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
旧志载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始城定远,周长5里236步。宋端平三年厄於兵火,民移城毁,自始筑至此,仅二十二年。《濠梁志》记载:元三世惟存内址。明洪武以后屡圮屡修。清顺治重修四楼,题其东曰:东紫,西曰:荐爽,南曰:歌凤,北曰:拱宸。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八日捻军攻打定城,炸毁东城垣墉二段。同治元年(1862年)秋大雨,圮城三十余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城垣崩坍,何炳宗慨然捐金独修,至民国21年(1932年)城池安然无恙。抗战期间,县邑屡遭轰炸,县城破烂不堪。建国后,百废待兴,对旧城实施改造,其中1958年、1975年两年声势较大,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建步伐加快,至1990年城区范围已扩展至:东至麻纺厂,西至加油站,南到面粉厂,北至石灰厂,总面积6.9平方公里,约为1949年城区面积的12倍。
(一)街道
明嘉靖年间定城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分东西南北4条大街,另外还有东门后街、丁字街、学前街、东门外新街、东门外北新街、曲阳街、南门后街、集贤街、南门外新街、十字街、仓后街、池河街。清代基本无变化,至民国街道增加两条:金华街、蝴蝶街,共18条街、巷。明清两代皆6条巷:儒林巷、金华巷、陈家巷、丁字巷、文明巷、泮官巷。至民国二十年增加较多达15条巷:儒林、贤关、丁字、文明、曹家、隍庙、顺城、察院、陈家、红石井、真武观、苏家、董公、金华、元坛巷。
建国前,定城仅有东西大街一条主要街道,全长1800多米,街道狭窄,街宽4—7米,路面由石板铺砌,街道坑坑洼洼,逢阴雨天气满街泥污,行走艰难,大小车辆更无法通行,百姓怨声载道。
建国后,先后将主要街道拓宽、延伸、整修,街道面貌一新。首先拓宽了市内南大街。南大街原系丁字街,北起西大街南至环城南路,全长510米,宽6米,1978年修永久性下水道,整修路基路面,1979年浇上渣油路面。
北大街原为十字街,北段居民居住集中,碎石路面,部分石板铺砌,全长450米,宽4米左右。1979年整修后,1980年浇渣油。
曲阳路又名新大街,全长1700多米,宽33米,其中正路面19米,两旁人行道各7米,全部渣油路面。建国初期街道狭窄,路面高低不平,全长不足700米。1958年对曲阳路进行拓宽延伸和整修,开辟了一条命名为“共产主义大街”的土路街。1975年县政府拨款15万元,并动员机关团体、学校、街道居民进行轰轰烈烈的义务劳动,于1976年浇渣油。1985年成立“定远市政建设指挥部”,拆除曲阳路上遗留下来的五处矮小破旧房屋,共拆118户居民和15个单位的房屋共415间,面积944544平方米,安排有关单位建起四层以上楼房。商业大楼、文化卫生、饮食服务等设施大多集中于曲阳路两侧,由南往北县医院门诊部、防疫站大楼、百货二店、定城区供销社大楼、影剧院、物资局大楼、生资公司大楼、教育局大楼、食品厂大楼、茂源商场、药材公司大楼、向阳旅社、百货大楼、中国人民银行定远支行、二轻局大楼、新华书店、红旗照相馆、向阳饭店、供销大厦、稻花香大楼、粮食局大楼、五交化大楼、农业科技大楼、百货公司三店、图书馆大楼、食品公司大楼、县政府第三招待所、烟草公司大楼、供电局大楼、工会大楼、电影公司大楼等,整个街道气势宏伟,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新颖别致的楼房林林总总,成为定城的主街道,80年代初期被誉为皖东第一街。
人民路人民路东起汽车站,西接曲阳路,全长580米。1980年始建因城墙受阻停工,仅修320米路基,1981年铺成渣油路面。1984年县成立人民路工程指挥部,当年建成砂石路。1987年全部铺成渣油路面,两边主要建筑有保险公司大楼、亚光商场、定城镇招待所、计生委宿舍楼、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定远支行和房产公司办公楼、府东商场、影星商场、街道两边新开许多私人时装店。
迎宾路西自县政府招待所,东至合蚌公路,全长360米,原为一条弯曲小路,1975年修整路基,1976年浇渣油。
长征路原为郊区农田,1977年开辟。全长2750米,宽25米,以曲阳路为界分为长征东西路,东接合蚌路,西连定炉路。西路的主要单位有法院、计量局、税务局宿舍楼、税务局直属税所、县工会;东路有邮电大楼、城北小学、教育局宿舍、外贸局大楼等。
幸福路1985年新辟,位于长征路北与长征路平行,长320米,宽25米,土路面。两旁大多是二层以上的楼房,多为私人住宅,仅有少数机关单位。
环城南路环城南路建在南城墙的遗址上,衔接合蚌公路和曲阳路,沿路主要单位或建筑物有土产公司、生资公司、定远一中、盐业公司、教育局宿 舍楼、计划生育指导站、曲阳农贸市场、定远服装厂、羽绒厂、县医院、防疫站、城南百货大楼等。
西大街东起曲阳路,西至定炉路。建国初街道狭窄,1969年至1971年先后多次组织干部进行义务劳动,将西大街(其中一段,约200米)建成渣油路面。1989年县政府对西大街进行了拆迁改造,11月13日至28日用15天完成了西大街的拆迁工作(450米)。西大街由原来平均宽6米拓宽为18米,并请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支援完成了路基工程,1990年完成西大街450米路面浇油工程。西大街自东往西两边主要单位和商业楼有新华书店、百货大楼、县供销社大楼、水产公司大楼、定城镇、定城镇税务所、五交化大楼、县印刷厂综合办公楼等。从百货大楼至南大街段个体服装点较为集中。
另外1988年集资修建包公巷沥青路面长200米,1989年集资修建靠城路碎石路面130米,兴建黉学路石砂路面100米,并开通三中南大门路240米,宽12米。
(二)房屋
建国前,定城公用房屋主要是县衙、庙宇、书院。东西大街两边是商店与居民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私人较大的建筑为数不多,现五交化大楼对面有幢两层砖木结构小楼,为穆家居所。城内陈、凌、何、方四望族皆拥有大量砖瓦房屋。南北大街两边商家与居民住房,多为砖瓦结构的房屋,其它街道,草房居多。
50年代末,县建筑队首建政府小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板、楼梯皆为木板。60年代末建造的向阳饭店(现已拆除重建)、新华书店、银行、炉桥变电所,皆为两层砖混结构。70年代初期,建向阳旅社、影剧院、百货大楼等建筑,其中影剧院参照常州市金星影剧院式样设计,规格高施工难度大,当时居滁县地区之首,建成后受到省地建设部门的高度评价,也为本县建筑队建造高层建筑积累了经验。70年代末,又兴建了县医院、防疫站、五交化、教育局、百货二店、城区供销社、定城镇税所、县医院住院部、物资局、商业局、邮电局、二轻局等十几个单位的大楼。这些楼房皆为3~4层。80年代城内的厂矿建筑、办公楼、教学楼、商业楼、宿舍楼、招待所、宾馆建筑较多。如县水泥、羽绒、经纬编三厂厂房、一中教学楼、县政府办公楼、定城镇办公楼、稻花香商业楼、烟草公司商业楼、县政府宿舍楼、幼儿园、图书馆、供销大厦、定远县印刷厂大楼、交警大楼、汽酒厂大楼、曲阳农贸市场营业楼、保险公司大楼等,这些楼房多为3~6层。截止1990年,全县拥有公房建筑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如下。
定远县影剧院县影剧院位于曲阳大街南段东侧,1974年春筹建,冬季动工,1977年12月竣工。用常州剧院原图纸,县建筑公司施工。工程造价36万元,主体建筑呈“工”字型,总建筑面积3038平方米,其中,前楼(3层)504平方米;观众厅上下两层共528平方米;舞台461平方米;后楼(3层)504平方米。观众厅设1408个座位,其中楼座436个。内部装饰考究,音响效果好,高度约30米。门厅前有宽阔的停车场,整体建筑庄重大方,气势非凡。属当时全省一流,为滁县地区各剧场之最。
百货大楼百货大楼位于曲阳大街十字路口,建于1969年,由蚌埠工程设计处设计和施工,建筑面积2714平方米,为3层砖混结构楼房,钢筋混凝土梁柱,旋转式钢筋混凝土楼梯,外型 呈L型。高35米,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城内最高建筑物。
定远一中教学楼定远一中教学楼位于环城南路北侧,1980年动工兴建,由县设计室戴云设计,本县建筑公司施工,6层,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砖混结构,整个外型呈“冖”形,既坚固又美观大方,外表用碎石子粉饰,缝隙镶嵌镜条,熠熠生辉。30个教室,可容纳1900名学生,并设有卫生室、试验室、图书室、保卫科,至1985年,是本县建筑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大型建筑,也是当时本省中等学校最大的教学楼。
定城区供销社大楼位于曲阳大街影剧院以南,建于1979年,由县设计室助理工程师戴云设计,县建筑公司承建,4层,砖混结构,1980年竣工,总造价41万元。
稻花香商业楼属粮食局,位于曲阳大街中部西侧,1984年兴建,由县设计室设计,县建筑公司第一建筑队承建,1985年竣工,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砖混结构,4层。四楼建有“燕尾附绿厅”,犹如一个展开的燕尾,整座楼房似跃跃欲飞的燕子,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水准。
定远图书馆位于曲阳大街北段西侧、北护城河外缘,1983年动工,县设计室设计,县建筑公司第一建筑队承建,建筑面积1336平方米,造价50万元。图书馆楼囿于护城河边,因地而建,整幢大楼呈倒“L”型,砖混结构,主楼四层,门面对曲阳大街,综合营业楼呈梯型结构,层层递减,在本县建筑中别具一格。
县政府招待所宾馆楼位于图书馆以西,护城河北岸。1985年兴建,由县设计室设计,县建筑公司第一建筑队承建,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241平方米,总造价65万元。
工会楼位于曲阳路与长征路交汇处。1982年兴建,由县设计室设计,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工会楼内设教室、娱乐室。
保险公司综合楼位于人民路东端,东城路以西,由程崇文设计,经来安县建筑设计室审核,县建筑公司承建。1989年动工兴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总造价97万元,1990年竣工并交付使用。整个建筑气势雄伟、豪华气派,立体感、时代感较强。楼高5层,乳白色瓷面砖与茶色玻璃拉窗相互衬托,色彩明快凸凹分明。
县印刷厂大楼定远县印刷厂大楼位于定城西大街,党校斜对门,由县设计室肖学浩、方世根、蔚然设计,县一建公司承建,6层,是继一中教学楼之后,本县又一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392平方米,造价83万元。1987年动工兴建,1990年竣工并交付使用。该楼是办公生产综合楼,东边为办公室,西边为车间,是定远首装载货电梯的大楼,囿于是生产楼,楼层之间跨度大,加之层数较多,整体上较为气派。
供销大厦位于曲阳大街中段,该楼由地区设计院设计,施工承包中几经转手,最后由县建筑公司第三建筑队施工承建,1986年破土动工,第一层框架刚建好,经检验,发现钢筋和水泥皆为劣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被迫拆除重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此事《人民日报》予以披露,在本县引起轩然大波,处理几名干部、逮捕法办三人。1988年由县一建接替施工,1991年竣工,建筑面积3427平方米,5层框架结构,总造价125万元。
该楼外观与内部结构皆较新颖,5层是会议室,4层是办公室,1~3层是商业楼,外观上,一改正面一律平面密封式呆板设计式样,采用棱角分明的三角形,面街的2楼、3楼皆为落地式钢窗玻璃结构,街上行人可看见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内部设计也较新颖。大厦正中,从3层楼上端垂吊一巨型珍珠灯,珠光宝气,豪华气派。
定远县较大建筑物一览表

(三)照明
1960年以前,本县居民照明靠素油灯、蜡烛、煤油灯、汽油灯。1950年6月县直机关自行发电照明,居民不供电。1960年,县粮食局用柴油机发电供本单位职工照明。1962年7月,县政府将两个小电厂合并为一个电厂,开始对部分居民供电。
1963年,电厂失火后,添置部分设备,增加发电量,每晚5:30~12点供电,白天只供加工用电。1969年定城首通高压电。1983年前定城由35千伏供电所供电,电力不能满足需求,年底改为110千伏定城变电所供电。
1971年始装路灯,由定城镇管理,1982年移交基建局。至1985年底镇内10条主街道共安装路灯95盏,架设线路总长5711米,灯具由60~100瓦的白炽灯发展为250瓦高压水银灯。1988年增添曲阳南端园盘灯一盏,并对现有路灯全部改换为自动控制。1989年为迎接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全面检修了城内路灯,更换高压钠灯15盏,保证了节日照明和城内正常夜间照明。
(四)供水
建国前定城居民饮用水全靠砖井,井水苦涩,含盐量大,人们饱尝井水之苦。定城地下水源匮乏,稍一遇旱,井水枯竭,人们为吃水四处奔波,远到几里外的三里桥挑水,有的在干涸的护城河中挖土井汲水,稍加澄清便饮用,常因饮用受污染水而产生多种疾病。
建国以后的近三十年中,定城用水日趋紧张,人民政府虽采取一些措施,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困扰。1964年北京派来打井队,打了几眼井皆未出水。又在东大街东西两侧、车站、县政府以东、东后街、南大街等地建蓄水池,指派县车队从程桥、泉坞山等处拉水供应定城,以解燃眉之急。1975年在城北兴建了库容1770万立方米的城北水库。次年在水库南侧筹建自来水厂,省拨款20万元,县财政拨款8万元。设计供水能力5000吨/日,1978年基本建成。当年本县大旱,全城机关的干群紧急行动,接通自来水,在曲阳路上建3个临时水塔,供应居民饮用水。到1985年底已铺设管道15000米,日平均供水3000吨,年供水达百万吨,定城90%以上企事业单位,80%以上居民用上自来水。1989年建双闭式过滤池2座,反冲式100吨水塔1座。1990年供水能力扩建为日产水1万吨。
(五)绿化
建国前,定城树稀花少,城市绿化无人过问,零星的树木皆为老户居民在自家庭院自发栽植,远眺定城,只见灰茫茫一片房屋。
建国初,市民植树热情高涨,绿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镇内树木明显增多。1958年大炼钢铁时乱砍滥伐严重,镇内成材树木,所剩无几。70年代有计划地绿化东西大街和曲阳路。80年代,机关、工厂和市民植树种花蔚然成风。1985年,定城主要街道两旁皆种植了法国梧桐、水杉、广玉兰、高杆女贞、小叶女贞、石兰、紫荆等风景树。人民路等每至春、秋季节鲜花开放,满街飘香。在曲阳路南端修建一街头花园,种植月季、美人蕉等花草。在县招待所护城河滨栽种垂柳、水杉,并于1989年在护城河中修建曲桥、水榭,四周种植松柏、垂柳、修竹、花卉。县政府大院、县政府招等所、水利局招待所、粮食局等十个单位内皆辟有花园,种植各种花卉。定远一中教学楼前面建有两座花园,花园内种雪松、枫树、月季、梅花、广玉兰等,并用黄杨剪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激励学生发愤读书。花园的前面有高坡,高坡上种有紫荆、雪松、刺槐等。校容整洁,环境优雅。成为花园式学校,多次被地、县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庭院花卉80年代亦是蓬勃发展,大街小巷、室内室外、阳台走廊花木盆景随处可见,养花种草已成为时尚,还涌现出“养花状元”、“养花万元户”。每至菊花盛开之际,县政府大院内皆举办菊展,观赏者络绎不绝。1988年补栽合蚌路、人民路两旁常绿树600余株。1989年补栽合蚌路、人民路两旁常青树1100余株。
(六)下水道
建国前,定城没有排水管道,废水排放都是任其自流,排入死水坑或护城河,护城河污染严重,成为定城的“龙须沟”。
建国后,人民政府结合街道修建和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市政排水工程。
1958年,在定城中心开辟新大街(曲阳路)的同时,兴建路两旁下水道1700米。1978—1979年在修复东西大街的同时,修建下水道1840米。至1985年底在7条主要街道下修建下水道6110米。市内的污渍水基本能及时排泄。
1989年修建尼姑庵小区下水道200米,路一边设置明沟加盖1000×800公分,修建靠城路下水道240米,路一侧设置明沟加盖800×600公分,修建包公巷下水道110米,明沟加盖1000×800公分。
1990年修建合蚌路下水道800米,路一侧设置明沟加盖1000×1800公分;长征路下水道308米,路一侧设置明沟加盖100×800公分,至1990年全城共修建下水道12条,8218米。
定城下水道一览表

(七)公共卫生设施
建国前,定城镇公共卫生无专门管理机构,无公共卫生设施,城内公共厕所很少,大多是家庭设置的露天厕所,肮脏不堪。
建国后,政府非常重视环境卫生,经常组织全民性爱国卫生运动。1957年组建一个5人的临时清洁组,归定城派出所管理,负责打扫定城公共环境卫生。1964年由定城镇接管,增加为8名清洁工,成立“清洁队”。1981年正式成立“定城镇清洁管理所”,有职工25人,临时工15人,配有解放牌自卸车两部,自卸四轮车一部,解放牌吸粪车一部,平板车18部。1981年以前规定清洁工负责打扫的街面为8000平方米,1981年以后规定清洁工打扫街道面积为7万平方米,并设立垃圾箱、点50个。
1985年以前,城内公共厕所十余处均由城北、长青两个村修建管理,粪便用作两村肥料。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多用化肥,加之厕所年久失修,管理不善,时常无人清扫,公共卫生极差。1985年县政府拨专款2万元维修5处厕所,新建标准厕所两处,上厕所难问题有所好转。
1988年教委门前和县医院门前新建水冲式厕所,面积126平方米。1989年改造了百货大楼、一中路、东后街3个公共厕所,扩大了面积,增建了化粪池。1989年县环保部门购置了自动垃圾装卸车一部,垃圾桶60个,置于曲阳路、人民路等主要街道,改善了城内卫生环境。
二、乡村集镇
建国前夕,全县有炉桥、池河、三和、吴圩、朱湾、藕塘、仓镇、永康等8大集镇。建国后三十多年,建成65个集镇,其中建制镇有定城、炉桥;乡级镇有藕塘、永康、池河、张桥、吴圩、朱湾。吴圩、朱湾两镇早在70年代中期就进行规划,新修宽阔笔 直的大街,公房瓦房居多,民房仍以草房为主。藕塘、池河、张桥三镇市政建设初具规模,已按规划建成布局合理的新街道,新街路面或水泥或渣油,房舍皆为砖楼房瓦屋,其余集镇在80年代皆有较大发展,大多另辟新街。1984年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勘察测量,全县65个集镇全部绘出规划图,1986年起每年进行修改完善。
1985~1990年先后建成村镇水厂共11个,即池河、藕塘、炉桥、张桥、吴圩、下祁、永康、朱湾、二龙、天河、岱山,解决9万多人生活用水和乡镇工业用水。
炉桥镇炉桥镇位于定城西45公里处,古为商埠,素有“小南京”之称,今淮南铁路穿镇而过,成为定远西部物资集散地。
1949年底,炉桥镇只有6条主要街道,总长2500米。1980年以前市政建设发展缓慢,主要街道路面仍是石板路面,坑坑洼洼,阴雨天满街泥泞,晴天则是尘土飞扬。1980年以后,成立了镇建设委员会,有主任1人、城建员8人、环卫清洁队一个,一名副镇长专职分管城建工作。拓宽老街、开辟新街,并将原先的碎石路面、石板路面全部改建为水泥路面。到1990年炉桥市政面貌焕然一新,新建的厂矿、商业大厦、服务设施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街道已由原来的6条发展至14条,总长8520米,并兴建了一些配套设施,修建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兴建了日产6000吨的自来水厂,架设了28.3公里高压电线。镇上新辟小工业品、粮油棉、家禽畜、竹木、蔬菜5个专业市场。年成交总额均在2500万元以上。
镇政府对市政建设,社会治安、集市贸易等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改观,1989年炉桥镇被滁县行署授予“文明镇”称号。
永康镇永康镇位于定城西30公里处,定炉路、靠吴路穿镇而过,是定远8个古镇之一。民族英雄戚继光祖籍便是永康镇戚家庄。
永康镇虽为千年古镇,但发展速度较慢,1988年以前,永康镇仅有一条老街及定炉公路街道,且骑路就市,影响交通。1988年制定了永康镇总体规划方案,经过3年的努力,共新建中心街、新大街、靠吴路3条街道,与定炉路街道形成“井”字形街道,街道铺水泥路面11000平方米,柏油路面8500平方米,沙石路面16750平方米,修下水道1190米,安装高压钠灯37盏。四条主要街道两边建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造、统一预售、统一分配”五统一原则,建造商业住宿楼85套,加之私人楼房147套,计233套,共新建楼房面积26465平方米。并兴建了牛行、猪行、草行、农贸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既繁荣了市场,又整顿了秩序,每年社会商品零售与集市贸易成交额达9375万元。
池河镇位于县城东26公里,池河绕镇而过,镇因池河而得名。明清时,池河镇为古驿道,洪武八年在池河上修建13孔大桥,池河镇成为两京必经之道,逐渐兴盛起来。
清至民国没大的发展,一条主要街道,两边多半是低矮的草房,街道又窄又脏,每至逢集交通堵塞严重。1982年县政府拨款240万元兴建了池河新大桥,公路改道,改善了交通堵塞状况。
1986年建镇后,镇党委、镇政府与县城建部门制定规划,新开鱼行巷街、东大街、定滁路大街,拓宽改建老街,已形成“井”字形大街。老街、鱼行巷街、东大街皆安装路灯,修下水道,老街中段与鱼行巷街铺成水泥路面,新辟的东大街、鱼行巷街形成两条新的商业街,两边皆是两层以上私人楼房,其中东大街有几幢五层以上建筑。
截止1990年底,个体商户建楼房约25800平方米,国营和集体单位建楼房18426平方米。近几年镇集资220万元建设镇区公共设施,投资50万元建成自来水厂,安装管道5200米,镇区居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与滁州市电业局共同投资40万元建成3.5千瓦变电所,保证池河镇的用电,投资60万元开通程控电话500门,投资70万元修建了混凝土水泥路面街道近万平方米,柏油路面街道4800平方米,下水道3500米,安装路灯62盏,池河镇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先后兴建了十大市场,在定滁路南兴办粮食、西瓜市场,镇东兴办竹木市场等,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
池河镇的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齐抓并举,街道设专门管理人员6人,环卫12人,环卫工具有平板车4个,垃圾桶16个,镇政府还发布了《加强街道管理若干规定》,经过治理,秩序井然。
张桥镇位于定远南部,合蚌公路穿镇而过。秦汉时为古驿道,明弘治八年(1594年)设张桥镇,至清代集市才逐步繁荣起来。
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前,该镇发展缓慢,仅一条南北街道,街道狭窄,两边多半是低矮的茅屋,店铺饭庄基本集中于此。随着农村收入的增加,市场的开放,原先的小集镇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旧镇改造势在必行。政府把集镇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来抓,成立专门班子,制定了规划,划分四个区,镇北部合蚌路东侧为工业区,以老街为依托,并向西南延伸为商业区,镇中部为文化娱乐区,西部为教育区。围绕四大区开通修建八条路。民族路,长800米,宽28米,砂石路面。人民路,长85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并修下水道。张早路,长920米,水泥路面。张朱路,长850米,宽20米。合蚌路,长3000米,宽45米。河畔路,长750米,宽20米。幸福路,长750米,宽30米。府南路,长1500米,宽30米。
在集镇建设中,逐步摸索出新路子,采取四个同步的措施,效果显著:资金筹集和工程建设同步。截止1990年,共投资1385万元,其中单位投资485万元,镇政府投资260万元,个人集资640万元,调动多方积极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街道、市场建设与公共设施建设同步。新建农贸市场、粮油专业市场、竹木专业市场、畜牧专业市场。投资190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架设高压电线,安装1000门程控电话,在合蚌路1500米街道安装60盏路灯,兴建一个容量50吨的自来水塔等设施。新建和扩建同步,几年来共开通新街道3条,长1650米,改造拓宽老街4条,长2400米;综合治理与集镇建设同步。在加快集镇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把治理与建设结合起来,重点治理“四乱”即乱建筑、乱停车、乱倒垃圾、乱摆摊设点,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