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化馆(站)、俱乐部
(一)文化馆
全椒县文化馆初建于1949年2月,馆址在红栏桥南端西侧,工作人员四人,开展图书借阅和群众文化活动。1966年,馆址迁至半边河原工人俱乐部,人员发展到八人。1968年,人员发展到13人,开展的活动有图书、摄影、美术、群众文化等。1970年10月,馆址又从半边河迁至新华东路24号,工作人员增加到15人,活动项目增加了文艺创作和文物工作等。
1975年8月,县文化馆楼建成(位于新华东路原址),馆内设有图书组、摄影组、美术组、文艺创作组、文物组和曲艺组等。1977年后,图书组、文艺创作组和文物组直属县文化局管辖,文化馆工作人员减少到13人。主要活动内容有: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宣传,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接待各种小型艺术团体演出,管理民间职业、半职业剧团,举办节日活动等。
(二)区、乡文化馆(站)
1951年和1952年,县文化部门先后设立了古河区、孤山区文化分馆以及广平、赤镇、小集、周岗、界首、一心乡文化站。1953年为一县一馆,一区一站。1958年乡成立了文化站,撤销了区文化分馆(站)。1960年后社办文化站陆续停办,全县仅有十字、石沛、广平、三圣、东王、周岗、大墅、界首八个文化站继续活动。1970年以后全县继续兴办社办公助文化站,到1981年底,已基本上实现了区区有分馆,社社有文化站,县内初步形成了文化工作网。
(三)工人俱乐部
全椒县工人俱乐部属工会组织,建于1954年,地址在县城儒林路(今烟酒公司门市部)。1956年10月兴建了俱乐部政治课堂(礼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上课、演戏、放电影等。开展的活动项目有:图书、游艺、电影、戏剧(其中戏剧分为京剧和地方戏两组,地方戏组包括梆剧、淮剧、黄梅戏等)。俱乐部内设办公室、图书室、游艺室、排演室、乐器室、课堂和体育场。于1958年12月停办。
二、档案馆
全椒县档案馆建于1958年9月,属文化事业单位,负责集中保管全县需长久保存的档案材料,指导全县档案管理工作。
建馆初期,先后接收了县委、县人委、区委、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及部分县直机关共30个单位的档案材料;此外还搜集革命历史文件、资料165件。经过系统整理,划分为30个全宗,计3983卷,并编制了必要的查找工具,开展了利用工作,初步实现了馆藏档案的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的系统化管理。
六十年代初,又逐年接收了县直机关和部分社(镇)的档案材料,不断充实馆藏。1963年,兴建了面积为157平方米的新馆舍,馆藏档案增加到8000多卷。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馆机构被撤销,各项业务工作完全停顿,档案材料一片混乱。
1975年,县档案馆机构恢复后,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方针,近年来,县档案馆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县级档案保管、利用中心。现馆藏档案已达11800多卷。档案成分开始多样化,除建国后现行机关形成的文书档案外,还有部分专业档案和旧政权档案,档案材料的内容已包括政权建设、组织人事、工业交通、财政贸易、农林水电和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所有馆藏档案,经过近几年来的全面整理鉴定,已被划定为61个全宗,并按系统进行排列、编号和统计,编制了档案案卷目录、全宗名册、部分全宗介绍、存放地点索引、土地房产所有证目录索引、“四清”阶级成份分户目录、县委重要文件卡片、地名卡片等十多种查找工具,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三、书法美术协会
1983年12月28日,县书法美术协会成立。协会设名誉主席三人,理事19人,其中常务理事11人,共有会员59人。1984年4月,协会下设办公室,办理日常事务。
四、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原馆于1959年筹建,1963年8月落成,馆址位于城内荷花塘西面的土丘上,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工程为大厅一座,附设工程有厢房、花墙、花圃。该馆建成后,收集有陈毅、郭沫若、何香凝、老舍等名人书画题词,但未正式展出。“文化大革命”中,吴敬梓纪念馆收藏的陈毅、郭沫若的题词遗失,馆内展品被封,原馆被改为水电局办公用房。
1983年,在吴敬梓故居附近北极阁,重新筹建吴敬梓纪念馆,1984年10月8日奠基,于1985年12月20日竣工,用资近百万元。主体建筑有门厅、过厅、正厅、陈列室,并附有办公室、保管室、宿舍等。安徽省省长王郁昭,美术大师刘海粟和书法家林散之均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该馆工作内容为收藏、展览吴敬梓及其家族的文物资料,举办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纪念活动,为学术研究提供方便,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旅游人员。馆内收藏了一批名人为该馆题绘的书画。
附:吴敬梓纪念馆收藏的题词书画
1959年至1960年征集的题词书画
陈毅同志题词:《儒林外史》以讽刺著称,这一独特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永垂不朽(文革期间遗失不存)。
郭沫若同志题诗:一史缋儒林,燃犀烛九阴。谢除脂粉态,活跃斗筲心。贬俗前无古,传真始有今。施罗笔调在,暴政岂能喑。(“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不存)
老舍同志书写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廿三篇(此条幅完好无损)。
何香凝同志国画梅竹一幅(此条幅完好无损)。
程十发同志为吴敬梓造像一幅(大幅立轴,完好无损)。
1979年以来征集的题词书画
诗词类
兄弟拳拳耀大坤,囊金挥霍两王孙。看他一部伤心史,写尽官场士子魂。
罪孽王朝总是魔,秋宵犹听鬼悲歌。暮年能识菜园叟,不负平生相士多。林散之
迷途此问津,一笔扫千军。文似“旁观报”,书登正史林。寓褒于贬内,疾恶不仇人。大雅斯为美,讴歌有后生。
周谷城
外史一部写儒林,全椒从此属敬梓。封建帝王设牢笼,争跃龙门多摔死。百出丑态活龙现,可悲当年穷士子。范进至今犹活生,教人严肃学历史。我生清季读经书,未入考场但熟悉。举子见过百十个,纸上人物何栩栩。臧克家移家季子客秦淮,稗说长垂姓字偕。禹鼎铸奸钦妙笔,词托意见幽怀。金籝总为疏财尽,玉树何妨荷锸埋。想望风流倍惆怅,遗踪直欲访山斋。何泽翰
行草《儒林外史》第一回开篇词一首(见《儒林外史》第一回)。王石城
行草吴敬梓《遗园四首》第一首(见《文木山房集》)。费新我
行草吴敬梓长子吴烺回文诗一首(见《文木山房集》)。费新我
绝世才华与俗殊,可怜埋没瘦西湖。一生潦落儒林外,嫉愤化为讽剌书。刘夜烽
一篇外史著深文,刻划儒林妙入神。文木山房何处是,石头城下已斜曛。商承祚
楹联类
椽笔写春秋;警世传千古。胡洁青
秦淮更鼓恨何极;吴楚风骚情尤炽。赖少其
胸怀济溺;笔法燃犀。郭绍虞
一世穷愁耻为仕宦,菡萏不沾尘土;满腔嫉愤吐作文章,芙蓉敢怨秋风。刘夜烽
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萧娴
才子珠为唾;先生铁作肝。萧平
是东方朔滑稽之流,透澈看人情,怪怪奇奇,胸怀古今施罗笔;继阮嗣宗旷达而后洞明论世事,形形色色,史绘春秋班马才。葛介屏
白眼螺丝靴;丹心醒世魂。李百忍
儒林轶事施罗笔;史册外篇迁固文。刘子善
天地著奇文,犀利笔尖,最难得渐破唯心,偏工画像;江山空故宅,鹤归云外,应不恋桥边红药,巷口乌衣。汪岳尊
历史见证,幸尊经阁崔巍独存,风格仰前修,念伊人宛在蒹葭数湾秋水;际遇略同,与曹芹圃南北相望,文光看四射,是当时照澈魑魅两颗明珠。汪岳尊
恋燠赋移家,九重温语,三殿胪传,万籁寂无声,抛玉局残篇,脱名缰利锁;疗愁书讽世,八股文章,十年膏火,一针全见血,绣儒林丑像,运鬼斧神工。陈葆经
清操寄襄水;著作重儒林。边正方
江山六代缅遗踪,历劫沦桑,更难寻泰伯祠堂,秦淮寓榭;文字千秋传外史,掷声金石,合并驾松龄讽世,芹圃忧时。宁重远
独传稗说亦难能,别张一帜,砭世剌邪,巍峨乎史记骚经而外;重建故居斯可报,好挈双柑,探幽怀古,俯仰于椒山滁水之间。王福伟
函盖要撑持,须向澹宁求魄力,生平憎诡故,聊将粗懒适形神(吴沛西墅草堂联)王遐举
公心讽世重天下;辣手裁文醒士林。关山月
石刻类
砚碑一块,正面吴敬梓造像,背面童苏群等七绝四首:
一、外史红楼姐妹篇,乡贤锋剌剌于先。羞他科第拚腰折,鸿博新招鄙不前。
二、傲客秦淮又徙家,祖遗笑卖叛中华。一从暖足穹工后,伟著修成手冻麻。
三、孔孟朱程一样姿,两千封建士之私。敏轩笑哭儒林画,笔下风情绘苦知。
四、境高结构开生面,婉讽谐真秉大公。文字狱中能壮胆,江淮民气有才雄。
童苏群等献王日曦刻石
篆刻类
篆刻吴烺《见山楼》诗:“夕岚染翠屏,白云时出没,夜深山气清,秋窗望明月。”
朱光奇(玛儿)
国画类
吴敬梓造像一幅(范曾)
吴敬梓造像一幅(汪刃锋)

王冕牧牛图一幅(汪刃锋)
春梅一幅并题句(胡洁青)
吴山图意山水画
一幅并题词(周沧米)
水墨竹石
一幅并题诗(徐子鹤)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文意图一幅(方增先)
燕子矶图并题词(王石岑)
杏花村诗意图一
幅并录诗句(郑震)
墨竹一幅(张建中)
墨松一幅(朱峰)
菊花金鱼一幅(郑若泉)
风雨渡江图一幅(康山岩)
墨梅一幅(王石城)
松竹梅一幅(黄幻吾)
范进中举(李苦禅与子李燕合作)
莫愁湖诗意图一
幅(周觉钧)
荷鸭图一幅(张志仲)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