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业方面
远红外线新技术,远红外线烘烤箱是利用电磁波对物体辐射加热达到烤干目的,1979年,县科委、工办和供电局推广远红外线技术,容量为248千瓦,其中有3台应用耐火纤维保温,进行中温热处理,节电35%,功效提高一倍以上,每年可节电21899度。1983年,县五金厂试制3台烘箱,加原来的5台,功率为75千瓦,功率提高40%,烘烤质量均匀,附着力强。
无底阀水泵:1980年,本县推广改造无底阀水泵,节约了用电。
明光特曲:明光酒厂在县有百年历史大曲基础上,采用固态法清蒸和混烧。酿造勿兑而成,以高梁为原料,大曲作糖化发酵剂,发酿周期为45~60天,原料出酒率为40%。明绿液:明光酒厂于1981年试制成功一种优质曲酒,该厂选用驰名中外的优质“明绿”为主要原料,采用小麦、大麦加豌豆制成的中温曲、小麦制成高温曲,高、中温曲按比例混合使用,用温发酵、清蒸混吊,发酵期56天。明绿酒以原料定名,经有关部门鉴定,理化指标符合优质酒质量指标。
石砌拱助双曲拱桥:桥型15~25米跨经范围,可节约建材经费25%~45%,此桥1978年县交通局公路站试建成功,获滁县地区科技四等奖。
二、农业方面
明绿:1955年,县农业技术人员对绿豆进行培育,1980年完成明绿新品系,经地、县科委组织和省有关部门鉴定,为“明绿一号”,1981年被评为省级科技奖。1983年,省科委进一步把“明绿一号”提纯复壮和繁殖列为重点。并拨给专款建立明绿基地。
牛冷配:为了扭转耕牛退化现象,1974年,本县在嘉山集公社引进秦川牛2头,1977年又引进摩拉丘牛一头在三界公社与当地牛杂交改良。1980年,县积极推广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简称冷配)技术,先后在三关、白沙王、石坝、张八岭、潘村、自来桥、涧溪、苏巷等公社开展了冷配技术,引用摩拉、海福特和西门塔尔等品种冷冻颗粒精液,用于人工配种。1984年,全县共有母牛15450头,后冷配1796头,繁殖369头,冷配杂交牛表现体型大,生长快,使役期早等特点。
杂交稻:1977年,县派农业技术员到海南岛学习杂交稻制种技术,同年,在石坝公社农科站制种试验12亩,每亩均产78斤,以后逐年扩大试验制种面积,亩产逐渐提高。1983年,在石坝、管店、洪庙、司巷乡制种1650亩,亩均产181斤,其中最高可达315斤。1985年以来,每年制种增至三千多亩,总产量约80万斤,改变了往年以调种为主的被动局面。
三、能源方面
本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积极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在“六五”期间,以推广沼气为重点,先后在县内四方边沿和山区16个乡建沼气池1248个,成功率达100%,受到群众欢迎与支持。“七五”期间,自1986年开始,工作重点转入综合开发,多能互补,以普及省柴灶为节能重点;推广了风能发电装置3台,太阳能热水器5平方米,办沼气示范户
23户,城镇沼气净化池2座,至1990年6月,完成普改省柴灶94800户。省柴灶有效热值利用,由1985年12%提高到24%,省柴灶效益提高一倍,全面通过省、地抽测验收,在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和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四、科技成果推广
1985年,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下设农业、兽医、植保三个小组。1955年7月,成立潘村、津里、张八岭三个区农技站,1958年撤销。1972年,恢复区农技站,各站配备站长1~2人,技干8~10人,1976年后,全县6个区均设立了区农技站,1985年后乡设立农科站,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体系和网络逐渐形成。
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中,提出乡、大队、生产队成立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本县普遍建立农科网(县农科所、区农技站、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站),主要任务是:繁殖和推广良种,开展试验示范活动,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有的有名无实。1980年,全县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农业科技始有了推广的基础。全县原有农民技术员24人,1984年又招聘12名,1985年农民技术员进一步扩大。全县产农业技术干部,1954年15人,1985年达121人,其中农艺师26人,助理农艺师17人,兽医师5人,助理兽医师17人。1968年在淮防所创办本县农干校,一年后撤销。1984年元月在县农科所创办本县农业技术学校,学制一年,招收回乡知青58人,按中等农校教学要求,系统讲授农业基础知识。1981年成立农业广播学校嘉山分校,同年招收第一期学员94名,1985年12月毕业11名,1984年招收二期农学专业学员284名,1985年招收三期农经、畜牧、淡水养鱼三个专业,学员30名。
1982年,在14个乡建立业余农技学校,在校学生713名,至1985年共有6所,学员349名。为推广农业技术,还举办了各种学习班、广播讲座,并运用印发资料、咨询服务、黑板报、科技赶集形式,培训骨干,科技兴农。1982年起,开展技术承包,先后有510人承包农户40323户,承包作物61300亩,其中杂交稻制种1057亩,病虫防治1720亩,耕牛四包14562头,生猪三包1701户。1984年至1985年,承包人数逐渐增多,全县有1659人参加技术承包,植保438人,畜禽防疫326人,地膜覆盖栽培524人,国家技术干部参加承包118人,乡村农技员109人,行政干部576人,承包8573户,81503亩农田。承包养猪18.73万头,占饲养量94.6%,家禽178万只,占饲养量84%,耕牛人工授精1100头,承包耕牛25639头,参加承包的农户68733户。本县植保工作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中,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和技术,深入实际,及时防治,取得显著成效,1988年至1990年,曾受到表彰、并荣获农业部奖励。
五、水文测报
民国20年(1931)6月,安徽省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批准在明光设立水文站,开始进行雨量观测。民国24年(1935)6月,在浮山又增设浮山水文站,对淮河水位进行观测。抗日战争时期,水文测报中止。建国后,1950年6月,安徽省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在本县明光设立三等水文站,对池河水位进行观测,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数据。1951年4月,改为二等水文站,水文测报工作有了扩大。1980年后,明光水文站改属安徽省水文总站领导,明光水文站为池河总控制站,设于明光铁路大桥附近约700米处,位于东经117°59′,北纬324°6′,观测明光以上大小河流347平方公里的来水量。按照国家水文测报规定,在池河流域及本县境内,布设各级水文测报点。至1984年,全县共建立水文测报点18处,其中水文站3处,水位站2处,雨量站13处,为抗旱、防汛、兴修水利及气象、气候科研提供科学数据。属明光水文站业务领导的还有:凤阳县板桥水文站、临淮关水位站、小溪河、二铺、总铺、黄泥铺、占前铺、红心铺、卸甲店、管沟和定远县三和集雨量站。明光和小柳巷水文站均属省水文总站滁县地区水文分站领导,1985年两站有职工18人,其中大专毕业生5人,助理工程师1人,坚持做好水文、水位、雨量测报工作。
附:嘉山县水文测报站概况表

六、地震测报
本县县城地带处于郯庐断裂层,自1973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1974年成立县地震办公室,1985年改为县地震局,配备地震专业技术干部4名,积极开展地震测报和防震工作。
(一)测报机构。1973年嘉山地震台建成地址位于本县涧溪镇附近。隶属省地震局和县双重领导,地震台有专职干部、技术人员8名,监测、测报仪器多台,日夜专人值班,及时对震性进行测报。县地震局先后于明光镇郊及重点地区设立多处固定测报点,设置仪器,定期检查测报数据。自1975年至1990年,先后还在全县主要集镇和重点地区,设置测报点,在有关科技机构和中学,设立地震测报小组40多个,对及时测报震情,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培养地震测报人才,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二)测报工作。依靠县地震台和各处测报点,县地震局积极掌握有关动态和震情,不断加强测报工作。1977年9月10日21时35分51秒于北纬31°58′、东经 117°54′,在嘉山县司巷发生震级(M<sub>3</sub>)2·1级地震。
(三)积极开展防震抗震宣传教育。通过发布震情,编印抗震防震有关知识简报,使县内城乡干部、职工、居民和各行、各业,对地震和防震有了比较正确和科学的认识,克服麻痹大意和惊慌思想,积极地有计划地做好经常性的防震抗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附:本县社会、自然、科技部分文存
文存辑录建国所著书目。对建国前县人所著书目,不拘已刻未刻,均予收录。近百年来,因战争或自然灾害,造成轶文、刻本流失、毁坏、或因“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多已不传,本着实事求是精神,辑录所著书目,使之为后人所知,亦有一定意义。
建国后,县人著述,收录范围较广,县人及迄今仍在本县工作的外县人士所著书目及单篇作品,凡在省以上出版社出版、在省以上或相当省级报刊发表(老干部回忆录或文章不限)的作品及获奖作品,一经发现,均加著录或选择其中有代表性之作品、书目,予以收录。因见闻不广,搜辑不易,挂漏和缺陷亦所难免,待今后续修时加以缀补。
嘉山县籍人士(包括非本县籍、现仍在嘉山县工作人士)近代文存目录及发表于省以上报刊的部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作品著述存目




















()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