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春秋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冬钟离子国为楚边邑,楚命箴尹宜咎营建钟离城。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钟离县。
汉高祖五年项羽兵败垓下后,南渡淮河,欲入钟离城投奔薛公。薛公不纳,项羽在城外解带石休息后,南奔阴陵而去。
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即天子位后大改地名,钟离县改为蚕富县。
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连年混战,钟离属魏,深受其苦,荒无人烟。
大事记南北朝
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钟离县为燕县,属钟离郡。
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闰十月北魏诸将分道攻刘宋:永昌王拓跋仁趋寿阳,尚书长孙真趋马头,楚王拓跋建趋钟离。十一月,永昌王进逼寿阳,焚掠马头、钟离。
南齐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魏孝文帝元宏命徐州刺史拓跋衍进军钟离,南齐守将徐州刺史萧惠林依城拒守。第二年二月,元宏亲率兵马,直抵钟离。南齐派左军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救钟离。三月,元宏于邵阳洲(在钟离城北)上筑城,又于淮河南北两岸夹筑二城,树栅水中,以断南齐援兵之路。裴叔业攻破二城。魏兵受到齐兵的围堵,死伤甚众,终渡淮而去。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北齐国。北齐改燕县为钟离县。

咸通九年(868年)庞勋起义军占领彭城后,遣刘行及率1500人马进兵濠州。兵至涡口一带,百姓纷纷加入,军力大增。时濠州官兵仅百人,且平常从不操练,刺史卢望回不知所措,只得开门具牛酒迎接。刘行及进城后,将卢望回囚入牢中,自称濠州刺史。第二年六月,唐淮南节度使马举攻濠州,设计将起义军引出城外,然后焚烧义军营寨。义军败退城中。庞勋遣吴回助刘行及。马举攻濠州,数月不克。城中粮尽,杀人而食之。十月辛丑夜,吴回突围走,马举追赶,起义军几乎全军覆没。
五代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南下伐唐,十一月丙戌夜五鼓渡淮,丁亥至濠州城西。南唐在濠州东北十八里滩上,设有营寨。柴荣命内殿直康保裔率甲士数百,乘骆驼过水,柴荣亲领骑兵随后援助,一举攻破。周将李重进攻占了濠州南关城,王审琦拿下了水寨,南唐军退回濠州城中。南唐屯战船百只于城北淮水上,又植巨木于淮水中,以拒周兵。柴荣令水军拔去巨木,焚毁战船,杀南唐军2000余人,接着又攻拔其羊马城。城中震惊。濠州团练使郭廷谓派使往金陵求救,南唐无力相救,郭廷谓降于柴荣。濠州归属后周。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犯,高宗赵构仓皇渡江南逃,金兵占领濠州。原濠州守臣张宗望降金,金廷命孙兴知濠州。时濠州属县南宋官员纷纷投敌。钟离人王惟忠集结9万余人(一说万余人),以韭山为寨,在山上累石为城,在韭山之西北作七里大寨,韭山有洞,洞内可屯兵数千人。王惟忠以寨洞为依托与金对峙。第二年,金兵北退。五月乙丑,宋廷命当地土豪刘位为滁、濠镇抚使,王惟忠领兵归服刘位,官封左军统领。一个月后,刘位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文孝所杀。
绍兴四年(1134年)金之走卒大齐皇帝刘豫领兵南犯,十月,兵围濠州。濠州守臣弃城逃跑,将官杨照誓与城共存亡。金兵攻城甚急,一执旗金兵爬上城头,杨照跃上角楼,将他刺死。不料一支流矢飞来,杨不幸阵亡。城陷后,通判国凤卿不屈而死。统领丁元乘船在十八里州与金兵相遇,丁勉励士兵“毋负国”,与金兵决斗,终因寡不敌众,一舟200余人皆战死。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兀术南犯,三月,抵濠州。时宋金已签订“和约”,宋愿向金称臣。故宋廷以为太平无事,遂命守在两淮一带将领张俊、杨沂中、刘奇“班师”。宋军刚撤数里,金兵便围攻濠州,濠州军民与金军血战,知州王进被执,濠州守兵皆战死,宋军闻讯,急忙回师。宋军离濠州城60里地时,濠州城已破。金兵设下空城计,使杨沂中中计大败。韩世忠赶来援助,亦败。濠州沦陷,惨遭血洗。

元初因长期战乱,濠州一带人烟稀少,韭山、鲁山、横涧山、夹山、王二桥、清水园、石门山等处虎豹出没无常,百姓深受其害。至元十八年(1281年),安远大将军应宜儿赤招集当地猎户,身先士卒,七八年间擒杀1000余只虎。当地百姓无不称谢,于至元二十六年九月,刻石立碑记之。
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诞生于钟离之东、盱眙县灵迹乡。至元五年(1339年),迁居于钟离县太平乡孤村庄。
至正四年(1344年)春天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来。钟离百姓纷纷逃亡。自四月初六至四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父亲、大哥、母亲先后病逝。九月,朱元璋入於皇寺为行童。
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二十七日,定远人郭子兴和孙德崖等揭竿而起,占据濠州城。闰三月初一,朱元璋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加入义军。十二月,元丞相脱脱命大将军贾鲁围攻濠州。第二年五月,贾鲁在阵前暴病身亡,元军撤围而去。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24名濠州人,南略定远、滁州。这24人是朱元璋的最初队伍,后来他们都成了明朝开国名臣。
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张士诚破濠州城,命部将李济据守。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命韩政、顾时攻濠州。四月,李济以濠州城降。是月,朱元璋至濠州省墓。召见孤村庄旧邻汪文、刘英等20家,命他们守视陵园,并免除其租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将苏州富民迁徙濠州。十二月,命方国珍下属官员刘庸等200余人迁徙濠州。

洪武元年(1368年)整修濠州城。整修的城开6门,有9条街、24坊。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从此,一个动用百万之众,征集全国物资,耗用万万计银两的浩大的中都工程,在这里开始了。
改钟离县为中立县。
同年,朱元璋命临濠府加修寝园,厚封广植,崇列华表,始称皇陵。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朱元璋令迁徙苏杭一带民众4000余户至临濠府耕种。所种之田永为己业,官给牛、种、舟、粮等钱物以资助,且三年不征税。
改中立县为临淮县。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朱元璋到濠州,祭祀皇陵,视察中都,召见汪文、刘英及亲邻。
同年三月朱元璋令中原一带流民往临濠耕种。
同年,将临濠府属地扩大为九州十八县。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下诏,今后凡犯罪发往两广充军者,全部发往临濠屯田。
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
同年十月朱元璋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州、云内等州县受北方元兵骚扰,故将这一带居民移居中立府,共8238户,39349人。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将临淮县所属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划出,置凤阳县。
同年,迁徙江南民众14万往凤阳屯田。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朱元璋敕刑官,凡百姓犯死罪者,皆工役终身;官吏犯罪,轻则屯种,重则工役,皆发往凤阳。
同年四月甲辰朱元璋至中都,祭告天地于圆丘,祭祀皇陵,丁巳还京,立即下诏,罢建中都,进行了6年之久的明中都工程从此停工。
同年十月将府治由临淮迁入中都城会同馆内。
同年十月开始对皇陵又一次大规模兴建,直到洪武十二年竣工,历时4年。其规模宏大、壮丽。
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朱元璋命皇太子率秦王、晋王、燕王往凤阳体验民间生活。燕王朱棣在这里住了4年,洪武十三年春离去。
同年十一月将山西真定民众迁徙凤阳屯田。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令将钟离土著居民3324户编为陵户。
同年,割虹县南八都属于凤阳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将保卫中都城和皇陵的军事机构正式称之为“中都留守司”。中都留守司辖8卫1所,约有军士46000人。设在凤阳的这一军事组织,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朱元璋下诏,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及徭役。
是年朱元璋下令从中都城中取材,易址重修於皇寺。从四月初一动工,于九月竣工。寺成后,朱元璋赐名为“大龙兴寺”。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八日朱元璋下诏清理凤阳编民(由外地被迫迁来的民众)冒充土民(凤阳本地百姓),要求凤阳土民兴修水利。
建文四年(1402年)三月燕王朱棣起兵,兴“靖难之役”,兵至临淮北。凤阳知府徐安拆去淮河上浮桥,敛舟拒守。朱棣知凤阳城坚,又恐震惊皇陵,故移师东去。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明成祖朱棣至凤阳谒皇陵,赏陵户及诸亲戚、老人银两。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朱棣至凤阳视皇陵,赐60岁以上老人酒肉,90岁以上老人加匹帛。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皇太子朱高炽谒凤阳皇陵,见自己的曾祖父当年所遗留下的石农器,对侍郎张本、学士杨士奇说:“国家帝业就是从这里来的!”
永乐年间,凤阳建高墙。高墙是明朝监禁犯罪的皇帝子孙的地方,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所这类监狱。
正统五年(1440年)七月龙兴寺毁于火。
景泰四年(1453年)二三月间雨雪不止,伤小麦,六月大旱,十月大雨雪,至第二年二月止。
天顺元年(1457年)十月英宗朱祁镇下诏释放朱文圭。朱文圭为建文帝幼子,“靖难之役”后,被朱棣幽禁于中都皇城广安宫内,后禁于高墙。释放后,要他居住凤阳,婚娶出入自便。其时,朱文圭已57岁,尚不识马牛,未几死去。
天顺三年(1459年)龙兴寺讲经宗溪、住持左觉义肇常奏请皇上,拆皇城禁垣内中书省等衙门房屋500余间,由凤阳、临淮二县负责依原式重建龙兴寺。
成化年间(1465—1487年)凤阳灾害频繁。成化四年(1468年)大饥荒;七年,大水灾;八年,七月大雨,冲毁皇陵城墙;十年,春天大水灾;十二年,大水灾;十三年,正月地震;十四年,八月暴雨,临淮城被淹没,死者有千人;十五年,大旱灾;十七年,秋雨三月不止,庄稼尽毁;十九年,大饥荒;二十三年,大饥荒,人相食。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因皇陵年久失修,宪宗敕南京守备太监郑强、平江侯陈锐、南京兵部左侍郎白昂提督修建皇陵。当时凤阳连年受灾,民不堪扰,明政府直接从南京拨款,招募工匠民夫数千人,大兴土木。
弘治元年(1488年)柳瑛《中都志》编纂成功。《中都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凤阳方志。
同年,凤阳大旱灾、大饥荒。
弘治二年(1489年)冬大雪,平地三尺,百姓冻馁而死者过半。
弘治十七年(1504年)大饥荒,人相食。
正德四年(1509年)夏季大旱灾、蝗灾,秋季颗粒无收,大饥荒,人相食。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真番以讨伐太监刘瑾专政为名,举兵反叛,不久被捉,囚于高墙。太监刘瑾侵渔百姓,大肆贪贿,操纵朝中大权,被囚于凤阳高墙。
正德六年(1511年)春旱,午季断收;夏雨连绵,淮水暴涨,水淹临淮城;冬大雪不止。
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赵燧克泗县、宿州、定远等地,凤阳百姓尽逃。当年旱灾,六月地震。
嘉靖元年(1522年)夏季蝗灾,大风、大雨、冰雹,冬季大饥荒。
嘉靖二年(1523年)正月地震,夏季大旱,秋季大雨。冬季连阴三月,瘟疫流行,大饥荒、人相食。
嘉靖三年(1524年)瘟疫漫延,人死过半;大饥荒,斗米五两银,人相食。凤阳百里无人踪。
嘉靖十年(1531年)守备太监王德在凤阳弹压官吏、欺凌百姓,以致百姓逃散。当地土民田学等人上书世宗,乞请裁革守备之职。是年五月十一,皇帝准旨。后来的太监千方百计谋得守备太监的职务,凤阳官民深受其害。
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抚右副都御史刘节奏疏:因凤阳府治无城,要求建砖城一座。南京礼部右侍郎黄绾一行数人为此事到凤阳勘测,最后建议将府治移至席殿岗。这一建议遭到凤阳官员们的强烈反对。黄绾十分气恼,于第二年写了奏疏,以筑城破坏皇陵风水为由,阻碍营建府城。礼部尚书夏言同意了黄绾的意见,筑府城一事未能解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八月河南起义军首领师尚照得知凤阳府无城,率部一夜疾驰180余里攻破五河县,声言劫出高墙庶人。九月一日夜,淮河北岸火光冲天,凤阳百姓逃亡,卫所指挥躲入临淮城内,府库藏无人看守,乃以石垒府门,调龙兴寺僧人看守。以致民谣说:“知府砌了门,指挥躲旧城(临淮)”。当时,因抚按兵备等官员调动四方兵马来凤阳,起义军才未敢进取。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淮泗一带,并派出哨兵,探听凤阳,扬言来凤阳皇陵看看。凤阳百姓得知,纷纷逃亡,官军闻讯,上下解体,三日无食,纪律难制。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凤阳知府王应璧将前后一百多年来的数篇修建府城的奏议、图考纂辑成书,刊布传播,表示自己虽无力亲身修筑府城,望今后有志者看了此书再为疏请,以终其志。
万历初年(1573年)提学御史詹公向各官衙筹集资金,重建了龙兴寺大殿,并修了山门。
万历五年(1577年)正月直隶御史邵庶上书皇帝:凤阳、淮安地广人稀,加上水灾,民半逃亡。神宗帝下诏凤阳,令当地官员招抚流民,开垦荒田。从此,招抚流民之令,年年下达于凤阳。
万历九年(1581年)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明政府要求各地重新丈量土地。凤阳官员为了多丈出土地,增加赋税,首先以编民黄儒隐瞒土地为由,重刑将他杀死,然后将无人耕种的山岗、湖坡、古荒等地,一概丈量,使凤阳在册土地由原来1637顷13亩,增加为2925顷94亩1分1厘,全县赋粮随之由原来的5000余石(石音旦,容量单位),增加到9856石,凤阳百姓所承担的赋税从此每年增加近一倍。
万历十年(1582年)将每3年进行一次的文武乡试从泗州迁移凤阳。至时,江北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徐州、滁州、和州4府3州的文武考生及官员们云集凤阳,历时70天。凤阳官府将百姓中各行各业人员抽来应差,时正值秋收,百姓们只得扔掉成熟的庄稼,前来服役,个个劳累不堪,凤阳百姓称之为“三年一剥皮”。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旱灾,从正月至六月不雨。第二年从正月至八月不雨,井泉枯淮河竭,野无青草,百姓逃亡。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刚上任的临淮知县林琮,因得罪了搜刮钱财、无恶不作的矿监税吏,无辜被逮。第二年,凤阳巡抚李三才上书请求停止矿税,奏疏慷慨陈词。神宗皇帝对此置若罔闻。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河南安阳人贾应龙出任临淮知县。在任期间,廉正爱民。写下《改免附郭议详允始末》及《驿递申文》。两文写下了临淮二十里附郭繁重徭役达千条之多,以及濠梁驿疲惫不堪的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法。后来明政府基本采纳了他的意见。另外,他于万历三十六年还编纂了《临淮县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凤阳知府张大孝、董兵使元学仪、同知马协等人共同倡议,募金三千余两,马协亲自督修龙兴寺殿宇、僧舍,使之焕然一新。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福建瓯宁人袁文新任凤阳知县。时凤阳土地荒芜,百姓逃散,他在同窗好友柯仲炯的帮助下,在凤阳焦山、王庄两处推行区田法,在那里设庐舍、置牛具、造农具、开沟渠、广积肥,招抚流民,教之耕种,颇有成效。在凤阳府一带引起轰动。
同年,凤阳大旱,秋无稻禾,民食树皮,饿死过半,人相食。第二年秋七月壬寅,烈风暴雨,墙屋尽倒,淮河暴涨,陆地行舟。
天启元年(1621年)袁文新、柯仲炯编纂《凤阳新书》八卷。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皇帝下谕将东厂大太监魏忠贤安置凤阳高墙。在前往凤阳途中,魏忠贤于阜城自缢。
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二十日凤阳卫所指挥侯定国依仗守备太监杨泽之势,欺压士兵。士兵得知农民起义军不日攻打凤阳的消息后,在临淮西关村将侯定国杀死,然后投奔义军。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凤阳。中都留守司留守朱相国率3000兵在上窑抵御农民军,被农民军全歼,农民军攻进凤阳后,焚皇陵、鼓楼、龙兴寺和各官府衙门及民舍,释放高墙罪人。凤阳知府颜容暄身着囚服匿于狱中,后亦被杀。农民军在凤阳休整三日离开凤阳南下而去。二月癸巳,崇祯皇帝闻讯至太庙下罪己诏,未几,朝中官员一一被卷入其中,兵部尚书张凤翼带罪视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应熊被免职,总督漕运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理海防户部尚书兼右副御史杨一鹏被处死,巡抚凤阳御史吴振缨充军于长城以北。锦衣卫指挥使王世盛以审讯杨一鹏迟缓被除名。
同年十二月户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兼理海防朱大典、太监王裕民、凤阳总兵官杨御蕃修缮皇陵。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兵部侍郎、军务总理卢象升师次凤阳,各路兵马在这里云聚。凤阳成为重兵之地。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饥荒,青草、树皮皆尽,人相食。四月大疫,百里无人踪。
崇祯十五年(1642年)凤阳总督高光斗因失五城被逮治罪,马士英代之,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督庐凤等处军务。

大事记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军南下,明河南总兵许定国投降清军,两淮失守,凤阳为清军占领。
顺治十一年(1654年)工部派人在临淮县勘出无主荒田1037顷93亩。为此,在这里设置了兴屯道,督促当地政府开垦荒地。
康熙元年(1662年)至十年非涝则旱,或地震、蝗灾、瘟疫,民不聊生。其中,七年六月十七始,地震7天,临淮城垣倒塌,全县民舍倒塌无数。十年夏大旱、蝗灾,麦禾皆无,人食树皮。
康熙十年1671年临淮知县魏宗衡除垦荒之弊。自顺治十一年起,兴屯道威逼历任临淮知县上报开垦荒数字。临淮历任知县如安洪嗣(顺治十一年上任)、周邦祯(顺治十四年上任)、蓝深(顺治十六年上任)、宁林(康熙二年上任)、孙缵祖(康熙三年上任)为保乌纱帽,讨好上司虚报垦荒数字“完成”了垦荒任务。根据清政府规定,这些垦荒地三年开始征收赋役,临淮人民深受其害。魏宗衡上任后,甘冒罢官危险,“涕泣申请”,说明垦荒真相。康熙帝派人勘察,隐瞒长达16年之久的骗局终于真象大白。
康熙十一年(1672年)魏宗衡编纂《临淮县志》。这是现存的唯一一部临淮县方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凤阳知府耿继志从前任知府章饮文手中接过尚未编纂成功的《凤阳府志》,于这年编纂成功。共四十卷。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龙兴寺,寺院规模更加宏丽。
康熙年间凤阳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当地官府允许百姓拆皇陵木石换取米粮。皇陵又一次遭到破坏。
乾隆三年(1738年)冬凤阳知府杨毓健、凤阳县令武□决定疏通明初开挖的自府城迎水寺,经独山老塘湖至临淮关入淮的河道。这条河,已淤塞百年。当年,凤阳大旱,民大饥。他们以工代赈,招集2000多名灾民,疏通河道,次年春天告竣。工成之日,淮河船只可溯流而至府城,一时间观者欢声雷动。河的首尾,各建有石桥一座,取名“新桥”,该河称之为“新河”。
大事记乾隆三年(1738年)至乾隆二十二年凤阳连年受灾,非旱则涝,或地震、蝗灾、瘟疫。其中临淮城灾情最为严重。由于临淮城三面临水,大水入城几乎年年发生。该城除曲阳门、涂山门外,其余城门及城墙几乎全部倒塌。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城长期毁坏,因经费不足,修城之事议而不决。为此安徽布政使高晋、两江总督鄂容安提出一案:建议撤销临淮县,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这方案得到清政府的同意。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开始修筑府城。该工程由凤阳知县郑时庆、颍州府通判吕辙负责。他们拆了中都禁垣、钟楼台基、中都外城等建筑中的砖石修筑府城,第二年正月告竣。
乾隆年间凤阳花鼓不仅在民间,而且在戏曲舞台上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入宫廷,经文人改编后,成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歌舞节目。
嘉庆十九年(1814年)捻党首领李东山、马大振在庐州、凤阳、颍州、亳州等地活动。
道光十五年(1835年)捻军活动日益频繁,清两江总督陶讨下令缉拿捻党,安徽巡抚邓廷桢在颍州、凤阳等地捉拿捻党。
道光年间凤阳凤画十分有名,府城内操此业者有数十家。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十一日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李文之等率领的北伐军攻占临淮关。二十一日,攻占凤阳府城、明中都皇城,火烧龙兴寺、鼓楼阁楼等建筑。二十六日,北伐军自临淮关渡口北去,焚浮桥。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刑部郎李文安(李鸿章之父)奉旨到临淮关,与庐凤道道台袁甲三在凤阳招募乡勇,办理团练。
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三日捻军首领张乐行、龚得树攻占临淮关,五月五日,攻占凤阳府城、明中都皇城。
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十八日清代理钦差大臣袁甲三攻占临淮关,以“抗拒日久”为由,传令将捻军中70岁以下、15岁以上者全部杀掉。
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袁甲三调集全县团练包围府城、明中都皇城。二十三日,攻破府城;二十六日,攻破明中都皇城。清将苗沛霖进入府城后,扒拆房屋,整个府城仅存府东街房屋未拆。
同年八月十八日太平天国军首领陈玉成、捻军首领张乐行等兵围凤阳府城,于九月一日撤围。
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重修府城,第二年十月告竣。
光绪年间多次复修龙兴寺。修复后的龙兴寺,建筑简陋。
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津浦铁路浦口到临淮关段开始售票通车。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9月21日杨穗九带领淮上军进入凤阳府城,凤颍六泗道道台逃至七里桥被捉回。驻守在龙兴寺外营垣的清军向淮上军投降,接受改编,凤阳光复。接着淮上军派兵占领临淮关接收厘金关税。
同年取消凤阳府治,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安徽中华银行在临淮关设立分行。
民国2年(1913年)
津浦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交通银行临淮关分行开业。
民国3年(1914年)
重在凤阳设淮泗道,道尹驻原府衙内。
府城、临淮关分设电报局和电报支局。
民国4年(1915年)
夏陈子衡在临淮关创办淮上火柴公司,次年投产,拥有职工500余人,年产火柴1.2万箱。销于安徽及江苏、河南,民国27年日军占领凤阳,该公司倒闭。
民国5年(1916年)
大水灾,淹没农田30万亩,死亡75人,淹死牲畜1万头,倒塌房屋1.5万间。
民国6年(1917年)
英美颐中烟草公司在门台子建烤烟厂,占地30亩,拥有炕房4座,百余工人。烤烟运往上海制作“三炮台”、“前门”、“哈德门”等名牌香烟。
民国8年(1919年)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府城内省立四中、省立五师、乙种蚕桑学校和五师附小、县立第一高小、第二高小全体师生和工商界人士共2000余人,发起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罪行,罢课、罢市、游行示威,通电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组织日货检查团,查封和销毁城内所有日货。并将顽固推行封建教育和干预学生声援“五四”运动的省立五师校长、教导主任驱逐出校。四中学生又发起更换教师和驱逐校长的斗争。
秋门台子英美颐中烟草公司复烤厂技工吴殿成,带领厂内500名职工举行罢工,要求厂方增加工资,获胜。
民国9年(1920年)
安徽参议会提出“盐斤加价”(即食盐加价)议案。省立四中,省立五师学生联合凤阳县工商界人士向省议会和北洋军阀政府通电抗议。在全省人民的压力下,省议会取消了此议案。
民国10年(1921年)
6月3日为了声援安庆学生“六二”请愿活动,反对倪道烺和马联甲镇压请愿学生,府城学生举行罢课游行示威。
同年大水灾,被淹田地53.1万亩,死亡200人,淹死牲畜1.5万头,倒塌房屋2万间。
民国11年(1922年)
淮上火柴公司工人要求星期日例假休息,厂方拒绝,800多名工人罢工获胜。
民国12年(1923年)
秋省立五师附小教师王三德(王影怀、王荫槐)、陈凤岐(鸣盛)在教历史课中不断向学生宣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推荐《向导》、《新青年》、《东方杂志》、《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并要学生订阅,同时创办附小《童刊》周报。
省议会议长柳冠民透露,安徽省政府将委派贪得无厌的张镜寰为凤阳县知事,凤阳各界人民致电省府拒绝张到职。张到职后,全城中小学师生和各界民众2000余人,公推上海美专学生黄乃慎率众向张示威。游行队伍拥入县衙,将张拖出押往临淮关火车站,令其乘车离凤。安徽省府唯恐事态扩大,只得另委他人。
民国13年(1924年)
香港简明南兄弟俩在蚌埠成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并在刘府建站收烟,民国16年倒闭。
秋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人,在全国各地反帝斗争浪潮的影响下,把火柴掺入烟叶内烧毁厂房和机器。
民国14年(1925年)
5月凤阳籍学生朱光璧(完白)在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读书时,经肖楚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寒假和暑假回凤,组建进社凤阳分社。组织社员阅读进步书报、举行时事座谈会、开办平民夜校,以及办墙报等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
6月上旬上海美专学生黄乃慎,在省立五师礼堂向全城中小学生700余人报告“五卅”惨案经过,接着城内中小学师生和各界民众千余人,罢课、罢工,在火神庙集会,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罪行。集会由二高校长雷伯循主持,进社凤阳分社社长朱安五讲了话,会后游行示威,并在全城查封和销毁日货。
8月府城成立国民党凤阳小组,朱完白任组长。
民国15年(1926年)
2月在南京、上海读书的凤阳籍学生中共党员朱完白、陈醒梦寒假回凤阳同新入党的刘麦溪组成中共凤城临时小组。
9月府城内的共产党员刘麦溪(刘逸之)、胡季勋、张仲敬、刘杰三、刘若思、韩子康等6人,正式成立中共凤城小组,组长刘麦溪。
9月朱完白等在省立五师发展一批国民党员(左派),成立了国民党五师小组。随后,报请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批准,成立了国民党凤阳区分部,朱完白任书记。
11月共产党员朱辛孟在上海接受中共安徽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高语罕的指示,来皖北一带动员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凤阳有20余人到广州参加考试,有17人被录取。
本年发生大水灾,被淹田地44万亩,死亡75人,淹死牲畜1.2万头,倒塌房屋1.2万间。
民国16年(1927年)
2月中共凤城支部成立,有党员10余人,支部书记朱辛孟,属中共上海区委领导。
4月中国国民党凤阳县党部在省立四中礼堂召开代表大会,会议选举金东生、金瑞生、刘麦溪、戴九峰、雷伯循为县党部委员,戴九峰为主任委员。
4月中旬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师长夏威率部北伐途经凤阳,赶走直鲁联军褚玉璞部,进占府城。
北伐军叶开鑫部进占临淮关,应火柴公司工人代表的邀请,派政治处谭小羽率工作小组进驻火柴公司,帮助工人成立自己的工会。工会向厂方提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等12项要求。公司拒绝,工人举行罢工。
5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在凤阳实行“清党”,拒绝国民党左派党员登记。并改组了凤阳县党部,派张乙如等6人组成的国民党凤阳县常务委员会,张乙如任主任委员。中共凤阳党组织决定,凡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一律退出。党的活动一度中止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8月直鲁联军南下,火柴公司老板依靠联军封闭工会,把原来的工人一律驱逐出厂。10月国民革命军又进占临淮关,工人又回厂复工。
10月中共凤阳特支成立,书记朱辛孟(后为季若思)。特支领导2个支部,有党员20余人。
民国17年(1928年)
1月淮上火柴公司工人举行千人大罢工,提出改善工人待遇、减少工作时间、反对虐待工人的三大要求。
1月安徽省政府决定临淮关撤区建市。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决定建立国民党临淮市党部,由赵家书任主任。
4月安徽省立五中建立共青团小组。五中学生会创办《怒潮》半月刊(后改为《五中学生》),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宣传进步思想。
为加强对淮上火柴公司工运的领导,中共凤阳特支派朱辛孟到临淮关平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在火柴公司开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这是凤阳建党以来党的工作从知识分子走向工农群众的新起点。
5月中共凤阳特支改组,书记由金东生担任,这时党员有64人,成立5个支部,城镇支部3个,农村支部2个(1个在山后,1个在临北)。
9月中共凤阳县临委成立,选出县临委委员金东生、金瑞生、刘麦溪、季若思、刘若思、韩子康、方超7人,后补委员许灿霞、蔡仞九、秦子扬3人,金东生为临委书记。
11月凤阳教师联合会团结教师,反对教育局长唐道甲克扣教师工资,唐道甲被迫答应了教师的要求。
冬共青团凤阳县委成立,团县委书记刘若思。全县共青团员30余人。
12月22日蒋介石来凤阳到皇陵、龙兴寺参观,并在五中、三女中向学生训话。
12月中共凤阳五中支部发动校工罢工,反对学校当局扣发校工暑假工资。校长王慧泉慑于工人和学生声势,借口向省厅请示,黑夜逃走,后自动辞职。
民国18年(1929年)
3月中共凤阳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临北乡曹府墙(今属五河县)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凤阳县委,县委委员有金东生、金瑞生、韩子康、宁家友、方超、常清福、邹顺标7人,县委书记金东生。
4月17日凌晨,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派军与县保安团实行全城戒严,在五中、三女中、学联会、街道等处逮捕了五中学生王培德等18人、三女中学生1人、小学教师2人,其中党团员18人。中共凤阳县委及所属组织被国民党政府破坏。
6月中共徐海蚌特委派李荣萍来凤阳担任凤阳县临委书记,指示许灿霞、孙成钧、韩子康、戴紫丹等组成中共凤阳县临委。
7月中共江苏省委将李荣萍调往泗县工作,派朱务平来凤阳恢复县委,朱任县委书记。
7月30日淮上火柴公司老板勾结驻军某旅包围火柴公司南北两个厂,逮捕中共党员和工会委员11人,致使该公司支部和工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2月军阀石友三的军队抢走设于临淮关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万枚银元。
冬共青团凤阳县委恢复,孙成钧任书记。
民国20年(1931年)
秋中共凤阳县委派人拔掉霸王城附近铁轨的铁钉,致使国民党军用火车翻车,死伤数人。
本年发生特大水灾,被淹田地40万亩,损失粮食700万斤,死亡336人,倒塌房屋7000间。
民国21年(1932年)
8月中共长淮特委派特委军委书记刘平(化名刘小平)到亮岗一带领导农民暴动。因刘擅自推迟暴动时间致使机密泄露,暴动失败。刘平叛变,将176名共产党员的姓名、住址密告国民党中央党部。30日凌晨,国民党骑兵旅和便衣大队在临淮关、蚌埠一带进行大肆搜捕,凤阳县被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群众50余人,凤阳地区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0月中共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和王雍在门台子火车站附近被叛徒张采友、李元春发现,被捕。至此,特委机关被彻底破坏。
11月25日朱务平、赵连轩等25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凤阳地区中共党组织被破坏。
本年,大旱灾,霍乱流行。
民国23年(1934年)
春临淮市公安局长揭觉安严令禁止吸毒,封闭烟馆,并亲自将抗禁的安清帮头子杜茂林处死。后杜妻唆使杜的徒儿将揭觉安枪杀于广运桥头,禁烟失败。
民国24年(1935年)
11月凤阳县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址在府东街。附办民众学校3所,民众阅报处6处。
民国25年(1936年)
府城、临淮关、门台子、长淮卫、小溪河、刘府、武店、总铺、红心、大溪河等集镇商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有商业户4000多户。
民国26年(1937年)
9月省立第五师范校长沈子修和教员、地下党员童汉璋等在校内组织了3个抗日救国宣传队,分别在府城、临淮关及府城附近的村镇进行宣传,号召人民抗日。
10月省立五师教员童汉璋、学生徐宗田等人,组织校内外青年学生40余人参加桐城战地服务队,奔赴抗日前线。
12月中旬红枪会首领彭善初组织千余名红枪会员和爱国青年迎击日军于明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红枪会员亦伤亡30余人。
12月下旬日军侵入小溪河、燃灯一带,邓振民组织数百名农民抗击日军。日军被迫缩回据点里。
民国27年(1938年)
2月1日上午日军侵占府城,全县30%村镇沦陷。国民党县长陈崇率领党政军人员弃城而逃。
2月2日日军向刘府、武店等地侵犯,红枪会和游击队数百人英勇抗敌,迫使日军缩回府城。
2月3日日军对刘府、曹店、楼店一带进行报复性“扫荡”,在圩山北麓,屠杀群众400余人,又在楼店附近的山马村,将350多名无辜群众惨杀,房屋全部烧光。同日,国民党桂系三十一军某部与日军第十三师团一部在黄瓜山(今周圩乡苗郢村)激战,毙伤日军200余人,广西军队亦有较大伤亡。
2月5日日军在府城附近实行“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烧毁房屋4000余间,残杀群众5000余人,抢掠财物不计其数。
2月18日侵犯刘府的100多名日军,被官沟一带的红枪会员击退,并烧毁敌人汽车1辆。
2月24日刘府地区红枪会员数百人,全歼从考城入侵刘府的日军30多人,缴获马车7辆及全部武器。
2月29日府城沦陷以后,鲁桂林在双碑子纠集400余人成立“和平建国军”(群众称“鬼变子”)盘踞临淮关,经常配合日军到抗日游击区曹店、殷涧、红心等地“扫荡”。
3月3日日军侵犯凤阳山区,在卸甲店一带,杀害避难群众4000余人。
3月下旬中共安徽省工委(后改称中共寿县中心县委)书记曹云露、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张如屏带领一支200多人的“皖北抗日游击支队”,从寿县进入凤阳县境,改名为“凤阳抗日游击大队”。5月4日晚,游击大队攻入府城内,消灭城内伪军守备队,逮捕伪凤阳县维持会会长潘慰农。游击大队一中队队长吕子让在战斗中牺牲,张如屏负伤。5月8日,日军在府城内四眼井、三眼井一带枪杀无辜群众80多人,在府城西门用机枪射杀群众50多人。
民国28年(1939年)
2月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第六工作团来凤阳,发动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工作团内的共产党员在棋盘路、曹店一带培养发展了几名新党员,建立了中共曹店小组。
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团在团长成钧率领下,进入凤阳黄泥铺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根据第四支队领导指示,挺进团政治处主任程明远和先期到达凤阳的安徽省第六工作团团长李教清、副团长曹世嘉召开了中共定凤县委成立会议,程明远任书记,李教清任宣传部长,曹世嘉任组织部长。4月底,挺进团继续东进,中共定凤县委随之撤销。
5月至12月在新四军第四支队领导支持下,梅竹樵发动农民,组织了一支有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梅任大队长,活动于定远、凤阳、嘉山三县交界处,在一次反磨擦战斗中活捉国民党营长董汉成,缴枪70多支。年底,这支游击队集体参加新四军,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十四团的一个营。
9月中共苏皖省委决定,指派省第六工作团内的共产党员孟平(女,唐觉民)、鲍刚、曹世嘉,组建中共定凤工委,孟平任书记,加强对定凤地区党组织的领导。
11月中旬中共苏皖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定凤中心县委,石光任书记。原定凤工委改称定西工委,由定凤中心县委领导。
12月成钧、程明远率挺进团第二次进入凤阳扩军。
民国29年(1940年)
1月彭善初的红枪会近千人,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十四团四营。
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苏皖省委,分别成立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和津浦路东省委。凤阳的党组织属路西省委领导。
2月在中共定凤中心县委的领导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十四团民运工作组的帮助下,组建了中共凤四区区委和凤四区抗日民主政府。
3月中共路西省委派时生、裴海萍、刘泽民和2个中队的武装到达凤阳,在殷涧刘牧场成立中共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时生任凤阳县委书记,裴海萍任县长。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凤一、凤四、怀二3个区。原定凤中心县委予以撤销。
5月日伪军向凤阳山区频繁“扫荡”,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军事科长曹世嘉带领一部分武装叛变投敌,对新生的凤阳县抗日民主政权威胁很大。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凤阳县委和县政府奉命撤到津浦路西中心区藕塘一带休整。
8月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决定,在靠山集恢复中共凤阳县委,徐建楼任县委书记。9月,将徐建楼调回省委,决定将凤阳县委改为凤阳县工委,由刘泽民负责。
11月10日凤阳县武装力量袭击武店伪军,经4小时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数人,俘获40余人,缴获部分武器。
11月为了健全凤阳县委领导,路西省委派曾昭生、岳炎(严佑民)等10余名干部来凤阳,重建凤阳县委,曾昭生任县委书记,岳炎任副书记。原凤阳工委撤销。
民国30年(1941年)
1月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殷涧恢复,梅竹樵任县长。下辖凤一、凤四区,原辖的怀二区划归新成立的定怀县管辖。
5月中共凤阳县委创办《凤阳周报》,年底并入路西区党委机关报《新民主报》。
5月凤阳县参议会成立。
9月18日淮南津浦路西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临时参议会,选举魏文伯任参议长,梅子明、刘子谷任副参议长。凤阳的参议员参加了这一次盛会。
11月凤二区队配合独立营夜袭府城,缴获日伪军大批棉衣、布匹、毛巾和日用品。
民国31年(1942年)
1月根据斗争形势需要,路西区党委决定撤销定怀县和凤阳县,新成立定凤怀县和凤定嘉县。定凤怀县下辖凤一、凤二、怀二、怀一(1944年10月成立)、凤三(1945年3月成立)等区。原凤四区划分为鹿塘、禹山、凤四3个区,划归凤定嘉县。
1月凤二区队配合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十八团一营对殷涧守敌发动进攻,毙伤伪军100多人,打死日军3人,活捉1人,拔掉日伪军据点。
1月底至2月初日伪军2000余人“扫荡”津浦路西定凤怀地区。路西地方武装与敌激战,给日伪军很大打击。是役,定凤怀县总队副汪立斌和路西独立三团团长余海清英勇牺牲。
2月凤二区队攻打蚌埠南10余里的陶店子伪军据点,俘虏包括伪自卫队长在内的敌伪军11人,缴获长、短枪16支。
3月伪军千余人到黄泥铺“扫荡”,定凤怀县总队一大队配合新四军六旅十八团一营进行阻击,打死打伤伪军30多人。
8月19日凤二区队袭击门台子敌伪据点,20日、21日又分别智俘龙子河碉堡内的伪军11名和驻亮岗伪军13名。
9月31日日伪军3个连队到邬岗、叹儿湾、苗郢一带“扫荡”,定凤怀县总队和凤二区队在叹儿湾设下埋伏,迎击敌人。经过半天战斗,打死日军4人,活捉日军小队长山野,打死打伤伪军数十名。
11月凤定嘉县凤四区利用伪军里应外合,拔掉陈巷子伪军据点,毙伤俘虏伪军70余人,破坏敌人碉堡4座。
12月30日夜伪红心镇保安大队长金旭东率部向抗日民主政府投降。
民国32年(1943年)
2月5日凤二区队配合定凤怀县总队一连、八连夜袭官沟日伪据点,50多名伪军中大部分缴械投降,一部分负隅顽抗者被击毙。
春定凤怀县实行“三三制”政权,建立健全县参议会,全县共有43名参议员,县长兼任议长。
10月13日射子口乡模范队配合定凤怀县新兵五连,将刘府与严桥换防之伪军一个班全部俘虏。
民国33年(1944年)
3月凤四区队在开明人士张衡之的配合下,活捉驻红心街的伪军连长朱耀堂及士兵4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子弹千余发,捣毁碉堡3座,收复红心镇。
4月中旬新四军五旅第十四团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歼灭殷涧据点守敌和从总铺、临淮关方面增援的日军40多人,活捉伪军100多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100支,掷弹筒1个。
5月凤二区队在射子口伏击官沟、曹店换防的伪军警备队,打死打伤敌人40多人,缴获小炮一门及炮弹、子弹若干。
夏日、伪军百余人突然包围定凤怀县凤二区驻地三河集,经过一小时激战,凤二区全体人员突围,担任掩护任务的区队副夏铁英勇牺牲。
民国34年(1945年)
2月上旬淮南津浦路西召开群英大会,定凤怀县、凤定嘉县均派出劳动英雄、战斗英雄、模范工作者参加会议。
8月17日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五团在刘府地区伏击歼灭了蚌埠增援刘府的日、伪军一个连。
8月18日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攻克武店、炉桥等地伪军据点。定凤怀县总队拔掉官塘日、伪军据点。
8月19日新四军二师五旅十四团在刘府和西泉之间,伏击日军巡逻队,打死日军9人。
8月20日新四军二师五旅十四团在攻克刘府车站后,对拒不投降向蚌埠逃窜的两个中队日军和部分伪军进行追击,歼敌大部,毙伤伪军100余人。
民国35年(1946年)
5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调集9个团兵力全面进攻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中共华中地委、四专署和各县领导机关,奉命撤退到津浦路东,7月底又撤退到三河以北,只在定凤怀、定滁全县留下少数干部和地方武装坚持斗争。
7月定凤怀县支队司令员孙传家率部攻打卸甲店、赵家圩据点,毙伤国民党两个中队100多人,区队副路士敏等7人英勇牺牲。
8月25日留下坚持的定凤怀支队司令员孙传家、政委杨卓群、副政委周时月、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衣冰等率部队百余人,转移至苏北泗洪县双沟镇休整,并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留下地方干部余健、周泉和县支队警卫连指导员柳北辰组成武装工作委员会,带领少部分战士,坚持凤阳山区的斗争。
11月下旬周衣冰和原中共盱眙县委副书记薛本汉、淮北干部吴涛等,带领部分路西游击队自洪泽湖回到凤阳山区,与余健部汇合,成立凤阳山中心县委,周衣冰任书记,薛本汉、余健、吴涛为委员,领导凤阳山区的斗争。
民国36年(1947年)
1月1日南京国民党内政部批准蚌埠设市,从此,蚌埠从凤阳县分离出去。
1月14日根据中共淮南工委的决定,孙传家和凤定嘉县干部姚文玲、宋乃冰等率部队80多人,18日进入凤阳山区同周衣冰汇合,组成淮南津浦路西中心县委,孙传家任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支队司令,周衣冰任副书记兼副司令,余健、姚文玲、薛本汉、吴涛、宋乃冰为委员,下分4个工委,统一领导凤阳山区的斗争。
2至3月国民党一三八师四一四团和定、凤两县保警大队2000余人,对凤阳山区进行了53天的“清剿”。孙传家支队时分时合,灵活机智地打击敌人,在反“清剿”中先后全歼国民党叹儿湾乡公所、永康乡公所守敌。
8月孙传家支队利用国民党军一三八师北调、路西广大地区只有土顽控制的有利时机,先出击定合地区的大李集、杜集、宋集等乡公所,后攻克能仁寺、曹店、殷涧等地的土顽据点。
11月孙传家支队在宋集击败国民党凤阳保安大队的袭击,歼俘中队长以下70余人。
民国37年(1948年)
1月根据中共淮南工委的决定,组织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工委,孙传家任书记,郑锐、周衣冰、韩融为委员,全面领导路西解放区各项工作。路西工委决定,将原所属4个工委,组建为定凤嘉、定凤怀、定合3个县委和县政府。
1月由艾明山大队长率领的淮南津浦路西干部大队,从山东南下到达凤阳山区同孙传家部汇合,开展恢复路西解放区的斗争。
3月下旬杨效椿率淮南支队二营,从津浦路东挺进到凤阳山区。
4月16日至7月28日国民党第二十五师等主力部队7个团和定远、凤阳、滁县、全椒、寿县、合肥等县保警大队对凤阳山区开始“百日清剿”。中共路西地委和路西军分区所属各县干部和地方武装,采用主力到外线作战,内线分散打游击等措施,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反“清剿”斗争,并取得胜利。
8月江淮第四军分区部队伏击国民党沙涧地方武装,并进攻殷涧,经激战,俘敌100余人,缴获步枪六、七十支,沙涧、殷涧同时解放。
9月17日江淮第四军分区部队攻克燃灯寺,打伤小溪河区敌联防区队长1人,俘敌20余人,缴获步枪15支。
11月7日江淮第四军分区部队在庄里王伏击国民党凤阳保警第一中队,俘中队长陈明忠以下11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马枪17支。
11月31日江淮第四军分区部队和定凤怀县地方武装,利用内线联系,拔除叹儿湾据点,打死国民党苗郢乡长和大队副,俘民政干事等31人,缴获长、短枪20支,同时又伏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凤阳保警大队,俘敌5名,缴获长、短枪5支。
12月3日国民党红心乡长刘沐天等34人,向孙传家部队投降,交出轻机枪2挺,长、短枪33支。
民国38年(1949年)
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府城。中共定凤怀县委、县政府、县总队陆续进驻府城。
1月19日临淮关解放。成立临淮市人民政府。
2月10日定凤怀县政府决定,停止使用金圆券,统一使用北海、冀南、华中各银行发行的钞票。
2月底江淮四地委决定,撤销定凤怀县县政府,恢复凤阳县县委、。先后任命郑锐、黄驭为中共凤阳县委书记,宋乃冰任凤阳县县长。凤阳县下辖凤一、凤二、凤三、怀一、怀二5个区和临淮市、府城镇。
3月8日仁和乡所属洼刘、洼王、宋庄、小卞庄、葛庄村划归蚌埠市。
3月中旬成立县支援前线担架团,13日到凤一区周圩集中,14日转往定远城。
3月20日县成立支前指挥部。
4月12日全县有人口25万人,有中共党员560人。
5月11日成立凤阳县锄奸保卫委员会和县公安局。
5月原属定远县的凤四区划归凤阳县。
7月5日凤三区沙涧乡4个村、湛涧乡1个村、凤一区棋盘乡、凤四区3个半乡开展减租及反霸工作。
7月临淮关、长淮卫等沿淮地区,暴雨成灾,水势很猛,秋禾大部分被淹。
7月原属五河县的花园湖区划归凤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
10月12日凤阳县怀一区改为宫集区,怀二区改为武店区,凤一区改为殷涧区,凤二区改为芦山区,凤三区改为鹿塘区,凤四区改为红心区。另有凤城区、大溪河区、临淮市,全县共设1个市委、8个区委、64个乡镇党支部。
10月30日全县开展反匪反霸运动。
10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凤阳县工作委员会,在全县开展建团工作。
1950年
1月3日凤阳县政府成立党组。
2月临淮市委改成区委。撤销临淮市。
2月召开凤阳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要求。
3月8日至11日召开凤阳县第一次妇女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首届县民主妇女联合委员会。
6月凤城、临淮两个区委合并成立凤临区委。
7月撤销芦山区,分别成立长淮区、刘府区,原芦山区北部长淮、卫东、卫西、锥子山、李楼、十里程、双庙及临淮区所辖门台子等乡划归长淮区管辖,原芦山区南部的乡划归刘府区管辖。
8月红心、鹿塘、殷涧3个区有22个乡、95个村遭受雹灾,损失农作物1.5万亩,损失瓜菜648亩,损坏房屋2325间。遭受涝灾的有33个乡镇、12万人,淹死36人,被淹土地35万亩。
12月8日据长淮、临淮、宫集、大溪河等灾区统计,灾民患痢疾、伤寒、霍乱、水肿、黑热病的有4431人,死亡500人。
12月30日县建设科统计,全县农村共组织互助组453个,参加人数4720人。
1951年
3月26日滁县军分区下达凤阳县扩武任务500名,实际招收新兵509人。
6月15日全县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在北部宫集、长淮、凤临、大溪河4个区先开展。
6月20日中央军事学院在临淮关举行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各大军区首长和国际友人共千余人莅临参观,中央军委领导刘伯承、陈毅和张爱萍亲临指导。
6月25日召开县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大会。全县订立爱国公约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6%。
8月29日全县有9个区遭蝗虫灾害,面积达16.6418万亩。发动群众4.9397万人,灭虫2.5368万斤。
8月府城镇天主教神父幽德(意大利籍),在抗日战争期间,充当日寇帮凶,将逃到天主教堂避难的妇女交给日军轮奸。建国后,以宗教为名,秘密发展教徒,进行反革命活动,被驱逐出境。
11月2日县委布置在刘府、武店、殷涧、鹿塘、红心5个区进行第二批土改。
12月30日全县抗美援朝捐款2141000000元(折合新币21.41万元)、小麦293324斤、高粱211706斤、稻子139680斤、黄金二钱四分、银12两(16两制)。共写慰问信4321封、捐书122200本、鞋3024双、慰问袋8154个。
1952年
1月6日暮途穷中共凤阳县委制定《关于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计划》,决定从1月12日到2月12日在县直机关和所属企业单位开展;从1月15日到2月20日在各区乡干部中开展“三反”运动。
1月撤销凤临区委,恢复凤城、临淮两个区委。
4月10日全县土改结束。
5月6日长淮、凤城、刘府、殷涧等7个区发生蝗灾,受害农田63169亩。
6月17日成立县灭蝗指挥部,各区、乡领导都投入灭蝗。6月下旬,受蝗灾达283097亩。全县共发动5043人灭蝗,消灭蝗虫146337斤。
6月将宫集区及其所属15个乡全部划归怀远县。
10月9日据《打虎(贪污)战报》统计,在“三反”运动中县直机关404名干部,有390人参加“三反”学习,有289名干部坦白交代各种浪费的错误,有42人被检举,捉“老虎(有贪污行为)”31只,共退回各种物资钱粮折人民币333780340元(折新币33378.03元)。
10月22日成立县广播收音站。
11月30日刘府、长淮等4个区下大雪,冻死晚小麦68498亩。
12月5日凤阳县支援泊岗引河工程民工12000人开赴水利工地。
12月13日至18日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凤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年团凤阳县第一届委员会。
12月3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试办农业合作社会议,凤城区李国坤、武店区陈学孟、刘府区张士俊、长淮区朱学悟、大溪河区丁侯杰在会上介绍了办社经验。
1953年
1月设立花园区,辖原大溪河区的黄湾、枣巷、花园、梨园、老鹳、观音堂、临东7个乡和原属凤城区的板桥、浙塘2个乡及新设花园湖水上乡共10个乡。
5月16日至6月14日有7个区12个乡发生蝗灾,受灾面积49166亩,发动群众34344人,捕杀蝗虫23100斤。6月底到7月中旬,全县又发生蝗灾,受灾278500亩,动员50434人,捕蝗虫146237斤。
7月26日召开各区书记、区长、县直机关干部会议,布置开展新“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9月14日文德洲归凤阳县管辖。
10月22日怀远县的西泉村划归凤阳县管辖。
12月全县开始实行粮油统购统销,计划供应。
1954年
5月19日召开凤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议》,选举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7月份降雨619毫米,7月31日,临淮关淮河水位达21.38米。7月中旬铲坝行洪,被淹农作物42.16万亩,其中颗粒无收的2.9万亩,受水灾的有32个乡,受灾人口71552人,伤2人,死13人,房屋倒塌24697间,冲毁塘坝271处。
9月下旬在全县开始实行棉花计划收购,棉布凭票供应。
11月19日全县精简县直行政机构,处理编余人员91人,其中分配到区以上机关11人、合作社60人、企事业5人、农村当干部1人,退职和动员回家9人,开除2人。
1955年
3月28日至4月1日中共凤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凤阳县第一届委员会。
6月11日安徽《农村工作通讯》第58期刊登《一个值得推荐的模范支部》,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主席为此文写了编者按。
8月全县机关、企业、学校内部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运动于1958年结束。由于“左”倾思想的指导,错误地给一批干部、教师、职工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有的受到错误的刑事处罚。
9月26日至10月3日中共凤阳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总结夏季粮食工作,检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0月3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元良、滁县地委书记宋在朝等18人来凤阳县检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责成县委对在午季粮食统购统销中犯有严重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错误的15名干部,进行教育和处分。
10月20日安徽《农村工作通讯》第68期刊登《合作化的带头人陈学孟》一文,并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主席为此文写了编者按。
11月11日全县有9个区3个乡1个镇63个选区流行白喉,患病者达97人,死亡21人。
12月22日全县已建农业社1700个,入社农户54456户,占全县农户70.6%。
1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全县原有10区、99个乡(镇),合并为门台、武店、大庙、鹿塘、小溪河5个区和37个乡(镇),其中包括2个县直辖镇,1个县直辖乡。
1956年
1月上旬县委在临淮关、府城进行私营商业改造试点,2月中旬在全县集镇全面开展。3月中旬,完成了33个集镇54个行业的改造工作。
2月10日国家投资260万元兴建官沟水库。
4月27日中共凤阳县委、凤阳县人委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意吸收300人为国家工作人员,参加各项工作。
6月成立凤阳县有线广播站。
6月29日至7月11日全县降雨量158.3毫米,临淮关淮河水位每天以0.2—0.3米的速度上涨。7月8日下午4时临淮关淮河水位高达20.17米。
10月20日据生救工作统计:全县遭受严重水涝灾害的17个乡、1个镇,淹没土地36.1540万亩,占午季作物面积28.5%,受灾2.2685万户、10.1346万人。
10月25日凤阳年家岗等4个自然村划归定远县管辖。
12月全县第一次撤销区的建制,将原有的35个乡镇并为28个乡镇。
1957年
2月8日中共凤阳县委根据“精简上层,加强乡社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精神,决定县下放109名干部到乡、社工作。
3月8日凤阳县人民委员会发表禁赌布告。
4月4日门台烤烟厂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57.4万元。
9月全县在机关干部和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1月7日全县86%以上的私营工商业户和70%的手工业户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2月28日全县有高级农业社164个、渔业社2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8%。
12月全县的整风运动开始进入反右派斗争,到次年8月结束,由于“左”倾思想的指导,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全县有269人被打成“右派分子”。
1958年
4月县水利局在府城开办小电厂,安装315千瓦发电机一台,每晚发电供部分单位和街道居民照明。
5月1日《凤阳报》正式创办,原为5日刊,每刊8开4版。自7月1日起改为日刊(星期一无报)。
9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精神,将全县137个农业社、3个蔬菜队、2个渔业社合并成15个人民公社。
9月成立凤阳县冶金指挥部,“土法上马”大炼钢铁。
9月根据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要求,全县第二次并乡,将全县28个乡(镇)合并为15个公社(镇)。公社管委会即乡政府,公社党委即乡党委。
10月8日长淮卫、李楼、官沟3个乡的西部南至李庄、大小芦庄,东至三家岗、小汪家北至鲍家沟,划给蚌埠市。
11月29日中共凤阳县委党训班改为中共凤阳县委党校。
11月全县农村大办公共食堂,社员集中吃饭,造成大批粮食浪费。
12月10日在临淮关南岗大炼钢铁的民工工棚失火烧死女工8人,烧伤12人。
12月10日妇女代表谷夕英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2月12日县卫生科在武店乡楼店大队山前村建立一所麻风病院,以收容全县麻风病患者。
12月24日至28日召开首次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
1959年
1月10日淮河师范从长淮卫二龙山下迁至府城,改名为凤阳师范。
2月17日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预防青紫病、水肿病通知》,要求各乡人民委员会认真宣传贯彻,确保工农业生产“大跃进”。
4月14日蚌埠专区在三合输建园艺场。
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编成《凤阳土壤》一书。
5月17日成立县野生植物综合利用委员会,各人民公社确定专人负责野生植物综合利用工作。
6月7日全县外流农民6784人,县派出大批工作人员分赴蚌埠、南京等地动员外流农民返乡。
7月12日县政府拨给小溪河、总铺、板桥、大庙等公社浮肿病医疗费及营养费800元。
8月2日总铺公社中联大队遭受风雹灾害。冰雹大的如鸡蛋,约下10分钟左右,砸坏农作物近2000亩,有231间房屋被风刮倒。
8月11日全县受旱农作物面积达136.7万亩,其中严重的有51万亩。
8月23日全县有8197亩田发生秋蝗灾害,其中土蝗2000亩,密度一般每平方丈10—15只,多的每平方丈80—150只,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长。
8月28日全县精减职工792人,其中有297人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75人支援急需用人的单位、40人支援边疆、113人回街道、68人参加副业和蔬菜队生产、19人参加运输行业、180人转为集体所有制。
8月29日县委研究决定,将府城镇从府城乡飘扬人民公社划出,单独设立府城镇党委,1960年6月改为府城镇人民公社党委。
9月22日蚌埠专署拨款6000元维修龙兴寺。
9月30日门台子电灌站正式开工,县委决定从13个乡动员民工2.538万人,兴建电灌站枢纽工程。
10月在县直机关、厂矿企业、各人民公社、学校开展“反右倾运动”,1960年11月结束。由于“左”倾思想的指导,错误地给一批党员干部戴上“右倾保守”、“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1962年甄别平反。
10月10日凤阳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
11月23日召开在押犯人大会,特赦一批犯人并发给释放证。
12月中旬门台子铁路从凤阳山水库至林桥段13.83公里建成通车。
1960年
2月15日全县采集代食品906.8798万斤,其中有薯根、鸡爪菜、茅草根、掐不齐等。
3月18日县人委发出通告,自3月25日起将原16两为1斤的秤改为10两为1斤制。
3月中旬蚌埠市副市长马骞到家乡小溪河公社新田大队,看到人口大量外流和非正常死亡,从蚌埠支援家乡1万斤豆渣,运到临淮关遭到公社和县里领导阻止,还写信给地委检举马骞“思想右倾”。福建军区空军司令部后勤部长潘康回家乡小溪河公社新华大队,看到人口大量死亡,潘到公社反映死人情况。潘回部队后,公社发动大队、小队干部去信检举潘康“思想右倾”,“攻击人民公社”,使潘在部队中受到不应有的处分。
5月11日划成立凤阳县拖拉机站。
7月2日蚌埠地委办公室转来石求名的人民来信。该信向党中央毛主席反映去冬今春凤阳人口死亡情况。此信被错误地定为“反动信件”,并转公安局追查。
9月11日凤阳县人委决定将皇陵农场改为“凤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2月15日据统计,1959年和1960年全县农村外流人口达11196人,占农村原有335698人的3.3%,发病人口102994人,占农村人口30.7%,有孤老1580人,孤儿2280人。1960年粮食产量9507万多斤,比1957年22760万斤少13253万斤。
1961年
5月3日蚌埠到门台子二级电灌站输变电工程竣工,凤阳开始用高压电。
8月4日中共凤阳县委学习贯彻中央《十二条》和《农业六十条》的精神,在部、委、科、局负责人会议上总结了凤阳2年来刮“五风”的失误和教训:1、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卖了过头粮。2、封锁消息,掩盖死人真相。3、是非不分,反右中错斗了一些好人。4、界线不清,共产风一刮再刮。5、占用农村劳动力过多,削弱了农业战线。6、乱出主张,生产瞎指挥。7、任务要求过高过急,劳逸失当。
8月按照《农业六十条》关于“缩小公社范围,调整公社体制”的规定,全县行政区划和公社规模进行调整。恢复武店、刘府、凤城、大庙、总铺、小溪河、板桥7个区委。原16个人民公社划为49个人民公社。
9月19日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来凤阳县视察。20日下午,在县直机关党员科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晚上又到凤阳中学对全校教师和初三以上的学生发表讲话。
10月下旬中共凤阳县委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议,按照中共安徽省委指示,讨论推广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按人承包、超产归己”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的办法(简称“责任田”),到年底,共有1888个生产队实行了这个办法,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63%。
1962年
1月5日县开展反对商品“走后门”活动,参加试点的县直财贸单位10个,府城镇财贸单位10个。
1月13日开展给右派分子摘帽子工作,全县分四批共摘去156人右派分子帽子。
3月19日县人委印发《关于禁止拆用县城(皇城)城砖的通知》,规定今后任何机关、团体、公社、大队或个人都不得擅自拆用城砖,违者按国家管理条例处理。
5月建立凤阳供电站。
6月10日马湖、考城、武店、楼店、搬井5个公社的21个大队196个村遭受冰雹灾害,受灾面积达103787亩,减收粮食58万斤,烟叶受灾6063亩。
12月28日全县已兴建与修建门台子电灌站、官沟、凤阳山、燃灯、鹿塘、刘府等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已达1104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已达42万亩。
冬按照省委指示,全县取消“责任田”,继续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进行集体经营。
1963年
3月5日县人委决定在凤阳九华山南坡建一座烈士陵园。
3月18日安徽省人委决定将明皇城及所有石刻砖雕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月27日,县人委向全县发布《关于保护明皇城的布告》。
4月13日上海市500余户居民来凤阳县安家落户,为此县人委向各公社发出《关于接受上海居民来县安家落户工作的通知》,做好下放人员的住房、口粮、农具等安置准备工作。
8月24日由于自7月份以来长期阴雨,秋季作物受到严重的水涝灾害,受灾33个公社、1178个生产队、1.973万户、10.2957万人,占农村人口38%,受淹土地13.9816万亩,占秋季作物面积的16%。
12月增设淮上渔业公社,撤销清塘(并入燃灯)、凤淮(并入官塘)、严桥(并入刘府)、岳林(并入亮岗)、凤阳山、白云山(并入殷涧)、安林(并入红心)7个公社。
1964年
1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凤阳县支行成立。
1月中旬至4月中旬全县农村面上社教运动相继开展,43个公社进行了面上社教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运动基本结束。
1月23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浮肿病人693人,比去年同期增长7倍,外流人口有18152人,比雨雪前8655人增加1.1倍。因此中共凤阳县委对灾区群众生活做出安排,除地委下达农村口粮供应指标300万斤迅速直接发放到各公社外,还要求地委增拨粮食180万斤、生救款30万元、饲料粮60万斤。
5月19日全县共精简干部195人,其去向是退休、退职、发给生产补助费回乡、到集体单位当工人等。
6月13日下午5时许,宫集、刘府2公社遭受冰雹和大风的袭击,有11个大队、131个小队、2725户受灾,损坏庄稼2.15万亩,下冰雹的同时还伴10级以上大风,持续20分钟左右,刮倒房屋323间,刮掉屋顶277间,刮倒炕房148间。
7月1日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据普查资料,全县有334177人(男175089人,女1590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40021人。
1965年
3月29日县人委同意兴办大庙、明陵、高陈、周圩、大溪河、燃灯、小溪河、长塘、板桥、江山、枣巷、总铺、二铺、官沟、楼店、红心、城南、陈桥等公社的农业中学。
7月7月1日以来,全县连降大雨,淮河水位暴涨,21日17时,淮河水位达19.21米,超过确保水位。被淹土地4.12万亩,被水包围村庄106个,4314户,1.94万人,倒塌房屋1522间。
8月23日中共滁县地委“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团凤阳分团到凤阳开展“四清”运动。
9月21日全县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寺庙10处、教堂4处、宗教职业传教人员25人、教徒800人,全部停止宗教活动。
1966年
元月中共凤阳县委召开县、区、社三级干部会议,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整顿思想,改进工作,进一步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议。
6月初县直机关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6月11日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领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6月16日至18日县委召开区(镇)社书记会议,研究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问题;规定县直机关、公社半日制学习毛主席著作及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文章,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7月14日至8月25日集中武店、大庙、大溪河、板桥4个区和府城、临淮2镇的小学教师到县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学习,成立小学教师“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
8月4日全县旱情严重,小型塘坝干涸见底。除凤阳山水库尚可放水灌溉外,官沟水库只能提水保苗,全县已栽种的水旱作物除灌溉区内的10多万亩外,其余的普遍受旱。
9月28日县委布置生产队文化室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阵地。每个生产队发给2本《毛泽东选集》,4本《毛主席语录》,要求社员语录能背得熟,讲得出,用得上,下田劳动要带语录牌,还要组织讲用会、报告会。
10月6日府城、临淮关、县直机关清理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有182户。
10月10日在“破四旧”运动中,龙兴寺被红卫兵捣毁,砸烂菩萨、烧掉大雄宝殿的对联。皇城墙上砖塔亦被红卫兵炸毁。
12月13日县成立红卫兵接待站,接待路过的红卫兵。
1967年
1月20日蚌埠市“铁红总”与凤阳“工农红军”组织发生大规模冲突,从蚌埠开来几十辆公共汽车和大卡车到府城、门台两地,砸掉“工农红军”司令部,抓去“工农红军”的头头以及机关干部1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宣传部长也被拖上汽车带到蚌埠进行拷打,这就是震惊全省的凤阳“一二O”事件。
2月20日“凤阳县无产阶级造反派大联合筹备委员会”宣布成立。至此开始,各级造反派先后“夺权”,县、区、公社各级党政组织瘫痪。
2月26日“凤联委”召开大会批判“四清”总分团负责人。
3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6464部队和6483部队来凤阳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政策,帮助各级建立、健全生产领导班子,抓革命、促生产。
3月18日全县外流人口有1.8万人。
4月15日成立凤阳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8月11日晚8时,“凤联委”在粮食局召开头头会议,研究布置抢县人武部枪支。夜12时,200余人翻过人武部围墙,砸开仓库,共抢走步枪157支、机枪11挺、冲锋枪49支、手枪40支、六O炮1门、炮弹2发、子弹10万余发。
8月11日下午,蚌埠“铁红总”围攻“临淮关火车站铁总司”,用枕木、汽油烧水塔,烧死1人。
8月12日上午,“凤革联”抢去石英厂炸药9400余斤、雷管6100余支、导火线3120余尺。
8月19日因临淮关联委头头被“凤革联”和“铁红总”抓去,“凤联委”以要人为名攻打临淮关。调动小汽车1辆、汽车4辆、拖拉机2辆,250多人从府城开往临淮关。此次武斗“凤联委”1名侦察员被打伤,“凤革联”1人被打死,并撞坏小汽车1辆。
8月22日至9月“凤革联”到滁县军分区、五河县人武部等地抢走六O炮4门,长短枪及冲锋枪549支、各种重机枪38挺、炸药780公斤,抢走临淮粮站国库大米1.48万斤、面粉6075斤、食油360斤。
9月6日下午至7日早晨4时左右,“凤革联”从嘉山、定远、蚌埠等地纠集2000余人,动用枪炮从临淮关分三路攻打府城。到府城后,在汽车站酒厂一带布置火力,一路从酒厂沿小北门进攻,一路从烟草所沿府北街前进,到府拐子两路合并进攻县人武部。一路从楼东街直攻鼓楼与“凤联委”接火。在冲突中,有4人被打死,被称为凤阳的“九六”事件。
12月26日6483部队、县人武部支左联络处发出《放手发动群众,坚决制止武斗》的紧急呼吁。
下半年九华山至临淮关10千伏高压线路架通,1968年7月正式向临淮关供电。
1968年
5月15日至9月8日全县7个区先后成立了革命领导小组,2个镇和41个公社分别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5月28日花园湖、大溪河、枣巷1.1万亩庄稼发生蝗灾,虫口密度每平方公尺8至10只。
7月上旬连降大雨,淮水猛涨,临淮关淮河水位高达20.02米,使沿淮低洼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全县受洪涝灾害有16个公社、77个大队、663个生产队,受涝面积102844亩,被洪水冲倒房屋263间,内涝倒塌392间。
7月16日县直机关158名科局以上干部已“解放”,其中县委常委3人、县委委员4人。
7月19日凤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委会下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和人民保卫组。此后,原县人委所属各局先后恢复,各局设立了革命领导小组。
7月23日拆城领导小组成立,拆下的明中都皇城城砖由县拆城领导小组统一出售给上海南市区、长宁区建筑公司,数量100万块,每块0.3元。
8月县群众专政指挥部成立。
10月6日县革委会印发《关于清理阶级队伍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县广播大会,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开展“一打(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三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
1969年
2月20日全县三届(1966年、1967年、1968年)毕业生,家住农村的回乡参加生产,家住城镇的到农村插队落户。
2月27日上海市340名中学毕业生下放到县内农村插队落户,有关社队派人到临淮关火车站迎接。
3月至9月先后将江山、梨园、周圩、明陵、禹山、邬岗、陈圩、楼店、马湖、古城、浙塘11个规模较小的公社分别并入相邻的公社,并撤销渔业公社。
4月3日成立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凤阳县核心领导小组。
4月19日高教部在殷涧等地办“五七”干校。
6月5日全县已下放人员3598人,接收外地下放人员1252人,计4850人。
8月20上午门台子车站发生复员军人(具体人数无据可考)乘车不买票,卧轨不让开车,造成321次列车停车4个多小时的严重事故。
1970年
1月撤销7个区的革命领导小组,先后在2个镇和30个公社建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直属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领导。
3月刘府地区3月初连续发生群众性的抢扒火车站煤炭事件。
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464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凤阳。
6月13日5时许下冰雹约30分钟,全县受灾农田60935亩,其中粮食作物32467亩,经济作物28468亩,有18个公社和1个国营农场受灾。
8月3日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在安徽省农学院凤阳分院举办县直机关各单位领导班子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20个单位197人。
1971年
1月5日全县2个镇和30个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改为公社(镇)党委。
10月中下旬全县分期分批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12月,又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粉碎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有关材料。
12月再次恢复7个区委,并陆续把规模较大的公社分开,增加了13个公社,到1975年底,全县的公社由30个增加到43个。
1972年
8月11日县委决定自8月15日起撤销县支左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其日常工作由革委会政工组负责。
8月30日县革委会政工组决定撤销“凤阳县泗州戏剧团”成立“凤阳文艺工作团”。
1973年
5月25日撤销人民保卫组下设的审判、政秘、政保、治保小组。恢复凤阳县人民法院、凤阳县公安局。
8月召开凤阳县贫下中农协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凤阳县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
1974年
6月26日中共凤阳县委对宋集大队民兵副营长范同昌用枪自杀的事件向全县通报。《通报》强调要加强对民兵的教育,建立健全武器弹药管理制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8月14日武店区官塘公社官塘大队与考城公社全心大队,因水利纠纷发生冲突,双方共打伤40多人。县武装部和县人保组、公安局派武装干警制止,并对有关人员追究责任。
1975年
1月18日城镇中小学校重新派驻工宣队,农村小学校健全了“贫管会”。
1月21日建成凤阳磷肥厂。
5月16日建立花园湖管理委员会。
12月25日县委决定在原“五七”中学校址兴办凤阳县“五七”大学,第一期招收植保、牧医两个班各50人,毕业生“社来社去”。
1976年
5月县委所属38个科、局、办、委的革命领导小组全部撤销,改建为党组。
6月12日18时许亮岗、京山、严桥等9个公社、36个大队、266个生产队遭受雹灾。降雹10至17分钟。冰雹最大的象馒头,受灾面积30360亩。
6月建立凤阳殡葬管理所。
7月撤销县委的四大组,恢复成立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
8月10日县革委会组织2000多人接收唐山丰南震区伤员423名,安排到县医院和县委党校治疗。
10月28日全县实行赤脚医生与医院卫生人员对流制度,医院医护人员到大队当赤脚医生,大队赤脚医生到医院当医生,时间一年左右,定期轮换。
10月下旬全县庆祝粉碎“四人帮”(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反革命集团)的胜利。随后开展揭批“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罪恶活动,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有牵连的人和事。
1977年
1月18日全县抽调660名干部到红心、二铺、殷涧、京山、梅市、石门山、清塘、燃灯8个公社及驻临淮镇县直工交系统、总铺、小溪河区直机关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3月26日上海设在凤阳县大庙区周圩公社的外语学院、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科技大学4所干校撤走,土地、房屋、设备等移交给凤阳县,于5月28日办理了交接手续。
6月5日16时40分板桥、周圩、亮岗、殷涧、总铺、二铺公社的20个大队145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1.4万亩,损失种子3.7万斤,小麦9万多斤,烤烟、棉花茎叶被打断,冰雹大的有鸽子蛋大,降10至24分钟。
6月29日14时曹店、宋集公社下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不到2小时平均降雨量达200毫米,个别地方达280至300毫米,致使山洪暴发,受灾农作物1.5万亩,受重灾的地方耕作土层被冲光,冲毁桥梁23座、公路15公里、公路两旁树木1.6万棵,冲倒房屋295间。
7月30日县革委会发布《关于废除土葬的布告》,《布告》规定:今后凡在凤阳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制止土葬。
12月增设凤阳山公社。
1978年
8月底午收后旱情继续发展,淮河水位下降,大小塘坝干涸,凤阳山、燃灯、官沟三大水库库容只有1200万方水。全县35万亩豆类作物大部分干枯落叶,其中20万亩几乎绝收;24万亩水稻只有12万亩有收成;7万亩春玉米比去年减产6成以上,粮食减产1.4亿斤左右。受灾人口28万人,其中有11.5万人口粮只有130多斤。
10月增设梨园公社。
12月小岗生产队18位户主召开秘密会议,立下契约,按下手印和私章,私下分田到户,实行农业“大包干”。
本年马湖公社有10个生产队试行了在生产队“统一领导、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前提下,“分组作业,定产到组,以产记工,超产奖励,减产赔偿,费用包干,节约归组”的责任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遭受特大旱灾,但10个生产队中8个平产,2个增产。
1979年
1月1日县委召开试行联系产量责任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马湖、江山、石门山等公社负责人以及有关大队大队书记、生产队队长。
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上,县委介绍和肯定了马湖公社“分组作业,以产计工”的经验,经过讨论决定,有领导有步骤在全县实行“大包干到组”。
6月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凤阳检查工作,对“大包干到组”生产责任制表态支持。在省、地领导的支持下,1979年下半年,全县3710个生产队中,有3097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83.5%)实行了“大包干到组”。
9月21日府城镇三府幼儿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县印刷厂车间主任赵淑珍、太阳升公社刘府大队党支部书记谷夕英、城南公社齐涧大队社员齐俊生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0年
1月14日召开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会议,讨论生产责任制问题,认为凤阳以“包干到组”为主,也可以搞一点包产到户,但要有领导地进行。
1月24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再次来凤阳指导农业大包干,并去小岗生产队进行视察,对小岗生产队的做法予以肯定,在小岗生产队的影响下,这一年,全县部分生产队搞了“明组暗户”。
1月28日至29日召开凤阳县冒尖户(初步富裕的农户)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384位代表中有212户生产粮食1万斤以上,60户生产粮食2万斤以上,2户生产粮食3万斤以上。人均收入500元的有177户,800元以上的有38户,1000元以上的33户。
2月5日祖籍城南公社的美籍华人徐学敏回凤阳省亲,为建国后从国外回凤阳省亲第一人。
7月17日至19日凤阳山、燃灯、小溪河等地降雨达200毫米以上,其它地区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沿淮低洼地区被水淹没,受涝农田18.7万亩,灾区人口10.032万人,房屋倒塌2093间,梅市公社有13个生产队515户、2550人被水包围,住房全部冲倒,700亩农作物被淹没。
8月27日凌晨3时小溪河公社中张大队山湖水库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突然破坝,2小时内178万立方米库水一泻而空,殃及5个大队、19个生产队、119户、632人,房屋倒塌294间,冲走淹死猪22头、羊4只、鸡鸭1522只,损失粮食2万多斤,秋季作物被冲2700亩。
9月8日至11日凤阳县举办九华山物资交流会,4天中每天有六、七千人参加,成交额达113万多元。
1981年
4月9日至13日召开凤阳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决定设立凤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凤阳县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此次代表大会还决定,撤销凤阳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凤阳县人民政府,并选举了县长和副县长。另外,根据选举法的规定,还选举了法院院长。
5月1日下午2时22分,二十郢、城西、洪山等8个公社39个大队、386个生产队遭受冰雹灾害。受灾面积5.5万亩,损失稻种1.3万斤,受灾较重的李二庄、洪山、二十郢公社,小麦头被打断,快成熟的油菜角被打落,棉花叶片基本被打光,杆茎被打断。
5月撤销全县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各公社管理委员会。
8月9日全县旱情严重,已有40天没有下过“犁头雨”,37万亩水稻有15万亩断水,20万亩黄豆有10万余亩叶黄花枯,6.8万亩烟叶有4万亩枯落,5.4万亩棉花有3万亩落花落铃,近10万亩花生有3万亩不能扎锥,15万亩山芋有8万亩不发棵,另外还有8万亩的杂豆生长也受到威胁。
8月21日至26日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董事、马里兰州大学前副校长、人类学教授南希·冈萨列斯女士应中国科协的邀请来凤阳访问,考察参观了一些社队集镇、社员家庭,调查了基层医院、供销社、粮站的经营情况。25日还参加了凤阳午季小麦生产发奖大会,并发表讲话,对凤阳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给予高度评价。
9月1日成立中共凤阳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和凤阳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两个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为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12月26日至82年1月1日国家商业部下属有关单位在凤阳县举办工业品下乡展销会,成交额380多万元,商品零售额达329万元。
1982年
3月中旬明中都皇故城暨明皇陵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日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据普查资料,全县有543623人(男285173人、女2584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054人。
7月10日至8月5日全县降雨量在300—400毫米,其中一次最大降雨140多毫米,临淮关淮河最高水位20.16米。全县受涝面积26.482万亩,受灾面积20.917万亩,绝收面积14.1万亩。
9月12日至13日瑞典瑞中友联名誉主席米尔达尔夫妇来凤阳考察农业生产责任制。
11月县修志办公室和县党史办公室分开办公,修志办公室属县政府办公室领导,县党史办公室属县委办公室领导。
11月全县对“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落实干部政策工作基本结束。共立案审查案件2924件,经过复查,属于全错和部分错的案件都予以平反昭雪,按照党的政策恢复公职,恢复党籍,做好善后工作。
1983年
2月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工作结束,全县45个公社改为乡,建立乡党委和乡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仍保留经济组织地位。
3月8日县政府决定开办凤阳第二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乡来乡去”。
3月17日至18日阿根廷共产党(马列)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塞希尔·奥尔蒂斯、第三书记卡罗斯·曼努埃阿·马尔维西诺对凤阳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考察。
4月10日凤阳县政府委托南京农学院开办农业专科学校,校址设在凤阳。该校招收高中学历的知识青年,学制二年,学生毕业发给大专毕业证书,学校不包分配。
5月4日以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副总编崔士南为团长的《劳动新闻》代表团一行7人,在《人民日报》社务委员丁济伦的陪同下,到凤阳考察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农民生活情况。
6月10日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轧花厂东侧西门生产队的土地上兴建体育场。
6月18日省农业厅、粮食厅与凤阳等8个县在合肥签订协议书,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将8个县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7月下旬全县受旱面积70多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65%。
9月12日府城镇三府幼儿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殷涧乡清山村高吉兰、刘府镇刘西村谷夕英和武店镇老街王绍华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9月25日至30日中国古建筑学会年会明中都遗址博物馆讨论会在凤阳举行,国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及各地专家,省、地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10月21日至24日巴拉圭共产党中央候补书记欠亚特里斯到凤阳考察访问。
11月原属县委工作机构的中共凤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中共凤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2月28日国家给凤阳县商品粮基地县建设资金(累计)324万元。
本年凤阳县跨入全国112个农业翻番县行列。
1984年
2月17日凤阳县专业户协会成立,下设专业户服务公司,作为常设办事机构。
4月11日中共凤阳县委和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工商企业实行经济包干责任制。
5月7日门台区改称凤城区,撤销门台、顾台两乡设立门台镇,直属县领导,并将城北乡并入临淮镇。
5月凤阳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改为凤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6月14日至7月19日全县滴雨未落,100个生产队人、畜吃水发生困难,有7万多亩耕地尚未安种,已栽的42万亩水稻有30万亩稻田干裂,60万亩旱作物严重干旱。
6月26日县政府决定开采毛山金矿,采取国家和农民联合开采经营办法。
7月6日至8日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官员马萨(印度人)来凤阳考察临淮镇的建设。
7月24日晚8时30分河南省漯河航运处的一个拖队,由淮河上游途经淮河黄湾段时遇飓风,拖轮被风吹翻沉没,死5人,3条货轮的烟蓬钢筋吹卷,直接损失12万元。
7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刚刚破土的新芽——记凤阳农业技术专科学校》的新闻。
8月17日召开中共凤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凤阳县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凤阳县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8月29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滁县地委书记吴炎武等陪同下来凤阳视察。
9月20日凤阳县与南京地质学校就开展技术协作问题,在凤阳进行会谈并达成协议。
10月1日凤阳自来水厂第一期工程竣工,在九华山南麓打两口水井,日产水量2000多吨。从此,府城以及周围菜农4万多人用上自来水。
10月6日由于淮河上游普降大雨,临淮关淮河水位达19.23米,加上降雨集中和9月份降雨400多毫米,全县漫坡破圩多处,受淹群众1.2万户,受灾面积13万多亩,损失粮食3300万斤以上。
10月11日至13日缅甸共产党参观团团长王志明等一行9人来凤阳参观访问。
12月30日全县共有专业户18460户,经济联合体445个,占总农户的18.8%。向国家交售万斤以上粮食的专业户有1167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2%,交售的粮食占全县入库粮食总数的三分之一。
是年武店、刘府、大庙、总铺、板桥、小溪河6个乡先后改为镇。
1985年
3月13日县政府作出《关于农民进城落户问题的决定》。
3月29日上海铁路局同意在临淮关火车站858K+990米方位兴建一座立交桥,经费由铁路局和地方各付一半。
5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来凤阳视察。
6月至7月中旬全县平均降雨量不到13毫米,受旱面积达60万亩。县委召开电话会议,发动全县人民抗旱。
9月5日县政府决定恢复城北乡和顾台乡,隶属凤城区。
9月10日至11日委内瑞拉“争取社会主义运动”主席庞佩约·马尔盖斯和夫人来凤阳访问。
10月9日至月底全县出现连阴雨,降雨量多的地区雨量达200毫米以上,有18万亩水稻,4万亩黄豆和大量山芋被水淹,80%的小麦和40%的油菜没能按时播种,3.2万亩低洼地被淹,损失粮食1000万公斤以上。
12月10日县委、县政府举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张玉成、胡斌、姚峰、周金银、安虎芝、刘建成、杨思忠、衡孝进等烈士追悼大会。
12月28日设立深圳新阜有限公司凤阳联络处和皖北贸易总公司凤阳分公司,县政府授权县商业局在行政上代管,业务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