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嘉山境内有池河和女山湖两条方要航道。1977年前,池河下游明光~红山头67公里,除特殊干旱年份外。最小水深均在1米以上,可常年通航,中游明光至三和集23公里有浅滩碍航,枯水时无法通航。一般年份,长年通航三、四月,通航船只为15吨以下木帆船和挂机船,上游132公里为不通航河段,航道未渠化前,下游通航水位受洪泽湖水位涨落影响,洪泽湖控制水位为11.00米(黄海基面,下同)。有些年份最低水位远远低于此,1966年、1967年红山头最枯水位仅有10.25米和10.4米,女山湖湖底高程在11米。
池河在明光以上航道较宽,常年水位航道宽在15~20米之间,明光以下至女山湖口12公里航道、弯曲,共有9道湾,有些河段小于10米,洪水时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女山湖为平底湖,湖底高程在10.5米~11.5米,1969年省航运部门曾派疏浚4队疏浚女山湖,后派2条挖泥船在女山湖沿航道进行疏浚竣,河底标高程至11.0米,对旧县~红山头7公里航道浅滩进行疏浚,历经2年,疏浚总长度 25000米,底宽20米,平均挖深1米,总疏浚土方50余万方,改善了通航条件。
本县于1982年建成女山湖大闸枢纽工程和山许二级枢纽工程后,通航和水位均发了变化。女山湖大闸枢纽两岸地面高程12~15米,湖口水面宽度在水面高程12~13米。
枢纽主要建筑物有节制闸,抽水站、船闸、引水闸和拦河坝封闭闸等,船闸紧靠集镇,船闸以东为节制闸,节制闸与水闸相连,中间以隔墩分开,隔墩向上游延长的是抽水站。旧县闸下游段的通航保证率,根据淮河红山头站1950年至1977年27年平均水位资料统计,低于10.5米的仅有1966年6月至1967年3月,共 180天。通航保证率96.9%。
旧县船闸下游引航道长1500米,底宽25米,边坡1.5,底高9.5,上游引航道150米,底宽25米,边坡1∶5,底高10.5,均由水利部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机械疏浚。山许枢纽位于嘉山县马岗乡山许家以西,在明光至定远公路与池河之间一片滩地上,滩地地表高程在16.0米左右,宽约300米,栏河坝和抽水站一字形排列,闸宽150米,闸之北为抽水站,站宽40米。抽水站与北侧山坡连接,闸南侧为老河道,其上源源老河坝,坝顶高程17.5米,如扩建船闸也将布置于古河道附近。
女山湖大闸枢纽建成后,山许至旧县67公里通航水位得到了保证,旧县节制闸正常,水位14.5米,最低通航水位12.0米,山许至旧县河底高程一般在9.5~11.2米之间,节制闸正常关水时,航道水深可达3米,最低水位也可保证1米水深,局部浅滩水深0.7米,浅拖轮和挂机船可以畅通。闸建成投入使用后,水位最低在13米左右,可保证常年通航,旧县至红山头7公里航道水位,受淮河下游洪泽湖水位控制,洪泽湖最低水位11.0米。该段航道1981年省派疏浚6队进行机械疏浚,疏浚标准为航道上口宽40米,河底标高9.5米,共疏浚土方561万余方,可保证枯水位时有1.5米水深,达到6级航道标准。1985年至1990年,加强航道管理,运输主要物资为黄砂及农副产品。
池河渠化后,航道得到改善,明光至红山头67公里基本上可常年通50~100吨船驳,明光港口紧靠铁路,中转费用低,货物损耗小,向江苏、盱眙、洪泽、泗洪等县中转物资大幅度增加。
附:女山湖船闸简明表

县水运公司已拥有拖轮6艘520匹马力,挂机99艘,2002.5吨,1188马力,3个体户航舶共720艘,8203.5吨,3098.0马力,其中挂机248艘,4106吨3098.0匹马力。基本上适应航运需要。里航道共设800米钢质浮鼓24个,省港航工程处配给航标船一艘(皖航15号),45匹马力,负责池河67公里的航标工作。
二、码头、港口
民国年间,明光港口有台阶式码头5座,其中2座位于池河左岸小河南,一、二、三号码头位于池河右岸津浦铁路和池河之间。1938年日本占据明光时,曾新建一座直立式军用码头。小河南码头毁于民国时期,建国前,明光港有专业装工30人左右,均被把头把持,成立“码头工会”、“脚行”,规定二八提成、三七扣,工人的劳动报酬仅得一半。建国后,党和政府取缔了码头把持和脚行,成立明光搬运站、明光木帆船联营社、搬运工会和船民协会。没有机械设备,进出口货物由船民肩扛人抬,自装自卸。建国后,随着水运生产的发展,吞吐量不断上升,船舶流运量的增多,使原有作业区吞吐能力远远不能适应,1957年,地区航运办事处拨款维修一、二号码头,扩大陆地使用面积,同日,派工程技术人员选址、设计施工新建一座台阶式解放码头,前沿水深0.5米,岸线长15米,日吞吐能力500吨,站房6间120平方米,两项共投资12500元,滁县地区航运办事处和蚌埠淮河航运局,根据旧县地理条件和从女山湖运输黄砂、芦苇、芦席等货物,于1959年批准设置旧县航运管理站。1970年,在女山湖新挖船塘一面,1000平方米,建码头一座,日吞吐量500吨。1974年,经省交通厅批准,新建块石直立式和客货两用码头一座,岸线长48米,其中15米坡客运码头,前沿水深1.5米,日量3.000吨,新挖船塘一面3000平方米面积,堆货物场一处,办公楼一幢,270平方米,候船室80平方米,共投资 149139元。1982年,经省交通厅批准,复于旧县港口新建15000平方面积,黄砂中转堆场和简易码头一座,前沿水深2米,日吞吐量3000吨。
明光4个作业区,岸线总长118米,位于池河左岸,津浦铁路和池河中间,旧县港位于女山湖下游,距明光48公里,两个作业区,岸线约100米,原码头位于节制闸上游200米,新码头位于船闸下游东北侧300米与七里湖交汇处,民国时期两港年吞吐能力约20万吨。建国后恢得和发展了港口建设,年吞吐量增长十多倍。
三、航运
建国前,河道长期失于疏浚和治理,河道弯曲,有的地方淤塞搁浅,池河航道可供通航不多,涨水季节,自三和至明光,自明光至旧县、高嘴等地水运畅通。建国初期的1950年,货运量16611吨。1985年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大洪山铁矿石运输,发动和组织女山湖渔民,明东乡农民、明光港船民进行疏浚开挖马岗至梅家市之间浅滩4处4.2公里,1960年全年运输量58,720吨,1973年省交通厅集中三条挖泥船对池河航道进行疏浚,以确保最枯水位1至1.5米,百吨级船舶可正常航运,
1976年港口年吞吐量为200,243吨,比1950年增长10倍。1985年明光港有拖轮三艘,280匹马力,机动船154只202匹马力,载重3716吨。驳船18只,载重729吨,比1949年增加135只,载重量增长4245吨。1973年女山湖航道疏浚后,滁县地区航运局在女山湖开始设标,女山湖湖面船道仅有20米宽,设标保证了航行安全,女山湖48公里航道共设800米钢浮鼓24个。省港航工程处配给航标船一艘(皖航15号)45匹马力,负责池河67公里的航标工作。1990年,明光港、柳巷港口和女山湖船闸等处港口年吞吐量较之1976年增加2倍多。
四、渡口
(一)古渡:
本县境内有古渡15处,6处久废,9处现仍使用。现仍使用的古渡有:
1.查家渡:在县东北,距明光15公里的桥头乡,据《盱眙县志》(乾隆本)记载:“南北两岸河阔六、七里。自女山湖折绕摸山,风涛甚险。康熙五十九年,盱眙知县金运溥置大船两只以济。”
此渡是古招濠驿道上的官津,义渡早废,北岸铺上古有服务业设施,供给行人。元初,驿道废,少人问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铁路运输中断,海盐内销转由航运,不久明光港沦陷,查家渡代之而兴起,为盱眙、嘉定等县食盐集散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原国民党嘉山县第三区区长蒋鸿飞等率百余人逃避此渡,并开设盐行,剥削盐商,新四军二师四支队挺进皖东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汪道涵同志两次至查家渡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查家渡遂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南北商旅多取道此渡,往来商旅络绎于途,渡船由1只增至13只,河下码头内泊商船二、三百只,行人摩肩,有“小南京”之称,历经数十年,现为乡渡。
2.王摆渡:《盱眙县志》记载:“在治西女山湖南岸,女山湖东脚下。”县东北旧县乡。距明光30公里,古为女山湖北商旅赴六合之要津。渡名由来,相传由五代后梁王彦章徽时在此摆渡而得名。
3.河口渡:据《盱眙县志》载:“在旧县镇”。清时,本县士绅汪庆楷置大船3只,轮流渡运,并有安寓客商的住处。清末,汪氏式微,义渡将停。时有旧县人江秀芝 (举人)置船两只以济义渡。“义渡再往来”为旧县十景之一。
至民国四年义渡废。现为乡渡。
4.明光老渡口:在明光火四站西。顺河街,现仍为渡口。
5.明光下渡口:在明光镇西,铁路大桥南。
6.浮山古渡:明光北45公里浮山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浮山修筑碉堡守护日轮由盱眙至蚌埠淮河航道通行,扼住浮山渡。我抗日游击健儿曾给日伪军严厉打击,现仍为渡口。
7.丁家嘴渡:在本县潘村区太平乡境内。
8. 马过嘴渡:在旧县东偏北,距明光37公里,对岸为盱眙县界,靠近红山头,现属本县太平乡。据《盱眙县志》(康熙本)记载:明燕王朱棣率领靖难兵南下至盱眙淮河北岸,留疑兵做渡淮势,潜自上游杀马渡淮,遂克盱眙。盱眙西30公里有马过湖,马过嘴亦由此得名。
9.洪庙集古渡:渡在县北池河下游,距明光6公里,是古“江淮中道”上的要津,洪庙集于清明之际,商业繁盛。清初康熙19年,洪泽湖水倒灌洪庙集漫患为墟,交通中断,路线西改,后湖涸滩地放领,交通渐复。津浦铁路通车后,此渡商旅稀疏,建国后公路改线,遂成为乡渡。
已废的古渡有:
1.三河古渡:《嘉山县志稿》载:洪庙旧街北,有荒渡曰三河渡,今仍在洪庙集街北,古有渡久荒,故曰荒渡。
2.河北渡:据《盱眙县志》记载:“在县西旧县镇,即西津渡”。渡在旧县镇,渡淮庄泗。清时,邑人汪庆楷置大船济渡。今废,此渡是旧县北渡。
3.桑家集渡:据《盱眙县志》“渡在桑家集北,于乾隆二年始设渡,本县人桑复(清贡生)捐置大船两只以济行人。”义渡早废。渡在县东北15公里苏巷乡。
4.魏摆渡:渡在王摆渡西南,女山湖东岸。对岸是魏渡,属紫阳乡。
5.涧溪河渡:据《盱眙县志》:“在涧溪镇,旧有两只大船以渡行人。”该渡在涧溪老街北门外,由于河水退落,地方铺建简易石板,以通行人。
6.池河渡口,据《盱眙县志》载:“在县城西90里湖岸港上相对。”该渡在县北 40公里,紫阳乡东南,因女山湖蓄水河面增宽而废。
7.新设渡:民国年间设有开掘河道,建国后,在治理淮河和兴建水利中,新设渡三处(泊岗、阚台、石坝)改建明光池河下渡口公渡一处。
(二)公渡:
1.明光公渡:在明光镇西郊池河上,原为老渡口,位置当临嘉、定盱公路之咽喉,为临嘉、定盱两公路必经之要津,建国后1957年,修建码头改为公渡(民渡仍保留)。1966年设置趸鼓载运汽车过渡。1981年泗浦公路池河大桥建成通车仍为民渡。
2.泊岗渡:在泊岗引河中段北岸,为江苏省泗洪县新设轮船码头。1952年治淮时,由柳巷至阚台子开掘一条7公里泊岗引河,1953年引河竣工,设此渡以便利交通。
3.阚台渡:渡在太平乡北部引河东端的南岸阚台子,对岸为本县泊岗乡,引河开掘后设置。
4.石坝渡:石坝乡的石坝集南首,1962年石坝水库建成。乡道淹没后设置。水面宽约0.5公里许,每逢集期,乡人往来甚众。
五、水运
流经嘉山县境内的河道,有淮河、池河、涧溪河、津里河等,全长155公里。据《盱眙县志》记载:“在民国时期,可通帆航至明光镇,商业赖以运输,涧溪河于民国 24年疏导后,可行小帆船,水涨时可行大船,直达涧溪镇,女山湖可通明光镇,七里湖可通涧溪镇、津里镇。均为商品运输之干道。”
建国前,本县有木船300余只,往来于沿河各地。1956年实行合作化,成立了航运社。1960年至1962年水路货运不多,1963年对木船进行船型改良,扩大吨位,发展水上运输,从江西、皖南放回8条驳船190吨,新建造3艘木质驳船,至 1976年,船只质量提高,船型优良,部分船只用木质和水泥结构,1980年改建水泥驳船占总数83%。至1983年,木质船全部淘汰,水泥驳船达229条,总吨位4784吨。
本县在70、80年代大发展机械化运输,1979年仅有挂机7部,至1980年发展为43部,1982年176部,1983年基本上实行了机械化。
营运方面,建国前,港口码头均被“船民分会”、“黄牛船航”及反动道会门把持,仅有木帆船173艘,载重量260吨,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取缔“船民工会”、“船行”等非法组织,1950年成立了明光木船联营社,1952年成立皖北双沟木帆船联办事合作社(柳巷水运社前身),船只折价归公,走上社会主义集体道路。1953年柳巷航运站有木帆船39条,470吨,个体经营船只破烂不堪,县人民政府连续发放三次贷款维修船只,1970年至1980年先后拨救济款达57000元,解决船民生活困难。1956年船舶39546吨位,完成运输量9878吨,周转量812643吨公里,营运收入44990.37元,1977年船舶吨位1530吨,完成货运量12414吨,周转量1620845吨公里,营运收入385544.89元,职工426人,与1956年对比,船舶吨位增加近1000余吨,运输量增长10多倍,周转量寺长14倍,营运收入增长9倍。1980年由明光、柳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合并成立嘉山县水运公司,有职工857人,其中生产人员703人,船厂60人,水泥预制厂38人,行管55人,退休75人,下设5个运输队,一、二、三队在明光港,四、五队在柳巷港,一队有拖轮三艘400匹马力,28艘驳船924吨,二队有挂机89台,1068匹马力,89条货驳船1890吨,三队有挂机99台1188匹马力,112条货驳船,1970吨。 1982年完成运输量76500吨。1983年至1985年运输量比1982年增加近一倍,1986至1990年运输又有所扩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