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品种
水牛:水牛历来是本县农业生产主要役用牛,多为本县土种。建国后,引进品种有摩拉水牛、上海水牛等。60年代中期曾引进皖南水牛和云南水牛,不久被淘汰。
本县土种水牛系沼泽型南方水牛类型。役用、日耕地2~4亩,性成熟1.5~2周岁,初配年龄2~3岁,妊娠期315天,一般3年产2犊,犊牛初生体重约25公斤,性情温驯。
摩拉水牛,1977年从广西柳州畜牧研究所引进,与本地土种水牛杂交,后代表现优势较强,母牛挽力大,每小时比本地水牛多耕0.25亩左右,但性情暴躁,耐力不强。
上海水牛系沼泽型,1980年引进冻精与本地母牛人工授精,后代良好,个体大,拉力强,性情温驯。
黄牛:本县黄牛品种为当地土种黄牛,系华南牛类型,役用,日耕地2~3亩左右,体格小,角细长弯曲,四肢坚实,性成熟8~12个月,适繁母牛,年产犊一头,犊牛初生重约20公斤。60年代中期,引进蒙古牛、东北牛、秦川牛等,与黄牛杂交改良。1981年后,随着冷冻颗粒和人工授精推广,又引进黑白花奶牛、西门达尔肉牛,海福特肉牛和夏洛末等优良品种。黄牛冻精,与本地黄牛冷配杂交,试验2000多头,产杂交黄牛1000多头,均获明显杂交优势。
马、驴、骡:县内均有饲养,驴为地方品种,体型紧凑适中,用于推磨拉车,分布于山区,随着机械程度提高,马、驴、骡饲养量逐渐减少。1960年统计,本县有马、骡 224匹,驴7601头,至1985年仅有马、骡122匹,驴2325头。
猪:本县饲养猪均为华北型淮猪,毛色全黑,耳大下垂,适宜放牧。母性好、产仔多,性成熟在三月龄左右,初配3~6月龄,妊娠期114天,年产仔2~2.5窝,每窝产仔平均在11.4头。母猪使用年限最长10年,耐粗饲,抗病力强,肉味鲜。1955年,引进苏联大白猪、巴克夏等猪种。1962年后又引进内江上海白浦东猪、枫泾猪、长白猪及汉普夏、杜洛克等,与本地猪杂交,杂交优势明显,耐粗饲,生长快,瘦肉率提高。但由于盲目引种,造成混杂严重,本县地方猪种濒于绝迹。现饲养属脂肪型和肉脂兼用型,瘦肉率在40%左右,因饲养方法落后,又有放牧习惯,以青粗饲料为主,后期催肥,每头年消耗精饲料200公斤左右,粗饲料约400公斤,肥猪出栏一般需一年半,重约100至150公斤。本县1990年生猪存栏15.638万头,比1989年增加3.5%,生猪出栏12.0315万头,增加8.6%。
羊:县内有绵羊、山羊,绵羊以产毛产皮为主。山羊为本地土种,皮肉兼用型,毛色白、黑、黑白花等,体型小,抗病力强、繁殖快。母羊年产羔2~2.5窝,每窝产仔2.5头。本县曾引进蒙古山羊,中卫山羊等,绵羊品种是寒羊,后又引进蒙古绵羊、新疆细毛羊、苏联美利奴、澳洲考利代、新西兰考利代等品种,现分布于本县各地绵羊大多是杂交后代。
兔:本县兔户不多,养兔多为食用。1955年至1956年,明光、管店等地干部、职工、居民一度养兔成风,品种多为中国长毛兔等。1979年后,引进安哥拉长毛兔、西德长毛兔、日本大耳兔等。
鸡:多为本地肉、蛋兼用型土种黄鸡,抗病,耐粗饲,觅食能力强,适宜放养。母鸡就巢性强,每窝孵蛋30枚左右,21天出雏。公鸡阉后生长快,肉质肥嫩,母鸡年产蛋100~150枚,蛋重45~55克,蛋壳多为褐色、黄白色等,成年鸡2.5公斤左右。因外来品种引进,混杂严重。1950年后,引进澳洲黑、芦花等鸡种;1962年后,又引进九斤黄洛岛红、来克杭、白洛克、新浦东、狼山鸡、罗斯鸡、西赛斯、新波罗等品种,全县年养鸡约150万至300多万只。
鹅鸭:本县多麻鸭,系兼用型。母鸭产蛋120至180枚,蛋重平均70斤,成鸭体重2公斤以上,也有少量北京鸭、绍鸭、高邮鸭、昆山鸭等。本地土种鸭灰、白两种。白鹅全身毛白色,灰鹅毛瓦灰色,按能否孵雏特性,分抱鹅、炕鹅。抱鹅体型大,每年抱二、三窝,每窝抱蛋15至20枚,32天出雏,年产蛋20~30枚,公鹅体重4公斤左右。炕鹅年产蛋30~50枚。本县近年鹅、鸭公司养量渐增,1990年饲养量达 50万只。1990年本县家禽出栏达202.1万只,比1989年增加6.1%。
猫犬:本县历来有饲养猫、犬习惯,本县土种犬品种除短毛、草狗,有少量长毛“狮子狗”。六、七十年代,县食品公司曾饲养狼犬,由于狗是传播“狂犬病”媒介; 1980年以来,县政府多次号召灭狗,因传统习惯,冬季喜吃狗肉,养狗虽有所减少,但未灭绝。
水貂、鸽:水貂为本县新发展的养殖品种,石坝、潘村有两户农民饲养,1986年饲养近200只。县内近年有少数人家喂养鸽子、鹦鹉、杜鹃及蚯蚓、蝎子、蜈蚣、土螯子等药用动物,以增加副业收入。1984后,随着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县城明光等地饲养家鸽、信鸽增多,数量在千只左右。
二、饲料
能量和蛋白质含量高,本县民间常用稻谷、玉米、黄豆、豌豆、大麦、高梁、山芋、豆饼、麦皮、米糠及糖渣、酒糟、酱渣、豆腐渣等作精饲料。常用饲料有酒糟、玉米芯、藤花生秧。本县农家常用青饲料有红花草、苔子、各种野菜及牧草等。多汁饲料有胡萝卜、马铃薯、南瓜等。水生饲料有红萍、青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水膏药、菱角秧、芡实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有畜禽、水产加工副产品及小中浮游生物等。
三、草场资源:
本县山场、丘陵、牧场广阔,1982年配合地区草场资源调查队对本县46个样地,65个地方调查,共有可供放养成片草场21块,计208312.5亩,均为1000亩以上成片草场,如张八岭乡庙山、洪塘、岱山一带连片草场共达4万余亩,占本县草场面积1/5,分水岭以西,小嘉山、中嘉山以东连片草场近10万亩,面积大、草质好,产量高,草场类型分有:丘陵草丛类和蔬林两种,共13个类型,丘陵草地丛类,面积204487.5亩,占草场总面积98%,可利用面积约163590亩,亩平均产鲜草 376公斤,分布于高中丘无林区,草被层有黄背草、白草、野古草、结缕草、鸡眼草等。旱中生中禾草草丛组,有8个草场型,面积189187.5亩,可用面积151350亩,占总面积的90.82%,草层盖度在60~80%,草被层高30~60公分,平均每亩产鲜草418.625公斤,旱中生矮禾草草丛组,有4个草场型,面积15300亩,可利用面积
12240亩,占总面积7.34%草层盖度在70%左右,草被层高一般15~30公分平均亩产鲜草291.625公斤。蔬林类,草场树林郁密度在15~40%,复盖度在20%,有马尾松等,面积3825亩。可用面积3060亩,占总面积1.84%,亩产鲜草约226.5公斤。本县常见21种牧草中,白蒡、结缕黄背等,本科牧草15种,野绿豆、鸡眼草、铁扫帚等豆科牧草3种,野菊、蒿类等3种,全县208312.5亩草场中,有效草场面积166650亩,占草场面积80%,可载畜4810个黄牛单位(每个黄牛单位需草场43.3亩)。为发展牧业,本县已在黄寨牧场飞播优质牧草8000亩,养牛300头,该处牧场三面环水,适宜牧放,发展前景广阔。
四、疫病防治:
解放前,由于本县医疗技术落后,对畜、禽疫病很少防治。建国后,不久,始设农技站,加强对疫情调查,本县各地历来畜禽疫病计80余种、传染病有:炭疽、破伤风、放线菌病、狂犬病、伪狂犬病、口蹄役、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痘、小疫牲口炎、坏死杆菌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猪瘟、猪肝疫、猪丹毒、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连球菌病、流行性感冒、牛恶性卡他盱眙水牛病、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气肿疽、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次氏病、鸭瘟、小鹅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马鼻疽、马腺疫等。
疫病防治工作,1949年统计,本县仅有民间兽医24人,防治力量弱,1951年本县成立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始经常组织兽医人员学习。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医疗技术,至1952年,县建立兽医站。防治工作逐步开展,由于面大兽医人员少,许多地方猪、鸡一旦发生瘟疫,即造成蔓延扩大。至1982年,全县有兽医技术人员197人,其中中专生21人,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技术员4人。开展经常性防疫工作,培训禽畜防疫员及配种员,并采取送出去到安徽农学院,皖北农学院培训,请进来,请农学院老师、省地有关人员在本县培训班传授技术,建立畜牧兽医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培训防疫人员。1980年起,逐渐形成防疫体系,村有防疫员,乡有兽医站,畜牧员,区有农技站,配备2至5名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形成县区、乡、村四级防疫网,1985年,在涧溪三界、潘村等区镇、乡,重点开展狂犬病预防注射,免疫注射狂犬疫苗11980头。普遍推行畜禽防疫承包责任制,1985年,共防疫承包81277户,占总农户85%以上,猪、鸡防疫密度在90%以上,基本控制了猪瘟、鸡新城疫的流行,猪死亡率由1979年12.5%,下降到2.9%,家禽死亡率由1979年20%下降到8.5%。
1951年,本县每隔4至6年流行一次黄牛流行性感冒,至1983年共流行7次,全县兽医人员奋力防治,采用发解表,祛风散寒中草药,配合针炙西药治疗,除因并发病死亡50多头,近两万头病牛治愈。1955年冬,管店乡罗岭,三界乡老三界,家畜发生锥虫病,省、地派员协助诊断,县专门成立锥虫防治队,及时扑灭。1983年,再次发生家禽锥虫病,农业部门组织人员,分级普查,通过间接血凝、动物接种和病源鉴定技术,提高诊断锥虫病的能力,用拜尔205、贝尼尔、中草药和奎宁等药物治疗,取得一定成效。自1953年起开展运输检疫,1963年开展白肉检验和市场检疫,1964年派7人参加地区培训班,当年开始市场检疫和白肉检疫。1985年又派10人至省防检站学习白肉检验技术,同年在全县28个乡(镇)开展牛、猪、羊白肉检验,并在张八岭、三界、管店、明光设立铁路运输检疫点,断绝疫病流通环节,确保人畜健康。
五、兽药及中草药:
本县中草药资源丰富,兽用中草药亦多。据统计,老嘉山、中嘉山、小横山等处有可入药动植物700多种,主要有:南瓜子、酸枣仁、车前子、王不留行、火麻仁、六月雪、天冬、无花果、水菖薄、女贞子、山慈姑、千金藤、五加皮等。
1956年春,县兽医站派员去蚌埠学习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制造,同年秋,开始应用自制疫苗。1978年,县内试用张开龙,郑生巧复制的731禽霍乱疫苗。本县石坝、白沙王、涧溪、三界、管店、明光等地分别办起中药加工厂,制造中成药野马锥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猪胆汁注射液等,并加工封装西药青霉素土霉素等作为兽医用药。
六、科技推广:
本县先后引进种猪、种牛、种马、种羊、种禽等优良品种,对地方畜禽进行杂交改良,1976年后,推行“三化”养猪,获得了肥育猪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耐粗饲、瘦肉率高的经济效益,1979年开始推广牛冷冻精液,使耕牛逐步向役肉兼用和役乳兼用发展,1980年秋,于石坝、三关、白沙王建立人工授精配种站,在三界建立拉牛杂交配种站。1982年,牛冷冻颗粒精液人工授精,在滁县地区农业技术表彰会上获奖。
1960年,省农业厅所属省生物兽医药品制造厂在本县三界建立嘉山畜牧繁殖场,场址在老三界东三里许。1963年,根据改良奋种,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改为“安徽省农业厅三界种牛厂”,成为对秦川牛驯化、繁殖推广生产基地,先后繁殖成活秦川牛1600头,向全省推广合格秦川牛1500头,遍及淮北地区。1984年,改属本县农业局领导。
七、饲料加工
近年推广了混合饲料、配合饲料。1984年本县粮食系统建立年产4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区、乡、村、户亦办起小型饲料加工厂,为本县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985年至1988年,各区、镇、乡积极发展粮油加工业,结合生产供应一批饲料。1989年至1990年,粮食系统饲料加工生产年产量达5000多吨,同时明光凹凸棒粘土厂研制生产一批饲料添加剂,加上明光酒厂每年供应大批酒糟给各地农户,基本解决养殖畜禽所需饲料。
附:嘉山县1949~1990年畜牧业生产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