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署(衙、厅)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东汉始设县署,主官为县令,佐官有县丞(掌文书)、县尉(掌兵事、治安);后,置主簿为署内职官之长。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全椒县改为侯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复县。三国时,全椒县废,吴魏设屯田卫所,置屯田都尉一人,集军政于一身。西晋复县,东晋又废;南北朝军事对峙,未置县署,由郡守(多为武官)直掌。隋大业初复县,重设县署,职官同于汉代。
唐代全椒设县衙,宋代改县衙为县厅,明正统年间改县厅名县正堂,后复名县衙,清末改县衙名县公署。主官唐(代)称县令,宋(代)改称知县,元(代)改称县尹,明清称知县。佐官唐(代)置县丞、县尉、主簿等,元(代)增典史,明(代)弘治年间裁去主簿,增教谕、训导、阴阳训术、医学训术、僧会司僧会、税课局大使(泰昌元年裁去)等。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裁去训导,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复设,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再次裁撤。康熙三年裁去教谕,康熙十五年复设,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再次裁撤。清代中期增设厘金分局于陈浅,光绪三十三年于城区上、下埠增设警察所,宣统二年增设邮政局,宣统三年增设教育会。
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改县公署名军政分府,下设民政科、财政科、司法科、军需科和庶务科。
二、县公署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原全椒县军政分府解散,成立县公署,署址设襄河镇(今县防疫站附近),置知事主持县改。公署内设民政长(后称文案师爷),综理政治、人事、总务和文书等,财政长(后称钱谷师爷)综理财政、田赋等,刑名师爷办理民、刑案件。直属机构有财政局主管全县财务,劝学所主管全县教育,邮政局主管邮政,另有警察所维持社会治安。
三、国民政府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撤销县公署,成立全椒县国民政府,置县长主持县政。政府内设秘书室(即总办公室),主管人事、文书等;第一科主管民政,下设禁烟股;第二科主管财政兼查验市场斗、尺、秤;第三科主管建设和教育。县政府直属机关先后设邮政局;财务委员会(1935年前称财政局),主管全县预决算,财政收支和公产等,下设总务、审核和财务三股;教育局主管全县教育,下设总务、业务两股;建设局主管全县水利、城建、交通、蚕桑等;警察局主管全县警务;民众教育馆推行民众教育,并附设图书馆;体育场开展体育活动;积谷仓储藏备荒粮食;蚕桑实验所由南京蚕桑实验场分设,受县建设局督导;军法室,按《危害民国条例》审理“政治犯”;司法处,受省高等法院凤阳分院领导,独立审理民、刑案件。
民国二十六年12月22日,日本侵华军第一次侵占全椒城,县国民政府被打散,次年春重建于古河镇。民国二十七年5月16日,日军退出全椒城,县国民政府随之迁回县城。民国二十八年4月26日拂晓,日军第二次侵占全椒城,县国民政府先流亡赤镇、大马厂等地,后迁至程家市。县府内设机构调整为秘书室、会计室;三个科先沿袭旧制,后第一科改为民政教育科,撤销禁烟股,增设政务警察队;第二科改为财政建设科;第三科改为军事科;增设粮政科;司法、军法均由县政府设立办公室兼理。县府直属机关增设田赋粮食管理处,内设总务、征收、调拨三课,下设若干仓库征收粮食;税务局(民国三十年改称税捐征收处)征收中央、省、县三级税收;卫生院负责医疗工作;无线电台负责报务工作;银行代理县金库;军民合作站办理兵差伕役;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受省训练委员会领导,训练乡、保长,所内设教导、军事和总务三股,军事股辖一个中队;省干训团全椒联络站负责干训生工作介绍和考核;农业推广所推广农业技术。
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军投降后,县政府由程家市迁回襄河镇新华路西侧(今县政府小礼堂附近),内设科室再次调整为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教育科、社会科(管理社会团体)、军事科、粮政科、会计室、军法室、人事室(负责人员调配)。县直机关有财务委员会、银行、卫生院、税捐征收处、田赋粮食管理处;增设警察局、邮政局。民国三十六年春,设立联防办事处,次年春改为联防区署。1949年元月25日,全椒解放,县国民政府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淮独立旅朱豪团接管。
四、民主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6月,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周家岗正式建立,置县长、秘书、督导员等主持政务。政府内设保卫和财粮两科,后增民政和教育两科。同年11月22日周家岗失守,县抗日民主政府北移滁全边界山区坚持游击斗争。民国三十年3月3日,新四军主力部队收复周家岗,县抗日民主政府重返周家岗,内设民政、财粮和教育等科。同年10月23日,周家岗再次失守,县政府机关一分为二,一部转至石沛桥以北山区活动,另一部坚持孤山斗争。
民国三十一年4至8月,为加强孤山地区的斗争,成立了全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县委书记兼任。民国三十二年3月,滁县和全椒两县合并,成立滁全县民主政府,置县长主持政务。4月29日,在孤山建立全合直属区(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置正、副区长各一人,内设社会等科。10月,经中共津浦路西地委决定撤销滁全县政府和全合直属区,在石沛桥王郢重建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次年元月县府迁至枣岭集秋藤树),内设民政、财粮和社会三科。
民国三十四年8月,滁全两县民主政府在滁县施集再次合并,设立滁全县政府,置县长主持政务,内设财粮和宣教两科,另设公安局负责维护治安。次年2月,滁全县和定远县合并,在滁县常山岭建立定滁全县政府,机构设置依旧。6月,新四军主力北撤后,定滁全县政府机关转至含、巢、全、合一带坚持游击斗争。
民国三十七年5月,为开辟以古城、孤山为中心的游击区,在合肥县古城集王郑村正式建立全合县政府,置县长、副县长等主持政务,内设社会部和财粮等科。1949年2月1日,全合县政府撤销。
五、人民政府
(一)建置沿革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淮军区第五分区派王训友、葛平等接收县国民政府,并宣布起义投诚的原县国民政府县长潘禹三任县长,维持社会秩序。元月28日,潘禹三等调离全椒。元月29日至4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淮军区第四分区成立全椒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会址设襄河镇金家巷),对我县实行军事管制。2月1日,全合县政府改为全椒县政府,王光前任县长,县府设在襄河镇南门大街西侧(今县政府大院内)。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政府改称全椒县人民政府。1954年以后,县人民政府为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1955年11月5日,县人民政府改名为全椒县人民委员会,仍为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人民委员会受到冲击,各项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3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驻全部队和县人民武装部联合成立“支左联络处”,对全县实行军事管制。1967年3月4日“支左联络处”将县人民委员会撤销,成立县革命生产委员会;4月25日更名为全椒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1968年7月21日,撤销“支左联络处”,正式成立由军队代表、造反派代表和革命领导干部代表“三结合”的全椒县革命委员会,掌管全县各项工作。
1980年5月29日,撤销县革委会,重建全椒县人民政府,仍为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二)职能机构
建国后,县政府的职能机构时设时撤、时分时合、增减频繁,各机构工作人员多少不一,多则25人左右,少则五人左右,一般十人左右。
1949年至1957年,机构设置较为稳定。1958年后,机构渐次增多。1963年实行“精兵简政”,对机构庞杂、人多政繁进行了整顿,县人民委员会各部门的层次只设一级。1965年职能机构进行大合并,仅设八科、三局、一行、一室、一社。1966年春县直机关工作人员被精简为10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成机构建制混乱,局级机构所存无几,即使存在也形同虚设,全县行政工作陷于瘫痪。1968年12月24日根据河南灵宝经验,设立十大站,县直机关精简行政机构,下放科室人员。1970年8月18日,县革委会仍恢复局级建制。1976年党政机构分设,县革委会下设35个职能机构,工作人员476人。
1976年至1980年,机构建制比较稳定,1980年以后逐渐出现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设置不合理的状况。为此,1984年春对县直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撤并了一些机构。机构改革后,县政府下设44个职能机构,其中行政、事业单位26个,工作人员400人。
附:汪伪政府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22日,日军首次侵占全椒城,由少数地方士绅及商人组成“地方维持会”为日军摊派粮、款、物。民国二十七年5月16日,日军退出全椒,县城光复,该会解散。
民国二十八年4月26日,日军第二次侵占全椒县城,随之成立“全椒县政公署筹备处”(地址在今县人民政府大院),石正卿(滁县人)任主任。民国二十九年7月22日,撤销筹备处,正式成立“全椒县政公署”,吕咏春任县知事主持政务。后改“县政公署”为“全椒县政府”,吕咏春任县长主持政务,内设秘书科(即政府总办公室)管理民政兼搜集情报;财二科管理财政;司法科审理民、刑案件;教四科管理教育;建五科管理建设。县直属机关有警察局、地方税局和田赋经征处。另外,省局(处)在县内设有盐务管理处、禁烟局、电报局和邮政局等直属机构。民国三十二年8月吕咏春调走,高杰任代理县长;撤销司法科,增设直属机关司法处。民国三十三年5月,文北源任县长:6月设立保甲委员会,整理保甲,清查户口。
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汪伪政府级其下属机构为全椒县国民政府接管。
行政长官更迭表

建国后历年职能机构设置情况表


行政领导人更迭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