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据旧志记载:三国时名医董奉董奉:三国时代福建侯官人,曾客居凤阳南山,其医技精湛,医德高尚,诊病不收诊费,要求病人痊愈后种杏树一株,数年后他居住之处,有杏树数万株,杏熟,以杏换粮,赈济贫民。晚年定居江西庐山,仍号召病人种杏,数年成林,现凤阳、庐山皆有杏林遗址,凤阳杏林遗址在城南60里南山中。曾客居凤阳南山,行医多年,留下了“杏林佳话”。明代中医郝志才郝志才:明濠梁人,明初召为太医院判。太祖诏云:“前郝志才医行濠梁,时朕病笃,志才针以调其气,药以理其中,以当时言不过回一微命耳,今则君命也”。、黄用卿黄用卿:明凤阳人,通五运六气,善诊脉,知人病生死,数年后多验。等在凤阳声望颇高,至清代迄于民国,凤阳中医界名贤辈出清代凤阳名医有董纪(康熙年间)、王廷芳、蔡溥、刘宗向、张永年、胡寅等,皆名重一时。,树立了优良的中医传统。
抗日战争前府城内有19家中医,比较著名的有葛小岗以外科和骨科擅长,马柱臣以妇、幼、内科知名。临淮关有20家中医,刘成祥以治疗痹症和痔瘘为主,马家武的喉科,杨学国的伤骨科则比较有名。民国26年至民国38年,在府城内,马柱臣、台士庭已是知名老中医,熊天龄、李栋材崭露头角。
1955年至1956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先后设立了针灸科和中医科,聘请熊天龄入院工作,设病床15张。熊氏擅长瘟病及内伤杂症,1957年,凤阳流感流行,他用祖传验方(普济丹)治疗流感1100余例,效果良好。用清肠饮、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阑尾炎55例,都收到满意的效果。此外对中风、肺、胃、子宫出血、风寒湿痹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经验。
老中医丁海珊于1962年调入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他擅长于肝病及内科杂症的治疗,对肝硬化腹水、糖尿病、破伤风的治疗,经验丰富。这两位老中医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临床应诊,切脉问病,一丝不苟,病案中理、法、方、药有条不紊,体现了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由于疗效显著,声誉鹊起,中医科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以1962年为例,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达12460人次,住院病人1968人次。
县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的医疗水平也逐年提高,他们与中西医配合治疗中风偏瘫、失语、痹症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阑尾炎、胆结石等,都大大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自60年代以来,县第一人民医院针灸门诊每年接待病人都在8000—9000人。
1968年至1970年间,省内外中医院校分配来一批毕业生,调整了中医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科的医疗水平,使中医后继有人。
在县内的基层卫生院与民间有声望的中医,有府城卫生院的张云鹏,精于妇幼科,李栋材长于妇幼内科。大庙区卫生院的李济仁,善治内科杂症。小溪河区卫生院的桑培初、武店区卫生院的李汉俊在温热病与内、妇各科的治疗中,各有特色。他们皆是凤阳中医界的后起之秀。
二、西医
建国前西医传入不久,从业人员不多,医疗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也不高。府城、临淮关两地虽有数家诊所,但只能从事内外科常见病治疗,春季为儿童种痘,妇科为婴儿接生,稍遇疑难病症,只有请中医治疗或转往外地医院。
建国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医疗设备的引进,各科分工愈来愈细,医疗水平也逐年提高。
1、内科
县第一人民医院于1951年开设内科,1953年设立病房,收治危重病人。60年代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各类心力衰竭等疑难病症。1977年至1984年间,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心跳复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经验,对一些外地医院诊断不明的病例(如1984年,一例多发性骨髓瘤),也能作出明确诊断并给以有效治疗。
各区、镇卫生院的内科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科室设备日臻齐全,皆能处理心、脑血管疑难病症,并能成功地抢救各种休克、中毒的病例。其中内科实力比较强的有刘府、武店、小溪河、门台等区卫生院和府城、临淮两个镇卫生院。
2、外科
县第一人民医院早在50年代已能进行胆囊摘除,脾脏切除,胸部粘连剥离,肠套叠复位等手术。60年代至70年代,外科医疗水平提高较快,胸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专业组相继成立并开展工作,先后做过胸椎结核病灶切除,椎骨融合术,肝、脾、肾、胰挤裂伤手术抢救成功,7斤巨脾切除和加大网膜肾前固定术。1981年以后,开展了颅脑外科业务,做过开颅探查清除硬膜外下血肿和颅内肿瘤切除、高血压脑溢血血肿清除手术。胸外科与骨科技术也有进一步地发展,如食道、贲门癌及食道中段癌肿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手术、神经肌腱修补术、血管外伤断裂吻合术等,都做得很成功。
县第二人民医院自1981年与蚌埠医学院建立业务联系后,外科医疗技术提高较快。当年即开始做上腹部手术,至1985年已能成功地做好肠、胃、脾切除,胆、甲状腺摘除,肠吻合、贲门成型术等较复杂的外科手术。
在区、镇、乡卫生院中,外科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少数卫生院能进行上腹部手术(如刘府、武店、门台等区卫生院),一般区镇卫生院也都具有下腹部手术的能力。
3、妇产科
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妇产科1958年首次对胎盘早期剥离,施行剖腹手术治疗,多年来在剖腹产、子宫全切、卵巢肿瘤摘除、子宫恶性肿瘤切除以及宫外孕、臀产接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区级卫生院的妇产科中,可进行子宫全切和剖腹产手术的有刘府区卫生院,可以处理复杂难产病例的有板桥、小溪河等区卫生院。
4、口腔科
县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设立于1977年,可进行粘液囊肿摘除术、唇系带矫正术、牙模槽修整术、下颌骨折结扎术等治疗工作。
县二院的口腔科建于1981年,数年来对口腔粘膜疾病、牙髓疾病、牙周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为广泛的经验。如对牙龈切除成形、牙嵴修整、舌系带延长、粘膜囊肿切除等手术,都做得很成功。
在区镇卫生院中能进行口腔病治疗的有总铺区卫生院和门台区卫生院。
5、各科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是医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晶,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
1981年至1983年间,县第一人民医院发表的学术论文有:
外科医师周尚青、刘忠华(已故):《肝、脾、肾、胰破裂抢救成功》,发表于《蚌医学报》1981年第2期。
内科医师许士才:《16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统计分析报告》,获1981年县科委二等奖。
眼科医师李锦华:《淮河中游眼病调查》,1983年发表。
内科医师卢湘清:《生活与健康》书,1982年县内出版。
县第一人民医院三心协作组:《高血压病调查报告》,1982年获国家二等奖。
三、援外医疗
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医师刘庭芳,经上级选派,3次参加国家援外医疗队,支援非洲南也门。在援外工作期间,刘医师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抢救一个严重烧伤的南也门女孩,发扬了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献出自己的皮肤为病人植皮,南也门人民称之为“白求恩式的中国医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