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队伍、设备
1953年秋,县妇幼保健站成立,初期与县卫生院合署办公。1954年10月与卫生院分设,有妇幼保健人员三人;1958年增加到四人。1961年以后,保健站陆续充实专业人员,到1984年底该站共有职工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人。
县以下建有保健网。1956年成立了古河、马厂两个妇幼卫生站。1957年建立了古河、马厂、赤镇、界首、襄河镇、石沛、武岗、小集、大墅、西王十个妇幼保健室。1958年,大办乡村产院,全县农村设立了110个产院,有不脱产的保健员、助产员290多人。1962年以后,每个区、社(乡)卫生院都配有妇幼保健人员。
到1984年底,除县妇幼保健站外,农村37个区、乡镇卫生院均配有妇幼保健人员,村有乡村医生和接生员。形成县、区乡、村三级保健网,计有妇幼保健人员69人,乡村女医生133人。
县妇幼保健设备随着事业的发展逐年完善,到1984年底,主要专用保健医疗器械有:平型病床12张、妇科检查床一张、产床一张、50毫安ⅹ光机一架、显微镜一台、电冰箱两只、婴儿保温箱一只、万能手术床一张、手术刀包四个、立式高压消毒器一个、无影灯一盏。
二、妇女保健
(一)妇科病查治
1961年至1966年,县保健站每年在县城进行妇科病普查,平均每年普查1000人次左右,对查出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文化大革命”期间,妇科病查治工作曾一度中断。1974年起,又恢复了这项工作,每年对县城妇女作一次以防癌为主的妇科病抽查,对疑似病人均作宫颈刮片检验,对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同时,对妇女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降低妇科病的发病率。
子宫脱垂和尿瘘是严重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妇科两种常见病、多发病。1959年,我县开始对妇女“两病”进行普查,查出子宫脱垂病人2931人,医务人员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针灸、服用中药、封闭等疗法予以治疗。1978年,对全县农村妇女“两病”进行全面普查普治。对子宫脱垂患者,采用上子宫托、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愈92例。对26例尿瘘病人着重进行手术治疗。此后,每年都进行“两病”查治,效果显著。到1984年,全县患子宫脱垂病仅有72例,尿瘘病两例。
(二)妇女“五期”保护
1975年以来,县保健部门配合县妇联、工会等组织,大力进行妇幼劳动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出对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保护措施。建议工矿企业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妇女冲洗室。农村社队则安排经期妇女做轻便和不下冷水的农活。
三、儿童保健
1953年,我县开始对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五十年代,每年进行健康检查约1000人左右,且多在县城。此后,检查的人数逐年增加,八十年代,普及到全县城乡,每年对儿童进行检查达5000人左右。
1953年起,县保健部门开始对婴幼儿“两病”(佝偻病、贫血)进行治疗。1961年以来,县保健和防疫部门相配合,对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县保健人员在深入各托儿所、幼儿园,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的同时,还进行婴幼儿喂养、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教质量。
1984年,县妇幼保健站儿保组又增加了儿童智力测定工作。
四、新法接生和孕产妇管理
县保健站成立后,普及新法接生是该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54年,在大力宣传旧法接生的危害和新法接生的好处的同时,将在县城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助产婆组织起来,进行新法接生培训,并成立东、西门两个接生站,共有助产员八人,负责县城及附近农村的新法接生。1956年全县培训新法接生员832人。1958年县内普遍开展新法接生,全县新法接生率上升到80%左右。1976年,又开始大办妇产室,新法接生率提高到96.5%。到1984年底,全县新法接生率高达99.89%,现县保健站能处理臀足位产、横位内倒转、剖腹产等手术。古河、马厂、太平三个区卫生院妇保人员能做宫外孕剖腹产手术。区、乡保健人员能处理横位内倒转术。乡村女医生一般都能掌握新法接生和科学接生要领,并能进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常见妇科病的防治。
1982年,县保健站开始在县城做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1983年,在十字乡开展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试点,次年向全县各地推广。同年底,对全县2700多名孕妇进行登记、建卡;其中,产前检查的8657人次,纠正胎位不正者154人,并对30余例高位妊娠作了重点系统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