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市临长江,青弋江自东向西穿过汇入长江,市内水井众多,湖塘遍布,水源十分丰富。1938年以前,芜湖市工业和居民用水全部采用井水、湖塘水、长江和青弋江水。
芜湖开始生产自来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侵占芜湖的日军为供应自己的军队营房、领事馆及附属洋行用水,在裕中纱厂(现芜湖纺织厂)内建了一套日产约50吨的小型制水系统。招收了十几名中国工人,开始生产自来水。供水范围仅限于赭山日军宪兵司令部,柳春园日本驻芜领事馆,中山路日商洋行。1939年4月,日军把这套供水系统移交给日商经营,日商接收后,即把市内供水与供电部门合并,成立了“华中水电株式会社芜湖营业所(中名:华中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芜湖营业所),同年才开始向市内少数居民供应自来水,每日供水量仅四、五十吨。
1942年,日商在太古码头(今一水厂内)建造一套2800吨/日制水系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基本建成。抗战胜利后,这套制水系统由“国民党皖南党政接收委员会”接收。不久“华中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芜湖营业所”更名为“安徽省芜湖水电厂”。1946年9月16日水电分家,供水部分成立“安徽省芜湖自来水厂”。1949年4月芜湖解放,当年日供水最高量仅达1423吨,全年供水313119吨,用水户578户,吃水人口不足2万人。
芜湖解放后,自来水供应量急剧上升。1952年兴建了范罗山水库,解决了高峰期和夜间供水。同年8月,水电再次合并,成立“芜湖市公私合营明远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供水部分为明远公司供水工区。1967年2月,供水工区从明远公司分出来成立了“芜湖市自来水厂”。1959年省建设厅根据芜湖市供水状况,批准在水厂内扩建3万吨/日制水系统,共分三批建成:一期工程5000吨/日制水系统于1960年建成投产,二期工程10000吨/日制水系统于1963年建成投产,三期工程1.5万吨/日制水系统于1968年建成投产。
1971年市革命委员会为解决第四个五年计划内工业和居民用水,批准兴建二水厂。1973年7月1日,二水厂第一期工程2.5万吨/日制水系统建成投产。1973年以后,因国家用于市政建设方面资金不足,许多地区缺水严重,尤其是中山桥南、弋江桥南、大砻坊、东郊等管网末梢地区白天基本无水,夜晚十二点以后才放到自来水,许多居民只好夜间起来等水,自来水变成了“夜来水”。
1978年1月,“芜湖市自来水公司”成立,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芜湖市供水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省、市政府对解决芜湖市多年存在的供水紧张状况十分重视,陆续做出了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的重大决策。
开源方面:安徽省政府于1978年投资扩建二水厂二期工程5万吨/日制水系统。市政府于1980年两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吃水难方案,并陆续作出兴建3.5万吨/日的三水厂;对一水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增5万吨/日制水系统;兴建2500吨/日的裕溪口水厂的决定。
上述工程,是芜湖市供水设施从未有的基建工程任务,市自来水公司在狠抓以上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兴建了黄山路加压站,调整了全市供水管网。1982年首次排装管道进入解放以来几十年无城市集中供水设施的四合山地区,使该区一些工厂和居民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该区原是各单位工业用水供应本单位家属,水质较差,不向外供应)。1983年10月1日,裕溪口水厂一期2500吨/日的制水系统投产,裕溪口区居民结束了饮用河塘水的历史。
节流方面:1982年10月“芜湖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成立后,通过宣传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精神,制定一系列节约用水措施,实行计划用水,杜绝浪费自来水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经过几年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努力,到1985年底,原市内三个缺水区也随之得到解决或缓和:
弋江桥南、中山桥缺水区于1982年7月1日三水厂建成投产基本解决。
大砻坊缺水区于1981年7月黄山路加压站投入运行后管网压力增强而缓解。
东郊缺水区于1983年底芜屯路(从汽车站至机电学院)更换口径500毫米干管通水后也得到了解决。
1985年,芜湖市共有四座自来水厂,设计生产能力19.25万吨/日,全年供水5529万吨(占全省第二位),日最高供水量19.45万吨,市区人口502188人,吃水人口45万,普及率9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7升,用水总户数12045户(不含分水表),其中工业用水户380户,占总用水量的64%,水站45个。另外市内还有25家有自备水源单位,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日(绝大部分是工业用水,不向外供应)。
市自来水公司根据芜湖市总体规划,通过调查,预测了1990年芜湖市自来水需求量将达到30万吨/日,对此,正着手筹备在城市上游桂花桥兴建日供水20万吨第四自来水厂。
一、制水设施
芜湖市自来水公司地址健康二马路42号,占地面积44772平方米。1985年共有职工452人,中级技术人员4人,初级技术人员20人,公司机关设七科一室,下辖一水厂、二水厂、三水厂、营业所、管线所、安装队六个基层单位,全年总产值654万元,利润24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659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4099瓩,房屋建筑面积18482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5952平方米。
1、一水厂:一水厂地址芜湖市健康二马路42号,地处长江芜湖段中游,占地面积16624平方米,始建于1938年。原为市自来水厂,1973年对内改为制水一车间。1978年自来水公司成立后改为第一自来水厂,此厂在1973年7月以前一直担负着芜湖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供应任务。供水范围为市中心一带,主要包括:北京路、吉和街、中山路、新芜路、二街、北门、黄山路、九华山路、大砻坊等。1985年,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日,实际日最高供水量已达8-10万吨。厂内生产设施其分三个时期建造,即日伪时期,六十年代初中期,八十年代初中期。
西阳垾简易水厂建于1960年,地址芜湖市大砻坊地区西阳焊,规模为日供水3000--4000吨。该厂从1960年4月动工到5月25日开始投产,前后一个月。由于采用湖塘水作水源,水源不充足,湖塘水污染严重,于1962年被迫停产报废。
2、二水厂:二水厂地址芜湖市长江路155号(杨家门),地处氏江芜湖段下游,占地面积26373平方米,上空为芜潮空军机场净空地带,原为市自来水厂制水二车间。1978年自来水公司成立后改为第二自来水厂。该厂于1971年动工兴建,全部生产设施分两期建造,总设计生产能力为7.5万吨/日,实际日最高供水量1985年已达9万吨以上。供水范围主要包括长江路、团结路、东郊路、芜屯路及四褐山地区。
3、三水厂:三水厂(水上一体化水厂)停泊在芜湖市杨毛埂江面,地处长江芜湖段上游,厂内全部生产设施建在一艘船上,船体总面积1020平方米,整个生产过程是将进水、加药、混合、反应、沉淀、过滤、消毒和加压送水等全部净比及提升都集中在船舱内完成。设计生产能力3.5万吨/日,兰州给排水设计院设计,芜湖市水泥船厂制造(1985年全国共有13座水上一体化水厂,芜湖市三水厂为最大的一座),1981年动工兴建,1982年7月1日投产供水,供水范围即青弋江南岸地区。
4、裕溪口水厂:裕溪口水厂地址裕溪口区沿江路,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该厂不属市自来水公司基层单位,由裕溪口区政府直接管辖。因该区长期无城市集中供水,居民在1983年10月以前,一部分居民饮用当地港务局、贮木场等单位自备水厂供应的自来水,一部分居民则以江水、塘河水为生活饮用水,1980年市政府决定兴建裕溪口水厂,1983年10月1日一期工程2500吨/日制水系统建成投产。投产初期仅供应居民生活用水,每天供水500~600吨,1984年开始供应工业用水。1985年全年供水仅80万吨。
二、供水设施
1949年至1985年,芜湖市供水设施共建成:范罗山水库一座、二街、中山路、黄山路加压站3座(二街、中山路加压站已于1985年前停用)售水站99座(1985年只剩下45座售水站);安装水表10084只;75毫米以上闸阀1057只;消防栓77只;口径75毫米以上管道151公里,最大口径为800毫米。
1985年,一水厂共有5条出水管道,其中:通沿江路2条,一条口径为500毫米,一条口径为200毫米,分别于1959年和1976年铺设。通狮子山路1条,口径为500毫米,于1964年铺设。通健康路2条,口径为800毫米和500毫米,分别于1984年和1977年铺设。二水厂共有3条出水管道。通长江路向四合山方向1条,口径为500毫米,于1977年铺设。通长江路向市内方向2条,口径为500毫米和700毫米,分别于1973年和1982年铺设。三水厂有1条出水管道,经市肥皂厂进入杨毛埂,口径为700毫米。
干管:1949年以前,芜湖供水管道口径75毫米以上总长仅10.45公里,分3条线路:一条从太古码头(今一水厂)经陶沟、吉和街、新芜路、中山路、大花园、二街至北门东门。一条从太古码头(今一水厂)经陶沟、北京路、安师大至赭山。一条从太古码头(今一水厂)经造船厂至弋矶山医院。
芜湖解放后,随着市内供水范围不断扩大,供水管网逐年增长,到1985年,市内供水干管纵横交错,支管密布大街小巷。口径75毫米以上管道总长151公里,分8条线路:一水厂四条,其中一条500φ沿沿江路向宝塔根方向;两条500φ和一条800φ沿健康路、狮子山路、北京潞、劳动路向城市中部和东部供水;二水厂三条,其中一条500φ向北、四褐山方向供水;一条500φ和一条800φ沿长江路、团结路向城市东部供水;三水厂一条700φ沿利民路向城市南部供水。
三、管理
1、水质:市自来水公司主要通过水源防护、源水净化、水质检验、管网水保护四个方面把住水质关。水源防护:芜湖市四座自来水厂的源水全部采用长江水,市自来水公司根据《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在下属各水厂取水口上下游设置了水源防护地带,安排人员在水源防护地带进行巡查和监测,每月对各取水口水源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掌握源水变化情况。源水净化:芜湖从1938年有自来水供应一直到1963年,源水净化物全部采用明矶、漂白粉,管网水浊度一般在20度左右。1964年开始使用硫酸亚铁、三氯化铁、工业废酸等净化混凝剂,从1979年起已完全使用单一的三氯化铁作为净化混凝剂,管网水浊度降到5度左右。1968年12月起开始使用液氯消毒,结束了几十年用漂白粉消毒的状况。水质检验:水质检验是保证自来水质的关键一环。芜湖自来水在1951年以前无水质化验,从1952年开始委托市卫生试验所检验水质。1958年建化验室,每天一个班次对分厂水、沉淀水进行水质检验。1962年改为每天二个班次对水质进行检验。1983年公司所属各水厂化验室实行每天三个班次对水质进行检验。此外,公司中心化验室每月定期按国家颁发检验的饮用水23个项目做全面分析一次,同时抽查各水厂出厂水质。管网水保护:为确保出厂水在管冈中不受污染,市自来水公司规定,严禁市内各单位自备水源与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直接串通,铺设供水管道口径在75毫米以上干管,在通水前必须进行冲洗消毒,建立管网末梢水控制点、观察点,设一名专职化验员每天巡查各点水质。
2、水价:芜湖解放以来,自来水价格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下降,从1949年到1985年,水价共经过六次调整。
1949年至1952年,每度水价为0.92个折实单位(1950年每担米为37个折实单位)。
1953年1月至9月,每度水价为0.45元。
1953年10月至1964年,每度水价为0.40元。
1955年每度水价为0.35元
1956年至1964年6月,每度水价为0.22元
1964年7月至1973年2月,每度水价为0.18元。
1973年3月起,每度水价一直为0.13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