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层概况
本市属长江沿岸地层区。区域地层自震旦纪以来发育较为齐全,但市区范围内地层出露较为简单,为中生代沉积岩层及火山岩组成,自老到新顺序为:
三叠系(T)--下、中统青龙组(T1-2J)。上统黄马青组(T3h)。
侏罗系(J)--下、中统象山群(J1-2xn)。上统大王山组(J3d)。
白垩系(K)--上统浦口组(K2p)。
第四系(Q)--晚更新统(Q3alx)下蜀粘土。全新统(Q4)芜湖组。
区内由于浮土覆盖,大部分地区无地层出露,情况不明,仅就现有资料,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三叠系(T)包括下、中统青龙组和上统黄马青组。
下、中统青龙组(T1-2J):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的小荆山以及卡子口一带的残丘,本组以石灰岩为主中间夹有薄层状泥质灰岩和炭质页岩。总厚度大于300米。
上统黄马青组(T3h):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小赭山、神山山麓,马鞍山和二矶、三矶等处。以紫色页岩和灰白色灰绿色细砂岩为主。走向多为北西--南东向。倾向北西或北东不一,倾角20-30度。黄马青组在本区岩层部分受后期岩浆活动的影响,产生退色、烘烤和硅化等现象。且常见有重晶石脉侵入,总厚度600多米。
侏罗系(J)包括下、中统象山组和上统大王山组。
下、中统象山组(J1-2xn):主要分布在四褐山、神山、龙头山和东、西梁山一带。本组以石英砂岩、砾岩等为主,产状变化较大。在四褐山本组岩层走向北东80度,倾向北西,倾角20度左右;在东梁山本组岩层走向南东115度,倾向北东,倾角40度左右。上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细砂岩;下部为次园状和棱角状砾岩。在龙头山下见有粗粒的石英砂岩和黄灰色泥质页岩与下部上三叠统黄马青组呈不整合接融,总厚度1000米。
上统大王山组(J3d):本组分上、下段,主要分布在大、小赭山、黄果山、杨家山和神山一带。
下段:由安山岩类岩石组成,厚约1000米,以安山岩为主,局部夹角砾凝灰岩、层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
上段:由粗面岩、粗面岩类岩石组成,厚约2000米,上部斜长粗面岩、玻基粗面岩为主,下部粗安岩为主夹凝灰岩、层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及凝灰角砾岩,局部见含集块角砾粗安岩。
白垩系(K)上统清江砾岩(K2n2):本统系808地质队所发现并命名(与浦口组相当)。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南青弋江北岸,被第四系沉积所覆盖。岩性分上、中、下三个部分,总厚178米,钻探未见底。
下部以灰岩燧石角砾岩为主,呈厚层状,角砾岩间夹薄层,中厚层砖红色粉砂岩。中部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组成。底部为红色含砾砂岩。上部为中厚层状含火山角砾为特点的凝灰岩角砾岩,间夹薄至中厚层砖红色含砾砂岩,粉砂泥砂岩等,见有石膏脉充填。
第四系(Q),主要包括晚更新统和全新统。
晚更新统(Qal3x)下蜀粘土:上部由棕黄色粘土和砂质粘土组成,土中含球状颗粒的铁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以上的残丘,如炼油厂、四褐山、齐落山等地及赤铸山西南一带,厚约20-30米。
全新统(Q4)芜湖组:分布广泛,一般海拔10米以下多为此层,系长江冲积而成。芜湖组是1982年安徽省区测队新建立的地层单位。本组分布在现代河谷两侧,组成河漫滩一级阶地,为典型的冲积类型,其与下覆岩层为不整合接触。本组厚约50米,可分三段,下段青灰、灰黄色含砾中--细砂、粉砂、砾质粒土,厚约9米;中段灰黑色淤泥质粉砂、粉砂质淤泥,厚约30米;上段为浅棕黄色粉砂、砂质粘土和粘土,厚约11米。
下段含金矿、钛矿和泥炭。矿体稳定,品位较高,可供地方开采。
二、岩浆岩体
区内岩浆岩大致可以分为中性和酸性两类,以及若干过渡性岩石。按其生成时期分述如下:
燕山早期侵入岩:以闪长纷岩为主。分布在区内的范罗山、弋矶山、大小官山和神山及大杨前村、大朱村一带。侵入在大王山组地层中。围岩有不同程度的蚀变和矿化,接触带附近往往成矿。岩石属浅成--超浅成相。根据岩性及产状特点,属火山--侵入岩即广义的次火山岩。是区内铁、黄铁矿和部分铜矿的成矿母岩。
燕山晚期侵入岩:侵入在黄马青组、象山群和大王山组等地层中,主要包括中--深成相石英闪长岩和浅成相石英闪长班岩及二长班岩等。
石英闪氏岩:主要分布在四褐山江边采石场。
石英闪长班岩:主要分布在齐落山、工业干道、香店和四褐山等地。区内主要岩体有齐落山石英闪长班岩体,侵入于宁芜向斜西北翼,出露面积约0.5--l平方公里,为一小岩株。顶部尚保存有剥蚀残余围岩之顶盖(见于芜湖地区粮库)以及大量围岩(大王山组粗面岩)之捕掳体,反映岩体剥蚀深度不大,本岩体为区内铁矿成矿的主要岩体。
此外,本期区内还见有二长斑岩(二长花岗闪长岩)体,分布在本区长江路北段,近南北向延伸,长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在平面上呈椭圆形。
三、地质构造: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分属淮阳山字型构造东翼下扬子准地台宁芜凹陷南缘。总体上说,从震旦纪到中三叠世,以相对稳定的沉降为特点,接受了以海相为主的沉积岩系。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至早、中株罗世,广泛海退。以接受陆相沉积为特征。自晚侏罗世至白垩世,由于地壳运动强化,导致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发育着一系列的火山岩系。尤其在燕山运动期,由于承受东西水平挤压力而产生近南北向褶皱及轴部压扭性断裂,如齐落山等背斜及断裂等。在南北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北西西向的张扭性断裂,如芜湖青弋江断裂等。上述两组断裂(节理)往往相交伴生,是控制岩浆侵入和喷发的良好通道。
本区较大的褶皱和断裂构造有:
齐落山背钭:轴向为南北、北北东向。南起芜湖市,北至龙头山,全长10公里,有向两端封闭的趋势。北段的封闭与倾伏较为明显。背钭核部最老地层为中三叠统上部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灰质角砾粉砂岩,两翼分别为上三叠统黄马青组。上、中侏罗统象山组组成。东翼保存较完整。西翼没于长江之中。
荆山背钭:背钭轴向呈近南北向,核部由下、中三叠统青龙组灰岩组成。由于受褶皱构造的影响,灰岩中次一级的褶皱和小断裂发育。但两翼多为浮土覆盖,情况不明。
西江口--裕溪口纵向隐伏断层(沿江断层):本断裂为航磁资料所证实,系一挤压破碎带,其总体走向北北东向,大体沿长江展布。在裕溪口附近的长江河道内有400多米宽的破碎带,断层带内岩石破碎较剧烈,断层角砾砾径多在2-4厘米,在广福矶--唐家湾一线的长江河道内也见近南北向的断层破碎带,断层带内见有由断层泥夹碎石组成的断层角砾岩分布。
大桥--芜湖纵向隐伏断层(齐落山断层):
本断层位于大桥、齐落山、芜湖北黄家院一带,隐伏在第四系冲积平原之下。断层中段为齐落山背钭纵向断裂带,是控制齐落山石英闪长斑岩侵入的主要断裂。其空间已为岩体所充填。在岩体中常见有大小不一的中、上三叠统地层捕掳体,并被交代成矿。该断层在航磁上有反映。在地质上沿江断裂带有石英闪斑岩和闪长玢岩的分布;在断层带附近有齐落山铁矿、赭山铁锰矿,并且矿化蚀变较强等待征。本断层后期仍有活动,具多阶段活动之特点。
姑山--四褐山东西向推断隐伏断层:位于姑山至四褐山一带,呈东西向延伸,长达16公里。在地质地貌上的表现是:姑山闪长玢岩、四褐山石英闪长班岩呈东西向分布;四褐山一带黄马青组、象山群地层走向近东西;区域航测重力异常曲线在此拐湾、扭曲;该带以南为广阔的冲积平原。推测断层后期仍有活动。
青弋江断层:属张扭性断裂,断层走向近东西,大致与青弋江走向一致或平行。东面自清水河入本市,向西延伸过杨家山北没入于长江。断层切割区内的荆山背钭和荆山断层,为横向断层,沿断层南北两侧三叠系青龙群和黄马青组及上侏罗统的大王山组地层发生错移,南盘相对上升。
荆山断层:属压扭性断层。断层发育于荆山背斜西翼,走向近南北。南被青弋江断层所切,断层西盘上侏罗统大王山组组成。东盘由三叠系青龙群和黄马青组组成,东盘相对上升。
芜湖火山口:位于芜湖市西南侧,青弋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构造上处于北西西向青弋江断裂与沿江断裂的交会处。其火山口属中心式喷发,火口呈不规则园形,直径6000米。其西南部被长江冲刷切割只残留火山类相次火山岩(闪长玢岩)。好似破火山口,火口的北、东、西三面尚有复成分角砾岩、火山熔岩角砾岩等,呈半环状分布。在大、小赭山、申园街、铁山、杨家山等地,火山角砾吉与凝灰岩相间呈层状构造,火山岩与次火山岩接触带有赤铁矿和铁锰矿脉充填。见铁山、大、小赭山有铁锰矿呈脉状和层状分布于火口周围放射状裂隙或环状裂隙中。
四、矿产资源
芜湖市位于长江下游成矿带。具有形成多种矿产的地质条件。解放后,经地质部门的调查,已发现的矿床(矿点)有:
1、齐落山磁铁矿
位于芜湖市区北5km的齐落山、双石碑、殷家山等地。与成矿有关的岩体系燕山晚期侵入的石英闪长班岩,矿体产于岩体或捕掳体之中。含矿围岩为下、中三叠统青龙组灰岩及侏罗系上统大王山组凝灰质页岩。见有大理合比、硅卡岩比、绿泥石化和硅化等蚀变。矿体受北北东向成矿前断裂构造所控制。主要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小矿体则产于岩体的裂隙中。主矿体走向北东0-30度,倾向北西,倾角30-55度,长约200-300米,宽5-10米,延深100-200米。殷家山北端,矿体产于凝灰质页岩的捕掳体中,走向近东西,倾角近直立,长100米,宽4米。此外,在齐落山和双石碑的深部有少量零星矿体,埋藏于负250米至负350米之间,多呈脉状和扁豆状,长10-100米,宽约5米。
经皖冶金工业厅地质二队1960年9月勘探评价,属小型矿床。矿石多高硫铁矿石。矿石中镓含量较高。可以综合利用。
2、赭山铁锰矿
位于芜湖市大、小赭山。大、小赭山是个不完整的背钭构造,背斜轴部由上三叠系上统黄马青组砂页岩组成,两翼由侏罗系上统大王组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等组成。轴向北偏东,向北倾没。其西翼为大赭山之西侧近东西向断层所切割。铁锰矿阵多产于凝灰岩中,区内共有矿脉10条,主矿体在小赭山东南坡及西坡,其中东南坡主矿体走向南西215度至北西西275度倾向东南或北东,倾角70度左右。矿体南宽北窄,平均为6.66米,长115米,呈弯曲不规则的扁豆状,西坡主矿体走向近南北,向西倾,倾角近直立。长65米、宽14米。其他小矿脉在小赭山东坡,与主矿脉近于平行,长25-50米,宽3.2-4.5米。此外,尚有三个较大的矿化带,大致呈北东、北北东向分布,长约100-110米,宽8-50米,矿床为燕山早期低温热液型。1957年1月8日华东地质局307普查队详查,属小型矿床,规模较小,其锰的含量较低,不需选矿可做高炉配料用,便于地方小型露天开采。
3、大桥镇泥炭矿
位于芜湖市郊区大桥镇西2公里,属第四系湖沼堆积型泥炭,1961年1月为皖芜专地质分局发现。本区未见基岩出露,全为第四系近代冲积层。泥炭产于稻田及河滩之下,在稻田之下者离地表约2米,在河滩之下者离地表约0.5米,泥炭层厚0.7-1米左右,出露长约2000米,宽约100米左右。在解放前由当地群众开采作燃料,1958年曾采掘作工业用,共采20000余吨。本矿点泥炭分布范围广,储量较大,质量尚好,经进一步工作,可供地方小型开采。
4、石灰岩矿
主要分布在市区之南部。它不仅是本区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而且还有多种用途,烧石灰和制水泥等。
分布于芜湖市东南郊卡子口、小荆山的石灰岩矿,为中、下三叠统青龙组灰岩,由中厚层状灰岩和灰质页岩组成,出露良好,可作小型开采利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