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全县共有手工业者1615户3710人,主要有铁、木、竹、缝纫、陶瓷、棕草、编织等。分布在府城、临淮关、刘府、武店、门台、小溪河、总铺等集镇。
1949年12月,县政府成立工商科开始对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为改变手工业者分散、落后的状况,县供销社设立了生产股,在临淮关、府城组织了铁、木业小组3个,组员51人。1953年,组织手工业生产小组、生产供销社、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积极开展对手工业的组织、改造工作。到1954年底,手工业社已发展到9个,社员45人,年总产值14.4万元人民币。
1955年初,县成立了手工业生产联合社筹委会,不久,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了手工业生产联合社。下半年,县成立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小组,下设“私改办公室”,各区、镇成立私改领导小组,各供销社配备私改员。各级私改机构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同年底,全县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组)20个,社员323人。
1956年春,进入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高潮时期,从府城到临淮关,手工业合作运动迅速掀起,并席卷全县。同年底,全县已有手工业社、组25个,社员567人,年总产值92.9万元。有一部分手工业工人转向农业,部分迷信行业被淘汰,或转为其它行业。
建国前,私营工商业主要分布在府城、临淮关两个较大集镇和刘府、武店、小溪河等32个小集镇,共有2337户。私营工商业的特点是摊点多,座商少,独资多,合资少,以棉花、百货、杂货为大宗,市场上主要依靠洋货来交换地方的工业产品。工业仅有临淮关淮上火柴公司和在帝国主义者垄断下的门台烤烟厂,其它则是一些小型的酱、醋、糖厂。
从1950年开始,县成立了土产公司、贸易公司,并有计划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
1953年初,成立了县工商业联合会,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在全县农村普遍建立了供销合作社。
1955年,将大部分粮油、棉布私营零售店转为国营商业的经销、代销店。同年4月至年底,第一批组织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小组23户,代销46户,经营批购466户,经营小组22户,计557户,占全县私营商业户的40%以上,初步组织饮食业68人,占全县饮食业人数的5.8%。
1956年,工商业改造进入高潮。根据中共中央“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逐行逐业分期分批改造”的方针,年底,全县组织合作商店85个,经销代销店359个,工商登记管理的121户,共改造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449个,从业人员5561人,基本完成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服务性行业,采取公私合营的办法,对各个合营单位进行清资核产,付给5‰的定息,逐步收买。对资方合理安置,使他们有职有权,资方年老无经营能力的,挂名支薪。1956年全县共组织公私合营企业135个,至1957年,有5个公私合营企业过渡为国营企业。
1957年,纳入各种组织改造形式的占应改造户的92.5%,占应改造户总人口的93.4%,1958年通过组织改造的占应改造户的97.4%,占应改造户总人口的98.4%,1959年,全面完成组织改造任务。从此,一个较完整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体系在全县形成。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