,频率1494千赫。芜湖人民广播电台属芜湖市广播事业局领导。
芜湖人民广播电台恢复后,在节目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根据“以新闻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宣传改革”的精神,于1983年4月1日增设了《简明新闻》,以播出当天新闻为主,在办好地方新闻节目的同时,还扩大了横向新闻联系,增办了上海、南京经济协作区域性报道。
1985年,芜湖人民广播电台办早、中、晚三档地方新闻,全年共来稿14202篇,播发了4320条新闻,省电台采用13条。专题节目有《家庭顾问》,《青年之友》、《文化生活》、《镜湖漫谈》、《乡镇园地》、《今日芜湖》等8个,文艺节目每天播出时间为3小时55分钟。
自1980年以来,芜湖人民广播电台在省以上获奖的稿件和节目有:《一个不谋私利的人》(通讯)、《变撵为帮》(消息)、《乡镇园地》(节目)、《市服装行业开展竞争》(消息)获省一等奖;《心与祖国紧相联》(通讯)、《领导应惜“墙内花”》(言论)获省二等奖;《一颗闪光的铺路石》(通讯)获省三等奖。
2、芜湖市中波转播电台
转播台是个老台,于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由原先的“芜湖人民广播电台”转变而来的,它是我市广播事业的基础,电视台和干扰台都是从这个台发展而来的。
1964年,转播台有职工14人,只有一台一千瓦的发射机供转播使用,三部200瓦发射机供干拢用,合计功率1600瓦,台内分转播和干拢两个组。1971年春,为填补我市电视空白,转播台抽出一部分人力组成电视小组,自己动手装了一台50瓦电视差转机。台址在现在的劳动路35号内,电视转播机房在赭山顶上。
到1976年广播事业局成立前夕,转播台发展为供转播用的一千瓦发射机两部(一部备用),供干拢用的一千瓦发射机5部,二千瓦发射机1部,五百瓦发射机2部,合计功率为9干瓦,比1966年增长近5倍。
1976年12月调整了广播系统结构,新建的芜湖电视转播台、芜湖实验台,基本上由原转播组人员组成,中波转播电台仍然保留建制。
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的统一布置,省广播事业局批准在芜湖兴建中波同步转播台。这个台建成后的工作任务为远、近两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接收卫星信号,实行全国同步广播,近期目标是转播中央台和省台广播信号,完成我市附近几个县的信号复盖任务。
中波转播电台工程于1978年8月24日正式破土动工,1980年8月全部竣工,完成地面建筑物1400余平方米。
土建工程完成后,立即转入安装调试两台10千瓦发射机,1982年12月1日开始用1395千赫频率试转播省电台节目,1983年7月1日正式投入转播省电台节日,用756千赫频率试转播中央电台节目。1985年7月1日,正式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这样城市听众能较好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省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了。
3、芜湖市实验台
实验台是由转播台分离出来的。
1972年以前,转播、电视、干扰只是转播台里的三个小组。1966年,转播台只有三部200瓦发射机供干扰用,到1972年,又增加了一部100瓦发射机。
1976年12月,调整广播系统结构,新建芜湖实验台,把台址迁入赭山公园内,机器设备也有所增加,有一部100瓦、三部500瓦、四部1000瓦发射机。
1978年,为了提高机器功率和质量,实验台成功地改装了500瓦发射机,由尖端放电改为放电球装备、安装调压器,由手摇调压改为自动调压,保证了机器的正常工作和干扰。1980年,实验台已有十部1000瓦发射机,其中两部承担芜湖人民广播电台信号发射任务。
1983年,实验台全年共完成干扰任务35136小时,在全国第三次干扰会议后,开始部分实行了正面干扰,将750KHZ干扰机改为节目干扰,更换了100KVA变压器,增加了一台配电柜,较好地完成了干扰任务。
实验台广播发射(实验台兼管电台的信号发射)每天工作三次计11小时左右,干扰发射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
1985年,实验台全年完成干扰任务约35040小时,广播发射任务4380小时。
二、有线广播
1、芜湖市广播站
1949年底,芜湖市建立了第一座有线广播站,文字节目主要是转播中央台。文艺节目主要是放唱片或请民间艺人及文艺团体直接演播,广播站只有八只高音喇叭架设在市区各主要街道。
这个广播站直到1954年,芜湖遭到特大洪灾时,才被迫停播。
1965年,重建芜湖人民广播站,同年10月1日正式播音,当时普及有线广播的方针先郊区、后市区。初建站时的广播对象只有一个赭山大队,线路10公里,喇叭18只,1972年前后,有线广播发展形成高潮,郊区有小喇叭1万2千3百只,入户率达96%,市区也有小喇叭2千多只。
城市有线广播事业的发展工作,是从1976年下半年开始的,共架设支干线达200公里,共建立了3个区广播放大站,并于1978年3月份实现了遥控遥测,全市共有170多个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与市广播站接通了广播信号。
2、郊区广播站
郊区广播站成立于1971年,当时称“郊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属郊区党委和政府领导。接收了市广播站移交的郊区农村广播网。郊区广播站是由原市广播站放大站改建而来,当时只有一部机器,功率为3.05KW。
郊区广播站建站初期,由于有市农网基础,到1972年前后共建6个公社广播站,架设广播支干线120公里。共有41个生产大队办起了广播站(当时全区共有49个大队),但在以后几年里,广播网逐步走向衰退。
1976年市广播事业局成立以后,将郊区广播站划归其领导。1984年12月起,郊区广播站又划归了郊区党委和政府领导。
1985年11月26日,郊区广播站开办调频广播,6乡1镇收听效果较好。全区共有专杆专线59杆公里,其中单线15公里,31个行政村接通了广播,拥有高音喇叭300多只。还有不少的行政村办起了广播室。
在广播宣传方面,郊区广播站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大胆改革节目设置,播音时间由原来的每天4小时增加到1985年的7小时,在转播中央电台、省电台的重要节目的基础上,以新闻为主,又设置了《郊区之声》(10分钟)、《农村科普》(10分钟)、《生活之友》(10分钟)、《周末半小时》以及每天二个半小时的文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电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