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镜湖风景区
镜湖,位于市中心,由大小镜湖组成。大镜湖俗称“陶塘”,小镜湖为“汪家田”。宋代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杨柳芙藻。成为芜湖一大风景名胜;“镜湖细柳”名列八景之一,清代,李鸿章家族投入巨资在镜湖建了大花园,景春花园、柳春园、西花园和烟雨墩;建筑物参差错落,各种花木和景观居多,后因水灾和战乱毁,今作街巷名。
1945年,芜湖市政筹备处重建镜湖,拆迁了镜湖边住家户,加宽环湖路,沿岸用石驳岸,栽植柳树,恢复“镜湖细柳”景观。1947年春,成立“陶塘公园管理处”。1949年,市政府建立“陶塘区生产事业管理处”,后改为赭山陶塘管理处和园林管理处,1981年正式建立镜湖公园管理机构,管理镜湖风景区。
镜湖现有水面230亩,湖滨绿地(含小岛)54亩。建有景区景点十余处,为市区开放性游览区。
1、风景区建设与绿化
1949年10月,陶塘管理处以220名民工从大官山运石子铺设路面,埋设下水道,改砌青砖路沿,修复景春花园的排水沟,以泄渲市区和镜湖蓄水。1957年疏浚大镜湖,开辟“三八公园”,辟建小镜湖道路。1973年建成公园铁栅围墙和湖心亭,重建游船码头和拱桥。次年二次疏浚大镜湖。
1985年底,对镜湖风景区进行重点改造建设,拆迁大镜湖北西南三面房屋227户,改造西花园截流下水道,新建绿地、景点8处和景墙景窗、花架长廊、竹亭廊、假山、山石壁画、喷泉雕塑等,以及铁栏园径、树林绿篱、草皮。镜湖景区改造工程获安徽省城市建设优秀设计二等奖。
2、景区、景点
迎宾阁:在小镜湖东北角,原名半岛,现有面积10亩。1973年11月兴建“迎宾阁”及道路、大门小桥,1976年竣工开放。迎宾阁为两层单檐楼阁,飞檐翘角,绿色硫璃瓦顶。内设会议室、展厅等服务设施。景点内树林葱郁,园径通幽,东北湖面植有莲荷10余亩,1985年建《梳妆女》和《少女与群鹿》雕塑。
观岚亭:在小镜湖南,坐南朝北,1985年始建,景区面积600平方米,观岚亭高5米,分上下两层,登亭眺望,赭山古塔及山光岚气尽收眼底,故名“观岚亭”。亭左建“听雨”长廊89米,倚湖而建,廊头一方亭,亭右是100米长曲廊,桥中建“邀月亭”,四柱单檐方形,景称“曲桥明月”。湖面建一组喷泉,亭后有假山拱道,湖面塑立一尊白色“荷花女”雕象。景区景色舒朗开阔,布置精巧,曲幽别致,游人争相摄影留念。
高知园:在观岚亭东,呈扇形,面积百余平方米,1984年为芜湖市与日本高知县缔结友好城市所建。以植物造景,辟有花坛3块,种植广玉兰、红叶李等名贵树种,配以绿篱护栏,园中央横置太湖石纪念牌,上书“高知园”。
三八公园:观岚亭西南。面积8亩,四周氏方形铁栅围墙。原为小镜湖水域。清嘉庆八年(1803年),芜湖关道宋镕筑一堤,把“两水”分开,堤名“渡春堤”。此处被垃圾和棚户填平或占领,建国后仅存一塘。1955年拆迁了园内住户,植树造景,修筑园径,为纪念妇女节,命名“三八公园”。1984年扩建少年宫和儿童乐园。1985年在园西北角建三座六角组合亭,逐渐形成花鸟个体户集市和市民纳凉娱乐场所。
柳春园:位于镜湖东南角,呈半岛状,遥对烟雨墩,面积8亩,为镜湖最早景点之一。明清时为“长春园”、洪园。乾隆五十年(1785),芜湖道知府陈圣修以洪园辟建留春园,并建“琴余别馆”和“留春舫”为官廨。道光十八年(1838),退休官僚王泽回芜购下园林建“希右园”,咸丰时毁。后人以“柳阴”、“留春”二桥,易名“柳春园”,解放前后为居民区。1957年,市文化局拆迁居民户,开辟“少年之家”。1978年划归园林绿化建设。1985年10月建设“留春亭”,“知春亭”、“归去来堂”和水上平台、曲桥、园径等景点,调整充实江南特色。
烟雨墩:在大镜湖南,面积7.2亩,与柳春园相对。清末,“李漱兰堂”曾建别墅,后废。1952年,划岛给市文化局,建一幢二层图书馆楼房,后改造为“阿英纪念馆”。
镜湖公园:初名陶塘公园,面积20亩,1952年建园。六十年代设镜湖茶社,经营饮食服务。1973年建木拱桥连接南北绿地,后改建水泥曲桥。绿化造景,花木茂盛,是群众休憩和锻炼场所。环湖有大花园、西花园和”藕香居”为景点,以花坛、景窗、假山等小品,以及“尺木亭”和明末画家萧云从雕象。
服务设施:1945年由民间合股经营游船。1953年园林接管后有游船20条,书画院对岸码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业。1973年重建码头开业,游船87条(木船40条),并备有救生艇2只。儿童乐园开设电转椅、小火车、碰碰车、转盘和跷跷板、滑梯等项目。
二、赭山公园
赭山位于城市中心,土石殷红,故名。由大小赭山组成,面积530亩,周长4.5公里。清朝胡应瀚在《一览亭记》中记述:“邑北诸山……则莫如赭阜为雄,山迤北益高,陟其巅则大江在襟带,面遥睇诸山,皆罗列如儿孙。”宋代以后,赭麓寺庙庵堂林立,酒馆菜社群建,博得历代香客游人的荣踊。“赭塔晴岚”为芜湖八景之首,然而历来赭山为无主荒山,每遇战乱灾荒,赭山风景屡遭破坏。
1933年芜湖绅士、县长王铸人和芜湖中学校长柯德发等发起,开办“芜湖公园”,在赭山南建“皖南图书馆”和修建“一天门”弹石路上山顶,次年春开放。1937年底,日军占据赭山,禁止通行。1945年8月日军投降,公园仅残存轮廊。11月,市政筹备处恢复了公园管理处。1947年后,赭山被国民党军队占为军事禁区,树林被驻军和群众砍伐偷盗,皆成荒山。建国后,经过多年规划、绿化和建设,1958年建成正式的赭山公园。
景区、景点、游览点;赭山公园内建有刘希平先生和戴安澜烈士陵墓。瞭望塔下建有东北义勇军烈士墓。“文化大革命”期间毁,仅存墓地和石亭。
大赭山南麓建动物园,1959年由三个私营动物园合并,同年12月对外开放,是皖南唯一动物园,有动物54种类275只。建有猴山、鸟舍、鹿苑和禽笼等,面积150亩,至1985年只存动物28个品种190只,管理人员16人。
隐园:大赭山东南麓地下(深15-30米),面积2200平方米,1981年建成地下公园,有“洞天楼”、“溪流湾”、“灵岩洞”和服务设施。
翠明园:大赭山西南麓,1983年秋建成,面积10余亩,园中苍翠欲滴,阳光明媚,故名“翠明园”,具有江南特色的仿古园林,园中有“荷花池”,旁有水榭“映壑”,过长廊与月洞门是一片樟树林,设有石凳石桌和假山、山腹有洞,人可通行。山下一泓泉水“鸣泉”,常年叮冬流淌不遏,注入荷花池。假山上建“鸣佩亭”,供游人小憩。
西园:在赭山西麓,俗称“十八亩”。八十年代前后,先后疏浚水沟,修建桥路亭阁,栽植花卉树林。1985年辟为赭山公园游览点,进出公园的西大门,园东儿童乐园,内设游艺飞机、电动游龙、大风车、滑梯和转椅、秋千等玩具,是芜湖市最大的儿童游艺中心。
凝芳园:靠儿童乐园西南。1985年建成,内设“凝芳亭”,竹长廊、假山等建筑小品。长廊贯穿东西。西建竹亭,供游人休憩。
中山堂:在广济寺山腰。1933年建成厅堂式平房,初设立“皖南图书馆”;1937年至解放前,先后被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占用。解放后,改名“中山堂”。1958年设茶社等服务项目,向游客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举办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展览。
瞭望塔:在赭山巅,原是“一览亭”,清代拆废。1932年为纪念刘希平先生,建“爱晚亭”。1950年改建“六角亭”,1954年11月在“六角亭”旁建“瞭望塔”,为城市消防队所用,后辟为游览点。塔有三层,飞檐围廊,由螺旋式木梯达顶层。俯视江城全貌,远眺长江,令人神往情驰。
陵墓:戴安澜烈士墓在小赭山南坡山腰,苍松翠柏掩映,墓碑高1.2米,上镌“戴安澜烈士墓”,东西两测石碑上刻有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赠题的挽诗、挽联和烈士事迹。戴安澜烈士,安徽无为人,1942年在缅甸与日军作战时牺牲,1947年灵柩运回芜湖安葬。1956年市民政局在小赭山建陵墓,1978年重新立碑,1983年修建陵墓。
刘希平先生之墓,1929年建于大赭山顶。“文比大革命”期间毁,1984年重建,墓体钢筋水泥结构,高2米,正面镌刻于右任题写刘希平生平事迹,由北大教授高一涵撰写。墓前石阶直达山腰,牌坊正面书“刘希平先生之墓”,背面书“浩气长存”,建国后改书“江城入画”和“江山如此多娇”等。
三、九莲塘公园
九莲塘在九华山路与黄山路之间,大小塘3口,陆地面积25.5亩,水域面积60亩。
古代,城北外的九莲塘,塘连塘,水域宽阔。《芜湖县志》:“浦草塘在北门外,南名范白塘,西名门楼塘,东名团塘;九莲塘在蒲草塘东南。”相传原为九眼水井汇掘而成,故名九莲塘,又因塘中莲藕茂盛,易名九莲塘;日久成为这片水域统称。现在的九莲塘实为蒲草塘,解放初,水面约120亩,九莲塘为67.5亩。原归善馆会堂和私人。1956年,赭山农业社接收了水塘。
1976年3月,开始疏浚九莲塘,历时三年。疏浚挖出的污泥填平环塘路和西南堆成两座山;塘西堆成小岛,面积6亩;环塘路和坡以太湖石、青石和麻石铺驳成。1978年先后建成“月洞桥”、“胜利桥”、“百鸟朝凤桥”、“曲桥”、“无名桥”等五座桥及三块花坛。1979年7月始,由园林管理处绿化建设,栽植带状本杉林、岸植池杉、香樟和广玉兰。湖岛植柳树、梅、香樟、合欢、柳杉等观赏花木,水产养殖,以及花卉生产基地,每年三万盆花,目前,正在筹建公园。
景点桥梁
胜利桥:径通小岛长约40米,宽3米,青石结构,三孔,1978年11月建成。
百凤朝阳桥:位于塘西南,长20米,宽3米,三孔,青石结构,两侧栏刻各种鸟雀,故名。1979年建成,后遭破坏,仅存桥体。
无名桥:位于塘西北,钢筋水泥结构,三孔平桥,长10米宽3米;两侧26根栏杆,柱头皆白麻石雕成狮子玩球状,故称“狮子桥”,1979年底建成。
月洞桥:九莲塘东,石结构,长20米,宽4米,1978年4月建成。
曲桥,九莲塘东南,白麻石结构,长20米,宽1.5米。俗称“九曲龙桥”,1979年建成。
四、汀棠公园
汀棠公园,位于城北境内,面积999亩,其中水域493.95亩。东西陆地与长堤相连,是西江棠桥村农民集资建办的园林,以“五里汀”大塘为景区命名“汀棠公园”。
1982年,市人大批准兴建汀棠公园。第三年国庆第一期工程结束,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并开放接待游人,在全国具有影响,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农民公园。
景点与游览点
玩鞭亭,公园正门广场,建筑面积60平方米,广形、重檐翘角,是承袭二十里铺古玩鞭亭所建,以藉恢复“玩鞭春色”。1983年3月开工建设,次年9月竣工。
长廊,在公园门前广场,环塘而筑,长160米,1985年10月动工,次年10月建成。
珊瑚枕,因面积5亩得名五亩岛(自然岛)。岛上建一“钟亭”,内设古钟百斤重,1984年建成。
三亩岛,原以三亩易名,汀棠西南,由曲桥与塘两岸相连,桥长40米,有平台、雕塑、餐厅小卖部,塘东有一古井,青石井口上磨成寸余深沟槽,名“琉璃井”。
汀棠长堤,连接东西两块绿地,青石铺成小径,长220米、宽4-6米,堤两旁植有垂柳。1983年建成。
汀棠公园绿化面积105亩,以柳杨、香樟绿化道路;以龙柏、广玉兰点缀各景点。花圃面积30亩,种有白兰、茉莉、海棠、广玉兰等百余种品种。
水产:五里汀大塘五百亩水面,以放养黄白鲢、鲤、鳊鱼等,年放鱼苗25万尾,捕捞成鱼6~7万斤。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