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全国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
凤阳,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径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嘉山县、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49.5平方公里。
1985年,全县共辖7个区、3个镇、44个乡(镇),总人口56.65万。境内有汉、回、满、苗等22个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
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yān)、中立等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割临淮县四个乡设置凤阳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凤阳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公里,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河网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径流量为年平均3.21亿立方米。气候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无霜期212天,生长期220—240天,年日照时数2248.7小时,年辐射总量为120.0千卡/平方厘米。
凤阳物产丰富,盛产稻、麦,玉米、山芋、豆类等也有大面积种植,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烤烟。烟草种植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产烟区之一。矿产有铁、锰、铝、钛、钼,白云石、石灰石、玄武岩、石英岩、蛭石、大理石、石棉等,品类全、品位高、储量大。石英岩蕴藏量达数十亿吨。野生动植物及常用中药材197种,遍布山岭和平原。水产品有鱼类59种,以及青虾、河蟹、甲鱼、河蚌,藕、芡实、茭白、蒲、芦苇等,花园湖螃蟹最为出名。县内素有栽培果木传统,主要品种有梨、苹果、桃、李、柿、枣、杏、葡萄、石榴等,产量高,品质好,除自食外,销往县外。
旱、涝是凤阳历史上的主要自然灾害。18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250年中,发生大旱涝的年份占75个。除沿淮、地势南高北低、总倾斜度大、主要河流河身短小、雨量集中等自然因素外,水利工程长期失修,河淤、坝矮、综合治理水平低、蓄水量小等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建国后,凤阳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积极参加淮河综合治理,大兴水利;大搞荒山绿化,保持水土。到1985年,全县建成中小型水库138座、塘坝10667处,总蓄水量3.89亿立方米,建成小型机电排灌站121处,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9.0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0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承包)108万亩的63.9%、37.06%。累计造林5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11.3%。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旱涝灾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保护。

古往今来,凤阳发生两件对中国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一是600多年前出了个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二是在本世纪70年代末首创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朱元璋,少时家贫,为财主放过牛,出家当过和尚,倍尝生活艰辛。他在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中独具雄才大略,艰苦转战十数载,翦灭群雄,统一中国,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皇帝。在明朝的开国功臣91人中,凤阳籍的有41人。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乡人所津津乐道,广为传说。凤阳还因此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中都皇城、皇陵、龙兴寺、鼓楼等。中都皇城遗址和皇陵石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陵、龙兴寺、钟离城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和韭山洞、禅窟寺、玉蟹泉、卧牛湖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凤阳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1978年12月,小岗人不堪忍受“人民公社”体制带来的贫穷,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1979年就实现粮油产量8.3万公斤,人均720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增加到400元,摆脱贫困。星星之火迅成燎原之势,“大包干”被迅速推广到全县、全省、全国,被介绍到国外。“大包干”使凤阳农业年年增产,农、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彻底改变了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大包干”充分调动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农村中“冒尖户”、“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对“两户一联”进行大力扶持,并每年召开“冒尖户”、“专业户”表彰大会,奖售化肥、缝纫机、自行车等紧俏物品。至1985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户29000个。“专业户”的代表人物吴凤启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大包干”带来大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农业生产。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45万吨,农业总产值达299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元,分别是1978年14.8万吨、8391万元、91元的3倍、3.6倍、4.8倍。农民丰衣足食,全县农村兴起建房热、购农机热、办电热、修路热、科学种田热。手表、缝纫机、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等大量进入农家。

建国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凤阳的工业建设加快步伐,商业空前活跃,交通运输、邮电、供电、金融保险等基础产业突飞猛进,城镇建设成绩斐然,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建国前,县内工业有陈子衡的淮上火柴公司和英美资本家的颐中烟草公司,其他手工业主要是铁匠铺、木匠铺、磨坊、豆腐坊、油坊、酱菜坊等。建国初,县内手工业仍沿袭落后的生产方式。县内现代工业起步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具规模。1985年,全县拥有机械、冶金、化工、建材、轻纺、印刷、食品、服装、矿山开采等工业行业,能生产几十个系列近百种产品,有12种产品为省、部优产品。全县有工业企业320家,固定资产5836万元,产值达1.31亿元,利润1181万元。
商业。凤阳商业贸易因地利之便,自明、清至民国时期都较为活跃。建国初期,县内商业以私营为主。1953年至1956年通过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全县建成公私合营合作组8个,合作商店34个,门市部289个,共有从业人员467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商业体制几经变革,最后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1979年后,改革商业经营体制,确立以国家商业为主,积极扶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的方针,开放集市贸易,使城乡市场逐步繁荣。1985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6265个,从业人员15821人,商业网点密度为每千人11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074万元。
交通运输业。凤阳交通,北有淮河水道,秦时有楚汉战道,明时有从南京到北京的驿道穿境。民国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横贯县境北部的交通动脉。淮南铁路建成后成为县境西部的交通动脉。建国前,境内能通机动车的道路6条,总长128公里。建国初期,凤阳公路建设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85年,境内有4条省道穿过,县道16条,乡道11条,总长度485.6公里。交通便利促进汽车运输业快速发展。1985年,全县拥有客车44辆、1581个座位,货车425辆,年运量56万吨,年周转量950万吨公里。1985年,淮河临淮关港仅国营轮船客、货运量就达116700人、4910吨。
邮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凤阳始办邮政。民国3年,府城、临淮关始设电报局和电报支局,当时的县政府也架设电话线,通往各乡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凤阳邮电业没有发展。建国后,凤阳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县邮电局下属支局8个、邮电所5个、代办所9个。邮路总长度1964公里,函件业务量达135.45万件,包件1.4万件。长途电话电路14条,电报电路4条。市内电话为自动交换式,总数800门。年末电话装机1038部,杆路总长度474.6公里,明线1051对公里。
电业。凤阳电业始于民国4年,淮上火柴公司建一座小电厂,即光华电灯公司。1961年,凤阳始用高压电。1961年至1978年,凤阳电业发展缓慢,只兴建35千伏变电所4座,主变容量13800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87公里,400伏以下低压线路205公里,配电变压器192台、20680千伏安;通电乡、村、队分别为16个、57个、250个。1979年起电力事业大发展,至1985年,新建和改建35千伏输变电工程5项,新增主变容量11350千伏安。架设10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568公里,配电变压器325台、27316千伏安。1985年,全县各类用电户2854户,年供电量8581万千瓦时;工业装机容量48060千瓦,农业装机容量869401千瓦;10千伏高压线路772.8公里,低压线路1160公里;配电变压器784台,总容量105120千伏安。1985年,本县实现乡乡通电,88.8%的行政村、81.8%的队通电。
金融保险业。建国前,境内先后有金陵交通银行、安徽中华银行、上海商业储备银行、中国银行、安徽地方银行在临淮关、府城设立的分行和办事处,均在日军入侵后停业。建国后,虽于1951年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凤阳县支行,但金融业务较少。自1980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逐渐增多,至1985年,全县设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4个支行和1个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50个,分社4个,信用站53个。1985年,银行现金收入总额1.7亿余元,支出近2亿元。保险公司开办有家庭财产保险、养老金保险、人身保险等8个险种,年保费收入达67.2万元。
城镇建设。建国前,府城街道多为2至3米宽的石条路面,房屋多为破旧的矮瓦房和草房,其它公共设施很少。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府城面貌焕然一新。至1985年,共拓宽改造10条主要街道,全部建成水泥或柏油路面;新建房屋1095558平方米,楼房林立;照明、供水、排水、卫生设施齐备,文化、娱乐、医疗、服务场所齐全。全县23个小集镇建设总投资3844万元,用于修整街道,建设农贸市场,兴建公厕,改善环境。
职工生活水平。1985年,全民单位职工人均工资收入886元,集体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690元。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电风扇和收录机的家庭占有率分别为30%、60%、100%。城镇居民人均储蓄963.5元。

建国后,凤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建国前,凤阳科技事业极为落后。建国后,科技机构和科研组织相继建立,有科委、科协、材料研究所、实用技术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林业研究所等。此外还成立有县农学会、理学会、医学会,共有工、农、医科技人员1100名。工业新产品开发、农业动植物品种改良推广和科普工作都取得丰硕成果。
教育。境内素有尊师重教传统,但受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到建国初期,凤阳仅有一所初级中学。建国后,凤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除发展普通中小学教育外,还开展扫盲、专业技术教育、工农业余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1978年后,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全县中学已发展到42所,在校学生21956人,小学372所,在校学生76374人,幼儿园16所,入园幼儿21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2%。全县教师队伍5000余人。
文化。建国前,凤阳无文化艺术组织和专业演出团体,优秀的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和凤画也日趋衰败。建国后,相继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专业剧团、业余剧团,乡村也建有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站,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到1985年,全县拥有影剧院、电影院13座、区(镇)乡文化站52个、电影放映队74个、电视差转台2个。县内各大图书馆藏书27.5万多册。档案馆藏19129卷。县成立有曲艺协会、美术协会、书画协会,共有会员180余人。凤阳花鼓和凤画艺术再获新生,多次赴京、赴省参演、参展,并获奖。凤画作品已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求购、收藏。
卫生。建国前,凤阳只有几家私人诊所,规模小、医疗技术落后,医疗费用昂贵,人民多向民间郎中求医问药。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逐步发展人民卫生事业,加速卫生防疫、人民保健等卫生事业和医院建设。到1985年,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76个,医院、卫生院46个,床位783张,医护人员812人。拥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先进诊断工具40多台和救护车4辆。可以进行部分胸外科、骨外科、泌尿科手术和下腹部、部分上腹部手术。
体育。建国前,县内体育主要是民间自发的武术活动。建国后,体育设施日臻完备,体育活动较为普遍,竞技体育也具一定水平。建有体育中心1个、体育馆1个、田径场19个、篮球场400个、体育活动室56个。体育中心占地面积70亩,设有田径场、游泳池、手球、排球、篮球等场地。体育馆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2200个座位。县体委设有体校和摔跤、柔道单项运动学校各1所。全县农民“丰收杯”篮球赛是影响最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蓝球、乒乓球、武术、摔跤、广播操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

凤阳人杰地灵,学者名人代不乏人。南梁任孝恭有奇文十卷。唐薛媛《写真寄夫》诗传诵千古。北宋崔白的画重在神似,开一代画风。元朝杨荣卿曲文俱佳,堪称元之翘楚。凤阳自古崇教重学,只明清两朝凤阳学子就中进士42人,举人220余人。
凤阳人民素有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南宋抗元名将姜才血染疆场宁死不屈;战斗英雄韩德彩机智勇敢,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凤阳人民前赴后继,凤阳大地洒下无数烈士的鲜血。辛亥革命志士田淑扬为消灭清廷余孽张勋残部,喋血南岗;淮军总司令骈锦芳誓歼窃国之贼袁世凯,血溅申江;中共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威武不屈,血染雨花台。还有三代献身、合家报国的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梅氏三烈士”,革命女杰赵三姐,等等。抗日战争时期,凤阳人民组织红枪会,用大刀、长矛、土枪、土炮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凤阳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凤阳山”,大小战斗数百次,打败敌军的数十次进攻,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
至1985年,凤阳籍革命烈士有557人。烈士们的崇高气节和光辉业绩光照后人,彪炳千秋。县人民政府为褒扬烈士,对烈士遗属进行抚恤和各种优待。凤阳人民为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建立烈士陵园,每年都有社会各界代表和大批群众祭扫,还有众多中小学生来此面对烈士英灵举行各种宣誓仪式。
凤阳人民勤劳、淳朴,富有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凤阳的先人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的凤阳人民勇立改革开放的历史潮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必将激扬千里,再铸辉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