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报刊
《嘉山报》:1940年夏,中共嘉山县委和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创办《嘉山报》,为两版油印报,面对县内发行,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反映本县抗日游击战争战绩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大事。不久停刊。《嘉山报》是我县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最早创办的报纸。
《嘉山日报》:1940年元月,汪伪县政府筹办《嘉山日报》,为八开两版,每日发行量仅百余份。
《新嘉山》:1941年,中共嘉山县委决定复刊《嘉山报》,是年八、九月又刊出四开两版油印《新嘉山》,为不定期对内发行的小报。县长汪道涵(县委书记)分管。后由周济之(县委委员、县长)分管。报社有工作人员两名。1943年3月,因盱眙、嘉山两县合并停刊。
《嘉音日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嘉山县政府接收汪伪《嘉山日报》社,创办《嘉音日报》。每星期出版二至三期。报纸多登载地方消息。
《嘉山快报》:1957年4月,中共嘉山县委决定创办《嘉山快报》。4月2日正式油印出刊,后又改为铅印。《嘉山快报》为嘉山县委机关报,版面为八开两版,每逢重大节日,增设套版或增刊,为四版,平均每周一期。至1958年5月,《嘉山快报》出刊46期,出增刊24期。1958年7月25日,《嘉山快报》改名为《嘉山报》,版面仍为八开四版。
《嘉山报》:1958年6月,中共嘉山县委决定将《嘉山快报》改名为《嘉山报》。《嘉山报》编辑工作由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发行主要面向县内,出刊503期,至1960年底,《嘉山报》停刊。
自1980年至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各部门作为内部交流经验、推动工作的定期和不定期资料、信息刊物办有多种,如《人才信息》《乡音》《科技浪花》《嘉山工作》《送阅材料》等机关内部资料性刊物和简报等,对及时反映县内情况,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工作均发挥了良好作用。
二、广播
建国后,1952年本县建立广播收音站,有专职干部兼播音员一人。1953年,扩建为“嘉山县有线广播站”。1956年县有线广播站编制增至5人。农村各区乡开始发展有线广播。
1963年至1968年期间,本县农村有线广播逐步发展,基本遍及各区、镇、乡。
1969年至1975年,全县农村广播网初步形成,广播专业人员达102人。1976年至1981年配齐了乡(镇)广播站人员,有电源的乡(镇)广播站由117人增到124人。
各区乡广播站基本实现了动力线与专线分工,增强了编播和广播工作。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县广播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广播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根本改变。
1982年至1984年,经过拨乱反正,端正思想政治工作路线,县广播站采编、播音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采、编业务走向专业化,全县广播工作人员 117人。1990年,广播、电视两台建立后,技术干部增加,人员素质有所提高,高级工程师有陆启文等。
广播网络:1952年底,城镇有线广播站利用城内的路灯杆,架设明光至管店、张八岭有线广播线路。1957年,县广播站在明光至戴巷、津里、涧溪、古沛、潘村新架设了广播线杆,同年3月,县有线广播站向全县农村传播广播信号,1956年至 1957年底,全县安装喇叭325只,使全县14个乡、26个农业社136个队都通了广播。农村广播网基本形成。1958年,平湖农庄、明光酒厂、嘉山中学、嘉山师范相继建立广播室。1965年,为加强农村广播,全县35个公社均建立了广播大站。“文革”中又形成瘫痪。1980年,按照“整顿、巩固、提高和适当发展”方针,进行了整顿。 1981年,以县城明光分五路向自来桥、官山、三关、女山湖、管店等十九个乡(镇)输送,1981年改进,提高了线路传输效果。同年,整顿更新了广播网路。1981年底,全县广播杆路为642公里,线路739公里,通播大队202个,安装高音喇叭为565只。 1982年,县广播局机线班,在明光镇安装小喇叭150只,架设双线路9.8公里。全县新发展26个大队和378个生产队的广播网路,增加267公里的单线线路和253只高音喇叭。随着农村电业发展,同年,古沛、浮山、女山湖、高王、紫阳、太平、石坝、包集、柳巷九个广播放大站用上高压电,提高了有线广播利用率。1983年,农村广播网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有了发展,更新县站信号专线7公里,新建乡以下广播网络211公里,接通58个村763个队的广播,增加大喇叭299只,小喇叭632只。许多地方达到村村通广播。
广播设备方面:办站初期,设备简陋,仅有发动机一部,电压变电器一部,电唱机一部,65瓦扩大机一部,五灯直流收音机一台等,1959年,增加一台275瓦扩大机和一台500瓦扩大机。由于通讯设备不足,全县农村广播线路由邮电局载波线路传送广播。1969年,县广播网办公室成立,在明东、戴巷、大郢、涧溪、古沛等乡进一步健全广播站,每站配备一台扩大机。1976年,在县广播站基础上成立了广播事业局,广播工作进一步加强,1983年,广播大楼竣工,机房和播音室隔音设备完成。 1977年,开始有计划对全县各乡镇广播站机房进行改造,添置了乡、镇广播站的隔音设备。1981年底,全县共有各种型号扩大机60台,县广播站拥有550瓦扩大机3台,各种型号收录机10台等。1984年,根据“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复盖”的方针,购置了调频广播发射机和调频接收机。1985年、1986年,县以下各乡镇广播器材均有所增加。全县有各种型号扩大机64台,进一步形成广播网络, 1987年至1990年,对全县少数尚未通广播线络的村,采取分区分乡架设线路,以县广播电视局技术力量为主,发挥区、镇、乡、村办广播的积极性,解决了偏僻地区 30多个村的线路不通问题,实现了村村通广播。
播音方面,县广播站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县有线广播站建立后,除转播外,开始自办节目,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人新事。1958年,县广播站增办了《科学讲座》、《本县文艺》。 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好转,广播工作逐步正常,每天恢复早、中、晚三次播音。“文革”期间,县广播站主要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正常节目受到干扰,播放时停时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广播站将自办节目《全县各地联播》改为《本县新闻》,播出内容为全县在四化建设和工业生产中的新人新事,增办《为听众服务》。1975年至1977年,县广播站新办节目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广播讲座和科技广播讲座、国际时事等。1980年起,开始加强法制宣传和科技知识传播,举办《法律讲座》、《三早一棉》、《计划生育》、《防治病虫害》、《按经济规律办事》等。1981年为使广播宣传更好服务于四化建设,对自办节目作了调整,着重报导农业、市政、文教和各条战线新人新事,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增办了《文明新风》,并开辟《学习》、《党团生活》、《婚姻家庭》、《文明礼貌》、《打击经济犯罪》等专题。自办节目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相声、歌曲等。1981年还播放了长篇评书《岳飞传》,每次均有数万余人收听。1983年5月,播放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1984年,自办节目内容增加了《商品信息与广告》等。1985年,县广播站以 105.2兆赫的频率向全县进行调频节目试验广播,36个乡、镇全部开通,能顺利接收到信号。自1986年至1990年,先后举办《法学》、《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等讲座,开办《新闻与天气预报》、《农村天地》等节目,举办了《热爱嘉山、建设嘉山》征文活动,报道全县青少年中新人新事、新风尚,播出稿件495篇,使全县青少年受到一次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教育。1987年至1990年本县先后评选优秀广播稿件60余篇,评选优秀播音员和通讯员多人,受到地区和县的表彰。
三、电视
七十年代,本县购买电视机的仅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较大企事业单位, 1980年,全县有一百多台电视机,1981年,随着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城镇职工对电视机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县城明光和管店、张八岭等乡镇及部分农村专业户购买电视机逐渐增多,并出现了电视村和电视队,1982年11月,本县张八岭乡界牌队成为本县第一个电视村。至1985年底,全县城乡已拥有飞跃、凯歌、金星、孔雀、黄山、红梅、熊猫、上海等各种电视机万台以上。本县各地电视机收看频道为:县城及城郊可收看一频道、八频道、十频道及六频道。1983年 5月,县建立一座电视差转台,座落在县城明光镇西北韩山上。电视差转台配备了黑白、彩色兼容电视差转发射机,其功率为50千瓦,用六频道发射并转播江苏电视台节目,频率范围16兆赫—175兆赫,覆盖半径为15公里。在覆盖半径内明光镇及城郊、明东、大郢、桥头、管店、苏巷、包集、石坝、魏岗、卞庄、马岗、洪庙等三十个乡(镇)均能收看到图象清晰的电视节目和本县电视新闻。全县城乡收看电视人数大大增多,电视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1990年本县广播、电视部门报经电影、广播电视部批准,建立嘉山县电视台,同时在县内潘村、涧溪、高王三乡镇建立电视差转台三个,电视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本县作者创作的电视剧《畸婚》(袁松树创作),经安徽电视台拍摄制作于1990年3月放映,并获全国法制短剧金剑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