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一)靠山(古阴陵)至大桥(古东城)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定远已有自西北通向东南的大道。途经定远的阴陵(现靠山古城)、永康、朱湾、耿巷、早庙、张桥、二龙、东城(现大桥乡三官集)。再向南至乌江渡。项羽从垓下败逃,渡淮水至阴陵后,即经此道。全长200多公里,途经定远75公里,留下诸多古迹和传说。
(二)北京至南京大道
始建于五代,赵匡胤曾率军经岱山奇袭清流关攻克滁州城。生擒南唐大将姚凤、皇甫晖。朱元璋称帝后,为传递信件和军事需要,正式开辟南京至北京官方大道。全长约1500公里,经定远31公里,定远境内沿途有岱山、池河、刘铺、崇铺、练铺等驿站。清代学者戴名世经过此道,曾描绘:“过磨盘山,山势峻峭。重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
定远县交通示意图

(三)其它古道
定远东至滁县大道明洪武年间开辟,全长160华里,沿途建土桥、太平桥、沙涧桥、大山桥。
定远至寿县大道,全长180华里。
定远南至梁园大道,全长120华里。沿途建顺阳桥、严家桥、张桥、麻埠桥。
定远北至临淮大道,全长90华里。沿途建鹤栖桥、北沙涧桥。
定远东南至全椒大道,全长180华里。
定远东北至盱眙大道,全长220华里。
定远西北至怀远大道,全长170华里。
二、公路
1983年省公路部门确定本县四条省道:合蚌路为402线;磨盘山至练铺为503线;池河至炉桥为507线;范岗至明光为706线。
(一)省道
1.合蚌公路南起合肥,北止蚌埠,全长167公里,属于省会六条辐射主干线之一。定远路段桩号45KM+700米—100KM+700M,长55公里,技术等级为2级。沿路建小桥12座,241.4延米,造涵洞151道。设张桥、高塘、定城、范岗4个道班;标号志,里程碑齐全,全程绿化。由南向北穿过本县6个乡镇,依次连接11条干线和支线,即连(江)郭(集)、张(桥)朱(巷)、张(桥)界(牌)、张(桥)早(庙)、高(塘)胜(利)、严(桥)兴(隆)、定(远)炉(桥)、定(远)滁(州)、十(里铺)斋(朗)、定(远)明(光)、快(活岭)大(洪山)等,是本县通往合肥、蚌埠的主干线,也是南北各省主要交通路线之一。1990年日车流量南段3581车次,北段7006车次。
合蚌路是定远县境内修建最早的一条公路。路线基本上沿古道走向修建。清代外国使节和国内商旅从广州到北京多经此路,故称“使节路”“官路”;民国12年(1923年)6月安徽淮泗道尹袁励宸提议修筑合肥至临淮汽车路,并组织人员实施勘察;14年皖军司令陈调元和省长王普出于军事考虑出资并调两连兵力修筑合肥至梁园路段,由于其它路段无人施工,仍未通车。17年11月省建设厅长李范一,再次提出修整合蚌路,次年4月动工。22年7月竣工,全线通车。27年为阻挠日军进攻,安徽省政府通令各县破坏公路,该路交通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4年11月,安徽省政府提出重新修筑合蚌公路,但因战争频繁终未修通。1949年初,为迎接解放大军渡江作战,新生的定远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突击抢修,保证了人民解放军人马车炮通行无阻。1952年8月,滁县专员公署成立修复定临、定滁、定炉公路委员会,由代理专员丁明志兼主任委员,专署建设科长刘容及定远县长朱万洲兼副主任委员,凤阳、滁县县长等为委员。工程技术由工程师林松岭、张辅田等人负责,本县组织1800余人,修筑本县路段。合蚌公路从此通车,日交通量达100余次。1956年春省公路部门决定将该路改石砂路面,定远县成立修路指挥部,副县长陈金保担任指挥部领导,省公路局派工程师宫有安进行全线巡回检查,指导路面和桥梁涵洞修筑施工。县组织100余名石工,在泉坞山、松山采掘石料。128,000人挑运砂石,100多名机关干部参加组织领导,经过8个月的努力,于9月底竣工。共投石砂22325立方米,建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的55公里长的泥结石路面。整个工程决算投入9.93万元人民币。同年11月由县公路部门接养,设四个养路道班。60年代,本县三次组织群众对该路进行整修,路基拓宽为8.5米,路面5.5米。1972年省公路部门决定改修为渣油路。县抽调两名技术干部和80名工人进行施工,耗资128.89万元,于1976年竣工。后于1981、1984、1986年三次拓宽,现路基宽18米,路面宽9—12米。结构为灰土25厘米—36厘米,渣油表4厘米,总共投入203.1万元。现为二级公路标准。
2.定滁公路连接滁州和定城。呈东南—西北方向,西与合(肥)蚌(埠)路交会于定城。滁州再向东南延伸,经乌衣、浦口过长江大桥进入南京。为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定滁公路全长75公里;在定远境内37.85公里,从定远起,经定东、东桑涧、池河、岱山、磨盘山进入滁县境内。
该路原为古道,是北京至南京的一段。民国21年(1932年)11月5日国民党为了战事的需要,在汉口举行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公路会议,定滁公路段被列为七省联络公路第二期应筑之一。11月开工,第二年通车。抗日战争爆发后,公路、桥梁遭严重破坏。民国33年,日本侵略军强迫人民重修,因质量差,仅通过几次车。1949年初,为了支援解放大军渡江作战,对定滁公路定远段进行突击抢修。1952年8月,为了发展交通,县成立了公路委员会,县长朱万洲亲自负责。组织全县18000余人,对本县主要公路段进行修筑。1958年该路进行改建,路基拓宽为7.5米,路面3.5米,泥结石结构,从此晴雨通车。1977年,对定滁公路又进行全面大修和改建,先后四次降坡、取直、铺设渣油路面。造价67万元,1978年竣工。进入80年代初,此路再次拓宽、取直。1981年在池河避集改线2.8公里,并修建新大桥,1984年竣工。1986年对磨盘山弯急坡陡地段在老路南另劈新路1.6公里,使之直线缓升,保障行车安全,1988年10月竣工。现路基宽为18米,路面9米,桥梁7座,涵洞91道,道班4个,是定远通向东南的一条重要的干线公路,现为二级公路,1990年底车日流量3990车次。
3.定明公路定远至明光(嘉山县城),全长37公里,定远境内长18.63公里,三级公路标准,西连合蚌公路,东经本县北范岗、练铺、三和等乡。从凤阳县梅市进入嘉山县境。中途连接池(河)练(铺)路。有涵 洞53道,无桥梁。最大坡度8%,设练铺、三和2个道班,日车流量1588车次。此路在原定盱(眙)大道基础上修筑而成。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日本军为其侵略需要强迫人民修建。民国33年(1944年),进行重修,为简易石子路,因无桥涵,又几经战争和洪水破坏,仅通过几次车。建国后,沿线人民对其进行大修。1958年重新整修后,迅速恢复通车。1974年国家投资13.5万元,用于扩宽路面。1978年国家投资42.4万元,用于渣油铺设路面。1981、1984两年,又将路面扩宽、加固。现路基宽18米,路面9米、灰土层17厘米、渣油表5厘米,是定远通向东北方向的一条重要国防干线。
4.定炉路炉桥位于定远西45公里处,是淮南路的重镇、定远县的咽喉,每年约有30万吨的货物在这里吞吐,为本县标准镇之一,开通定炉路十分重要。该路始于定城,向西经城西、程桥、西卅店、青山、永康、青洛、八一等7个乡至炉桥,是定远重要的繁忙公路。由东向西依次沿线与东(兴)谷(堆陈)、西(卅店)石(塘湖)、青(山)方(家花园)、永(康)吴(圩)、永(康)靠(山)、青(洛)孙(集)、青(洛)年(家岗)、七(里村)七(里塘)、七(里村)严(涧)、炉(桥)陆(桥)相连。1984年车日流量735车次。1990年日车流量2514车次。
该路在原定(远)寿(寿县)大道基础上修建的。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强征民夫修筑,由于质量低劣,加之穿越沛、洛两水,山洪爆发,常被冲毁,通车很不正常。
建国后,经过修整,方能通车。1954年大水,路基路面多处冲断。1955年秋,国家投资8.5万元,在县修路总队领导下动员12万民工,采运砂石土253.8万立方米,铺筑成路基宽7.5米,路面宽3.5米的泥结石路面。当年年底完工,保证了晴雨通车。1958年设五个道班,好路率85%。1963年七里村道班被评为一等道班。1964年,又对路面拓宽至5米。1969年路基拓宽为9米,路面5.5米;1973年路基加宽为9米,改善通车条件;1977年重修青洛大桥;1979年国家投资45.3万元,铺设渣油路面13公里;1984年将路基拓宽至16米、路面7米;1988、1989年铺设油路继续向西延伸,直至炉桥。沿线共建桥9座,涵洞100道,现设道班4个。公路等级为三级。
5.池练路池河到练铺,长18.72公里,南接定滁路,北接定明路,此路修通后,滁州到蚌埠将缩短17.5公里。因经济价值甚高,而被列为省道。
池练公路的走向与古代北京至南京大道基本一致,建国前是一条人行大道。1952年全国公路里程调查将此路列入对象,当时此路自凤阳县三合输(红心)经练铺、崇铺、刘铺到池河长32公里。1956年沿线人民进行整修。路基为5米。1972年10月,加宽到7.5米,1976年修建石拱桥1座,长15.4米。1979年路基扩宽到9米,1984年又扩至13米。1985年铺8公里泥结石路,1986年又延铺10.72公里泥结石路面。由于目前技术标准低车辆通行少,路建成后,由乡养护。
(二)县道
1、永康至吴圩公路陈(凤阳陈圩)费(肥东费集)路永吴段。北接定“(远)”炉“(桥)”路,南连张(桥)朱(巷)路,长21.7公里。由永康镇向南穿过朱湾、耿巷到达吴圩,间接沟通九梓、卜店、站岗、蒋集等乡的交通,成为县西南一条主要县道公路。1957年新建土路,1970年改建为泥结石路面。1978、1979、1982、1985年四次加宽取直,路基由7.5米加宽到16米,路面5米。有4座桥梁、75道涵洞、2个道班,四级公路标准。1990年日交通量达1347车次。
2、岱山至徐小公路定滁公路上岱山乡(原岱山铺)斜向西南的一条公路支线,经长岗、藕塘、朗峰至界牌乡徐小集止。岱徐公路全长31.3公里,是定远县通向革命老区藕塘的一条重要支线公路。南接滁(州)梁(园)路,也是老区人民和省会合肥相通的一条捷径。1958年,蚌埠地区公路部门拨款1.44万元补助民工建勤,将岱山至朗峰段铺设成石子路面,睛雨通车。1971年又将朗峰至徐小集建成砂石路。1974年,路基拓宽为7.5米、路面3.5米;1982年拓宽路基为13米;1984年又将岱山至藕塘段拓宽为16米,现有永久性桥梁4座,计84.6米、涵洞51道,3个道班,其中藕塘徐小2个道班在1985、1986两年被滁县地区公路总站批准为文明道班。四级公路标准。1984年车日流量899.6车次,1990年为2036车次。
3、定远到义和公路是定滁公路第一站的定东乡向东南延伸的一条公路,经仓镇、观寺、大桥向南延伸至义和,全长32公里。这是通向粮食产区的主要支线公路。1952年,沿线群众在原土大道的基础上整修成土公路,次年通车。60年代包给社、队养护。1972—1974年在大桥原址重修一座41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1980—1983年改筑为泥结石路面,耗资19.2万元。1984、1985两年又进行加宽,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桥梁3座,涵洞46道,设三里庙和观寺公路道班2个,四级公路标准。1990年车日流量1110车次。
4、池河至三界公路是本县池河至嘉山县三界的一条公路,全长19.4公里,本县境内14.3公里。此路原为山区板车道,由群众逐渐修整而成。1955年合作化时,现拂晓乡的前身为拂晓农庄,是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合作化的典型,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逐渐形成公路。1957年土路通车;1958年建成泥结石路面,晴雨通车。路基宽7.5米,路面3.5米。1982年4月进行修整,3处降坡。1984年路基拓宽到13米,1985年又一次降坡1750米。1989年好路率为82.5%。1982年3月,定远嘉山两县公路站签订路面养护协议,各自负责养护在本县境内的路段。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全线造永久性桥梁4座,长65.1米,涵洞46道。1990年日车流量950车次。
5、张桥到朱巷公路合蚌公路上的张桥,向西延伸,经吴圩、杜集到朱巷。全长43公里,县境内22.9公里,桥2座,涵洞21道,计长59米。建国后至60年代初,是定远县通向西南9个乡的重要支线公路。始建于1956年冬,次年土路通车。1963年交社、队养护,每年每公里20元。1964年10月,杜集、朱巷划归长丰县管辖,车辆日渐减少,公路无人保养。1977年滁县地区公路总站投资1.25万元,修整吴圩至长丰交界处砂石路面3.3公里,1982年再次整修。1984年吴圩组织民工完成吴圩至站岗8.6公里泥结石路面。1988年吴圩、张桥两区完成站岗至张桥11.5公里泥结石路面。在本县的23公里路况较好,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设1个道班。
6、青山至方家花园公路从青山乡向北延伸10公里,便到方家花园。该路于1965年由当地驻军建成,石子路面。1973年民工建勤整修,1980年移交给公路部门养护,1985年国家投资31.2万元(其中部队29万元),进行改建,铺泥结石15厘米,渣油4厘米,路基宽11米,路面5米,道班1个,4级公路标准。
7、张桥至二龙公路二龙回族乡,位于张桥镇东南9公里处,过去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1962年县交通部门与二龙公社一道修通此路。1965年辟为客运路线,以后一度中断。1969年进行整修,开始正常通车。1983年冬改为泥结石路面。路基宽11米,路面宽3.5米,厚15厘米。建小桥1座,长14.7米,涵洞31道。1984年县接养,设二龙道班。
8、永康至靠山公路属陈(凤阳陈圩)费(肥东费集)路永靠段。定炉路中段的永康镇向北延伸,经祝杨、瓦庙、农科至靠山。北与凤阳县曹店、陈圩衔接。县境内长13.6公里,1957年在原土道上修建。从靠山再向北分两路:一从五里戴向西翻山至凤阳县武店,另一条向北经曹店、陈圩至蚌埠。过去也称国防公路,战时可用。永靠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修成,砂石路面,晴雨通车。1964年重点整修。1973年拓宽培厚。1982年路基宽11米。1984年又拓宽为13米,路面宽3.5米。1987年国家投资15万元,修筑永康北大桥,解决坡陡难行的问题。现有桥梁4座,计97米,涵洞29道,四级公路标准。1990年车日流量2049车次。
9.滁州至梁园公路滁梁路,东起滁州珠龙南至肥东梁园穿过本县界牌乡7.7公里,是老区藕塘与省地沟通的一条县道公路。1965年建成土路,1967年建成砂石路面。1982年又一次整修,现路基宽13米,路面3.5米,4级公路标准,由徐小道班养护。
10、吴圩至(肥东)费集公路系陈费路南段——吴费段。北连永康、靠山、曹店、陈圩至蚌埠,南接肥东费集至合肥,是县西一条南北动脉。吴费段18公里,中间经过蒋集。1983年建成砂石公路。1988年县交通部门拨款3万元,与肥东接通。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设1个道班,四级公路标准。
11、二龙至界牌公路称张(桥)界(牌)路二界段,东连滁梁路,西接张二路。穿过合蚌公路后,向西连接张朱路,是县南的东西走向的一条动脉。西至朱巷、东至滁州。1986—1988年分别由东向西延伸建筑砂石公路。先修通界牌至义和(9公里),后修通义和至二龙(7公里)。接通张朱路,保障全线通车。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永久性桥梁2座。四级公路标准。
12、金庄至藕塘公路是县城通向老区藕塘的捷径。从东桑涧西的金庄起,经南店、朱马至藕塘。北连定滁路(507线),南接岱徐路,长23.5公里。1984年完成藕塘至朱马段8公里砂石路面任务;1986—1987年完成朱马至金庄15.5公里砂石路面任务,并新建河沿赵大桥一座,全线均由民工建勤完成,现路基宽16米,路面宽3.5米,四级公路标准。
13、谷堆陈至张桥公路谷堆陈位于507线定炉段的12公里处,向南延伸经盐矿、东兴、早庙至张桥。北连定炉路,南接张朱路,与合蚌路、永吴路并列,全长30公里。1983年民工建勤,首先完成谷堆陈至东兴8公里砂石路段,1986年完成东兴至早庙15公里和早庙至张桥7.5公里路段。1990年为适应盐矿需要,又将谷堆陈至盐矿4公里改建成三级油路。现设道班1个。
14、七里井至横山公路是县东北通往嘉山县的一条捷径。南从池三路的3公里处七里井起向北经红山至嘉山县横山,长12.6公里。1982年完成七里井至红山8.6公里砂石路段;1988年完成红山至横山4公里的砂石路段。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设1个道班,四级公路标准。
15、青洛至武店公路南从定炉路35公里处的青洛起,北经能仁至凤阳县武店,该路可通淮南与蚌埠,境内14.2公里。1986年民工建勤完成砂石路面。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永久性桥梁2座。四级公路标准。
16、炉桥至陆桥公路位于县西南,北从炉桥经十里黄,南至长丰县陆桥,与水(家湖)蚌(埠)铁路并行,与朱巷—水家湖公路衔接,境内10公里。1985年民工建勤,交通部门补助8万元,建成砂石路面。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投资35万元修建永久性桥梁2座,四级公路标准。
17、炉桥至年家岗公路位于县西北边缘,南起炉桥,北至年家岗,与水(家湖)蚌(埠)路平行,全长8公里。1984年民工建勤完成砂石路面任务。1988年交通部门投资12万元修建北门湾中型桥梁1座。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四级公路标准。
18、年家岗至赵圩公路年家岗至赵圩相距7公里。与淮南市隔河相望。本县与淮南市计划沟通此路。1990年县交通部门投资19.4万元修筑5.3公里砂石路面,现路基宽13米,路面宽3.5米,四级公路标准。
19、藕塘至曲亭公路位于县东南,从岱徐路10公里处,向东南方向至滁州市曲亭乡,与大柳至曲亭公路衔接,是藕塘老区通往滁州的捷经。境内长5公里。1988年民工建勤完成砂石路面任务。路基宽9米、路面宽3.5米。四级公路标准。
三、铁路
定远西部边境的水(家湖)蚌(埠)铁路,于民国33年(1944年)4月动工,6月竣工通车。北连蚌埠,南至合肥,西至淮南,是江淮之间的一条南北大动脉。本县境内19公里,设两个火车站——炉桥、年家岗站,属淮南路水蚌段。炉桥站现有职工76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设有候车室,货仓等,并设有军用站,油库、亿斤粮食大库等三条专用线。10吨龙门吊、电动轨道吊各1台,为四级站、三等配备。从1975年至1990年实现安全行车25年,1984年被蚌埠铁路为评为“红旗车站”。1985年前每日通过客车6对,1990年增加至11对。年货物吞吐量50余万吨,客运量30万人次左右,运输收入200余万元。
四、乡镇大道
本县乡镇大道纵横交错,下列25条193公里的砂石公路是经过地区和县两级公路交通部门拨款补助、区乡修建而成,由乡镇负责管理和养护。
乡道公路技术状况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三节 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