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气象站
建国前,本县在东南石角(阁)桥建池河水文站,没有气象站。 1956年,始建农场气象站,有2名工作人员,进行地面观测和预报服务。观测云、能见度、湿度温度、冻土、风力风向、降水、积雪深度、地面温度、日照、蒸发等项目。每天收听大台预报,结合地面资料和群众天气谚语作中、短期天气预报,预报项目为天气现象预报、风向风速预报、温度和霜冻灾害预报。
1957年始有农业气象预报,观测项目有小麦、水稻等农业作物的生育期、高度、密度。同时对作物生育期进行预报,对作物产量进行分析预测。1958年,全县建立气象网,形成“社社有哨,队队有组”,公社有气象哨,大队有气象组,生产队有“管天兵”。全县共设置53个气象哨,业余气象人员达5000多人。气象哨的工作方式为:收听电台加观看天的气象,传递预报。1959年,农业气象工作停办。1960年,成立定远县气象服务站,人员增至5人。地面观测增加深层地温、气压等项目,并增加对未来10天范围内降雨量和温度预测,为中期天气预报。1963年,取消了乡、村气象哨(组)。1971年1月,改称定远县革命委员会气象局,人员增至10人,对外发布长期预报,即1月至1年的降水趋势、旱涝趋势和其它灾害天气趋势的估计。1978年开始,预报方法有所改进,采用天气图、六五图、九五图和收听有关实况图,结合站内气象资料制作天气预报。同年12月,迁入新站址(定城镇城北大队汤巷生产队)。
1975—1979年,本县开展人工降雨和人工降雪试验工作,在高塘、西卅店、吴圩三处设固定作业试验点(炮点)。1978年大旱,高塘炮点一次作业试验,降雨20多毫米,对缓和当时旱情起了一定的作用。1983年8月,省局给县站配备传真收片机。1984年4月16日正式采用传真机开展预报工作,利用接收到的天气实况图、分析图、预报图和经验相结合制作天气预报,极大地提高了预报准确度。1987年省气象局配给县气象局甚高频电话一台,沟通了全区气象部门的内部通讯,加快了信息传递,对提高预报准确率作用很大。观测预报方面,除正常气象资料观测、收集外,还担负着为军航、民航拍发天气状况报(航危报),以及为防汛、水文部门提供降水资料的水情报,同时还担负省内气象部门的小图报、旬月报、重要天气报等任务。1990年底,县站有职工12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 二、地震观测
1975年成立县地震办公室。1976年开始逐步建立群测群防组织,加强地震观测。至1978年,全县共建38个地震测报点,基本上做到县有中心测报站、区有骨干站、乡有测报点和宏观井。1982年,根据省地震局关于调整、巩固、提高的原则,逐步由“三土”(地电、地应力、地温)转为“三水”(水位、水温、水化学)一宏观。程桥坚持深井测报,数字连续可靠,从1983—1987年5年间在省地下水资料评比中,连续4年获奖,其中1984年获特等奖,其余3年均获一等奖。由于程桥深井测报成绩突出,地震办公室也获得相同奖。
三、农村能源建设
1958年,曾试办沼气,由于技术不过关,被迫下马。1976年县科技小组抓点示范,由于资金困难,未能推广。1979年10月成立沼气办公室,定编3人,归属农办,其工作任务是示范推广农用沼气池。1980年后,沼气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至1990年12月,全县建池总数达1503个,总容量为9420立方米。
农村能源办公室自1984年始,由点到面推广节柴灶,至1985年12月,全县共有120618户改建省草灶,占总农户的90.7%,新灶比旧式灶省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农民缺烧问题得到初步缓解。1985年8月,地区召开有7县市参加的省草灶选型会议,“曲阳Ⅱ型省草灶”,热效率为29.8%,超过国家标准,获二等奖。此外,为提高省草灶的节能水平,结合改建新灶,同时安装节能铜带热水器,热效率提高10%左右。不仅节省燃料,而且避免了农村长期以来用炊事锅烧开水带来的水质不良的弊端。同时,县境内安装风力发电机3台,4户安装了太阳灶。据试验:引进上海能源研究所研制的玻璃钢蝶型太阳灶,热效率达61%,春秋季节每天可使用6小时,夏季可使用8小时。
四、科技普及
技术培训据不完全统计,1982—1990年,共举办各专业技术培训班29期,每期时间在3天以上,共培训人员5246人次,其中科技干部544人次,技术工人746人次,农村知识青年3956人次,并选送61人到高等学校进修学习,同时根据农事季节,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时间一般为1~2天。据不完全统计,1982—1990年,共举办一技一训106期,参加学习有18936人次,其中:科技干部1242人次,农村专业户和知识青年17694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2100份。1985年春,科委引进良种西瓜,为使广大群众掌握栽培技术,举办了界牌、永宁、定东、范岗、东兴、张桥、二龙、朱湾、耿巷、严桥等11个重点乡技术培训班22期,参加学习人员达5300多人次。本年度全县种西瓜良种4200斤,产西瓜1260万斤。
科普宣传1978—1990年,编写《定远科技》35期,付印7816册;《信息通讯》8期,印4000份;《定远医药》12期,印3600册;《良种西瓜栽培技术》1万册;《养鸡技术》5000册;编印单项资料22次,19950份。同时还与外地区2293个单位进行交流,交流资料12319份,及时地宣传了科技方针和政策、科技发展动态、科技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等。
科技咨询1982—1990年,科技咨询活动频繁,科技人员前来查阅和咨询达1673人,查、借阅资料1896册(份)。1982年县科委总结推广两家养鱼专业户致富的经验,推动了全县养鱼事业的发展。1984年,县经委副主任工程师居崇东查阅宋国琴研制的高级耐火材料报导,复印数十份资料,为写在本县建立耐火材料厂的报告提供了科学依据。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科研成果,传授于12个省市派来的科技人员。1990年,县科协开展咨询的单位有油酸厂、植酸钙厂、铝粉厂、小型粮油加工厂、节能灯具厂等,对这些厂的技改和增产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技推广和引种《山楂引种及病虫害防治研究》是省科委1986年底下达的科研课题,已取得研究成果,进入鉴定的准备阶段。1990年本县承担5000亩吨粮田试验项目,由科协在岱山乡组织实施,吨粮田建设是国家科技兴农的重点工程5432工程之一,本县由科协承担,在全省科协系统还属首次,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600公斤,比全乡平均单产554公斤,增收46公斤。1989年,在张桥推广汕优——63良种杂交稻10多万亩增产1400多万斤,比上年增产15.3%。
“碳—石墨浸渍树脂密封材料”是省星火计划项目,由定远县石墨制品厂(原定远县砂轮厂)承担项目的实施。省科委下拨科技进步开发贷款25万元,该厂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碳—石墨浸渍树脂密封件”的制品填补了本省碳石墨行业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定远县石墨制品厂于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列入“121”科技试验示范企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