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曲艺
本县地处江淮之间,南北曲艺种类均有。建国前,除地方戏剧外,本县民间艺人演唱的形式,以北方曲种为主。主要曲艺种类有大鼓、评书、琴书,其次是相声、快板、评弹、坐唱等。建国前,曲艺流传范围较广,除县城明光菜市街、大巷口、茶馆、酒楼等处设有固定书场外,逢年过节,人民群众还自愿捐钱邀请艺人进入集镇村庄演唱,成为城乡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建国后,1950年8月本县明光曲艺人组成一个曲艺小组创作新的说唱词,书目有《金枪北宋》、《白绫记》、《血美图》、《后汉》、《岳唐》、《回唐》、《三侠剑》、《安玉传》、《三打雄州》、《无底洞》、《响马传》、《隋唐》、《天地宝图》、《十把穿金扇》等。较受群众欢迎的小段书唱有《叭狗告状》、《李双喜借年》、《拦花轿》、《打狼》、《许老汉贩鸡》、《辣椒嫂》等。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传统书目大都被禁演。艺人演唱就以《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三阳游击队》、《沂蒙游击队》等有限的革命斗争题材的书目为主。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党的正确的文艺政策的贯彻执行,一些优秀的传统书目开始恢复演唱。1979年本县成立了曲艺协会,会员达60多人,曲艺活动逐渐繁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求乐的欲望日益广泛。随着电视进入家庭,曲艺的上座率又开始下降。
本县较有影响的民间曲艺人有明光的刘德云、蒋怀玉、柳巷的阚开展、司巷的唐开宣、管店的洪立海、高王的詹其梅。他们演唱的主要书目有《后汉》、《岳唐》、《杨八姐下幽州》、《吴燕春秋》、《风庄楼》、《义气图》、《响马传》、《东汉》、《杨家将》、《三侠剑》、《白绫记》、《三打雄州》、《陈州放粮》、《施公案》等。
二、民间歌舞
玩灯活动,是本县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表演热烈、粗犷、朴实、优美,融舞蹈、歌唱为一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每逢春节,各行各业捐款赞助,群众自愿凑钱凑粮,组织玩灯活动。玩灯者挨家挨门登门祝贺,鸣放鞭炮,活跃节日气氛,增添了喜庆色彩,深受群众欢迎。
城乡民间花灯种类有旱船、花挑、车子灯、狮子灯、龙灯、高跷、钱杆、腰鼓、河蚌、乌龟、流星赶月、五马破槽、八仙过海、老爷观灯、鲤鱼跳龙门、秧歌等三十多种。其中以旱船、花挑、车子灯流传较广,以自来桥的跑驴灯、紫阳、潘村的龙灯、马岗、张八岭、潘村的狮子灯、女山湖的河蚌灯、津里的流星赶月、紫阳南曹的五马破槽、观岗的五马盘柱等最具特色。
本县民间玩灯活动经久不衰,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在自来桥、涧溪、白沙王、古沛、柳巷、潘村等地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以后,玩灯活动更为盛行。每到春节,抗日民主政府发出号召玩灯,整个正月歌声、锣、鼓声和旱船、跑驴等各种形式文艺活动广泛展开。建国后,民间的玩灯活动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1956年12月,第一次举行全县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首次将花灯搬上舞台。津里乡花灯《流星赶月》参加省、地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获得会演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花灯活动更加普及,形式有龙灯、狮子灯、荷花灯、河蚌灯等等,春节期间县、区、乡年年举行花灯会演,正月十五集中于县城。更是异彩纷呈,热闹非常。—些乡镇的花灯还在地区获奖。
三、杂技、马戏
1978年9月,本县司巷乡民间杂技艺人王怀标及其一家,邀集部分杂技艺人,自愿组合,经区、乡同意和县文化局批准,成立司巷乡杂技队,全队24人,道具仅有3部单车、4把椅子和1只木筒,价值约300元。杂技队自成立至1983年8月止,四年时间,除在县内农村集镇演出外,还先后流动到山东、江苏和本省47个县以及徐州、蚌埠两市巡回演出。他们坚持“自愿组织、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原则,用演出收入添置了可容3000观众的大布篷、布帷、6匹马和一整套演出服装道具、灯光器材、扩音设备等。价值3500元。
1982年9月,经县文化局批准,在原司巷乡杂技队的基础上,成立“嘉山县马戏团”,继续实行“三自”方针,县文化局只在方针政策上予以指导,审查上演节目,下达演出任务和经济收入指标。马戏团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团委会,王怀标任团长,高承儒任副团长。根据演出需要,采用合同制,招收演职人员。按照个人的艺术水平评定工资等级。全团40人左右,其中基本演员近20人,马戏团演出在广场空地,自备帐篷布帷,自行售票和管理。
演出节目有马技、车技、顶技、蹬技、武术及大中型魔术等共三台40多套。其中有海底捞沙、蹬里藏身、燕子探海、关公劈刀、霸王观阵;有木筒、咬花、含花、翻怀;顶技节目有椅子顶、杠杆、打蛋、落怀;车技节目有单车、双车等;大型魔术有龙凤转向、花轿出人、飞碟变鸡等。表演马术的演员年龄小,动作难度大,曾荣获1982年滁县地区“三技”调演大会优秀节目奖。
马戏团自建团起至1983年11月止,先后在江苏扬州、南通、苏州地区、上海市郊县、浙江嘉兴等15个市、县演出300余场,收入70000余元。1983年底,马戏团公共积累达45000元(包括固定资产)。
四、民歌、民间传说
(一)民歌
本县地处沿淮和皖东丘陵,民间歌谣丰富,人民群众在田间劳动时,有唱山歌的习俗。县内流行的民歌有《十里亭》、《秧歌号子》、《风摆柳》、《慢赶牛》、《石榴花儿开》、《望郎来》、《小圩调》、《对花名》、《车水号子》、《拉纤号子》等。1979年县文化局与文化馆组织音乐工作者采风,收集民歌56首,并出了《嘉山县民歌集》。1986年在民间文学收集整理中,又收集民间歌谣140多首。
附:几首民歌
秧号子
领:水库(呀)好象(小)一杯酒(哇)。浇着庄稼笑点头(来吼喂)。合:(衣呀呀嗬咳哟吼咳咳)浇着(小)庄(欧)稼(呀)笑(个)点头(哟丫头子哎)。
领:不怕(呀)干来(小)不怕涝(哇)。干旱水涝保丰(哎)收(啾吼喂)。合:(衣呀呀嗬咳哟吼咳咳)干旱(小)水(哟)涝(哇)保(个)丰收(哟丫头子哎)。
摘茶
—山歌—
男:廿岁哥哥去摘茶(也),叫声贤妻你在家(来)。合:(啊衣哟衣哟喽)叫声贤妻你在家,你在家(哎哟来)。
莫要抽空娘家走(也),莫要串门贪玩耍(来)。合:(啊衣哟衣哟喽)莫要串门贪玩耍,贪玩耍(哎哟来)。
女:叫声哥哥心放下(也)。你去摘茶我在家(来)。合:(啊衣哟衣哟喽)你去摘茶我在家,我在家(哎哟来)。
哪能不做家务事(也),要做懒虫人笑话(来)。合:(啊衣哟衣哟喽)要做懒虫人笑话,人笑话(哎哟来)。
抗日时期流行,搜集于自来桥一带。
小圩调


领:小小呀牛角你就尖又这么尖也。放牛的哥哥你就好可这么怜噢嗬嗬哟。合:哎嗨,放牛的小哥哎这么哥也,好可怜哟这么哟嗬嗨。晴天呀捞不到就热饭这么吃呀,阴天也捞不到就干衣这么穿噢嗬嗬哟。合:哎嗨,阴天的小捞不这么到哎,干衣穿哟这么哟嗬嗨。头戴呀斗笠你就身穿这么蓑呀。手拿呀巴棍你就唱山这么歌噢嗬嗬哟。合:哎嗨,手拿的小巴哎这么棍也,唱山歌哟这么哟嗬嗨。
这山呀唱到里小那山这么头呀,口唱呀山歌你眼泪这么流噢嗬嗬哟。合:哎嗨口唱的小山哎这么歌也,眼泪流哟这么哟嗬嗨。


老蓝(个)褂子(哎)四拐齐(呀),漂白(个)褂子(欧)做衬(哎)衣(呀)。娘说(里个)闺女(哎)你少打扮(啦),多少(个)光棍(来哎)想爱你(呀)。
(二)民间传说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传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流传于本县的民间传说有:《新三界的由来》、《白米山的传说》、《摸山与尿布滩的传说》、《水漫泗州城》、《鲁山的传说》、《自来桥的传说》、《断头马的传说》、《小姐坟的传说》、《斗金桥》、《浮山仙人洞的传说》、《鱼王双庙的传说》、《龙庙山》、《无意井》、《小横山的传说》、《金吾大人》、《嘉祐院与水陆画的传说》、《代唐寺》、《钟落寺》、《女山湖的传说》、《赵府村的来历》、《朱洪武在官山》、《亮驴山的传说》、《浮山堰的传说》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和民间轶事。
本县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很多,内容丰富,包含各个方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受剥削、压迫进行反抗的斗争精神与美好理想。本县宣传、文化、县史志办等部门及民间文艺工作者曾组织搜集,并编纂成集,现选附几则。
慈禧不忘吴棠送银
吴棠是三界人,自幼家贫,后做大官。相传吴棠在任清河知县时,一次,一位朝廷大员乘船路经清河县,按礼俗,地方官应送去“程仪”。吴棠派员送去银子300两,恰巧此时慈禧因父丧随全家也乘船路过此处,大员的官船已开走,银子送到子慈禧乘坐的官船上,吴棠不知,而此时慈禧尚未被选入宫,适逢困境,知道地方官叫吴棠。多年后,吴棠被人告至朝廷,已垂帘听政的慈禧听到吴棠这个名字,想起送银一事,不仅不予查办,还给吴棠升迁。吴棠在清河任内,还有一件轶事,一次一位钦差大臣与泗州杨漕台到吴棠处巡视,这位大员对吴棠答话有些不满,相传此时三人对坐,泗州漕台杨大人引诗打趣解围:“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添心便是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钦差大人遂答:“二木(目)并成相,添心便是想,去心添雨便成霜,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吴棠听出钦差诗词含意,竟随口答曰:“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水添鸟便成鸡,得势狸猫欢似虎,落架凤凰不如鸡。”吴棠机智和大胆地对答,自然使钦差恼恨,遂奏告吴棠“吞赈”,但由于慈禧的庇护,加之吴棠“吞赈”并无实据,也就不了了之。
赵府的来历
赵府村在明光北面,面临池河,背靠抹山,山青水秀。庄子原名赵郢。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传说朱元璋母亲陈氏身怀朱元璋,流落于赵郢村二郎庙中,生下朱元璋时,一件衣服都没有,村上有一姓赵人家,乐善好施,得知二郎庙中住着母子之后,便叫自己的老伴和女儿,经常送些吃的、穿的,陈氏感激赵家,便认赵家夫妇为朱元璋的义父义母。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一天,赵郢村突然接到诏书,要赵家派人进京。憨厚老实的赵三随差人进京见皇上。朱元璋略谈往事后,问道:“你要几品官?”赵三心想:“我常听说县官是七品,我多要几品,起码比县官大吧!”便叩拜皇上说:“万岁在上,小人要做十品官。”朱元璋内心发笑:“哪有什么十品官可做?”便说:“你看那挂着的是官袍,任你取一件。”赵三取了一件员外袍。朱元璋随降旨,划给赵家一马之地。又派人随赵三至当地,赵三骑马出村,马头向西,抽了三鞭,就到了池河,因水阻隔,停下来,这一带土地遂划给赵家,赵郢村也改为赵府至今。
芦苇船
本县津里乡,属都梁古地,相传在津泾桥东边,住着一户姓王人家,儿子王小二,王母替有钱人家洗衣,打麻线,一天,王母对小二说:“你在学馆读书,我一人在家,你上街去找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妇道人家,与我作伴。”小二遵命到都梁古城闹市口,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婆沿街乞讨,小二说明来意后,就将乞婆背到家,王母忙打水给她洗脸、换衣,当做家人一样。
不久,乞婆对小二说:“你到湖田中选七七四十九根粗细一般的芦苇,我替你编只小船。”小二认真选好芦苇,老人在院内忙了几天,编好一只小船,老人拿着船对王母和小二说:“我到你们家已住半年多,你们娘儿俩心肠好,不嫌弃穷人,小二又孝顺,我是很喜欢他。我马上要走,这只芦苇船就送给你们吧,遇到危难时,你娘儿俩躲进去,就平安无事了。”母子俩挽留不住,只好让她走了。
一天,忽然雷鸣电闪,瓢泼大雨不停,平地积水一尺多深。小王家眼看进水,这时猛然想起老人的话,忙将芦苇船拿到门口,母子俩急忙上了小船,此时,一座热闹的都梁古市,眼看淹没在洪水之中,就是现在的七里湖。
芦苇船救活了王家母子和一些落水的乡亲。人们不忘不了编织芦苇船老人的恩德。每年六月六日,家家户户都编芦苇船,后来演变成了编荷花灯,放在湖中,表示对老婆婆的怀念。
乾隆留对联
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无人认得。一日路经桑大郢(现本县大郢乡),由于口渴,便至村里讨碗水喝,正巧路旁桑家在建房,乾隆向主人说明来意,主人好客,便请至家中用茶。主人认为是过路之人,并未留意,将茶沏好,客气几句,料理它事去了。主人请了两个先生写上梁对联,由于他们谦让,先后都借口离开,将文房四宝放于桌上。乾隆茶足起身欲走,转念一想,主人对我这般热情,既有文房四宝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表心意。他略加思索,拿起笔写下一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
竖柱巧遇紫微星
为中梁写下:“乾元亨利贞”5个大字。乾隆怕露了身份,便不辞而别。两位先生回来见联,猛然大悟,但乾隆早已走远。
此联至今还在嘉山县城乡流传。
“牛头拐”的传说
苏巷区津里东3里许有座官山,山南侧有个叫“牛头拐”的地方,传说因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在此放牛而得名。
朱元璋11岁时,因家境贫寒,寄居其舅父郭文厚家,每天到牛头拐放牛。一天,朱元璋听了“大破孟州”的故事,第二天,他在牧童中提议操戈练兵,得到大伙拥护。牧童们用放牛棍当长矛,在牛头拐操练起来,并用石块垒“点将台”,轮流登台点将,争登“王位”。规定谁坐“王”,其他人就跪下来叩头,奇怪的是,别人登台,朱元璋刚跪下,“王”就跌下台来。轮到朱元璋坐“王位”时,别人叩头,他安然不动,于是,牧童们公推朱元璋为“王”。
朱元璋为庆贺登台做“王”,提议宰牛吃,娃子们无一敢动。朱元璋拔根长齿茅草,把自己放的牛杀死了。牧童们烧熟牛肉分吃掉。朱元璋把牛皮、牛角、牛骨藏进山洞里,回家对舅父说牛钻进山里去了。舅父到牛头拐一看,果然见山洞里露出一条牛尾,朱元璋捉住牛尾往外拉,牛在山洞里竟然叫起来,舅父目睹此情,只好算了。“牛头拐”遂传名至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