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置沿革
全椒县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内)建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楚灵王时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古以邑为氏,故伍举又名椒举,其子伍鸣又名椒鸣),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
全椒,春秋初期属楚。后因兼并战争频繁,椒邑几易其属。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吴国攻伐楚国,楚败,椒邑属吴。吴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椒邑属越。
战国时,越国衰弱,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椒邑复属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郡,全椒为九江郡东城(故城在今定远县西南),历阳(故城在今和县)两县地。
西汉始置全椒县,又置阜陵县,初属淮南国。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厉王刘长谋反废亡。文帝八年,贬谪厉王长子刘安为阜陵侯,阜陵改为侯国。文帝十六年,刘安徙封淮南王,阜陵复为县。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复设九江郡,全椒,阜陵两县改属九江郡,辖于扬州刺史部。
新莽时期,改阜陵名阜陆(或富陆)。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因将军马成有战功,封其为全椒侯,全椒改为侯国,同时将建阳(今滁州市、来安县境地)并入该侯国,属九江郡。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全椒侯国改属下邳国(下邳国治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国除,复为全椒县。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淮阳王刘延谋反失败,被降封为阜陵王,阜陵成为王国。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更降为阜陵侯,阜陵又成为侯国。
章和元年(公元87年),恢复阜陵王国。传七世至刘赦,国除复为县。
三国时,全椒、阜陵属于吴、魏争夺地区,县因之废置。地域先属吴,设置屯田都尉,在境内屯田练兵;后属魏,称涂中(涂读滁)。魏改秦汉之九江郡名淮南郡,原全椒、阜陵两县地属其辖区。
西晋复置全椒、阜陵县,属淮南郡。东晋王导行侨寄法,侨置南谯州,废全椒县,侨置山桑县。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侨置南谯郡,领山桑县,又废阜陵县,侨置酂县。
南北朝时期,宋仍置南谯郡。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武帝刘裕封其子刘义宣为南谯王,全椒仍为山桑、酂县地,统属南豫州。元嘉八年(公元431年),酂县划属历阳郡,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公元473年),又划属新昌郡。山桑县如故。
南齐,置嘉平县,属南谯郡;同时领曲阳县、山桑县、扶阳县。南谯郡仍属南豫州。挪县改属临江郡。梁,改南谯郡名北谯郡,嘉平县名北谯县,又置丰乐县,同属北谯郡,后废。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置谯州,山桑县废。后魏,移谯州治新昌,原谯郡地域并入临滁郡,酂县属之,后废。
北齐,临滁郡迁治北谯郡废郡治,北谯县依旧。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分北谯县一部复置北谯郡。
北周,仍置北谯郡、北谯县。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改北谯县为滁水县。大业(公元605—618年)初,州废,改为全椒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重置滁州,全椒县属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领全椒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仍改属滁州(自贞观元年后,滁州属淮南道)。
五代十国期间,全椒县仍属滁州,曾先后受治于吴、南唐和后周。
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元,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河南行省扬州路。
明初,废全椒县入滁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滁州隶凤阳府。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为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十九年(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全椒县属之。
清初,全椒县属江南行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安徽省,全椒县属之,后分属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4月,全椒县直属安徽省,滁州改为县。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七年属淮泗道。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1949年元月25日全椒县解放,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建国后,初仍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0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全椒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滁县地区,全椒县隶属不变。
二、地理位置
全椒县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区的东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地处北纬31°51′至32°15′和东经117°49′至118°25′之间。
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记载:“县治东至江浦县界界首二十里;西至合肥县(今肥东县)界沙河(今小马厂河)八十里;南至和州(今和县)界后河铺(今官渡)三十里;西南至含山县界再安寺六十里;东北至本州乌衣镇三十里;西北至定远县陡山四十里;直南至南京,陆路一百里。”清康熙、同治《全椒县志》与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县治东20里至滁州,界首为界;西90里至庐州府(今合肥),沙河为界;南30里,至和州,后河(即滁河)中为界;北25里至滁州,清水塘为界;东南各20里至和州、江浦,三汊河为界;西南70里,至含山县,再安为界;东北25里至滁州,仁义铺(今腰铺)为界;西北90里,至定远县,界牌集为界。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因战乱不便管理,将全椒县境内章广至界牌一带,分别划归滁县和定远县。此后,直至建国初,县四境基本没有变更。
1949年解放初期,为了便于管理,将腰铺南半条街划属滁县。
1951年,肥东、全椒两县共同在界河(小马厂河)上新建一座拦河坝——肥全坝。为避免水利纠纷,1954年11月经省和专区批准,将肥东县界河乡16个自然村、8000多亩土地划属全椒,即现在的田埠、大高两行政村和肥全行政村坝西自然村。
1956年2月,为水利问题,我县章辉乡所属的官亭集,划属肥东县三官乡。
1964年,因水利灌溉纠纷,全椒县十字公社光辉生产大队的三李、三陶、尤郢、许糟坊四个生产小队并近千亩土地,划属滁县腰铺公社范桥大队。
1975年,滁县在陈浅公社东部新开一条排洪河——汪郢新河,将全椒县金坝大队贺村生产队的11户农户及部分农田隔于河东,滁县黄圩大队韦湾、黄庄生产队隔于河西。为便于行政领导,经滁县专署批准以河为界,河西属全椒,河东属滁县。
现全椒县四境为:东部、北部与滁县接壤,西部与肥东县毗连,南部白西向东蜿蜒曲折与巢县、含山、和县及江苏省江浦县隔滁河相望。县境内东西长约58.5公里,南北宽约44.2公里,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
注:
1974年滁河疏浚、拓宽、切弯取直后,有部分土地被切留于新滁河南岸,主要是:今赤镇乡赤东行政村姚湾生产队50亩(其中农田120亩);赤镇乡曹埠行政村大河生产队30亩;卜集乡襄城行政村(原襄城圩、陈家圩大部)3.06平方公里,耕地1139亩;蔡集乡再安行政村(原再安圩、大破圩、蒲草圩)2.55平方公里,耕地1185亩;古河乡民新行政村三合生产队56亩(含山县外圩生产队有46亩土地切留于新滁河北岸民新大队)。此外,历史上我县尚有部分土地插于滁河南岸邻县境内:建国初期,陈浅乡有187.6亩耕地、270亩山地分别插于江苏省江浦县星甸乡境内,至1958年以后逐渐“丢失”,现只剩80亩河滩地、十多亩圩曰,60亩山地(为陈浅乡采石场);陈浅乡另有40亩山地插于和县绰庙乡境内,现亦为陈浅乡采石场;卜集乡卜集行政村戚庄生产队有25亩耕地,古城行政村柴庄、东姚两生产队有60亩耕地,襄城行政村第一、二、三生产队有35亩耕地,分别插于含山县谢集乡东圩、西圩两行政村境内,石溪乡向前行政村前份、前西、前中三个生产队有70亩耕地插于巢县境内。
三、行政区划
唐以前县下区划无记载。
唐,县辖18乡。
宋,县辖五乡,共辖40里,后并为四乡九村:长宁乡,辖一村;善政乡,辖三村;龙谭乡,辖三村;高城乡,辖二村。
元,县辖善政、龙谭、高城三乡。
明,县辖二乡,共辖12里。龙谭乡辖西南六里,称上六里;高城乡辖东北六里,称下六里。
清,初沿明制。康熙、同治年间《全椒县志》记载:近城两埠九铺,在乡40个“地方’。两埠为:上埠,自积玉桥南至西门白汪桥,辖上五铺;下埠,积玉桥北至东门太平桥,辖下四铺。40个“地方”为:兴塘坝、土桥、界首、仁义铺、西观圩、教场圩、小湖梢、观音庵、康丰寺、白汪塘、铁犁坝、黄花观、赤石埠、三圣寺、赵主庙、火烧庙、封家岭、六丈市、高塘、云甸岗、石碑桥、庙山口、陡山、富安巷、袁村河、漕塘、程家市、白水塘、再安、赵梁坝、庆家湾、石溪寺、大马厂、大墅街、沙河、马塘、孙家坊、王家坊、
破山口、卧龙寺。(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清,近城两埠九铺,在乡39坊”,应视为清朝后期的行政区划。)
民国初,县辖七区41坊:
城区,辖上、下埠两坊,管理近城上、下九铺。
东区,辖兴塘坝、土桥、界首、仁义铺、西观圩、教场圩六坊。界首坊内有界首街,街长半里,俱是店铺。仁义铺坊内有腰铺街,长约200步,俱是店铺,为往来滁县要道,过此属滁县境。教场圩坊内有陈家浅街,隔河为和县、江浦县境,街长百余步,俱是店铺。
南区,辖小湖梢、观音庵、康丰寺、白汪桥、铁犁坝、黄花观,赤石埠,三圣寺八坊。康丰寺坊内有武家岗街,街长半里,俱是店铺。铁犁坝坊内有中兴集,街长半里,俱是店铺。赤石埠坊内有赤镇街,街弯形,长一里,俱是店铺。三圣寺坊内有民和集(今项集)、二龙镇(今二郎口),是民国后新兴的街市。
西区,辖赵主庙(又名赵住庙)、华严庵、封家岭、六站市(今六镇集)、高塘五坊。赵主庙坊内有白酒岗街,长约百步,俱是店铺;又有张罗厂,为新兴街市。华严庵坊内有华兴集。封家岭坊内有太平庵街、街长半里,俱是店铺,又有小集街,街长一里,俱是店铺。六站市坊内有六镇街,街长一里,俱是店铺。高塘坊内有东王集街,街长不及半里,俱是店铺。
北区,辖云甸岗、石沛桥、庙山口、陡山、宫安巷、袁村河(又名沿河村)、漕塘七坊。云甸岗坊内有十字路小街,店铺很少。石沛桥坊内有石沛桥街,街长半里多,俱是店铺。庙山口坊内是枣岭集,街长里许,俱是店铺。陡山坊内有周家岗街,长一里,俱是店铺,过此属滁县境。袁村河坊内有郑觉桥街,长百余步,俱是店铺。
西南区,辖程家市、白水塘、再安、赵良坝、庆家湾、石溪寺夕六坊。程家市坊内有程家市街,长二里,旧称巨镇。白水塘坊内有卜家集街,隔河与含山县为界,坊西北有方家岗街,长约百步,俱是店铺。再安坊内有再安集街,街长约半里,俱是店铺,隔河与含山县为界。赵良坝坊内有古河集街,长一里,“丁”字型街道,俱是店铺,隔河与合肥(今肥东),含山两县为界。庆家湾坊内有庆家集(今骑龙集)街,街长不到半里,俱是店铺。石溪寺坊内有晋家集街,长半里,俱是店铺,隔河与合肥县为界。
西北区,辖马厂、大墅街、沙河、马塘、孙王、破山口、卧龙寺七坊。马厂坊内有黄家庵街,街长百余步。大墅街坊内有大墅街,街长半里,俱是店铺。沙河坊内有章辉集,长半里,俱是店铺,隔河与合肥县为界。马塘坊内有管家坝街,街长不到一里,俱是店铺。孙王坊内有西王集,北有章官集,两街俱长半里,多店铺。破山口坊内有马厂集街,街长一里,俱是店铺。卧龙寺坊内有复兴集街,街长一里,俱是店铺。
民国七年(公元1928年),县辖五个区。一区区公所设县城,二区区公所设赤镇,三区区公所设周家岗,四区区公所设古河镇,五区区公所设大马厂。民国二十三年,区公所改名区署,五区共辖85个联保(此时“坊”名仍沿用,除原有坊未变外,原马厂坊划为马厂上、下坊,高塘坊划为高塘上、下坊,全县43坊,每坊一至二联保),每联保辖四个以上保,全县共380余保。每保辖十至十余甲。
民国二十六年冬,日本侵华军第一次侵占全椒县城后,县政府解散。次年春,重新组建县政府,先设古河镇,后迁进县城。同年4月26日,日军第二次侵占全椒城后,县政府先后迁赤镇、大马厂、程家市等集镇。此间,设三区二镇:太平区(后改陈浅区),区署设赤镇;周岗区,区署设黄家庵关家仓房,古河区,区署设古河集;仙鹤镇(民国三十二年更名为古城镇),位于县城积玉桥以东;凤凰镇,位于县城积玉桥以西。各区督导乡(镇)计26个,乡(镇)下设保,全县计322保,每保设甲10~12个(以上区划,其中有的属汪伪政府管辖区域,有的属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所设乡、镇部分为虚设)。各区、镇下辖乡(镇)情况如表:(见下页)
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县政府迁回县城初,行政区划未变。
民国三十五年春,原陈浅、周岗、古河三区署撤销,由县直辖各乡、镇。另于大马厂街设立马厂区署,与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峙。
民国三十七年春,并28个乡、镇为19个乡、镇,其中并古城、凤凰两镇为襄河镇,并中兴、赤石两乡(镇)为赤石锁,并再安、古河两乡(镇)为古河镇,并灵土、武岗两乡为武岗乡,并小集,太平两乡为小集乡,并马厂、黄安两乡为马厂乡,并石溪、章辉两乡为章辉乡,并东王、草庵两乡为东王乡,并高皇、十字两乡为十字乡,并枣岭、石沛两乡为石沛乡。改富安乡为长安乡,保留管坝、复兴、周岗、界首、陈浅、二郎六个乡及广平镇。保、甲未变。
民国二十九年6月,中国共产党路西省委决定在周家岗建立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下设三个区:一区设周家岗,辖陡山乡(又称周岗乡);二区驻枣岭、石沛一带,辖草庙(枣岭)、草庵、石沛、富安四乡;三区先设大马厂,后设复兴集,辖复兴、三合、马厂、管坝四乡。11月22日,国民党重兵进攻周家岗,周家岗失守。第二年3月3日反“扫荡”收复周家岗,重建县抗日民主政府,恢复原一、二区及所辖乡政权。10月,国民党军队再次发动进攻,周家岗第二次失守,部分人员留下坚持活动,成立“全二区”,辖石沛乡、富安乡。至次年秋,再次恢复草庙乡、草庵乡、刁冯乡。民国三十二年2月,滁全县建立,“全二区”属其领导。同年4月底,建立全合直属区(县级),下辖元山、界牌、小马厂、古城、孤山、兴隆、陡山七个乡。10月,撤销滁全县、全合直属区,重建中共全椒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设:大山区,辖大山、高塘、草庵三乡;枣岭区,辖草庙、石沛、刁冯、长安、兴云五乡。民国三十三年元月,县政府迁驻秋藤树后,设三个区:枣岭区,辖富安、刁冯、草庵、草庙、石沛五个乡;化龙区(1944年5月撤销原大山区,于杨油坊建立),辖化龙、兴云、长安、高桥四乡;大山区(1944年10月周家岗收复后建立),辖三合、陡山、施李三乡。
同年8月,滁全两县再次合并,全椒境内化龙区并入枣岭区,大山区改为滁六区,新建界首区。枣岭区辖草庙、石沛、刁冯、草庵、富安、兴云、化龙、长安八乡;滁六区辖三合、陡山、大山、施李四乡;界首区辖界首、高桥、陈浅、贯龚四乡。次年6月,新四军及党政机关北撤,政区撤销。
民国三十七年5月,建立全合县政府,全椒境内设两个区,直至全椒解放,其中:孤山区(1948年4月建立),辖孤山、西王、管坝三乡(另有小马厂乡,属滁县地);大山区(1948年5月建立),辖枣岭、石沛、周岗、大山、东王、草庵、复兴七乡。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解放,成立全椒县政府。2月,改建区、乡政权,全县设五个行政区、30个乡:孤山区,区政府设马厂,辖马厂、管坝、三复、西王、隆兴、孤山六乡;大山区,区政府设石沛桥,辖一新、兴云、沿华、东王、高桥,周岗六乡;城区,区政府设县城泰山街,辖武岗、城南、陈浅、长安、界首、凤凰、襄河镇七乡(镇);太平区,区政府设二郎口,辖广平、三圣、太平、赵店、中心、永安六乡;古河区,区政府设古河镇,辖章辉、石晋、大墅、古河、再安五乡。同时,对原乡辖保、甲进行改造,保改名行政村,甲改名行政组。同年8月,以小集为中心增划一行政区,定名小集区,区政府设小集,辖黄庵、永安(原太平区辖)、东王和沿华(原大山区辖)四乡。
1950年3月,全县划为六个区、38个乡、228个行政村、1750个行政组。孤山区辖马厂、隆兴、管坝、复兴、西王、孤山,三合七乡;大山区辖枣岭,一新,周岗,兴云、高桥、十字六乡,城区辖界首,城东,城南、陈浅、长安、襄河镇、武岗七乡(镇);太平区辖赤石镇、广平、三圣、太平、中心、赵店六乡(镇);小集区辖永安、沿华、草庵、黄庵、东王五乡;古河区辖石溪、章辉、骑龙、刘兴、峨嵋,再安、古河七乡。5月,全县进行区、乡调整,撤销小集区,保留孤山、大山、城区、太平、古河五区。全县划58乡二镇。太平区区政府迁赤镇,其余四区区政府驻址未变。各区所辖是:孤山辖祈雨、马厂、管坝、隆兴、复兴、三合、孤山、喻河、铜井、西王、黄庵11乡;大山区辖郑桥、平塘、草庵、周岗、刁冯、大山、一新、兴云、东王、枣岭十乡;城区辖十字、城南、永宁、武岗、界首、许店、长安、陈浅、康合、城东、大郑、吴山、高桥13乡及襄河镇;太平区辖六镇、太平、中心、张罗、赵店、新兴、三圣、曹埠、赤石、沙石、小集11乡;古河区辖古河、晋集、骑龙、新兴、黄集、刘兴、峨嵋、广平、大墅、章辉、石溪、谢店、再安13乡及古河镇。
1952年4月,经民主建政,新划界首区,区政府设界首,连同原五个区,全县划六区90乡。孤山区辖马厂、白庙、黄庵、铜井、祈雨、瓦山、三合、隆兴、管坝、袁坝、西王、喻河、高刘、王洼、孤山,复兴、大邓17乡;大山区辖一新、兴云、马山、刁冯、大韩、郑桥、草庵、东王、柴岗、民主、大山、枣岭、陡山、周岗、昌李、团结16乡;城区辖襄河镇及城南、吴山、花园、混合乡五乡(镇);界首区辖许店、界首、高桥、长安、城东、陈浅、汊河、十字、沿山、大郑、永宁、富安12乡;太平区辖曹埠、赤石、大孙、新兴、罗杨、沙石、中心、康合、武岗、赵店、小王、太平、张罗、三圣、八里、小集、赤镇、前邰18乡;古河区辖古河镇、艾塘、古河、再安、独山、黄集、峨嵋、广平、卜集,谢店、高庙、晋集、龙山、大墅、骑龙、岗阳、张岗、石溪、新兴、章辉、刘兴、蔡集22乡。同年12月,为加强对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对各区所辖范围又进行了调整。城区增建港上乡(船民),并从太平区划入武岗、康合、小王、中心四乡,从界首区划入富安、长安两乡,连同原五乡,调整后辖12乡;界首区划出二乡后,辖十乡;太平区原辖18乡,划出四乡归属城区,同时从古河区划入广平、谢店两乡,调整后辖16乡,古河区原辖22乡,划出二乡,调整后辖20乡。全县调整后为六区91乡(镇)。
1955年12月9日,改划全县六个区为孤山、城区、太平、古河四区,撤销大山、界首二区。原91个乡(镇)划为37个乡(镇),襄河镇为县直辖镇。孤山区辖周岗、东王、孤山、复兴、西王、管坝、马厂、三合、隆兴九乡,城区辖枣岭、十字、陈浅、花园、谭墩、郑桥、界首、一新、港上九乡,太平区辖广平、小集、白酒、武岗、三圣、赤镇、官渡、曹埠、黄庵九乡,古河区辖艾塘、黄集、大墅、再安、峨嵋、章辉、新坝、石溪、古河九乡。
1956年12月初,各区所辖范围又进行了调整:孤山区辖西王、马厂、复兴、管坝、东王、孤山、周岗七乡;古河区辖卜集、古河、大墅、艾塘、新兴五乡;太平区辖小集、三圣、广平、赤镇、官渡五乡,城区辖武岗、十字、界首、一新,陈浅五乡;襄河镇为县辖镇。
1958年秋,撤销区制,全县划16个乡,建立16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新兴乡改为勤俭人民公社,社址新兴庙;古河乡改为独山人民公社,社址古河镇;大墅乡改为骑龙人民公社,社址大墅街;赤镇乡改为爱国人民公社,社址赤镇街;广平乡改为峨嵋人民公社,社址程家市;太平乡改为红旗人民公社,社址二郎口;襄河镇改为南屏人民公社,社址襄河镇;陈浅乡改为拂晓人民公社,社址陈浅街;一新乡改为八一人民公社,社址石沛桥;十字乡改为东风人民公社,社址十字路;东王乡改为东王人民公社,社址东王集;复兴乡改为红光人民公社,社址复兴集;马厂乡改为铜井人民公社,社址马厂街;周岗乡改为劳动人民公社,社址周岗街;西王乡改为新华人民公社,社址西王集;管坝乡改为灯塔人民公社,社址管家坝。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小队,全县共105个大队、2284个小队。
1960年初,调整合并为13个公社、一个镇,为古河公社、新兴公社、太平公社、赤镇公社、广平公社、十字公社、大山公社、南屏公社、陈浅公社、东王公社、管坝公社、周岗公社、马厂公社和襄河镇。
1962年又设区划社,全县设四区30个社、镇:古河区辖章辉、新兴、大墅、黄集、古河、蔡集六个公社;太平区辖卜集、广平、太平、小集、赤镇、官渡、东王七个公社;马厂区辖西王、管坝、周岗、复兴、马厂、黄庵六个公社;城区辖草庵、武岗、南屏、白酒、陈浅、界首、十字、谭墩、石沛、枣岭十个公社;县辖襄河镇。公社以下共174个大队,2660个小队。1963年,增划三个公社。城区增划城东公社,太平区增划三圣公社,古河区增划石溪公社。连同原有公社,全县辖四区33个公社(镇)。
1965年又增划武岗区,县辖五区37个公社(镇):古河区原辖七个公社未变;太平区划官渡公社归武岗区管辖,太平、三圣合并为三圣公社,调整后为六个公社;马厂区增划孤山、三合、隆兴三个公社,调整后为九个公社;城东区划武岗、南屏、白酒、草庵四个公社归武岗区辖,枣岭公社改名为黄栗树公社,增划曙光公社,调整后为八个公社;武岗区除太平、城东二区划入的五个公社外,又增划中心公社,实辖六个公社;县直辖襄河镇。不久,又从古河公社划出古河镇归古河区管辖。
“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区、社更换名称:太平区更名为红卫区,卜集公社更名为立新公社,小集公社更名为丰产公社,东王公社更名为四新公社,章辉公社更名为东升公社,新兴公社更名为东风公社,石溪公社更名为向前公社,大墅公社更名为红星公社,黄集公社更名为独山公社,蔡集公社更名为红旗公社,周岗公社更名为朝阳公社,三合公社更名为星火公社,西王公社更名为新华公社,隆兴公社更名为华光公社,管坝公社更名为灯塔公社,黄庵公社更名为友谊公社,石沛公社更名为八一公社,谭墩公社更名为文革公社,十字公社更名为向阳公社,陈浅公社更名为东方红公社,官渡公社更名为反修公社,苹庵公社更名为反帝公社,白酒公社更名为红光公社。但在实际社务工作中,往往仍沿用原名称,至1981年,红卫区复名太平区,曙光公社更名为八波公社,其余公社全部恢复原名称。此时,全县有191个大队,2765个小队。
1983年4月,恢复乡、村政权,实行政、社分设,人民公社只为生产管理体制,不再为政权机构。全县划为五个区、二个镇、35个乡、192个行政村、2714个生产队:古河区(设古河镇)辖章辉、大墅、新兴、石溪、黄集、蔡集六乡;太平区(设二郎口)辖三圣、卜集、广平、赤镇、东王、小集六乡;马厂区(设大马厂)辖孤山、马厂、复兴、三合、黄庵、周岗、西王、隆兴、管坝九乡;武岗区(设武岗)辖南屏、武岗、中心、白酒、草庵、官渡六乡;城东区(设县城东郊)辖八波、谭墩、界首、陈浅、城东、十字、石沛、黄栗树八乡;襄河镇、古河镇为县辖。
附:汪伪政府管辖区区划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22日,日军第一次侵占县城,仅组织了维持会,未建立政权。民国二十八年4月26日,日军第二次侵占全椒城后,组织了全椒县公署筹备处。9月,设第一区署。年底,第一区署设四坊:第一坊,兴塘坝桥至红栏桥;第二坊,红栏桥至石桥;另包括河湾;第三坊,石桥至白汪桥;第四坊,计划由河湾向北极阁,武子山方向伸展。另外,为通车安全,将滁全公路两旁村庄组成公路“爱护村”。
民国二十九年7月22日撤销“筹备处”,成立县政公署,后又改为全椒县政府,直至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本投降,日军撤出全椒城止。此间,管辖区域渐有扩展,原第一区署所辖范围已扩展到县城以东乡村,并且由一个区扩展为一、二、三、四区。民国三十三年5月,二、四区合并,设一、二、三区,共辖23乡(镇),每乡四至五个保,每保十甲,每甲十户,详见下表:

续表

四、县城集镇
(一)县城
全椒县城——襄河镇,位于县东部,地处北纬32°06′,东京118°16′。古代此处曾多次作为治所,隋以后定县城于此。先以南北朝时魏武王姚襄之名命名流经城区的水系为襄河,髓之县城取名襄河镇。
据旧志记载,明代城区范围:南至大南门,西至襄河岸,西南至小桥湾,北至太平桥,面积约0.28平方公里。共八条街,十余条巷道。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倭寇侵扰天长、盱眙等地,震惊全椒,当时全椒知县顾逵仓促筑城。城倚覆釜山,三面濒临襄河,周长二里许,高丈余。城里有直街一条,长不足一华里。县衙、官府设城里,居民、商店在城外。至清朝末年,城濠遂渐坍塌、堙塞。
全椒县自建置以来,襄河镇便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历代的县衙、县政府均设于此。我国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即出生在县城襄河湾。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太平军攻入县城,由于清兵负隅顽抗,致使多数街道、建筑物毁于兵火。抗日战争时期,襄河镇先是遭到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城镇建筑物遭受大规模的破坏;后又两度沦陷,前后长达七、八年之久,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国民政府才由程家市迁回襄河镇。
1949年元月25日全椒县城解放。解放后的36年间,襄河镇的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商业、文化、交通等各项建设事业均有很大发展(详见各有关章节)。现全椒县城东抵柳圩,西过白汪桥,南达南屏山南,北到北极阁北,面积四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9488户,29625人。
(二)古河镇
古河镇位于县西南,地处北纬31°54′,东经117°58′,距县城36公里,街南隔滁河与含山、巢县毗邻。
建国以前,古河镇曾是坊、区、镇的政权机构所在地,有东西一条大街及与之交叉的一条南北巷,总长约二里,街宽三米左右,有居民345户、一千余人口。在二里长的街、巷内,零星分布有南货店、百货店、布店、药店、印刷店、烟厂、缝纫铺、铁匠铺、竹木匠铺,以及染坊、糖坊、酱坊、米行、竹木行等,街北头有一所小学。合(肥)——浦(口)公路经过街东,滁河航运可直下长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设在古河西北角(现古河中学),古河遂成为当时皖东的政治、经济中心。
1949年2月1日古河解放。
建国后的36年间,古河镇是区、社、镇政府所在地。经过36年的建设,到1984年,古河镇除拓宽了东西大街和北头巷外,还兴建了南北大街。现有街道总长约三公里,主街宽15—20米,全镇面积二平方公里左右。1984年有居民700余户、2062人(加上附近农民进入集镇经商的常住人口约达七、八千人)。区、乡、镇机关、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分布为:街东有银行、邮电局、粮站、米厂、食油加工厂、农机修配厂、汽车站等;街西有酱酣厂、冰棒厂、轧花厂、浴室、医院、中学等;北头巷有小学,街中心区有农具厂、印刷厂、缝纫社、供销社、南百货商店、文化馆、剧场等;西北角还建有11万伏变电所(隶属滁州电业局);区、镇政府分设在西大街和北大街。交通除合浦公路外,尚辟有古(河)—西(王)、古—黄(集)、古—章(辉)、古—石(溪)等公路交通线。水运自三汊河节制闸建成后,四季均可通航。近两、三年来,农村自由市场开放,街道两旁个体饭馆、商店、地摊密布,一、四、六、九逢集日,赶集的人流量在万人以上,日成交额可达二、三十万元上下。
(三)乡村集镇
我县乡村集镇,早先,是百姓进行物资交易的场所,通过物资交易而逐渐形成集市,又在集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居民较为集中的街市。据明泰昌元年《全椒县志》记载,当时县内乡村集市共36处:东有界首市,东南有南赭涧市(今三汊河地)、长宁市(距县城16里),南有后河市(距县城25里),赤石埠市(今赤镇),西南有赵家店市(今赵店)、倪家市(距城40里)、小集市、六丈街市(今六镇)、高庙市、陈家市(今程家市)、再安市、来远镇(距城70里);西有白酒岗市、西家铺市(距城25里)、平塘市、柴家岗市、大墅街市、张辉集市(今章辉集)、马塘市(距城70里);西北有北青茂市(今高井地)、石沛市、襄城市(今庙山口地)、冷水涧市(距城35里)、董家店市(距城35里)、桑根市(距城40里)、城子湾市(距城50里)、泉水桥市(今铜井地)、长街市(距城50里)、栅桥市(距城50里)、石臼市(距城80里)、孙家坊市(距城80里);北有王家坊市(距城60里);东北有北村市(距城20里)、仁义铺市(今腰铺)、西新市(距城50里)。清康熙《全椒县志》记载当时县内乡村集市为40处:自东向西有兴塘坝、土桥(县城东北15里)、云甸岗(县城东北15里)、仁义铺、界首、西观圩(城东南25里)、教场圩、小湖梢(城南3里)、观音庵(城南15里)、康丰寺(城南30里)、白汪塘、赵主庙(城西25里)、火烧庙(城西30里)、铁犁坝、封家岭(城西南30里)、三圣寺、六丈市、赤石埠、黄花观(城西南40里)、程家市、白水塘(城西南65里)、再安、赵梁坝(城西南70里)、庆家湾(城西南70里)、石溪寺、大墅街市、沙河(城西90里)、富安巷、漕塘(城西北10里)、袁村河(城西北15里)、石碑桥、庙山口、高塘(城西北30里)、陡山(城西北40里)、破山口(城西北50里)、马厂、卧龙寺(城西北60里)、马塘、王家坊(城西北80里)、孙家坊。
清末至民国初,乡村街市已形成,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有:十字路小街、腰铺街、界首街、陈家浅街、武家岗街、中心集、白酒岗街、张罗厂、太平庵街、二龙镇(今二郎口)、民和集(今项集)、东王集街、小集街、六镇街、方家岗街、黄花庵街、赤镇街、程家市街、卜家集街、再安街、古河集街、庆家集街(今骑龙集),晋家集街、大墅街、章辉集、管家坝街、章管集(今滁县章广)、西王集、复兴集街、马厂集街、周家岗街、枣岭集街、石沛桥街、郑觉桥街,共34个。1932年、1949年,章管集、腰铺街先后划属滁县,其余各街市一直沿续到建国后五十年代。
建国以后,受区、乡(社)政权机构设置与变更及交通事业发展的影响,农村集市也随之变化,少数街市逐渐冷落为乡村居民点,新兴的街市出现。到1984年,全县乡村集镇共24个,有界首、陈浅、八波塘、十字、谭墩、石沛桥、黄栗树、草庵、白酒、武岗、中心、官渡、东王集、小集、二郎口、赤镇、程家市,卜集、蔡集、黄集、大墅、章辉、新兴、石溪、古河、黄庵、马厂、管坝、隆兴、西王、复兴、孤山、三合、周岗等,均为区或乡镇政府所在地。主要小集镇简明情况如下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