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由于湖泊水面大,渔业资源比较丰富。长期以来,沿湖沿河渔民和农家,都是自然捕捞。农家池塘养鱼多,随着人口增加,渔民户数亦增。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上仍以捕捞为主,女山湖部分渔民有种养草养殖成鱼,至70年代逐渐以捕为主,捕养结合。1980年后逐步发展为以养为主养捕结合,水产品产量总的是50年代上升,60年代下降,70年代徘徊。30年出现两个波峰,三个波谷,即1959年为 667万斤,1966年为720万斤;三个波谷分别为:1961、1969、1978年,产量分别为 170.4万斤、177万斤、211.8万斤。芡实产量1967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为287.8万斤(一般年份仅20~30万斤),河蟹产量1980年达到了72万斤(一般年产30~40万斤)。县水产机构,长期不够健全,变化频繁。1980年5月始成立县水产局,1984年改为水产开发中心,后又恢复水产局,主管全县渔业工作。水产品产量逐年上升,现已突破1000万斤大关,进入全省前十名。1990年全县鱼产量达700.4万公斤,螃蟹达12万公斤。
一、渔业基地
(一)县水产养殖场
国家水产养殖场为明光、石坝两场,隶属县水产局。燕子湾渔场属水利局领导。明光渔场建于1956年,燕子湾渔场建于1958年,石坝渔场建于1974年。均以生产鱼苗、鱼种为主。明光渔场现有鱼池面积7亩,以生产鱼种为主;石坝渔场有人工繁育2亿鱼苗能力的繁殖设施和鱼种生产,共有水面70亩,1986年生产鱼苗 1.5亿尾,创历史最高水平。鱼苗除供应本县外,还远销淮河、长江流域20多个县市。主要产品有鳙、草、鲤、团头鲂等。
(二)国家商品鱼基地
1980年,本县建立女山湖、涧溪两个国家商品鱼基地,成立了女山湖渔场和涧溪渔场。女山湖渔场有一鱼种池24口86亩,二鱼种池24口144亩,成鱼池19口 288亩,共有鱼池96个,水、电、路、渠配套成龙。每口鱼塘投资约1万元,年产鱼28万斤至30万斤,先后已上交国家商品鱼数十万斤。涧溪渔场有鱼种池9口计18亩,至1988年共生产成鱼26万斤,上交国家8万斤。两个场连续三年均超额完成国家商品鱼上调任务,分别被省评为先进单位,名列全省第一、三名。
(三)女山湖渔业镇
女山湖原为洪泽湖组成部分,按13.5米水域计算共有15万亩水面,盛产鱼 、虾、莲、芡等,渔船集散地在女山湖镇。本县1951年成立女山湖船民办事处,1952年撤销办事处,成立女山湖乡,1958年成立旧县人民公社。1973年进行渔民连家渔船改造,兴建抹山、庙台、荷花、冯郢等渔民定居点,政府先后拨款54万元,建造数十间房屋,作为部分渔民陆地定居。1986年建立女山湖镇,下辖8个渔业村:高咀、抹山、双庙、花园、荷花、东风、冯郢、庙台。从事渔业生产劳动力共3106人,时有渔船1779只,以天然捕捞为主。1985年年产成鱼200万斤左右,实行“养捕结合”方针后,投放鱼种采取围网,簖箱养鱼,1986年鱼产量逐步上升达430万斤, 1990年鱼产量超过1000万斤。
近年,女山湖镇以渔业为主,积极发展乡办工业和各种水产品加工业。为改善渔民生活,已建立自来水厂,解决了历史上一贯吃湖水、影响人民健康问题,渔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二、养殖业
(一)繁殖鱼苗
本县鱼苗原采捕于长江、淮河,人工繁殖鱼苗始于1967年,由张开旭、范全等从张八岭乡李山头队池塘中选放养的白做亲鱼,在燕子湾渔场试验,首次孵化出鱼苗200多尾。随着试验成功推广,生产技术日臻完善。1981年我县发展人工繁殖设施四处(石坝、燕子湾、女山湖、林东水库),能生产鳙、草、鲤等鱼苗近亿尾,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远销省内外各地。至1985年鱼苗生产已增长一倍多。
(二)鱼种培育
自1956年建立明光渔场,至1981年全县已陆续建成三个国营渔场,20多个乡办、村办渔场,至1985年,全县有鱼种池428亩,其中,国营204亩,年生产鱼种 1000多万尾。1987年始本县利用箱技术在湖泊中培育鱼种,当年在花园湖用12只箱计20亩,培育出鱼种2万斤。司巷乡利用稻田培育鱼种,135亩稻田生产鱼种 6169.5斤,产稻谷144990斤,实现粮、鱼双丰收。全县稻田养共1650余亩,并不断扩大。
(三)塘圩养殖
建国前,农民长期处于分散生产状态,池塘养鱼只作为小家独户副业。建国后,50年代“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天然鱼类生长占主导地位;60年代后,池塘养鱼,发展较快;70年代逐步实行人工精养,合理投放饲料,采草喂裂进行常年管理,鱼业产量有所提高。1980年,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水面实行承包,池塘养鱼有了发展。据统计全县池塘10294亩,水面61715亩,占总水面14.9%,已养鱼面积29276亩。1984年,苏巷焦城圩4000亩水面由农民曹克复承包,由于他善于经营管理,县区乡大力支持;至1988年,已生产成鱼10万余斤,螃蟹数万斤,产值60万余元;津里乡红旗圩2000亩水面,由童太安承包,至1988年,生产成鱼5万余斤,螃蟹2万余斤,产值40余万元。女山湖镇马沉涧水面3000亩,由渔民刘贵瑾承包,至1988年,生产成鱼2万余斤,螃蟹0.3万斤。明东乡东风湖3000亩水面,也由农民承包,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以专业户为代表的渔业养殖大户,推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
(四)湖泊养鱼
全县有湖泊四处,水面26万亩,占总水面65.5%。女山湖属老年型浅水湖泊,因该湖引水节制闸的建成,湖水常年保持在13.5m,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合15万亩。七里湖因无控制工程,常年水位落差大,在高程12.5m时,水面积7万亩。花园湖属凤阳、嘉山两县界湖,嘉山部分水面积2万亩。湖泊特点:底质平坦,深约1.5~2.0m左右,水态环境较好,适合各种鱼类和水生植物生长。
建国前,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渔民,均以捕鱼为主。由于长期以来光捕捞,不投放鱼苗,建国后虽加强湖泊管理保护资源繁殖,但湖区鱼产量仍增长不快。由于滥捕及管理不善,部份湖水被污染等原因,一度鱼产量下降。从1984年起,县委、县政府重视和加强了对女山湖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鼓励支持开发女山湖,在湖内有计划投放鱼苗、蟹苗,在湖边开挖精养鱼池,在马沉涧试点拦网养鱼50亩。 1986年又拦网养鱼8.6亩,共产成鱼6494公斤。由于不断加强管理和领导,渔业生产不断提高,由1986年8.8亩发展到近200亩网箱和7000多亩拦网养鱼,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提高。猫耳湖与七里湖、女山湖相联,位于本县与盱眙县交界处,是本县一个小型湖泊,盛产鱼虾1965年后,对猫耳湖渔业资源养殖和开发及管理有所忽视放松。
(五)水库养鱼
县内水库养鱼始于60年代初。1982年,全县水库171座,水面积36420亩,占总水面9.56%。其中,中型水库4座,17500亩,小一型水库15座,5740亩,小二型水库152座13180亩。这些水库的特点是水位较正常,水质较肥,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和营养盐类,适宜于养殖鱼类的放养。
1958年以来,分水岭、林东、石坝、燕子湾等四个中型水库先后建成后,均采取粗放方法。由于投放数量少,规格小,加之管理不善,成鱼产量不高。70年代中期,采取加大鱼种规格(三寸以上),增放多品种鱼类,常年除野出除害,增补无机肥料,水库成鱼产量又逐年增高。近年来,水面由私人进行承包后,投放数量增多,规格增大,管理加强,成鱼产量提高。石坝水库,原属国营渔场经营亏本,承包给专业户,每年盈利2至5万元。分水岭、林东水库,由于水质良好以花鲲投放为主,一般年产成鱼10~15万斤,亩产100多斤,近年来分水岭水库还发展拦网养鱼400亩燕子湾水库由于水质差,年产成鱼3~5万斤,经济放养较差。
全县虽有小水库160多个,但粗放不养,只承包,不投放,忽视管理。承包养殖较好的横山赵集水库,亩产成鱼达百斤左右,但产量不高。1988年至1990年,按照因地因库制宜原则,对水库养殖,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初步发挥中小型水库养殖潜力。凡实行承包责任制,又加强管理的地方,水库养鱼产量成数倍增长,效益显著提高。
三、捕捞工具一般采用小渔船和简单网具、钩具,如拉网、撒网、滚钩、卡子、麻罩以及鱼鹰等。建国后至60年代,捕鱼工具基本无改进。70年代,随着鱼业的发展,县内捕鱼工具也随之增至30多种,使用普遍的有10余种。渔船由小船发展到凤网船。网具有大拉网、刺网(单层刺网、三层挂网、撒网、张网、赶网等),钩具方面有小钩、大钩、卡子、笼子、鱼箔、麻罩等。捕捞方法:小面积的水库和塘坝,一般采用拉、撤、粘、钩等简单生产手段。中型水库,地形复杂,地势凹凸不平,一般采用赶、拉、刺、张网的方法,小型水库,采用丝网捕捞,湖泊用簖、分网、拉网进行捕捞。
附:本县1980年至1990年塘坝水库成鱼产量表

四、珍贵水产品
(一)银鱼
古名“脍残鱼”,俗称“面条鱼”或“面鱼”。银鱼科旧说为“吴王盍吕江行,食鱼脍,弃其残余所化”,又有“孟姜女破腹生银鱼”之说。银鱼,有大银鱼、小银鱼之别。大银鱼为淡海回游鱼类,本县不产。本县产小银鱼,学名太湖短吻银鱼,属纯淡水品种,头扁、无舌齿,雄性臀部有十数枚排列整齐的鳞片,雌性则无。体细长二、三寸,身圆光滑,洁白如银。银鱼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三至七月繁殖产后即死。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大。本县女山湖年产量平均15万斤,最高年产量可达40万斤。近年来,在石坝、分水岭水库也发现银鱼,石坝水库7月底开捕,年产一般7000~8000斤,质量较好。
银鱼,鲜者煮食风味甚美,晒干鲜冻可以久存,细小者优胜。1978年,省水产部门优惠收购,加工鲜冻后,畅销港澳、远销欧美国家,为本县水产品出口之佼佼者。
(二)河蟹
河蟹又名毛蟹、清水蟹、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蟹,本地惯称螃蟹。河蟹生活在淡水中,繁殖于河、海汇合的咸淡水中,凡通江的河流、水域都有毛蟹的踪迹。
河蟹是名贵的水产品,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含有钙、磷、铁,维生素A含量尤为丰富,并含有一定的核黄素,是肴中佳品。
从1966年起,河蟹就是我县主要出口商品之一,远销港澳。1979年,安徽省粮油食品出口分公司自营后,(1979年前螃蟹调南京集中,再转销香港)陆续打入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等国际市场。
河蟹的适应性很强,我县池河、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均可生长。1972年,从上海崇明县调进大闸蟹苗105斤投放女山湖中,不到一年时间,每只均重二两以上。1972年至1981年,全县累计投放蟹苗11736斤,计生产河蟹406万斤。
每年秋季金菊盛开时节,河蟹体肥肢壮,肉质鲜美,蟹黄丰富。县水产部门都要派人与外贸部门配合,组织收购螃蟹加工、调运工作,据统计,1966年至1984年,我县共供应出口螃蟹230余吨。1986年以来,河蟹养殖由过去大湖流放,改中小水面粗养,其特点:群众自筹资金投放蟹苗,自放,自管,自养,经济效益颇高。我县对焦城圩、红旗圩等四圩1万多亩水面每年投放幼蟹7000~8000斤,当年产成蟹10万斤左右,出现了曹克复、童太安40~60万元大户带动全县河蟹养殖和水产业的发展。
(三)珍珠蚌
1972年,女山湖乡马沉涧渔场开始试验河蚌育珠,共吊养育珠蚌3000多只, 1974年,收获一脸盆朱型珍珠。1976年,司巷乡组织人员到上海南汇县学习珍珠养殖,当年秋,试验插蚌几百只。1977至1978年,又吊养育珠蚌2000多只。1979年,采珠八两五钱,收入255元。1980年秋,准备采收1977至1978年吊养的珍珠,结果发现由于无人管理,育珠蚌被破坏殆尽。1980年5月,县水产部门请滁州市乌衣渔场帮我县培训了一批育珠技术员,在大郢、石坝、古沛三处试养珍珠,因种种原因没有搞起来。
1981年,女山湖乡渔场、荷花大队、冯郢大队先后与江苏无锡县和武进县签定了合资生产珍珠合同,此后,白米山农场、石坝渔场也开始珍珠生产。1981年5个生产点春季共插珠蚌25640只(女山湖渔场1500只,荷花大队2500只,冯郢大队 5000只,白米山农场2500只,石坝渔场640只);秋季又插育珠蚌4500只(冯郢 3500只,白米山农场1000只)。据统计1980年本县共收购珍珠17.82公斤,1981年收购11.25公斤,1982年收购40.7公斤。1984年以来珍珠处于国际市场滞销,生产发展缓慢。
(四)淮王鱼
相传因淮南王刘安在都城寿春美食得名。淮王鱼古有
鱼之称,学名长吻科。俗称江团肥沱。头较尖,吻特肥厚而显。须短、四对。眼小,被皮膜所隐。背刺后缘有锯齿,光滑无鳞,全身鲜黄,背部带有斑彩。淮王鱼栖江河底层,冬季多在岩石深水处越冬,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为食。4~6月产卵。生长快,大者重二、三十斤。肉鲜嫩,少细刺,属上等名鱼。因而汉淮南王刘安喜食此鱼,人们便称此淮王鱼,亦名回王鱼。
淮王鱼肉味尤美。红烧、片炒,都具有鲜嫩、滑、爽的特点,尤其是清蒸后,肉似豆腐一样细腻,汁水如鸡汤一样鲜美,食之回味无穷。
淮王鱼繁殖期,卵粒常附着在水下的岩石和洞中。幼苗大都成群结队地尾随父母生长,其性情温和却孤群,喜栖水底层,尤其静居于岩洞、岸、石缝及水湾沟洼里。我县淮王鱼主要分布在浮山淮河一带。日本前首相田中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都曾定购本县的淮王鱼。
淮王鱼系自然繁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淮水生态变动巨烈,资源大损,已日趋少。
(五)鲂鱼
鲤科。有三角鲂、长体鲂、团头鲂(武昌鱼)等。形似鳊,但背部隆起,头小。腹后部有肉棱。体灰色,3年可达2市斤,栖于水的中下层,草食性。生长快,富脂肪,有古诗云:“其食鱼,必河之鲂”,“伊洛鲤鲂,美如牛羊”。近年来我县引进团头鲂,在女山湖渔场试养后,生长良好、广为群众喜爱。目前为我县池塘和网箱养鱼的搭配优良60种。
(六)草鱼
鲤科,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背黑腹白,鳞大,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头齿梳状。栖息底层,以水草为食。本县湖泊、池塘均有草鱼,为农家喜养鱼种。
草鱼肉味鲜美,少细刺,红烧清蒸俱佳。活草鱼清蒸后,汁水浓腻,营养丰富,产妇食后可发奶。草鱼目前为池塘和网箱放养主要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本低,产量高的优点。
(七)黄鳝、泥鳅
黄鳝、泥鳅在本县生长繁殖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全县各地均有分布。黄鳝、泥鳅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县内群众喜食的水产品。每年4~9月,农民在水田、水沟、塘边捕捉,除自食外大量上市。
1980年后,有的农民进行人工饲养,成为农民多种经营的一项致富门路。本县石坝乡包郢队22户,有18户养殖黄鳝;养殖户黄树祥20多平方水泥池放幼鳝46斤,年底出售成鳝900多元。还有部分农民养殖甲鱼、牛蛙等水产品。
(八)芡实
芡实,本县称鸡头,为大型水生草本植物,加工成芡实米,可供药用,有补肾、益精功效,可食或作饲料。女山湖七里湖水质好,水深2.5米左右,历年盛产芡实, 1967年为产量最高,达300万斤。
芡实米是本县传统出口商品。1947年,明光私人渔行将大量芡实销给镇江等地商户。建国后,1959年至1984年,本县共出口芡实米约590余吨,销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1985年至1990年,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出口。
附:嘉山县1949~1990年水产品产量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