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秦汉后,设将作监主持各地宫殿、陵寝、衙署、府第建造事宜。延至明清仍设工部。建筑工匠则散处民间,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平时以手艺为生,遇有兴作,即应征服役。古代的芜湖能工巧匠,营造了青弋江口的中江塔,和以寺庙为中心的永寿院、古城院、永靓禅林、清凉寺、东能仁寺以及“八大”风景区等几十处,现存初期于唐代的赭山广济寺建筑群,其规模技艺,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
自清光绪二年(1876)芜湖被列为通商口岸后,有了近代建筑。1877年英国首先在范罗山上建起领事馆;继后,弋矶山、铁山、凤凰山、大官山、小官山、狮子山等大小山头先后被法、英、俄、德等国修建起教堂、学校、医院等;陶沟至弋矶山一带江岸被划区为太古、怡和、瑞记、鸿安、和记五块租界,租界区内外商大修码头、仓库、楼房、车站、俱乐部等。随着芜湖米市的兴起,旅芜商人日益增多,纷纷同乡相约,捐款购地,争建会馆,多达19处。同时各国在芜湖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也随之扩大,市区建成了洋行,商店、工厂。出现了砖木结构代替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开始有了近代建筑。
与之相适应,营造厂商也应运而生。并出现瓦作业公所与木作业公所。宣统元年(1909)工务总会创办后,瓦、木作业公所相继归井商会,民国时期,政府忙于打内战,通货膨胀,投机盛行,建筑业萧条。
1949年4月芜湖市解放,1950年下半年,芜湖市人民政府为尽快改变城市旧貌,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建设,救济失业工人,着手组建国营施工企业,是年7月1日,芜湖市建筑公司筹备处(即芜湖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成立,1951年该公司正式成立。嗣后,通过民主改革和对私营营造厂的改造,至1956年9月筹备集中了芜湖市47家私营营造厂和市木瓦建筑生产合作社,成立了公私合营芜湖市建筑修建公司(今芜湖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三十多年来,芜湖建筑安装企业的施工技术,机械设备、构件制作加工等都有较大的发展,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的施工力量,截止1985年底,芜湖共有建安施工企业6个,其中部属企业3个,地属1个,市属2个。
三十多年来,芜湖建安施工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下,承担了芜湖市及外地的一些施工任务,充分发挥了基本建设排头兵的作用,在芜湖市完成的工作量,房屋竣工面积344.069万平方米。
三十多年来芜湖的施工队伍,除完成市区的建设任务外,还承建了皖南、江淮等地区的建设工程。并向坦桑尼亚、尼泊尔、马达加斯加、蒙古、埃及等十多个国家提供了技术援助和劳动服务。
一、施工队伍
1、市属施工企业
芜湖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市一建公司)系安徽省国营一级施工企业,坐落在芜湖市北京路30号(原罗家桥),始创于1950年。
1950年1月,市人民政府委托市民政局建设科筹建芜湖市公营建筑公司。是年7月1日,由皖南交通处和市民政局建设科调集来的12名干部及建设科14名工人组成的基本队伍,在国货路64号挂起了“芜湖市公营建筑公司筹备处”的招牌,开始营业。
1951年1月3日,市一建公司正式成立。
市一建公司成立后,随着隶属关系的演变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八次易名,四次迁址。
公司成立时定名为“芜湖市公营建筑公司”,隶属芜湖市民政局。1952年11月,改变隶属关系,行政上受市工商科领导。业务上受安徽省建筑工程局领导。11月25日,根据省政府关于统一规定地方国营工矿企业名称的通知,改称“芜湖市建筑公司”。1953年5月4日,市政府将原建设科改为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公司划归市建筑工程局领导,5月5日更名为“芜湖市建筑工程公司”,业务上仍受安徽省建筑工程局领导。1954年10月11日,市政府建筑工程局改为市政府建设局,公司与建设局合并办公,两单位内部组织机构统一,对外仍保持局、司两个名义。1959年2月12日,公司隶属芜湖专署领导,更名为“芜湖专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60年1月,恢复“芜湖市建筑工程公司”名称,改隶芜湖市城建局。1963年11月,根据省人委指示,成立安徽省建筑安装公司,公司归首收管,改称“安徽省建筑安装公司芜湖市工程公司”。1969年9月27日更名为“芜湖市第一建筑工程大队”,归芜湖市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11月5日更名为“芜湖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此后,一直沿用,先后隶属于芜湖市基本建设局、芜湖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市一建公司组建以来,立足芜湖,转战于江淮和皖南地区,一直担负政府各类重点工业厂房与民用建筑施工,足迹遍及17个市县。至1985年底,其在芜湖市承建的项目主要有:芜湖东方纸版厂、芜湖纺织厂、芜湖造船厂、芜湖冶炼厂、芜湖钢铁厂、芜湖重型机床厂、芜湖潜水装备厂、芜湖卷烟厂、芜湖火柴厂、芜湖肉厂五千吨冷库、芜湖市果品公司二千吨冷库、市政府办公楼、市委党校教学楼、市建筑设计院生产用房、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机电学院、安徽皖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芜湖一中、三中、市第一、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一、二百货大楼、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团结路住宅区、利民新村住宅区、芜湖饭店、鸠江饭店、铁山宾馆、芜湖市工人文化宫、和平大戏院、市体育场、市法院、检察院办公楼、市(北京路)邮电大楼,等等。
在外地承建的项目主要有:马鞍山炼铁厂、当涂肉厂、青阳4956、3443工程、黄山宾馆、温泉疗养院、黄山观瀑楼、黄山气象台、玉屏楼、巢县半汤疗养院和第四、六康复医院、国家重点工程繁昌50万伏超高压变电所等。
此外,市一建公司还先后向越南、蒙古、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劳务服务。
市一建公司的管理机构,虽随着任务与职工队伍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基本力量仍是相对稳定。1953年初,有固定工人546名。
到1985年底,市一建公司下属5个土建工区、四个后勤厂、队,总计全员职工4031人,其中正式职工2232人,职工中有技术职称的各类专业人员工11人,其它管理干部353人。拥有生产、生活基地共13处,占地面积22.8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793.62万元;各种主要施工机械设备668台(件),总动力1.18万马力。已形成一支工种齐全、技术装备雄厚、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芜湖市及皖南和江淮地区建筑施工行业中重要施工力量之一。1985年完成施工产值达3000万元,竣工面积15万平方米。
芜湖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市三建公司)坐落在市九华山路264号,系土建安装综合性的中型集体施工企业。
市三建公司始创于1956年9月。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改造运动中,由市人民委员会资改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公私合营芜湖市建筑修建公司。1961年5月,修建公司并入芜湖市房地产公司(后改为房管局)更名为房管修善工程处。1969年4月划出房管局,归口市建工局,更名为芜湖市第三建筑工程大队,1970年11月更名为市三建公司至今。
市三建公司成立后,主要承担市区房屋修缮和部分中、小型施工任务,企业发展不甚明显。1978年后,企业出现生机,建筑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进程。截止1985年底,市三建公司下设三个土建工区、四个后勤厂,拥有职工2168人,其中固定职工1584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共11人;固定资产净值287.4万元;机械设备688台(件),总动力4092.9马力。公司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其中厂房1.56万平方米。施工能力初具规模,年完成施工产值达2000万元,竣工面积达10万平方米。
2、在芜部属施工企业
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二航四公司)系部属一级施工企业。
二航四公司成立发展,溯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承建芜湖裕溪口煤码头工程的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第一工区,1958年随着码头建成,“第一工区”亦得到发展,更名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1985年,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对外称“中国港湾公司长江筑港公司芜湖分公司”。
二航四公司创建以来,辗转长江沿线、东南沿海,以港口水工建筑为主,兼营船台、滑道、桥梁、仓库、住房(宅)等施工及港口机械设备的制作安装,先后建成水上与陆地各类建筑工程共二百余项,其中在芜湖市的主要项目有:长江上第一个机械化煤港--裕溪口码头、芜湖外贸万吨级码头、芜湖中江桥、芜湖造船厂万吨级船台滑道、芜湖市一水厂新建一级泵房等。
截止1985年底,二航四公司下属工程队、厂共7个单位,职工总数1549人,其中工程师42人,高级工程师1人,经济师5人;拥有固定资产2520万元;建成生产、生活基地占地总面积19.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施工机械设备先进、配套,形成一支具有综合施工安装能力,且水、陆建筑工程并举的施工力量。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二建筑公司(以下简称七局二公司)系部属建筑安装一级企业。
七局二公司,创建于50年代初期,后改为国家建工总局二局二公司,1966年集体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二0二部队,1983年10月,集体改编为七局二公司。
七局二公司创建以来,转战南北,多次承建国防重点工程和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教育等工业厂房与民用建筑安装工程,承担过大中型上石方工程及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抢修抢建,并曾进入国际建筑市场,承建了埃及玛丽那旅游区工程。1984年迁至芜湖市承接施工任务。
截止1985年底,公司下属工程处、厂、直属队共10个单位;生产、生活基地占面积共1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1万平方米;职工总数3500人,其中经济管理人员占10.1%,工程技术人员占14.2%;拥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主要施工机械296台,运输车辆165台。1985年完成建安产值3800万元,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处(以下简称四局六处)系部属一级施工企业。
四局六处前身为抗美援朝铁道工程总队的一部分,1953年12月回国与铁道部原五局、八局、十一局及大桥局合并,至1964年铁道部决定由合并单位组建两个工程处,是年7月1日第六工程处在汩罗成立。
四局六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除承担新建铁路、桥梁、隧道等施工外,还承建了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安装工程。前期主要为铁路配套项目,属自营性质,后期由于队伍扩大,建筑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对外承揽施工任务。1984年,四局六处完成皖赣铁路线宁国至祁门段施工后,由休宁搬迁至芜湖市,主要承担芜湖小杨村编组站,芜湖至屯溪公路与铁道立交桥及至淮南铁路复线等工程施工。
截止1986年底,四局六处拥有职工70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50余人,经济管理人员100余人;下属综合工程段、厂共七个单位;拥有主要机械设备400余台(件),总动力约4.27万马力;已形成一支施工设备先进齐全,检测手段完善,具有综合施工能力,擅长完成各项突击任务的施工力量。
3、在芜湖的宣城地区所属施工企业
宣城地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于1958年4月在芜湖专区水利局工程队的基础上成立。成立时,职工300余人,绝大部分系手工操作,固定资产19.5万元。成立后,公司机构迅速扩大,施工对象由民用逐步转向工业建筑;随地、市行政区划的变化,公司曾几易名称,驻地一直在芜湖市区。现有十一个下属核算单位,职工2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高级工程师5人),固定资产1029万元,装备有各类打桩、静力压桩、起重吊装等施工机械500多台套。具备承担多种地基基础处理、大中型工民用建筑、水电暖升降设备安装、中高级建筑装璜综合施工能力的国营二级建筑安装施工企业。
至1985年,公司曾承建海运局七一一、白马山水泥厂、芜湖市锅炉厂、外运局港口库等1966个单位工程,优良工程率63.62%。公司坚持深化改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1984年被省建设厅评为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985年首获省级劳动竞赛优秀成果奖,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
二、建筑工程
1、近代建筑工程
芜湖市近代建筑比较活跃的时期是1876年辟为通商口岸至1937年芜湖沦陷之61年间。此期,建筑类型较前大为扩大,出现了学校、医院、教学、会馆、银行等公共建筑,以及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码头、火车站等交通建筑设施和宅第、公馆,里弄住宅等居住建筑,等等。建筑结构普遍以砖木结构代替传统的木架结构,并出现了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仍以传统民居形式为主,亦出现了仿西方古典形式和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现将其主要几项概述如下。
“益新”面粉厂现为芜湖面粉厂,位于青弋江北岸袁泽桥(今大砻坊),系1890年民族资本家章惕斋创办的“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1894年竣工投产,1909年原三层面粉大楼不幸焚毁,后扩大投资,购置素以制造面机器而驰誉全球的英国享利西蒙公司出口的全套新型制粉设备,聘请美国和英国工程师设计、指导,于1916年在原址重新建成一幢四层大楼的厂房。砖木结构,青砖实砌墙,木楼板,木屋架,铁皮屋面,外墙有扶墙壁柱,墙体由底层的750厚逐层收至四层的420厚,建筑面积为1007平方米,1954年和1970年,曾加固两次,至今仍在使用。
“明远”电厂(原址今芜湖供电局办公大楼)
位于十三道门广场附近(今中山路芜湖供电局内),系1900年民族资本家张中执等发起筹办,后由程宝珍、吴兴周等人投资增股,于1907年刨建“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占地24亩,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工程师罗史、门鲁、培路等人设计安装,1908年投产发电,先于民用照明,1911年以后用于工业生产,直至1961年因四褐山电厂建成投产才停止发电。该发电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墙围护,屋面为人字形钢屋架。单跨六柱间,跨度15米,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
“裕中”纱厂(今芜湖纺织厂)位于狮子山南麓,建于1916年至1919年5月,系芜湖官僚豪绅集资30多万两,英国人提供厂房设计和纱绽等设备,时有纱绽1.8万,日出10支和16支的粗纱40件,厂区占地面积71.01亩,除主要厂房外尚有栈房两座和办公楼一幢。主厂房4纵跨1横跨为二层砖木结构,红砖墙、木楼板,木屋架(带气楼式天窗),铁皮屋面。厂房内设细纱、粗纱、清花、梳棉共四个车间,总建筑面积为4637平方米。此厂房于1954年1月遭受火灾,车间和机器毁于一旦。现在的芜湖纺织厂是以后重建而发展起来的,厂房建筑面积已达8.67万平方米,纱绽达11万,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五百个重点企业之一。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吉和街东鹤几山麓,坐东朝西,面对长江,系法国传教士于1887年开始建造。1891年5月11日,发生“芜湖教案”,教堂被焚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议结赔款12.3万两白银。于1892年在原址扩大规模重建新教堂,至1895年6月建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部分被毁坏,1978年恢复,1983年修饰后正式开放。
该教堂采用长十字形平面,属五廊型巴雪利卡式教堂。主廊高,次廊低,教堂面宽17米,最宽处27米,东西长达39米,塔楼最高处约为29米(不包括十字架),总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系罗马风格,砖石结构,半圆形拱券是其建筑构图的基本要素,门窗洞口,长廊连拱,建筑饰券等以半圆形拱券来表现,主廊天花的筒拱由半圆形拱券和交叉拱券组成。
弋矶山医院病房楼位于长江东岸的弋矶山顶。建于1927年,1935年添建东翼,由赵南记营造厂负责施工,至1937年底竣工。
该医院创办甚早,最初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司徒阿特医师创办于1888年,时名为”芜湖医院”。1914年,美国医学博士包让接任院长,1916年开始筹划建造新的病房大楼,因资金等多方原因,计划未能实现。至1923年原二层砖木结构病房楼遭火烧毁后,重建成此楼。
医院前为三层后为六层,采取内廊型集中式布局。一、二层是普通病房,三层为特别病房。建筑坐北朝南,后部坐落在北山坡,巧妙地结合了地形,除底层入口外,尚有室外踏步直通二楼(正对楼内专设的礼拜堂),此处为整个建筑的中心轴,体现出教会医院的特点。建筑结构采用砖混结构,红砖墙,钢筋混凝土楼面,水磨石地面,中部屋面为坡屋顶,两侧(翼)为可登临其上的平屋顶,并建成屋顶花园,是病人休养的极妙空间。内部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装有X线机、自备发电机、蒸汽锅炉、贯通五层楼的蒸汽升降机,蒸汽集中供暖,电话和电器开关操作的护士呼唤系统,以及至今仍在使用的宽敝明亮的手术室。为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现代化医院之一。
此建筑造型为典型的外形反映内部功能的近代西方建筑式样。只是入口处作了重点处理,设计成西方古典柱式,并用入口大门上的小山花与屋顶大山花相呼应,取得一定效果。建筑物东西全长约67米,采取五段式处理,并不显太长,两翼向前突出,环抱花园,环境十分静滥。总建筑面积为5176平方米。
圣雅阁中学(今芜湖十一中教学楼)位于狮子山上,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创办。教学大楼建于1910年,坐北朝南,南面与西面有局部券廊。砖木结构三层,红砖墙木楼板,铁皮屋面,外观简朴高雅,其钟楼部分为五层,方形钟塔高耸,上部收成四梭台屋顶且插一“十”字形体,最高处平台可攀登远眺,建筑面积为1702平方米。
英驻芜领事署(今市人事局办公楼),位于市内中心地区海拔35米高的范罗山顶,建于芜湖开埠后第二年(1877),为芜湖最早的一幢近代建筑,亦是外国人在中国早期兴建使馆建筑之一。
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平面对称规整,近似正方形。东、南、西三面均有深达3.5米的拱券回廊,廊柱挺拔,圆券清秀,建筑物下部用白色石砌基座,墙柱用优质红砖砌筑,四坡顶采用深色瓦楞铁皮屋面,配以白色门廊石柱和连续拱券,檐下有齿形花纹,拱顶夹砌青砖,色彩搭配调和,材料选择恰当,南面有主入口,东西两侧有次入口。中间为八角形大厅,大厅两面各有两间办公用房,每间皆有壁炉,大厅后部有装潢考究的三折木楼梯,通往二楼领事官住房。楼梯平台下侧有出口通往后院附属用房。建筑物西北角另有辅助楼梯通往三层阁楼,登此可通过6个老虎窗察四面八方。此建筑为英国建筑师设计。内外装修标准及施工质量均属上乘,至今保存完好。其建筑面积为888平方米。
“芜湖海关大楼”(今芜湖航道段用房)位于长江东岸的陶沟。原海关在青弋江口的北岸,临时租用民房办公。1915年迁址于此,耗资29万银圆,费时三年,于1919年7月正式建成此海关大楼。
此楼坐东朝西,平面似方形,入口门厅置于钟楼底层,一楼为营业大厅,二楼为办公用房。主楼为砖木结构两层,三面有柱廊,红砖墙,四坡顶铁皮屋面,钟楼为砖混结构,位于主楼前正中,方形平面,高有四层,红砖墙,顶部原有攒尖层顶,后毁于日军之手。整个建筑红砖清水墙砌筑质量较高,檐部、腰线、砖柱、门窗罩等处有复杂的装饰线。钟楼与主楼一高一低,一实一虚、形成对比,颇具表现力。从江面看去十分注目,并构成起伏较大的特有的建筑轮廊线,与毗连建筑相比,富有鲜明个性。建筑面积892平方米,至今基本完好。
芜湖中国银行(今市工商银行),位于中二街,1916年6月1日破土动工,1917年5月7日竣工,由上海中南建筑公司建造,后毁于芜湖沦陷时期,约于1946年重建,“始复旧观”然“较前有逊”。
重建后的建筑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099平方米。营业厅临街,两层空间,面积250平方米,中有四根钢筋混凝土柱;沿街门廊处亦有四根三层楼高仿西方古典爱奥尼柱;因仓促重建,现观柱式不十分规范,然当年气势的恢宏仍可显现。
2、当代建筑工程
随着六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芜湖市建筑业得以迅速发展,施工周期短、竣工项目多,先后建成各种类型、各种结构的大、中建筑几千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今择其部分代表性工程项目,记载如下,以见当代建筑之概貌。
鸠江饭店位于中山路与北京路相交处西北角,东与供电局办公楼、南与市百货大楼隔路相望,是建国后芜湖市由公营建筑公司(今市一建公司)承建的第一座大型民用建筑,亦系芜湖市主要建筑物之上。
整个建筑物分为四个区,其中三区为主楼,高五层,二、四区均为四层,一区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其内走廊因施工时钢材供应不足,采用现浇竹筋混凝土面,平屋面女儿墙外排水,建筑面积七千余平方米,1957年竣工。由原市城市建设局设计室(今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芜湖东方纸版厂位于四褐山北麓、长江岸边,系“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亦为芜湖市第一座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工厂。
该厂以稻草为主要原料,以生产包装用黄纸版为主要产品。整个工厂为生产区、厂前区、生活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生产区建有纸浆、造纸、成品、铸工、机修、化学品仓库和喷放仓等主要车间及库房。其造纸车间建筑面积3780平方米,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部分砖混结构,最大跨度为12米。1957年4月破土动工,1958年12月竣工。1966年,在原基础上,对洗打、备料工段等进行扩建,并增建机车库、灰仓等共18个单项,使其配套更趋合理,生产能力增大。
东方纸版厂由上海轻工业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芜湖重型机床厂原名芜湖机床厂、红旗机床厂,位于长江路中段,与芜湖丝绸厂相邻、起重运输机器厂相对峙,系建国后兴建的芜湖及皖南地区第一个大型机床制造厂,亦为安徽省重型机械制造重点企业之上。
市一建公司从60年代起,开始承建该厂主要建设项目及附属设施。1966年10月至1967年3月,建成的铸工车间及生活实施面积3106.6平方米,总造价12.7万元。1971年,该厂扩建工程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到1975年底,市一建公司为该厂先后建成金工装配、铸造、新铸铁、锻工等四大车间和空压站、点滴式冷却塔等附属工程。总建筑面积2.515万平方米,造价328万元。其中,金工装配车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造价140万元,为单层四跨,预制框架结构,最大跨度24米(两跨),18米和15米各一跨,屋架与行车梁分别采用预应力折线型屋架和预应力鱼腹式行车梁。1972年4月破上动工,1973年12月竣工交付安装。
芜重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设计。
芜湖造船厂原名四四厂,为部属企业,坐落在弋矶山与狮子山之间,东临长江路,西濒长江,以制造各种军需舰船与民用船只为主。
其基本建设规模为芜湖各企业之首。1962年建的新装配车间系“二五期间全国141项重点工程之一,建筑面积4388平方米,造价37.2万元。1982年1月动工兴建的该厂最大车间船体车间,建筑面积为10344平方米,造价287万元。采用国内先进的钢管混凝土柱新工艺,自重轻、强度高、塑性好。钢管混凝土柱高21米,屋架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折线型,最大跨度27.2米;12米预应力混凝土托架,12米混凝土挂墙板,钢行车梁。1983年12月竣工。
芜湖饭店位于人民路与九华山路相交处西南角,毗邻赭山公园,西侧与芜湖邮政大楼相并,是现今芜湖最大综合性旅游业建筑之一。
整个建筑分为ⅠⅡⅢ区,分两期建成,1973年1月动工兴建的Ⅱ、Ⅲ区包括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造价100万元;砖混结构,钢窗木门,平面屋,门厅主楼与两侧对称付楼高均为五层,其余四层,东头部分为六层;内设普通客房和高级套房等,房内装饰有高有低,标准不一;楼梯、走廊地面为水磨石地面;同年10月竣工交付安装。1982年3月,I区高档旅游楼动工,建筑面积6118平方米,现浇框架结构八层。内设套房50间,100张床位,空调、音响、卫生等设施齐全,装有自控式电梯两部,可直达顶层餐厅,屋面花园茶座。内外装饰考究且协调一致。1984年竣工。
建筑物临街面设置花格围墙,构成临时停车场,并设有小车上下坡道直达门厅;四周以绿化围衬庭院,朴素而显幽静,背面为大餐厅、锅炉房等附属建筑,并与整个建筑形成内院落,且有侧门。
芜湖饭店由芜湖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芜湖工贸中心商场建于九华山路与人民路相交处的东北角。是现今芜湖和皖南地区最大的工业贸易商场之一。建筑面积为1.156万平方米,现浇框架结构,箱形基础构成地下室,地面上建筑五层(共六层)。建筑造型独特,由三座正六角形主楼构成一平面呈正三角形,气势庄重。内外装饰考究大方,外墙采用白底色上蓝斑点玻璃马赛克贴面,立面采用横向通长仿古铜色铝合金大玻璃推窗、仿古铜色铝合金大门,均配进口茶色玻璃。三座主楼环抱的中央大厅,采用悬索式钢结构圆形屋架,绿色半透明波型瓦屋盖。各营业厅分别采用进口凸凹式彩色墙布贴面,金银色装饰板镶嵌立柱,钙塑板、三台板拼装成不同形状的天棚,水磨石地面。内挑道式扶梯呈等腰梯形,层层叠起。功能齐全,装有各种灯具上百种,连接三座楼的过廊中间分别设有电梯井。工程造价365万元,1985年6月正式动工,于1986年1月底竣工。由芜湖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肉厂5000吨冷库建于市长江路芜湖肉类加工厂内,为芜湖市第一座大型肉类冷藏库。建筑面积10371.59平方米,现浇框架结构七层,预算造价为258.32万元。由安徽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于1984年6月承担施工,采取分层分段流水作业及合式大模板施工工艺,基础为400号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端承载整桩为传力体系,其桩截面尺寸为45×45厘米,最长为21米,最短为15米。1985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芜湖钢铁厂24平方米烧结工程建于青弋江南岸,芜钢东南角。设计年产量为22万吨冷烧结铁矿,系安徽省“六五”期间重点工程之一。整个工程占地面积10.56公顷;共分46个单项,其中现浇框架结构为主的19项;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结构的5项;混合结构15项;工程结构物7顶。烧结车间高为37米,钢筋混凝土烟囱高80米(施工采用滑模工艺)。工程概算总造价为800万元,1984年4月动工兴建,将于1986年11月竣工。
物资金融大楼建于黄山路与九华山路相交处东北角,现浇框架结构,总面积为20957平方米。大厦以两座塔式楼为主楼,高均为16层(58.6米),两翼建有裙房相衬,西北侧主楼为综合办公楼、东南侧主楼为宾馆。3至6层为普通客房,共40间设160张床位;8至16层为高级客房,共98间设223张床位,2层设有大小会议室。安装电梯两部,大厦顶部建屋顶花园。裙房分别为2层和4层,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将作为营业、交易、接洽、会议厅所。整个建筑外墙将采用毛面砖贴面装饰,可随气候不同而产生色质错综变化。工程总造价(预算)1100万元。1985年12月20日开工。
由安徽省建筑设计院设计。中建七局二公司施工。
三、施工技术
1、基础工程
芜湖濒临长江东岸,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要冲,东南有青弋江,水阳江自皖南山区来汇,其地势起优不均,丘陵岗阜,湖泊沼泽星罗棋布。从工程地质构造上讲,本区属第四纪全新冲积阶地,形成冲积层。工程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据1985年“芜湖市城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记载:本区可作为天然地基的土有洪积冲击的粘土和亚粘土,以及冲积的淤泥粘土、淤泥质亚粘土、游泥质亚砂土,还有夹于多压层范围内的薄砂层。
五十年代以民用建筑为主,高层甚少。五十年代初期兴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均在城内或近郊的山丘地带选址,而且建筑物上部荷载不大。其条形基础与单独柱基础利用天然地基便可满足要求。有些工业与民用建筑事前限定位置,施工时则根据土质情况和建筑材料,采用不同的基础,施工方法亦各异。如中山路的第一百货公司,东西与陶塘(今镜湖)相连,地基泥土与西面软硬不均,施工时采用了木桩基础和条形基础结合的方式。又如芜湖市新华书店,施工时因木材、水泥紧缺,采用石灰桩基础。芜湖油厂和冶炼厂车间因限定施工场地,地基下残渣、瓦砾、淞泥无法避开,故采用换土填砂基础。
1954年后,随着混凝土推广使用,混凝土基础陆续出现。1954年动工新建的现芜湖纺织厂织布车间、棉花仓库,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当时使用的混凝土标号较低,施工仍获得成功,成为芜湖解放后首次施工的大型混凝土基础工程之一。翌年施工的芜湖铁工厂(今芜湖造船厂)装配车间,其基础采用长15米和20米不等的混凝土预制桩基础,这项工程由市建一公司承担施工,南京市建筑公司协助打桩。亦是芜湖解放后首次施工的混凝土预制桩工程之一。
1959年,市一建公司在学习苏联的基础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对基础施工方法进行多项研究和改造,曾先后采用过重夯夯实基础,基础通腰加固。为后来各种基础梁代替钢筋混凝土地基梁施工方法,均获得成功。为后来各种基础施工初步积累了经验。
1961年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逐步引用以及建筑结构的变化,施工单位在基础工程施工时,针对地质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施工方法,基本解决了各类基础工程在施工中或受天气影响,或受地质条件限制而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多年来,在芜湖各施工单位除施工较多的条形与带形基础外,还施工了其他各种类型的基础。主要有:1963年施工的江东船厂16米烟囱,位于长江岸边,地基下淤流砂层厚。其基础底层用一百号水泥砂桨片石作挪垫层,上面浇捣二百号混凝土。1973年施工的重型机床厂金工装配车间为杯形基础,其杯形尺寸为1100×500×850(毫米),柱头插入杯口后用四百号细石混凝土填塞缝隙。1983年建造的芜湖造船厂船体车间亦采用杯形基础,杯口灌缝则采用硫磺砂浆浇灌新技术。1985年建成的市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其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此种基础是由现浇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外墙板及纵横内隔墙板组成的呈箱形的连续整体式基础,具有较大的强度和钢度。箱形基础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另外,钢筋混凝土环形壁基础、钢筋混凝土十字板带基础,正板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先后在不同工程中也采用。
与上述基础工程相比,应用略早的桩基础施工发展则较慢,1956年,市一建公司购造一台1.2吨导杆式柴油打桩机,之后,又研制了一些适应沟渠河边打桩的木框架自由落锤式打桩机具,建立了自家打桩队伍。结束了芜湖建筑行业能制作桩而不能打桩的局面。此后多年,虽时有桩基础工程,但以木桩为多,混凝土预制桩较少,且桩亦较短,截面尺寸一般在25×25厘米。
1978年起,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用地日益紧张,建筑物逐渐趋向高层,加之芜湖地处长江之边,软地基非常普遍,施工企业开始将打桩研究列为施工重点,并建立或扩充专业化的桩基施工队伍,增置桩基施工机械,以适应新的要求。深层软土地基基础施工水平的提高,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嗣后,采用桩基础,日益增多,并趋向深桩,大直径,高吨位发展。在桩的制作和施工工艺方面,芜湖市大多采用打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的截面尺寸25×25厘米、30×30厘米、35×35厘米、45×45厘米等几种不等,桩长以10-12米见多,接桩方式由用钢板焊接发展到用硫磺胶泥接头。同时振动成孔混凝土灌注桩和液压静力沉桩被逐步采用推广。1983年,市一建公司从湖南引进振动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机与技术。经统建住宅、机电学院教学楼和微型电机厂总装车间等工程试验、改进,获得成功,改变了芜湖地区软地基基础施工大开挖的局面。由于该桩机操作简便,施工周期短,并可根据土质软硬情况,桩基可深可浅,不需接桩和人工养护,特别适应在沟塘湖边及田间等土质差的软地基上施工,所以很快被推广。市三建公司为解决柴油锤打桩机噪音大,振动大,容易危及相邻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问题,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液压静力压桩机,经试验效果明显,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中发挥作用。施工企业对深层软土地基基础的施工手段增多,并以安全好省为目标,提高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使城市高大建筑的发展不再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
2、主体结构工程
建国初期,工业与民用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少数民用建筑亦用竹筋混凝土混合结构。1956年,芜湖市首次预制成功混凝土楼板,揭开了建筑工业化的序幕。六十年代初期,又试验生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嗣后,民用建筑的楼板、楼梯、工业建筑的柱、梁、屋面,逐步以工厂预制取代现场浇灌。主体结构随之变化。民用建筑大量采用砖混结构,以红砖和混凝土构件为主体。工业厂房则多为钢筋混凝土柱与较大跨度的预应桁架,一些轻工业车间与仓库,亦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与无梁楼盖等主体结构形式,其围护墙仍为砖砌体。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为了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值增加效益出发,对脚手架、砌砖法的操作、模板装置等不断进行技术改革。
3、屋面工程
芜湖地区位于长江温带,每年受黄梅雨季的影响,雨水较多,为达到屋面防水、保温、承重而又经济美观,体现江南名城风光。因此,屋面形式与做法仍是以坡屋面和平屋面为主。五十年代建成的城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大多是木屋架、机平瓦防水和坡屋面。工业厂房重点工程则采用锯齿形钢筋混凝土屋架,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机平坡形屋面。六十年代以后,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沥青防水材料的发展,工业厂房跨度设计越来越大,逐步广泛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式I型薄复梁,大型屋面板,油毡防水平屋面;或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架,钢筋混凝土挂瓦板,红平瓦防水坡屋面,或预应力槽瓦屋面及预应力混凝土单肋板自防水屋面等。民用建筑屋面采用预应力圆孔板承重,沥青油毡防水,架空板保温隔热层组成的单屋面,或为钢筋混凝土挂瓦板,机平瓦自防水的坡屋面。平面屋排水方式,基本上是女儿墙外排水,由落水管接至地面,个别工程亦采用檐沟外排水。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大板住宅,其屋面采用预应力空心屋面板自防水构件。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施工了若干新型结构的屋面工程,如双曲砖薄壳拱、马鞍形薄壳板屋面、网架屋盖等。
4、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
芜湖地区混凝土应用于工程,最早见于1906年建造的明远电厂,其基础为钢筋混凝土基础。为时较早,然而,长期以来发展甚慢。直至芜湖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增长和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主体结构向混合结构转变时期,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才逐渐推广使用,并得到发展。在品种上,除普通混凝土外,耐酸碱混凝土、防水防油混凝土、耐热混凝土等待种混凝土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生产工艺上坚持改革。混凝土配合比,由体积比改用重量比,发展到以水灰比和砂率数值为依据进行配合设计,据以施工;混凝土标号,初期常用的75号、100号、150号,几个等级,后逐渐被200号、300号、400号混凝土所代替,个别重点工程亦使用500号以上的高标号混凝土。
5、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
1977年后,芜湖地区在发展建筑结构系方面,除对原有砖混体系继续研究推广外、主要引进、试验并逐步推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大板住宅体系和砌块住宅体系,随着新的体系在芜湖使用与发展,加快了建筑工业施工的步伐。现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大板住宅、砌块建筑等。
6、厂房结构吊装
现代吊装技术的引进和采用,应首推市一建公司承建的芜湖东方纸版厂工程项目,但其吊袋机械则是租用南京起重吊装公司的一台16吨履带式起重机。嗣后,于1959年下半年,市一建公司为适应城市建设需要,始组织专业吊装组织,使用吊装机具主要以木扒杆,滑轮组、卷扬机为主。七十年代初起,地方工业建设不断扩大,结构类型逐渐向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屋架、及大型梁、柱、屋面板等发展,为保证吊装进度和施工安全,各施工企业或扩大或新组织专业吊装队伍,培训人员、添置吊装机械。使专业吊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胜任各种复杂吊装任务的专业队伍,已进行过单层工业厂房吊装、单层框架结构吊装、双层框架结构(两机平行)吊装、17米高柱使用一点吊装、32.5米跨屋架四点吊装、大型工业厂房使用塔式吊装、高型构架吊装18米跨度门或砼架吊装等。
在历次厂房结构吊装中,也有自然淘汰和不足取的吊装方法,如1961年省航办公楼和1981年市光华玻璃厂瓶胆车间工程,曾将自制鹅头吊机置于楼面上吊屋面扳。这种吊装法,由于机械的更新,已不使用。1981年市卷烟厂2号仓库构件吊装,用10吨吊机超负荷起吊,虽在起重臂上增加保护绳,经多次试吊,完成任务,但属侥幸成功,不能效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