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8月6日,市政府宣布: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保甲制,取消镇一级机构,开始民主建政工作,先后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1952年7月成立环城、长街、新芜、河南及郊区五个区政府,郊区成立了11个乡政府。在巩固政权方面,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设立自卫警,每年冬季组织大规模群众性的冬防,开展户口调查工作,对反动党团特分子进行登记,召开控诉会千余次,有五万多人参加;1950年5月15日,在公共体育场公判并镇压了二十多个国民党特务、恶霸地主、老鸨、反动道会门首,1951年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稳定了社会秩序。1952年7月,开展了消除旧法观念的司法改革运动。
在郊区,1950年10月设立郊区办事处,领导土改工作,成立农会组织,先试点,后推广,至1951年底土改结束,郊区广大贫农雇农分得了土地、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废除剥削,农民获得了巨大利益。1952年在郊区建立互助组,1954年发展农村生产合作社,1956年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政府还在郊区推行三改、兴修水利,增加防洪排涝设施,组织金融部门发放了一定数量的农业贷款。
在城市工商业方面,先后建立棉纱、棉布、粮油等市场,筹建工商联,1953年以前,政府主要调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劳资关系,发放贷款,扶持生产,加强工商管理,促进城乡交流,改进税收工作,实行劳动保险。1954年1月成立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对全市私营工商业进行统计、清理、核资,7月份市政府又成立了商业改造领导小组,经过与资方认真协商,起草公私合营合同。1956年初,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三十吨以上的木帆船)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商业有八百余户实行了合营,其余分别组织为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
1955年4月,芜湖市人民政府改名为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性质不变。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芜湖市工农业稳步发展,税收逐年增长;政府在市政建设方面翻修了多条马路路面,建造职工宿舍,架设马芜48.2公里输电线路。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开展了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954年芜湖市两次遭受水灾,市政府组织以工代赈,开办副业生产,疏散灾民,发展社会经济,灾后组织群众修复圩堤,兴建了工程浩大的长江市区防水墙。
在社会改造方面,解放初,政府收容了大批孤民、乞丐,设立安老所、劳动习艺所、育婴所,1949年10月发出禁赌令;1950年进行了宗教改革;1951年3月市政府又发出了禁烟令,不准种植鸦片烟苗,不准贩卖烟毒,不准开设烟馆;1952年开始对妓女进行改造,12月15日,市政府下令封闭全市妓院,扣押老板鸨子,成立“妇女习艺所”,帮助妓女就业。开展宣传贯彻新婚姻法运动,改革婚姻方面的陋习。
这一时期,芜湖市人民政府在中共芜湖市委的领导下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中共八大精神的指引下,1957年市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大力领导农业增产运动,工农业生产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1958年按照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从各部门抽调大批力量,四面八方寻找工业生产门路,解决设备、原料供应、技术力量等问题,兴建、扩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如:纸板厂、标准仪表厂、肉蛋加工厂、耐火材料厂、水泥厂等,扩建了红旗机床厂、江东通风机械厂、造船厂、纺织厂等,重工业有了大的提高,机械、化学、建筑材料工业和轻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工业建成了四褐山电厂,奠定了芜湖工业的基础。在管理方面,市人委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整改,197年精简行政管理人员近两千人,1958年又精简了三千余人,编余人员下放基层生产单位,参加劳动生产。在郊区,对17个农业合作社进行整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掀起一个兴修水利、增积肥料和植树造林的高潮。
“大跃进”掀起以后,浮夸风泛滥,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市人委制订的经济指标一跃再跃,在“以钢为纲”“全民大办钢铁”的口号下,仅1958年8月至年底就兴建了八立方米以上的炼铁炉106座,转炉18座,生产铁四万吨,钢九百余吨。在市郊,迅速掀起一场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9月市郊全部实现了公社化;公社兴办托儿所、公共食堂等公共福利事业,提前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左倾思想的错误引导下,1960年开始,芜湖市的工农业生产开始下跌,经济产值下滑,相当一部份工业企业并闭、停产、合并或转为集体;农业生产的欠缺,则造成粮食的饥荒。1962年始,市人委着手调整,精减职工,压缩城市人口,共精简了四万余人,其中有二万多人返乡劳动,1963年动员社会闲散劳力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过动员和教育,有数千人响应号召,下乡插队落户。工业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保建设,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增加新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突出质量,全面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郊区农业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开展学大寨,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组织工业品下乡,扩大地方工业产品的销路,支援农村市场;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整顿无证商贩。至1965年,芜湖市的基本投资额有了很大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开始回升。
城市建设以“养护维修为主,重点解决急需,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城建管理”为主导思想,完成了弋江桥工程,兴建或拓宽了劳动路、中山路等一批城市主要马路,疏浚了镜湖,改善了城市供水。在城乡开展扫盲教育,1964年推行两种教育制,积极试办一批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兴建了一些文化设施。以“除四害,讲卫生”为口号,加强对传染病的控制和治疗,1965年组织大批医务人员下乡上山巡回医疗,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培训了大批计划生育辅导员等。
这一时期,市人委还协助市委在全市开展了整风反“右”、“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等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政权机构陷入瘫痪。学校停课、工厂停产闹革命。1967年1月,全市党、政、军大权为造反派夺去,市人委被迫停止工作。1967年8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进驻芜湖市进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5月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芜湖市革命委员会。
市革委会成立后,批复成立了各单位的革命委员会组织,审批各级革委会的组成人员名单,领导各个阶段运动在芜湖的实施开展。1968年6月成立了芜湖市群众专政指挥部,按照中央、省的指示,查处芜湖“6·26”反革命事件。9月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皖南大学及其他大中学校,12月组织贫下中农宣传队进行农村的文化大革命,先后召开全市规模的革命大批判经验交流会、10万军民深入开展两条路线斗争史学习运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演会等,表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狠抓阶级斗争。由于夸大了阶级斗争的存在及其作用,一大批地、市的领导干部遭到批判,大批干部被下放到“10·4”干校(后改为五·七干校)学习改造。
在市革委会的组织下,1968年8月,首批卫生工作队200余人下迁农村;1969年1月,芜湖四中、中医学校、护校、商校、农校、半工半读商业学校、机关业余学校等七所学校下迁农村,93户街道居民到农村落户,一中、二中等学校又第二批下迁宣城、郎溪、广德、等农村公社分点办学。十一个市属卫生医疗单位撤迁农村。十年动乱,芜湖市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项事业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1968年市革委会召开了全市工交战线的经验交流会,1969年召开打倒无政府主义广播大会,1970年召开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大会,狠抓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在工农业生产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年中建成芜钢一号高炉、肥皂厂年产3000吨洗衣粉合成车间、铜网厂、印染厂等一些项目,建成220千伏长龙山变电所,实现皖、苏、沪、浙电力联网。1971年还举行了一次全市人口普查。
1970年芜湖市民兵独立团成立,为加强民兵建设,后成立了“芜湖市民兵指挥部”。市革委会还成立了市人防小组,在全市开展“深挖洞,广积粮”。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计划生育;举办工农兵业余文艺汇演;成立市除害灭病总指挥部等。至文化大革命后期,市革委会一度开始着手研究和加强企业管理。1976年组织收治了唐山震区的伤员。
四、改革开放时期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芜湖市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国务院批准芜湖为开放城市,1980年又批准芜湖为对外港口;同年八月,芜湖市人民政府恢复成立,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1979年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在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国营和集体企业的扭亏增盈,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普遍实行经济责任制。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集体所有制工业有较大发展。1980年冬,较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停滞不前的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扶持发展农村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安排农业十大基地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兴修水利,增强抗灾能力。芜湖市的工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局面,年增长率一般高于10%,商品流通额及财政收入等均大幅度递增。1983年市政府编制了《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芜湖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政府重点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交流,至1985年全市外贸收购值突破一亿元;1984年与日本高知市、1985年与辽宁锦西市、内蒙古哲里木盟缔结友好城市,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出访了西欧、日本等。
1983年6月开始,将农村人民公社改为乡或镇,恢复设立乡政府或镇政府;1983年6月,实行市带县体制,繁昌、南陵、青阳、九华山连同前划入的芜湖县(合称四县一山)归芜湖市领导;1984年4月,市政府直属部门和县区政府完成了机构设置及领导班子的调整,以精减机构、压缩编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层机构改革在市直及县、区政府中全面展开。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商业等许多领域,价格体系、价格管理的改革也开始探索,全市145户工商企业实行利改税;将纺织、化工、二轻、建材、医药等行政局转变职能,改为企业性工业公司;鼓励农副产品进城,开辟农贸市场;允许和扶持个体户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兴工经商等。
1983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制订的《芜湖市总体规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并获省政府批准,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市内新建和拓宽了十多条马路,改造了一百四十多条小街小巷的路面,方便人民的生活;重点建设了九华山路。新建或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和职工住宅;1983年民用煤气工程完成,1984年中江桥建成通车。国家和省在芜湖也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小杨村编组站应急工程竣工确保了皖赣线的通车;安徽机电学院新校址及芜南公路也开始兴建。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安置了大批待业人员,提高了职工工资。科技、文教、卫生、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工作得到加强和发展,编制出1984年到1988年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科技开发的重点;发展和建设了电大、联大、夜大、函大、刊大及高等自学考试和中小学教育;芜湖电视台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积极推行《食品卫生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颁布了《芜湖市人民公约》,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及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五好家庭活动;1984年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布置,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市政府还注重自身建设,认真办理每次人代会提案委员会交给市政府的提案,制订出《关于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八条规定》;1985年设市长公开电话,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