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团体
(一)农会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在国民党县党部和县国民政府的操纵下,全椒县农会成立,抗战初解散。民国三十年,县国民政府在程家市成立县农会整理委员会,次年重新成立县农会。接着,程家市、古河镇也分别成立了农会,受县农会领导。民国三十四年秋,县农会随县国民政府迁回县城,随后在农村陆续建立了18个乡镇农会。全椒解放后,农会解散。
县农会受县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双重领导,主要为县府管理农村公学土地,收缴公租,站在地主的立场上,调解主佃之间的纠纷等,农会可推选部分会员参加县参议会。
(二)农民抗敌协会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2月,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来到周家岗宣传抗日,该团先在各保发展农民骨干组成农民抗敌协会(以下简称“农抗会”),后逐渐扩大。迄至年底,先后成立了玉皇保、三隐保、龙王庙保、佛龙寺保、小李集保、油坊李保六个农抗会,每保有会员200多人,每个自然村有会员二、三十人。民国二十九年建立了陡山乡农抗会,各保农抗会理事长为乡农抗会的理事。随后,成立了周家岗直属区农抗会。此时,会员发展到1200多人。6月县农抗会正式成立,唐家荣任理事长。县农抗会下设三个区农抗会,发展会员2800多人。
农抗会建立后,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抢收、抢种,特别是对参加新四军和游击队的军工烈属等困难户,组织代耕代种。农抗会经常组织农民慰劳新四军,召开军民联欢会,发动妇女为战士做军鞋,动员群众参军。此外,还组织会员打更放哨、防盗防特、维护社会治安,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新四军作战;敌人来犯时则组织群众撤退,敌人退走后则组织群众生产。农抗会的建立,沟通了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深了党、军队和老百姓的鱼水情谊,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三十年10月23日,周家岗二次失守后,农抗会解散。
(三)贫下中农协会
1951年12月26日,我县根据政务院公布的《农民协会组织通则》,成立了农民协会,各乡均以贫、雇农为主体建立了基层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建立初,主要开展划分土地、评定成份等项工作。1954年6月25日,县农民协会改称县委农村工作部;各乡农民协会随之撤销。
1964年10月,全县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随后,部分社、队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组织。1965年春,全椒县贫下中农协会(以下简称“贫协”)成立。7月4日至8日召开了全县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50多人。大会选举产生由41人组成的县贫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贫代会后,各地贫协组织相继成立,并建立了制度,开展了活动。到1965年底,全县38个社(镇)、179个大队、644个生产队全部成立了贫协委员会,1814个生产队成立了贫协小组,63417名贫下中农加入了贫协组织,占应参加贫协总人数的76%。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贫协活动暂时停止。1968年5月,县召开了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全椒县贫下中农代表会(以下简称“贫代会”),取代了原贫协组织。随后,各社、队也陆续成立了贫代会。贫代会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的指示,组成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并“管理”学校。1972年春,贫代会进行改组,由各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选出三至五人组成贫代小组、大队选出五至九人组成贫代分会、公社选出九至15人组成贫代会。
1973年5月1日,县成立了“整顿、健全贫下中农协会领导小组”,结合当时开展的路线教育,恢复建立贫协组织,吸收会员。6月底统计,全县共恢复建立了38个社(镇)、189个大队的贫协委员会和2382个生产队的贫协小组,发展会员10万余人。6月29日至7月1日县召开了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恢复建立县贫下中农协会,并选举产生由45人组成的县贫协第三届委员会。
1973年至1976年,全县各级贫协组织根据中共中央“贫下中农占领上层建筑”的指示,组成了贫下中农管理小组,开展了“四管”(管学校、管商店、管医疗卫生、管财务帐目)“一教”(给下乡知青再教育)工作。
1976年以后,县贫协活动基本停止,各社队贫协组织相继解体。1983年3月,县贫下中农协会撤销。
二、工人团体
(一)理发业公会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县城成立了理发业公会,公会会员均为理发店店主。在县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公会提出:改过去理发雇工的一日三餐和理发用料由店主供给,为雇工的早餐和肥皂、香粉、水碱等理发材料由雇工自备。这样,直接降低了理发雇工的实际收入,全城30多名理发雇工联合罢工,迫使理发业公会不得不取消了以上提案。日军侵占县城后,理发业公会解散。
(二)工人抗敌协会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冬,在新四军四支队的宣传帮助下,周家岗的木匠、铁匠20余人组织了工人抗敌协会(以下简继“工抗会”)。工抗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启发工人投入抗日斗争。周家岗二次失守后,工抗会解散。
(三)总工会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全椒县国民政府在程家市(县府所在地)成立了全椒县总工会,受县国民政府和县党部双重领导。民国三十四年总工会随县国民政府迁回县城后至民国三十七年底,先后建立了木作业、铁作业、面点、厨业、浴室、棉布、京货、南货、粮业等十多个公会(即基层工会)。由于总工会代表县政府和各业老板的利益,千万百计剥削、压迫工人,所以工人们经常和总工会进行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国三十七年码头工人的罢工斗争。这年国民政府频临崩溃,物价飞涨,封建把头和总工会对工人的压榨越来越重,并常以解雇相威胁。工人忍无可忍,齐集于县城林益兴客栈,提出增加工钱、减少提成、不准解雇工人、保障人身自由等条件,推举刘长宽、许世昌等人与把头和总工会进行交涉,并先后有64人参加集体罢工。而以许耀华为首的总工会和把头不但不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反而勾结县国民政府,派军队殴打罢工工人,激起全城工人的愤怒。在社会舆论的声援下,罢工坚持了一个多月,总工会和把头终于屈服,答应工人提出的所有条件,罢工斗争以胜利而告终。全椒解放后,该总工会随之解体。
(四)工人联合会
全椒解放后,工人阶级利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各行业陆续建立了代表工人利益的各类工会组织。最早建立的是搬运、建筑行业工会,接着建立的是店员、饮食、服务行业工会。1950年3月,全椒县工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县工会”)正式成立,下辖搬运、建筑、店员、手工业、服务业五个行业的基层工会,以及赤镇、古河镇两个工会。县工会除配备一名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外,还配备了组织、宣传、财务、劳保等专职干事;此外,基层工会也配备了专职干部。到1953年底,全县又陆续成立了邮电、金融、公路、食品、教育、文艺、卫生、农林水等行业基层工会。1954年,县工会建立了工人俱乐部。1955年3月,县工会开办职工业余学校一所,并选配两名专职教员授课。
建国初期,县工会为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治安,选拔了100余名职工成立了工人纠察队。纠察队员配有枪枝弹药,协助部队和公安部门巡逻放哨,守护仓库、桥梁、公路,防偷、防盗、防特,查烟、禁赌,逮捕敌特,捉拿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对建国初的社会治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各级工会根据企业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工厂、班组、个人之间的劳动竞赛。据1957年统计,全县有42个单位2069名职工参加竞赛,其中有32个先进集体、295名先进个人分别受到各级工会的表扬和奖励。
1958年,县工会与县委工交部合并办公,由工交部负责人兼工会主任。这一期间,县工会实际上只抓工交系统的工会工作。1961年,县工会分出单独办公,归县委组织部代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组织受到冲击,活动中止。1968年2月26日召开了全县革命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全椒县工代会委员会取代了原工会组织。1973年春,各系统,各行业均恢复建立了工会组织,并于4月27日召开了全县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41人组成的全椒县总工会委员会,工会组织的活动开始恢复。这一时期,各级工会还组织了工人宣传队进驻并“管理”学校。1978年10月,县总工会为了加强组织建设,增设了组织宣传部、生产福利部、办公室,并配备了部长和秘书等专职干部。此外,县直16个局、行、社也都成立了工会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所属基层工会的领导。1984年底,全县工交、财贸、农林水电、教科文卫、基建等系统共建立258个基层工会,并在一些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局、行、社配备了39名专职工会干部。
历年来,县工会把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先后进行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工人阶级优良传统、遵纪守法等内容教育。尤其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各级工会以政治夜校等形式举办专题理论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提高了工人的政治觉悟。据当时工交系统20个单位统计,共建立151个工人理论小组。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全县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声讨会、批判会,采用漫画、相声、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罪行。
1980年,各级工会在开展“为四化立功”竞赛活动中,狠抓检查、评比、总结、表彰等环节。县工会为推动这一活动深入开展,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都要组织召开一次表彰大会。1981年给举行“为四化立功”竞赛的49个先进集体和231名先进个人,颁发了立功奖章和证书,并为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拍照展览。
近年来,全县各级工会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因陋就简开辟工人活动场所,并根据职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984年底统计,全县共建立小型工人俱乐部两个、工人活动室五个、体育活动场所15个、电视室43个、职工篮球队18个、图书室154个。
基层工会组织状况统计表

历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简况表

三、妇女团体
(一)妇女会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全椒县妇女会成立;抗战初期解散。民国三十年县国民政府在程家市成立县妇女会整理委员会,次年重新成立县妇女会。民国三十四年秋,县妇女会随县国民政府迁回县城,直至全椒解放时解散。
县妇女会受县国民政府和县党部双重领导,为其掌握妇女思想,开办妇女夜校,开展“新生活运动”,调解婚姻、家庭纠纷等;并组织妇女为国民党部队筹集慰劳物品。
(二)妇女抗敌协会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中共周家岗直属区委在陈郢子建立了妇女抗敌协会(以下简称“妇抗会”),会员60人。妇抗会初期在乡村开展活动,后来进入周家岗。她们逢集便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民国二十九年各乡也相继建立了妇抗会。由于组织的壮大,妇抗会的活动更加活跃,她们除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为新四军募集粮款,动员丈夫、兄弟参军参战,参加减租减息斗争外,还创办了妇女识字班,替军队做军鞋,慰问新四军,救护伤员和支援前线。周家岗二次失守后,妇女抗敌协会解散,部分会员参加了新四军,大部分妇女留下务农。 (三)妇女联合会
1951年4月8日,在县城建立全椒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和福利部,选举主任、副主任务一人。1951年以后,各区、乡(公社)也相继建立了民主妇女联合会,大队成立妇女代表会,乡(公社)、大队配置妇女主任一人,生产队配置妇女队长一人。1963年11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县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县妇联”),下辖四个区、33个社(镇)妇联。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妇联活动中止,组织机构也被撤销。1973年4月,复设县妇联,区、社(镇)妇联相继恢复。1984年4月,县妇联增设儿童工作部、妇女权益部、组宣部、办公室,下辖五个区、两个镇、35个乡妇联。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县妇联发动妇女炕菜干,腌制萝卜干,写慰问信,做慰问袋,捐款救济朝鲜难民;并选派范华珍为中国人民慰问志愿军代表团成员,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
1954年,全椒被列为义务兵役制试行县,各级妇联干部积极宣传义务兵役制,带头动员自己的丈夫、儿子及亲友报名参军。据1954年至1955年两次征兵统计,全县计有母替子报名者1301人、妻替夫报名者588人、未婚妻替未婚夫报名者189人。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参加党的总路线宣传工作,对妇女进行社会主义远景教育,动员妇女带头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到1956年,全县绝大部分妇女都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1954年和1955年,全县有90余名妇女被评为县劳动模范、两名妇女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6年3月,县召开的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妇女占积极分子总数的18%。
“三年困难”后期,各级妇联配合卫生部门,对患有子宫脱垂病的妇女进行治疗,多方关心患者的疾苦,照顾她们做轻活和零活。为了推行新法接生,妇联协助卫生部门对原有的接生员、旧产婆传授接生技术,从而保障了母婴的身体健康。
多年来,县联妇对少年儿童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1979年以后,根据中央书记处提出“妇女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儿童、少年方面来”的指示,对全县托幼工作进行了摸底了解,帮助各地扩建了一批幼儿园,调整、培训了部分保教人员。1984年,县妇联协助教育部门对农村保教人员进行大调整,调进了大批热爱幼教事业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担任幼儿教师;并派出专职干部到区、乡对保教人员进行集中训练,共办训练班七期,提高了保教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妇联主要着眼于婚姻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在全县开展“五好”家庭评比表彰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和睦家庭、好婆媳、好夫妻和好邻居。1981年至1984年,全县计评出“五好”家庭4206户、“五好”个人6400人、“三八”红旗手84人。
县妇联除进行自身工作外,还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特别是宣传贯彻《婚姻法》、开展计划生育和扫盲等。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简况表

四、青少年团体
(一)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三青团全椒分团部在古河上份塘设立筹备处,国民党第五行政区党务专员方宏效兼主任。团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当时16岁以上的中学生全部集体参加三青团组织),在古河七县联中成立了区队和分队,并举办过两期夏令营活动。民国三十四年日军投降后,分团人员分散,活动中止。
民国三十五年夏,三青团滁县分团成立,三青团员吴墙回全椒配合民众教育馆进行团员整顿与登记工作。冬,三青团安徽省支团派朱树芳来全椒担任筹备处主任。民国三十六年三青团全椒分团部干事会正式成立,干事长朱树芳。次年,朱卸任,禹寿康接任。此时,分团部下层组织成员除学生外,还发展了一些小学教员和社会青年,成立了16个区队,各区队下辖若干分队。
民国三十七年3月,全椒县的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但县分团部仍属省支团领导,其下层组织并未合并,规定25岁以上的三青团员集体加入国民党。1949年元月25日,全椒解放后,三青团组织随之解体。
(二)青年抗敌协会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夏,周家岗、大马厂、赤镇、古河镇等地的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七个青年抗敌协会(以下简称“青抗会”),发展会员509人。
青抗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协助新四军、游击队和抗日民主政府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张贴标语口号,教唱抗战歌曲,查抄日货,站岗放哨,传递军事情报。此外,他们还动员青壮年报名参军参政,募捐筹粮,支援新四军。逢集时,青抗会员扛着红旗走上街头,用演说、演唱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提高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周家岗二次失守后,各青抗会相继解散。
(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组织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滁县青年张盛照(共青团员)任教于界牌集小学,经常到我县西王集六房户村袁登福家秘密宣传革命道理;不久,张介绍袁入团。6月,又发展了袁登明、袁登荣、赵绪有、袁明杰四名团员,正式建立了共青团六房户支部,袁登福任支部书记。民国十八年春,团员增加到12人。由于人数增多,单线联系困难,于是将原支部划分为六房户和土坝两个支部,袁登福、袁登荣分别任两支部书记。5月,增建东刘支部,赵绪有任书记。6月,团员增至38人,正式成立了王西集中心支部,袁登福、袁登荣、赵绪有分别任中心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中心支部属共青团界牌集区委领导。
民国二十三年以后,张盛照叛变,西王集团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团员被捕,组织随之解散。
抗日战争时期,共青团活动中止,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团结抗战为宗旨的进步青年团体——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民国二十七年三月,王永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回县,在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内成立“民先”组织,队员30余人,王永任队长。后由于与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领导人发生冲突,王永等人赴延安学习,大部分“民先”队员就地分散,不久陆续参加了新四军,“民先”活动自此结束。
1949年6月,中共全椒县委选派一批党的青年干部,从事团组织筹建工作,9月成立县青年工作委员会,至年底城区、小集、太平、古河、孤山等区乡相继建立了团组织。1950年8月2日,由王光前等七人组成临时性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椒县工作委员会,诸明任书记。
随着团组织的发展壮大,1950年9月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椒县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何遂之任书记,下辖城区、太平、大山、孤山和古河五个区工委。1951年县工委增设组织、宣传、城工三部和办公室。1953年7月17日县工委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椒县委员会”,下辖的区工委也随之更名。1957年5月底,再次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椒县委员会”(以下简称“团县委”)。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级团组织瘫痪。1968年团组织被各级“红卫兵代表大会”取代。
1970年,中共中央〔70〕51号文件决定重新恢复各级团组织,我县团员全部恢复了组织生活,90%以上的支部恢复了活动,建立了41个基层团委。1971年8月6日至9日,举行了共青团全椒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5人组成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六届委员会。1979年,团县委恢复设立了组织宣传部、城工学少部和办公室。
1984年,全县计有基层团委50个,总支21,个支部536个,团员13156人。
2.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团组织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团员提高觉悟,发展一个,巩固一个,壮大团的力量,待机组织暴动,夺取政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西王集中心支部经常组织团员秘密散发传单,宣传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生活及阶级社会中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道理,号召农民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封建剥削。民国十九年,西王集、界牌集(定远县)、广兴集(合肥县)三个中心支部集会于滁县元祖寺,成立了滁全西乡党团行动委员会,讨论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暴动的问题,但因张盛照的极力反对未获通过。民国二十年,西王集中心支部通过了扩充组织的决定,利用当时盛行的“安清帮”、“拜把子”的形式发展团的外围组织(外围组织30人)。这一时期,团组织的活动区域东至三合集、南抵东西刘、西到祠堂高、北达胡家集,范围二、三十华里。张盛照叛变后,县内团组织活动中止。
1949年,我县团组织重新组建初,积极协助党组织发动群众、维护地方治安。土改期间,各级团干全部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法令;分田时,多数团员主动将好田让给他人,促进了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3年底,团县委发出《关于青年团如何协助党做好试办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意见》,全县农村团员80%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小集乡老油坊团小组六名团员带头组织了五个互助组,团小组长王文林组织的互助组被评为区模范组。据1955年5月统计,全县1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有90个是在团员带动下建立起来的。为了巩固合作化成果,团县委于1954年7月发出《给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一封信》,动员青年团员参加开荒,学习技术。1955年,全县团员青年组织了104个“青年学技术小组”,50个“兴修水利突击队”,619个“积肥突击队”,参加人数总计3万余人。
1954年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后,各级团组织在每年征兵期间都要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号召团员带头报名参军,并在新兵离县前夕,积极协助主管部门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1954年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的达96%,1956年和1957年达100%。
1957年秋,团县委在全县农村团员青年中开展了“做一个优秀社员”的教育活动,通过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教育团员青年树立爱社如家的思想。1958年春,又开展了评选优秀青年社员活动,全县涌现了一大批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当时青年高志英和张德山分别出席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9年元月19日夜,南屏公社青年饲养员施金山,因牛棚失火,三次冲进牛棚抢救集体耕牛而英勇献身,团县委作出“向施金山学习”的决定,全县团员青年随即掀起学习施金山烈士的高潮,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以施金山命名的青少年集体。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全县各级团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宣传雷锋事迹,青年团员纷纷争做好人好事,涌现了一大批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优秀团员。
1964年团县委向全县青少年发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号召,至7月,各地相继建立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179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团组织活动中止。
1979年,团县委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全县涌现出278名新长征突击手,其中县汽车队职工陶志龙、三合公社高少龙被团中央、团省委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安徽省新长征突击手”,官渡公社姚文凯、广平公社陶志翠被团省委命名为“安徽省新长征突击手”。
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劳力少的农户大忙季节需办酒席请人帮助栽插和耕种。1981年,十字公社黄庄大队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成立了“青年助耕队”,帮助劳力少的农户。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肯定了这一做法是“新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条新路子”。1985年,“青年助耕队”已从单一的劳力助耕发展到劳力、技术、资金、信息助耕四种形式,全县计有助耕队1400多个、包户小组154个。
1984年,全县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各级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营造“青年林”,仅团县委即组织了600多人在黄栗树营造“青年林”350余亩。除开展上述活动外,团组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围绕党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四)童子军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国民政府为了愚弄民众自幼立志效忠“党国”、“领袖”,仿照英国童子军的形式,成立了中国童子军。民国十七年秋,中国童子军全椒分会成立,会址设县城夫子庙明伦堂东庑。
民国二十五年秋,全县各中心国民学校和县立初级中学都建立了童子军团,由国民党全椒县党部直接领导。每校设专职教官一人,负责童子军训练;训导主任一人,配合教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进行法西斯奴化教育。民国三十年,全椒分会改为三青团全椒县分团部第七区队。
童子军训练除教授一般军事常识和军事技能外,还教授结绳、管养警犬、侦察案情等,平时配合警察巡逻放哨、维持秩序,每年暑假选择骨干参加夏令营活动。抗战胜利后,对童子军团的思想教育内容增加了“戡乱建国”。全椒解放前,童子军训练终止。
(五)少年先锋队
1.组织
1950年底,县城各小学根据团县委的指示,建立了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在此之前,抗日战争时期,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即在周家岗建立了儿童团,组织儿童学习抗日道理,教唱抗日歌曲,站岗放哨。1951年底,少先队的各种组织形式已遍及全县,并正式命名为“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9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以下简称“少先队”)。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各简况表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简况表时全县共建立了11个大队、138个中队;发展队员4047人,占在校适龄儿童的80%,有辅导员168人。迄至1966年底,全县少先队共有815个中队;拥有821名辅导员,43833名队员。“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各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取代了少先队。1977年少先队组组恢复,1984年底全县共恢复建立少先大队151个、中队720个,拥有辅导员871人,在61951名适龄儿童中发展队员44822人。
2.活动
1958年7月,团县委决定把每年8月定名为“少年儿童共产主义教育宣传月”,9月定名为“红领巾月”;并创办了少年儿童之家,少年俱乐部,通过文艺、体育,娱乐等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全县少先队组织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雷锋事迹,少先队员纷纷争做好人好事,涌现一大批优秀队员和先进集体。
为了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30周年,县少先队组织把1979年10月13日至19日定为“为红领巾增添光彩活动周”,同时召开了建队30周年纪念大会。接着又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创三好”等活动,教育了少年儿童。
1979年暑假,为了活跃中,小学生假期生活,开阔少年儿童的知识面,团县委和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参加人员为完全中学和重点小学的“三好学生标兵”、“优秀辅导员”以及部分团员干部,总计90人。这次活动观摩了全椒中学的航模表演,游览了历史名城南京。1980年暑假又组织少年儿童游览了江苏宜兴,同时参观了杭州市少年宫科技展览。
1982年6月1日,在县体育场举行了少先队检阅式,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和各校少先队负责人60多人组成检阅团,对县城4000多名少先队员进行了检阅。
1983年9月,团县委、县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在少先队员中开展国旗,国歌,国徽教育活动的通知”后,全县各少先队每天早晨都举行了升旗仪式。
五、工商团体
(一)商会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全椒县商会在城内关岳庙成立,内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下设24个同业公会以协调、管理商业活动,主要业务为注册商号,颁发执照,摊派捐税、检查监督等。不久,全县39个坊和城区上,下埠也相继成立了分会。
民国二十六年冬,日军侵占县城,县商会停止活动;县国民政府先后流亡赤镇、程家市,古河等地,以所在地商会代行县商会职权,商会受民政教育科领导。民国三十四年秋县政府迁回县城后,恢复了县商会,县商会受社会科领导。区乡分会和同行公会也相继恢复。全椒解放后,县商会被商业联合会接管。
此外,民国二十九年,汪伪政府对城内商店,摊贩及手工行业进行登记造册,次年正式成立县商会,下设南货、布业,京货、粮食、木业、浴室,运输、瓦工,酒馆、茶社,理发以及麻,烟,鱼、草行等行业公会。民国三十二年,县商会根据汪伪政府“各商家必须组织起来,统一进货”的规定,就城内各商号组织“商业组合”,由“商业组合”向各商家筹集资金,统一进货,为日本人掠夺县内资源,控制市场,倾销日货服务。
(二)商民抗敌协会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周家岗成立了商民抗敌协会(以下简称“商抗会”),张俊民任理事长。接着,大马厂,赤镇、古河镇等地也陆续成立了商抗会,全县共有会员257人。
商抗会活动内容主要为抵制日货,动员民族工商业者抗日救国,为新四军筹募粮饷。周家岗二次失守后,各商抗会相继解散。
(三)商业联合会
1950年12月28日,城区首先建立了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商联会”),由县人民政府工商科领导,接管了建国前县商会的一切权力和业务。商联会由原行业公会的代表选举产生,置会长一人、副会长两人、理事六人,监事两人,下设总务,调解、税务三个组办理日常事务,同时设立劳资协商、民主评议、学习三个委员会。1952年撤销城区商联会,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
建国初期,商联会主要开展了是会员登记,各行业编组,市场管理,物价检查,组织物资交流,组织学习,调解劳资纠纷,业务辅导,协助税收,筹集抗美援朝、优抚烈军属、慰劳部队捐献款,监督度量衡,订立爱国公约,认购国家公债等工作。1951年商联会一次捐献抗美援朝款10100元、优抚款258元、慰劳款614元。
(四)工商业联合会
1952年在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县各行业民主选举了工商业代表和国营公司、合作社代表40余人,于11月7日在县城召开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民主协商选举主任一人、副主任两人、常务委员八人、监察委员三人、执行委员五人,正式组成县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工商联”)。后,城区、太平区、古河区陆续设立了分会,孤山区、大山区设办事处,界首、陈浅等19个小集镇设小组。1954年冬,开始在赤镇进行私营工商业改造试点。1956年2月1日私营工商业全部进入公私合营企业和合作社,各区分会(或办事处)改为小组。
县工商联的主要工作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上传下达,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商政策,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帮助工商业者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逐步走上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联组织被撤销,活动停止。1985年,县工商联恢复。
县工商联历届代表大会各简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