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定远县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
民国时期,手工业生产开始活跃。五匠(木匠、铁匠、石匠、蔑匠、泥瓦匠)、六坊(砻坊、糟坊、油坊、粉坊、染坊、豆腐坊)遍及乡、镇,印刷、卷 烟等相继出现。
民国14年(1925年),定城周佑庭独创第一家工厂——印刷厂,周从南京购回一块石印板,刻字印刷,承接印刷信笺、信封、请柬等简单业务,生意兴隆,规模逐渐扩大。民国27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定城,到处烧杀抢掳,周家外逃汉口,两年后返回,重新开业。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东抗日根据地,在藕塘附近的东洋庄、德胜集一带兴办被服厂、皮革厂、榨油厂。定城刘华章办起了小卷烟厂。加之“五匠”、“六坊”的相继出现,形成定工业的萌芽。据统计,1949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3394户,5732人,年产值438万元,约占工农业总产值12%。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3年恢复时期,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农户组成了铁木业社。陈玉升、陈如海等率先成立定远县农具厂。是年,个体手工业者有2088户,2820人。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大部分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合作社,坚持个体生产的仅150人。
1958年大办钢铁。全县先后新建、扩建54个国营工厂。企业职工人数由1951年的20人,猛增到13197人。1960年,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许多企业严重亏损。1962年被迫进行调整,除保留印刷厂、酒厂外,其余大部分工厂被关、停、并、转 。这一年工业总产值仅396万元,比1956年的556万元下降29%,出现了建国后第一次工业大跌落。
“文革”十年,工矿企业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工厂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产值下降,亏损严重。据统计,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396万元,又回到1962年和建国初期的水平,成为建国后第二次工业大跌落。
进入70年代,本县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建立了水泥厂、轮窑厂、化肥厂、磷肥厂、染织厂等骨干企业。与此同时,县属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也开始发展。据统计,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3337万元。比“文革”中的1968年增长8倍以上,其中乡镇企业约占30%。
80年代,县办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为10282万元),比1980年(3871万元)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由1980年的1776万元增加到的3908万元;利税由1980年的412万元增加到946万元。工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办工业积极增加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强化企业管理,先后扩建、改造了一批老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得到提高。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在1985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多。实现利税273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8年下半年,中央提出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号召,县属工业一些发展项目受到一定影响。经过短时期的清理整顿,1989年县委、县政府再次要求全县增强发展工业意识,继续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是年兴建的重点工程有:年产10万吨精盐的盐矿首期工程、化肥厂年产2.5万吨合成氨扩建工程、水泥厂4.4—8.8万吨水泥扩建工程、磷肥厂2万吨硫酸生产线、染织厂色织布生产线、麻纺厂1/4台套麻袋生产线、定城米厂日产150吨大米扩建工程、印刷厂生产车间楼、面粉厂立筒库和大修厂电子称体车间。1990年,化肥厂4万吨尿素工程批准开工(1991年底投产);非工业部门的企业——校办工业健康发展,原实验小学铝箔厂1986年建厂,1989年实现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粮油食品加工、建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纺织服装、印刷、包装和机械工业等也同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位置;定城、炉桥两个重点工业区和定城粮油食品加工基地、泉坞山建材基地、东兴盐化工业基地、炉桥农用化工基地均已建成。是年,全县工业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1.12亿元,工业总产值39910万元,年增长速度在全地区名列第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