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浩荡长江,孕育千古英杰伟业;
不老湖山,目睹今昔江城巨变。
盛世修志,众手书写一代信史;
继往开来,中华芜湖同步腾飞。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汇合处。其东南邻芜湖县,西隔长江毗邻和县、无为县,北接当涂县。1985年全市设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郊区6个区,辖芜湖、繁昌、南陵、青阳四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市区面积为203.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26.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176.5平方公里,人口为502188人,其中多为汉族,回、满、壮、蒙、苗等1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8%。
由于芜湖襟江带河、近海濒淮,得黄金水道之便,历代为皖南和皖江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是安徽省近代工业、交通、文教、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现为安徽省省辖市。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芜湖市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工贸并举、城乡一体、综合发展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沿江港口城市。1982年,被列为全国16个中等明星城市之一。
芜湖地处东经118°20′及北纬31°20′左右,地形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平均海拔6--10米,东北高,西南低,地势低洼,沟塘纵横,零星山丘,散落分布。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爽,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195毫米,日照时数2075小时,无霜期219--240天。
芜湖地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接地带。土壤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土壤有黄壤、棕壤;耕作土壤有水稻土和潮土。植被属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由于人为影响,天然植被已荡然无存,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以人工林为主。1985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2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3平方米。
市郊主要农作物是稻麦、油菜和各种蔬菜瓜果;畜牧业有猪、牛、羊和各类家禽;水产资源尤为丰富,盛产鱼、虾、蟹、鳖,其中鲥鱼、刀鱼、中华绒螯蟹以“三鲜”之称,盛名中外。此外,芜湖境内还有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扬子鳄、白鳍豚和中华鲟。
芜湖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大约距今五、六千年前,境内已有人类劳动生息。春秋时,芜湖境内的原始聚落开始见于记载,名为“鸠兹”。“芜湖”之称,始于汉代。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就有芜湖。两千年来,尽管朝代替换,隶属变更,但芜湖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治由鸠兹故地(今芜湖县黄池镇南一里的土墩为古城遗址)迁移到今址。东晋义熙九年(413)至南唐升元年间(937--943)芜湖县治被撤销为侨县襄垣等所代达500余年。隋唐两代,原芜湖县城降为当涂县属镇。芜湖县复置后,经宋、元、明、清,曾属于江宁府、宣州、太平府(州、路)。民国时属安徽省,芜湖道,二、五、九、六专区,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同年5月10日,成立芜湖市,属皖南行署。此后,除1958年6月至1961年4月,1965年7月至1973年2月,芜湖曾两度属芜湖专区外,余均直属安徽省。
芜湖“东控勾吴,南连荆楚”而又“扼中江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要地。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国子重率师伐吴,攻克鸠兹,直抵衡山。三国时,吴将陆逊曾“部精卒数万人”,屯驻芜湖,南镇山越,北防曹魏。晋朝武昌守将王敦谋反,占领芜湖,筑高墙重垒,史称“王敦城”。唐初李孝恭征讨起义军辅公祏于芜湖,攻占梁山三镇。南宋末,文天祥抵御元军;明末,张煌言北上抗清,都曾大战于芜湖。
芜湖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05年,陈独秀、柏文蔚等在芜湖创建“岳王会”,率先举起安徽反清之义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芜湖的北大”--省立五中和芜湖工人阶级就进行有力的声援,同时,商界实行罢市,为安徽城市之首举。1917--1921年,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出版,标志着芜湖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1920年9月前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高语罕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沈泽民、董亦湘、蒋光慈、恽代英等同志曾先后来芜湖,留下了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1922年3月,薛卓汉等领导的人力车罢工,首揭了安徽现代工人运动的序幕。1923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委成立。1925年,王稼祥、李克农、钱杏、陈原道等发动芜湖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奴化教育和支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同年秋,芜湖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芜湖支部成立。1927年“4·12”反革命事变后,中共安徽省委临委设在芜湖,任弼时曾亲临江城指导工作;中共安徽省委临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烈士曾在这里不幸被捕。在抗日烽火中,粟裕领导的新四军部队,奇兵突袭芜湖近郊官陡门,使敌闻风丧胆;以谭震林为首的新四军三支队长期活跃在江城附近的繁昌、南陵、芜湖县等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大军渡江前夕,战斗在白区的芜湖地下党开展了有效的策应工作,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芜湖和南京。
素称“江东首邑”的芜湖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皖南重要商埠,其“十里长街”曾盛名省内外。本世纪三十年代商业鼎盛,营业额在长江沿岸的同等城市中居领先地位。建国前夕,由于日寇侵占和国民党统治,商业曾全面萧条凋蔽。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购买力的提高,商业规模逐步恢复、兴盛和扩大,批发销售面达长江南北和皖南各县,商品辐射至全国,成为皖东南商业贸易中心。1979年以来,由于贯彻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商业更加蓬勃发展。市区全面改造扩建了8条商业街,新建了工业、纺织品贸易中心7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小商品市场2个,工业部门附增门市部158个。与此同时,恢复了“芜湖米市”,开展了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和季节性工业品交易,兴起了美食小吃的夜市,创建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瓜子市场。1985年,市区共有商业零售网点4274个,从业人员2043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078万元。在长江沿岸城市中,仅低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4个大城市,居19个中小城市之首。
芜湖是安徽近代对外贸易的窗口,早在1877年就已正式开埠对外通商。建国后,外贸事业以崭新的面貌再度兴起,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1978年,国务院批准芜湖市对外开放。1980年,确定为安徽省第一个外贸港口。1985年,升格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
到1985年,芜湖吸收外资项目22个,直接利用境外资金1484.32万美元。同时,曾派出各种代表团、多批医疗队和有关专家出访和援外,并接待来芜公务、访问、旅游、经贸洽谈的各国外宾和回国探亲的华侨、侨眷及港澳眷属6672人,为开放前29年总和的15倍。
1985年,全市出口供货额10450万元,为1952年的550倍,出口产品换汇率位居全省第二。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机电、轻工、工艺、化工、医药、粮油、食品、五金、矿产、土畜产、水产等10多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茶叶、保温瓶、床单、真丝绸,皮鞋、猪鬃、桅灯、工艺品、羽绒、服装、园林工具、冻鲜鱼、大闸蟹、瓜子等产品曾远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芜湖是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现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芜湖的工业发端很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冶炼,两宋走向鼎盛,到了明代,不仅手工业炼钢全国闻名,而且是当时国内的印染中心。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记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近代,安徽的纺织、机械、粮食、化工等工业皆起源于芜湖。本世纪初统计,全省13家民族资本经营的工矿企业,芜湖一地即有5家,资本总额达57.8%。三十年代初,芜湖工业曾短期兴盛,但不久却逐渐衰落。建国前夕,市区仅有两个半烟囱和几十家手工业作坊,工业产值仅648万元。
建国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芜湖市的工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年增长速度仅次于合肥而居全省第二。市区长江路、赭山、大砻坊、河南、四褐山5个工业小区内分布着22个大中型企业,584家大小工厂,设有纺织、服装、机械、冶金、造船、电子、电力、仪器、仪表、日用五金、化工、建材、医药、森工、食品、工艺美术等40多个行业,共有产业工人168269人。其中:芜湖纺织厂拥有纱锭125512枚,属全国大型企业;华东电网第一座500千伏繁昌变电所建成,芜湖变电总容量达127.9万千伏安,位居全省第一;芜湖造船厂可造5000吨以上海洋货轮,是安徽最大的造船企业;芜湖重型机床厂是全国七大重型机床厂之一,可造各种立式金钢镗床、卧式、落地镗床;东方纸版厂可大批量生产牛皮纸、纸版、瓦楞纸等,为全国造纸骨干企业;芜湖微型电机厂能生产16个系列445种规格电机,销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欧、美等24个国家和地区;芜湖仪表厂生产的汽车仪表、软轴等产品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日本、苏联等国同类产品的水平;芜湖卷烟厂年产值35571.5万元,利税30079万元,位居安徽同行业之前;芜湖凤凰造漆厂可生产均聚、共聚和乳胶漆三大系列产品,是省内最大的造漆厂;芜湖钢铁厂拥有300立方米高炉一座、100立方米高炉两座,芜湖冶炼厂可生产电解铜、铜材、方端子、白银、黄金等产品,同为省内冶金工业的骨干;芜湖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铁画,不仅是我国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而且是世界艺苑独一无二的珍品。
工业产品中的机制板纸、缝纫机、微型电机、羽绒制品、涂料、总溶剂、增塑剂、乳液、桅灯、园林工具、工艺美术、船舶、保温瓶、汽车仪表、服装、皮鞋、电子管、铜网等均占全省首位。1979至1985年,全市产品获优187项次,其中:国家银质奖7项次(6个产品),部优38项次(33个产品),省优142项次(129个产品)。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1980至1986年,全市共开发新产品418个,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1个,国内先进水平的144个。
近年来,芜湖工业还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国内横向经济联合,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1978年以来,芜湖市从日本、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交引进项目68项。同时引进设备1603台(套),总投资25936万元。目前有28个项目投产收益,年增产值1.17亿元。同时,市区8个工业系统60个企业同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地区240个企业,在448个项目上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合,经济往来金额达2.42亿元。
1985年,全市(不含郊县)工业总产值229040万元,比1949年增长322倍。现在一天的工业产值超过1949年的全年工业总产值。其中:轻工业产值134260万元,重工业产值86793万元,轻重工业的比重为61∶39。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18.7%上升到86.64%。
芜湖是安徽水陆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要道,皖南邮电通迅中心。
芜湖港江面宽、岸线直、水深流缓,四季通航,是长江溯流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长江北(西)岸的裕溪口港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内河煤港,是安徽两淮和晋、豫、鲁诸省煤炭转运各地的集散站。兴建中的长江南(东)岸的朱家桥码头,是省内最大的长江外贸码头,可停靠万吨远洋货轮。目前,芜湖港又开发了“江海联运”、“铁公水联运”和集装箱运输,不仅担负安徽的物资运输,而且要承担长江上游川、鄂、湘、赣数省物资的中转和出口;与此同时,还与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运输联系,成为长江沿岸第五大港。
水路运输芜湖居全省之冠。从芜湖出发,溯江西上,可达九江、武汉、重庆;沿江东下,可抵南京、镇江、上海;顺裕溪河,北去巢湖、皖中和淮河流域;逆青弋江、水阳江,南入皖南山区。通航里程共有642公里,其中内河为367公里,常年通航178公里。1985年,全市拥有主要运输船舶2841艘,完成水路货运量626.6万吨,货运周转量197486万吨公里,客运量974.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1586万人公里。
最早的铁路--芜宣、芜宁路于1934、1935年通车。抗日期间,芜宣铁路遭破坏而废弃。建国后,铁路事业的发展,使芜湖成为华东地区的一个重要铁路枢纽。有淮南、宁芜、芜铜、皖赣四条铁路在此起迄交接。淮南线经合肥、蚌埠与京浦线接轨;宁芜线通往南京;芜铜线直达上海;皖赣线经芜湖越皖南、贵溪与鹰厦线相连。国家决定建设的华东第二铁路通道,将经过芜湖而沟通商丘至杭州的铁路运输。芜湖火车轮渡,使淮南线与其他三线相接。1985年,全市铁路货运发送量102.62万吨,货运到达量433.7万吨,客运发送量256.42万人次。
公路运输辐射全国。通往南京、杭州、屯溪、安庆(大渡口)、合肥的五条主干线可达游览胜地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和皖南各县的主要乡镇,并与苏、浙、赣、沪等省、市结成货运网络,通向全国各地。连接大江南北公路的汽车轮渡,日渡车达1000辆。长途客车每天有276班次,其中从芜湖始发的有134班次。1985年,全市计有民用汽车1061辆(不含社会汽车),其中:载货车688辆,载客汽车192辆,挂车87辆,运输拖拉机5台,其他机动车89辆。全年公路货运量399.3万吨,货物周转量13382万吨公里;客运量733.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7134万人公里。
市郊建有军用机场。五十年代,机场曾一度军民合用。现民航已正式开通。
安徽第一个使用电报和最早发行邮票的是芜湖。光绪二十二年(1896)3月,芜湖邮政总局成立,辖江苏、安徽两省、七府、三州32个分支局,自此,安徽省正式有了邮政。1915年,芜湖电话公司创办。建国后,邮电事业迅速发展,设备较为齐全。1962年正式开通ATC47型步进制自动电话。1980年后,自动转报电路逐步开通,译码机投入使用。1981年,省内第一座八层邮政枢纽楼在市区建成。1982年,半自动拨号长途电话开通。1985年,安徽省第一台程控包刷自动分拣机投入使用,同时,微波通讯、万门程控电话建成并开通,使芜湖成为皖南邮政枢纽和电讯指挥调度中心。1985年,市区现有邮电服务网点26个支局、所,46个投递段道。电报线路31条,长话线路182条。长途电信线路总长646.4公里,电缆线路总长61.3皮长公里,邮路总长1205公里。市内电话总容量6230门,话机3744部。邮电业务总量达364.62万元。
素为江南鱼米之乡的芜湖市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塘密布,气候温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郊区现有耕地89554亩,其中水田70370亩,蔬菜田15000亩,山地2586亩;水面53881亩,可养水面30000亩,养殖水面22812.1亩,青弋江、长江水面33公里。
建国后市郊农业曾经历过一些曲折起伏,但随着市区工商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水平上仍有很大的提高。35年来,郊区用于农业的投资达3600万元,农田基本建设累计用工1600万工日,完成土方1400多万方,培修加固了长江、青弋江、马塘、扁担河四段圩堤73.30公里,建立了沿江和内圩固定电力排灌站222座,装机304台,装机容量11072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台,小型拖拉机683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9万马力,年用电量886万度,有效灌溉面积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6%。全区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运输、脱粒的机械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科学种田,贯彻了“改革、开放”的农村经济政策,郊区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从而进入商品生产迅猛发展的新时期。近几年来,有近一半的劳力从种植业中转移出来,进入各个新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专业户、重点户、专业村、联合体不断涌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初步形成以农林牧副渔为主体、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生产体系。
1985年,郊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4943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078万元。粮油总产7661.32万斤,水产品总产153.2万斤,蔬菜总产4947.3万斤。生猪、家禽、蛋奶、桑茶、果品等农副产品也都有了成倍的增长。人均收入达486元。与此同时,村村通公路、户户换新房、家家有电器,昔日市郊农村那种贫穷落后的景况已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所代替。
芜湖是安徽省近现代文化名城,又是皖南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芜湖科技开发很早,力量较为雄厚。1985年,市区科技队伍中有10960人达到大专学历以上。1980年以来,全市共取得科研成果432项,其中获奖178项(省(部)级50项,市级128项)。试制投产新产品292种。在科技成果中,有可移式气垫带式输送机、MF2、MF3、MF4型系列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精制天花粉蛋白、弯曲菌的研究、钢筋混凝土工作船、WJX-I型激光显微光谱分析仪、高导电铅稀土绞线等项目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的空白。
教育比较兴盛的芜湖,已是安徽省的重要教育基地。建国后,芜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门类比较齐全、发达的教育体系。
1985年,市区有全日制高等院校5所(其中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安徽大学是建国前安徽唯一的高等学府。),有教职员3581人,在校学生0.94万人,为1949年的10.68倍和12.84倍。成人高等学校(含函大、刊大、夜大)和业余学校、在职中专56所,学员2.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3479人。普通中学(含厂办)32所(其中芜湖一中为省重点中学,前身为省立五中,“五四”运动前后系安徽和芜湖的重要革命据点。建国后的35年,该校为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新生5000多名。),学生2.48万人。职业高中6所,职业、走读中专班38个,学生3868人。小学125所(含厂办),学生3.98万人,普及率为99.2%。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1.4万名,入园率为91.4%。还有聋哑学校和弱智儿童班学生207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0.19万人(不含在园幼儿数),占市区总人口的20.73%。
从建国初到1985年,芜湖市共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2000多人,为社会培养中专人才23264人,大专人才7738人,高级专门人才20106人(大学本科生20059人,研究生47人。)。
芜湖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为安徽新文化运动起源地。建国后,”“二百”方针贯彻执行,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报刊、广播事业向居安徽全省前列。早年曾办有数十种报刊杂志,其中以《皖江日报》、《工商日报》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解放后,市区办有《芜湖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现为周6期,日发行量20000份以上,还办有文学杂志《大江》等。在“改革、开放”中,各种内部发行的报刊纷纷出现,主要有《安徽师大》、《芜湖科技报》、《芜湖青年》、《芜湖师专》、《安徽机电学院》、《芜湖环保》、《芜湖卫生》等10余种。1932年,安徽省历史上第一座无线电台--大有丰广播电台在芜湖开播。1985年市区建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地面卫星接收站1个,中波转波台1座,发射机2台(功率共20千瓦)。全市广播覆盖率85%,电视覆盖率70%,中波转波台覆盖率60%。
1985年,市区共有专业影剧院、开放俱乐部35家,拥有座位31208个。工人文化宫、文化馆(站)、书画院、美术工场等有6处。文艺团体、职工业余演出队17个。新建公共图书馆一座,藏书31万册。新华书店所属分店、供应部、销货店71个,集体书店7家,个体书摊28家。
市区有文联会员1019人,省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329名,全国文联所属各协会会员53名。多年来,正式出版的文学、戏剧作品15部;美术作品入选历届全国、省级展览,近300幅次国画、版画、水彩画作品在20多个国家展出;有59件文艺作品获全国奖和省级奖。
芜湖为皖南卫生医疗中心。百年老店“张恒春国药號”是全国知名的三个半中药店之一。“弋矶山芜湖医院”是我省最早的西医院,是当时国内的一流医院,誉称:“北有协和,南有弋矶山。”现为皖南唯一的省级综合医院。建国后,芜湖市医疗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健康水平逐年不断提高。1985年,市区有卫生医疗机构254个,卫生技术人员5240人,病床3326张,分别比1949年增长50.8倍、47.2倍和20.8倍。1985年,全市门诊工作量201.3万人次,出院病人5.6万人次,是1950年的22.7倍和54.7倍。多年来,市级医院曾多次成功地进行了断肢、断指再植,人工股骨头置换及颅内肿瘤切除等高难手术。弋矶山医院还成功地进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目前,芜湖不仅消灭了烈性传染病,一些常见病、传染病和地方病也得到有效控制或基本消灭。人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70岁左右。
安徽的近代体育活动率先开展于芜湖,芜湖体育场是全省最早建设的体育场之一。建国后,芜湖体育设施,几经扩建和兴建,日臻完善;技术力量和队伍素质均有较大提高。1985年,市区共有体育场地设施220个,市级业余体校训练项目发展到14个,学生254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6所,学生614人。随着群众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竞技运动水平显著提高。芜湖市运动员在安徽省第四、第五届运动会和首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02枚,破省记录39次。1980--1985年,输送到省体工队和省体校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健将共荣获全国比赛前三名奖牌84枚,亚洲比赛前六名奖牌12枚,洲际和世界比赛(含第九届亚运会、世界杯赛和23届奥运会)前八名奖牌17枚,为我省和祖国赢得了荣誉。
芜湖城建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宋、明两代曾在鸡毛山高地筑城。清代城区沿青弋江北岸向长江口扩展,形成繁华的“十里长街”。近代由于开埠通商、工商业兴盛,芜湖市区又由青弋江北岸伸向西北,直临大江;同时,向腹心地带范罗山、大官山、铁山等处辐射发展,形成建国前的城市基本轮廓。
建国35年来,芜湖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拓宽和开辟了中山路、北京路、劳动路、吉和街、长江路、九华山路等数十条主要干道;兴建了中百一店、百货大楼、中江商场、物资金融大厦、工人文化宫、明远商场等高楼大厦;新建了团结路、利民路等新型城市住宅区。完善了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1985年,城区面积扩大到26.6平方公里,为1949年的3.7倍。现有路、街、巷669条,总长177.68公里,总面积168.7万平方米。其中主要马路有37条,全长48.57公里,总面积108.42万平方米。街心广场5个,总面积33881平方米。新建和改建桥梁19座(其中跨越青弋江的永久性桥梁4座。)。沿长江和青弋江筑起防洪堤17公里(其中长江钢筋混凝土防水墙2.2公里。)。道路两侧,安装各种路灯2945盏。
1985年,全市房屋建筑面积计1022.1415万平方米(其中公房面积841.87万平方米,新村开发区竣工面积62.549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77年的3.4平方米上升到5.79平方米。建有公园4个,园林绿地面积4.76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22%。
城市公用事业相应发展。1953年10月,芜湖市发出安徽省第一班市区公共汽车,当时仅5部车辆营运。1985年,市区拥有公共汽车147辆,营运路线11条,共行驶897.7万公里,总客运量6621.5万人。
现有自来水厂4座(其中水上水厂1座),日生产能力19.25万吨,管道总长155公里,全年供水5529万吨(占全省第二位)。另有单位自备水厂25家,日供水能力15万吨。管网及加压设施具备,供水人口达45万,普及率为90%。
1982年,始建煤气。1985年底,市区已铺设供气低压管道43.86公里,建有区域调压站4座,发展民用煤气5720户。
城市排水系统得到全面整治。有排水泵站17座,装机41台,总功率1823千瓦,总排水量42.94立方米/秒,下水道总长133公里。工业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大气质量和长江芜湖段水质已达国家二级标准。为确保市区垃圾日产日清,市区建造了3座垃圾中转站。
芜湖,人杰地灵、“桃李成蹊”,历代文人荟萃、英才辈出。
唐代的杜牧、温庭筠、刘秩;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梅尧臣、沈括、林逋、米芾、文天祥;元代的欧阳玄、萨都拉、贡师泰;明代的汤显祖、王守仁、解缙、沈士柱;清代的吴敬梓、姚鼐、黄钺、渐江、汤燕生、王士祯、梁同书等都曾在芜湖涉足、居留并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书法和其他名著。
在芜湖历史文苑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为张孝祥、萧云从、汤鹏。张孝祥,芜湖南宋绍兴时“状元”,著名爱国词人。他一向“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文章、书法造诣皆深。《全宋词》收录他的词220余首。著有《于湖文集》40卷。他热爱芜湖,慷慨捐田百亩,辟为风月陶塘美景,造福后人。萧云从,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他的山水图,曾被誉为“神品”,“工雅绝伦,极为艺林珍重”,其作品为国内外所珍藏。汤鹏,清康熙时的铁匠。他在芜湖“以锤代笔,以铁代墨,以炉为砚,以钻为案,柔铁作画”,在“铁花”的基础上创造出“巧前代所未有”,“铁为肌骨画为魂”的艺苑奇葩--“铁画”。
近现代、当代出身芜湖贡献卓著和在芜湖生活、工作过的著名人物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蒋光慈、王稼祥、李克农,民族企业家章维藩、吴兴周,教育家刘希平、高语罕,现代文学家、文学史家阿英,近代高等工业教育家、藏书家洪镕,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王莹,历史学家束世,数学家钟家庆,直升机研制专家许侠农,国画家、书法家黄叶村,宣传新闻工作者杨西光,铁画艺人储炎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好医生宋德隆等。
较为突出的革命烈士有:解放战争中,在江苏淮安县石塘区英勇牺牲的新闻工作者钱毅,在苏北盐城东乡与敌鏖战而身中三弹光荣献身的王道宏,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出色完成轰炸敌大和岛任务而壮烈殉国的志愿军飞行员毕武斌,建国后,为抢救两名落水儿童而在青弋江畔献出年轻生命的工人张英男等。他们的英勇感人事迹,将水垂青史,光昭日月。
芜湖山环水抱,风光宜人,古往今来皆为滨江旅游胜地。它是皖南黄山、九华山、太平湖著名风景区的北大门,又是安徽省规划中的新型旅游城市。北宋诗人林逋曾过芜留咏:“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
赭山,位于市中,由大小赭山连结组成,因山石丹赤而得名。山巅有了望塔,原是“一览亭”。山下有动物园、儿童乐园。山南腰有赭塔,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塔高五层,巍峨壮观,曾称“赭塔晴岚”。塔前有千年古刹--广济寺,又称“小九华”、“九华行宫”,为过去大江南北香客朝拜九华先到之所。殿旁有一楼阁,名“滴翠轩”,是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当年读书处。
镜湖,居市中,由东西大小两湖组成。湖面宽阔,清可鉴人。建国后经过多次疏浚修建,四周不仅柳树千株,柔条万缕,而且还建有园林小品、组合花坛、山石壁画、喷泉雕塑、长廊曲桥、亭台楼阁等景点数十处,使“镜湖细柳”景观锦上添花,成为我省城市中少有的水上公园。
芜湖学宫大成殿,系北宋至清末芜湖最高学府的主体建筑,现在市十二中学内。殿东壁镶有“芜湖县学记碑”,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该碑笔力苍劲,刻技精良,为米芾传世书法之珍品。
神山、赤铸山,位于市东郊。史载战国时的干将曾在此开炉铸剑。现存“铁门槛”一道,为古时炼钢遗址。山上有干将的“淬剑池”、“试剑石”和“志喜亭”等景点。
天门山,亦称东西梁山,位于北郊长江两岸。两山夹江,状如天门,素有“长江锁钥”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句描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中江塔,位于青弋江口。始建于明代。塔高五层,园形拱顶,浑厚古朴,气冲霄汉,曾被誉为“江上芙蓉”。
还有蒋公山、莲塘古文化遗址,“楚王城”、王敦城、明代城垣遗址,卜家店沈村战国墓、贺家园汉墓等。
近年来,市区新建有古色古香的翠明园、莲藕茂盛的九莲塘公园、春来玩鞭的汀棠公园、山势逶迤的神山公园和利用人防工事改建的地下洞天世界--隐园、怡园等。
为弘扬在芜湖生活、战斗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烈、文化名人的业绩,市区还新建重修了王稼祥纪念馆,刘希平、戴安澜烈士墓,步文亭,阿英、洪镕藏书陈列室和萧云从塑像,给如画江城的名胜秀色增添了新的光彩。
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吟咏的原芜湖八景:赭塔晴岚、玩鞭春色、白马洞天、雄观江声、镜湖细柳、吴波秋月、荆山寒壁、矶烟浪和神山时雨、犀牛望月、盆塘塔影等三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大都皆已湮灭或为新的景观所代替。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陈云、刘伯承、陈毅、聂荣臻、郭沫若、万里、江泽民、李鹏等同志曾先后来芜视察。江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芜湖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今后,芜湖人民一定更加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芜湖建设成为一个工贸并举、城乡结合、经济技术水平先进、各类产业综合发展,具有沿江特色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和一个清洁、美丽、文明、繁荣的滨江旅游胜地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休寻蓬岛地,只此水中仙。”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芜湖,这颗镶嵌在“黄金水道”长江岸畔的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绚丽的光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