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学校体育是本县体育工作的重点。民国元年(1912),本县小学开设体操课,每周2节,每节45分钟。体操课多为劳动替代,男生加授农业,女生加授缝纫、家事。民国12年,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设篮球、田径、体操等项目。
民国20年,在县民众教育科倡导下,于县民众体育场,举办了定远县高等小学运动会,有篮球、田径等项目,全县有6所高级小学的代表队参赛。
建国后,本县中、小学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每节45分钟,体育课内容有体育知识、田径、球类、体操等。每年全县完小及中学举办一次学校运动会(简称校运会)。195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学校体育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本县中小学逐步形成以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一次课间操、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
1954年和1956年国家体委分别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和《体育教学大纲》,另外推广广播体操。1958年,“劳卫制”锻炼达到高潮,中学开展得较好,每个班级都成立若干个“劳卫制”锻炼小组,定时间,定任务。据统计:全县有25641个劳卫制锻炼小组,每天参加锻炼的人数达15万人次,其中85%以上在中小学。同年,二龙乡办起了全省第一所民族中学,成为回民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劳卫制锻炼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田径运动员。1958年徐松林在省田径运动会竞走项目比赛中,破一项全国纪录,创一项省纪录,破一项省纪录,获一项第2名,成为本县第一位健将级运动员。1964年,本县中小学开始推行眼睛保健操,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做操。1968年学校复课闹革命,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军体课项目有射击、投弹、队形操练等。为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水平,1968年10月,县教育小组和体委军管小组在定远一中举办一期中学和区中心小学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培训班,为期9天。1971年5月,本县举办首届大中小学军体运动会,县五·七大学和18所高中(包括高中办学点)、6个区代表队参加,运动员273人,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1973年,本县推广《体育锻炼标准》。小学开始做第五套儿童广播操。同年,炉中学生卜修明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破男甲组三项全能省纪录。
1976年,藕塘、天河、站岗、红岗大队等成立了少年儿童武术队和体操队。1977年8月,体委在定城举办定远县首届少年儿童业余体操、技巧、武术表演赛,参加这次大会的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140人,其中参加武术比赛的运动员44人。同年10月,本县承办滁县地区少年体操、技巧 、武术比赛大会,全地区10个单位出队参赛,本县武术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体操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开始抓升学率,中小学重智轻体现象严重。全县10所完全中学为报考体育院校学生开设体育小组,坚持业余训练和辅导,以定一中、二中、炉桥中学、藕塘中学较正常。1978年后,体委、教委密切配合,安排6所学校进行传统项目训练:一中篮球、田径;二中篮球;炉桥中学田径、足球;实验小学武术、小篮球;建设小学小篮球;炉桥第二小学田径。1981年暑期,体委和教委联合举办为期15天的体育教师学习班,38人参加,学习内容有篮球、田径、体操、武术、体育课教学计划和教学笔记的编写等业务知识。同年,全县中小学开展“达标”活动,达到1973年推广的《体育锻炼标准》。定一中规定,学生体育成绩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达标不能评为三好学生。1981年统计,全县中小学4125人达标。同年,炉桥中学体育教师陈德功被评为“省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同年县体委、教育局、团县委、定城镇等单位联合举办“少年之家”,实验小学、建设小学等安排8个教室作为活动场地。活动项目有乒乓球、康乐球、棋类、图书阅读等,吸引众多少年体育爱好者,仅20天时间,参加活动者达5000余人次,丰富了小学生暑假生活。1982年,县体委、教委在一中举办定远县第五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0所完全中学的150名运动员参赛。1983年,“全国模范体育家庭”评选揭晓,定一中教师张树义家庭当选。1984年,滁县地区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定一中获女子组第3名。1987年11月,本县二龙民族中学成立了安徽省首支木球队(木球是回民传统体育项目),队员15人,许德华任教练。1988年11月,省体委、民委在本县二龙民族中学举办木球技术骨干培训班,全省8所民族中学代表参加了学习,木球运动在全省推广。1989年8月,本县首次成立定远县教育体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工作。本月,县中学生田径代表队(以定远中学组队)赴滁县参加滁县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第6名。1989年10月8日—10日,二龙民族中学木球队代表滁县地区赴阜阳参加安徽省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第4名。
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面,县体委、教委、妇联自1978年以后,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组织一次驻城机关幼儿运动会。1979年“六一”儿童节,举办县直、城镇机关、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幼儿运动会,项目有哑铃操、拔河、骑童车赛等,150名幼儿运动员参赛。1980年“六一”儿童节幼儿运动会,集体项目有红旗操、拔河等;个人项目有拍皮球跑等,参加 幼儿120余人。
1973年,本县正式成立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相继组建了篮球、体操、武术、田径4个项目的训练队,最多人数达88人。1981年,体校增建摔跤、柔道队。篮球、体操、武术、田径4个项目运动队员都是在校学生,以在校训练为主,寒暑假集训15~20天;摔跤、柔道队有少数社会青少年,每天在校训练2小时。体校时办时停。1984年12月,经县编委研究恢复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定为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2人。1982年,县少儿体校武术队在实小建立,男女队员20人,至1990年,实小武术队曾两次代表滁县地区参加省武术比赛,其中1985年在安徽省业余体校武术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6名。体校武术教练马俊平曾两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武术赛,1982年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武术经验交流会上表演的八级拳、形意拳、螳螂剑,深受与会者称赞;1984年,在淮南举办的安徽省少年体校职工散手锦标赛中,以轻量级打败重量级获二等奖。
1981年4月,县体校成立摔跤柔道队,周陈任教练,男女队员30多人。当年9月,在淮北举办的省摔跤柔道比赛中,本县摔跤队获团体总分第5名,施德义获+82公斤级冠军。1982年在省五运会摔跤柔道比赛中,施德义获柔道-95公斤级第1名。1983年在淮南举办的省摔跤柔道比赛中,本县摔跤队获团体总分第4名,施德义获柔道-95公斤级第1名,李力获摔跤82公斤以上级第2名。1984年9月,在蚌埠举办的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摔跤柔道比赛中,本县摔跤队和柔道队均获团体总分第3名,夺得奖牌14枚。1985年8月,本县男女摔跤柔道队一行22人,代表滁县地区赴淮南参加安徽省摔跤柔道比赛,获奖牌12枚。同年9月,在滁县地区第六届运动会上县摔跤队获团体总分第1名,获奖牌7枚。1986年9月,本县摔跤柔道、武术队代表滁县地区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运动会,柔道男女队分获团体总分第6名,摔跤队获团体总分第4名,共获奖杯3个,奖牌19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3枚。县摔跤柔道队建队10年,在省、地以上级重大比赛中,共捧回奖杯8个,前三名奖牌57枚(金牌27枚、银牌13枚、铜牌17枚)。
体校现有教练员4人(田径、篮球1人,武术2人,摔跤柔道1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2人,高中1人。
1950年至1990年,本县9次组队参加滁县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多次参加棋类、球类比赛。每次出队前都要组织一次小型选拔赛,抽调运动员进行短期集训,集训时间一般为15~20天。定城4所小学经常举办小篮球和广播操比赛。
全县现有专职中小学体育教师41人(中学33人,小学8人),大部分学校安排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明显不足,使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