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进步青年组织与活动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明光青年的爱国热情,秦其谷等几位青年首先自发组织起来,奔赴南京参加请愿示威,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广大爱国青年学生,一股爱国抗日热潮在明光进步青年中不断涌起,民国23年(1934)夏,在外地读书的秦其谷、汪道涵、李正凝、戴皋汝等进步青年又回到明光,相约成立一个读书会,在明光中学校园内举行会议,时为民国23年,故名“二三读书会”。于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汪道涵,经常与进步青年讨论抗日救亡,宣传革命进步思想,读书会搜集《政治经济学教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大纲》等进步书刊,进行阅读,同时开展“新文字”活动,利用拉丁文宣传抗日救国,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在明光居民和青年中广泛传播,民国25年(1936)绥远抗战中,百灵庙战斗取得胜利,共产党员汪道涵在明光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办起《抗战日报》,募捐慰劳抗日将士,组织“青年抗敌后援会”和演出队在街头宣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秋阳》、《战火》等戏剧,大大激发了民众爱国热忱。进步青年们不顾劳苦和特务的干涉阻挠,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张贴标语、油印快报,书写壁报,演出戏剧,散发传单,动员民众起来抗日。
二、青年抗敌协会、青年抗日救国会
1939年5月,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二营在方毅等率领下,挺进嘉山县自来桥等地,开展抗日活动,汪道涵同志率领战地服务团亦随同部队在自来桥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周正谓、金石、刘仲民等同志发动100多名爱国青年在自来桥组织起青抗会、农抗会,发动爱国青年动员起来,参加抗日,不久,县青抗会在县各界抗敌协会总联合会指导下,广泛发动青年,成为爱国青年的群众进步组织,参加青抗的多是自来桥镇青年学生、教师和青年农民,由100多人扩大到近千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是年冬,提出“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武装抗日,保卫家乡”的口号,在广大群众和青年积极分子政治觉悟提高的基础上,12月17日,在汪道涵等同志组织领导下,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支援部队,赶走涧溪顽军秦庆霖部,继而健全青抗会等群众组织。1941年1月,县青年抗敌协会成立,理事长先后为金石、杨锦、沈曾华等同志。1940年元月,在共产党员丁明志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下,古沛、潘村等地青年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在古沛做青年工作的董铨同志也积极组织青年自卫队,古沛上楼张进步青年陈英等带头组织了70多人的青年抗日先锋队,不久参加区、乡民兵和地方武装。在党组织领导下,还举办了青年训练班。训练期间发展了青年积极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在青训班的基础上成立民运工作团,1940年3.4月间,新四军四支队一部分工作同志从路东到古沛、紫阳等地开展工作,与王成文等取得了联系,成立了青抗会。王成文、范迪化在双山、范庄一带积极配合部队开展青年工作和抗日宣传,广泛发动青年支援抗日,由于政治觉悟提高,抗日热情高涨,不少青年参加了新四军五支队教导大队。与此同时,新四军五支队十团部分干部战士开进潘村、蒋庄等地,宣传抗日救国,使广大青年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此时,国民党潘村区长十分害怕,竟责令不准青年到蒋庄。青年们偷偷跑去,主动找到部队,接受抗日教育和活动任务,为部队解决困难。此时汪道涵同志和十团干部战士决定打开华家圩子,向地主华贤恩借粮,青抗会积极配合部队,宣传一切为了抗日,先进行说理斗争,把粮食借到手,借给群众。青抗会还缴了紫阳乡公所联保主任周葛门、吴铁成的械,收缴枪支,武装抗日。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盱凤嘉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为李布培。自1942年11月至1944年10月为盛励。组织青年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底,本县老嘉山涌现八个青年自发组织飞车小队,打劫日军枪支、弹药,运送给抗日部队。由于日伪军封锁,本县东部农村以自来桥、涧溪,县北部以古沛、潘村为根据地,分别为盱嘉和盱凤嘉两个地区,广泛开展武装抗日、减租减息、青年参军运动,先后有580多名青年参军。1945年秋,根据地青年组织改称嘉山县青年联合会,1946年1月至7月,主任为朱世福。青联广泛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
本县于1949年8月1日开始建立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皖北区嘉山县工作委员会,杨如新兼任县团工委书记。并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县团工委组织部长为宋子荣,宣传部长严蔚芹。建团初期,县委派出一批优秀青年党员干部,充实团的队伍,建立县、区团的机构,同年底,全县9个区81个乡,共建立85个团支部,1950年,全县团支部发展到98个,绍晴任团县委书记。195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全县共青团支部共323个,2月,蚌埠团地委决定平湖农庄团委员会划归共青团嘉山县委领导。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本县广大青年干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职工、农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受到教育、培养锻炼,组织生活经常化,学习政治热情高涨,由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向老干部学习,很多团员都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埋头工作、积极参加生产建设,在全县机关学校、工厂、农村、街道和各行业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物和模范团员以及学雷锋小组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共青团组织形成瘫痪,部分中、小学团的组织活动尚继续进行,并发展了一批符合条件青少年参加共青团。1970年,中共中央[70]51号文件决定恢复各级团组织,本县着手进行团的恢复和整顿工作,1971年12月 26日召开了县第六届团代会,成立新的团委。1978年,白米山农场和潘村湖农场团委均划归本县团委统一领导,全县共有基层团委48个,团支部630个。1979年,全县团支部638个,1982年增至667个。1985年来,团的工作为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团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共有基层团委、总支、支部近1000个。
团的主要活动:1949年8月建团后,团组织首先协助党发动广大青年群众,投入反匪反霸斗争。动员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农会、妇联和民兵组织。1950年本县沿淮地区受灾,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积极投入生产救灾和开展副业生产。受灾重的潘村区发动百余名团员,数千名青年参加砍草、编席等副业生产,战胜了因灾造成的困难,同时积极参加冬学学习,太平、大马头等地办的冬学民校很红火。1950年11月土改运动开始,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土改反封建斗争,积极参加农会、民兵斗争,摧垮封建势力,斗倒恶霸地主,提高政治、阶级觉悟。参加丈量分配土地、分配依法没收的地主五大财产。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10月 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11月,全县各地掀起抗美援朝运动,广大青年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积极献款购买飞机、大炮,保家卫国。全县团员青年共捐款14530000元(旧币)。同时学校、农村、工厂中一批青年积极投入参军运动,全县共有394名团员,1126名青年报名参军。1951年,全县广大团员、青年继续积极参加增产节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土改后全县各级团委发动团员青年积极投入生产和互助合作,1952年全县农村建立了互助组358个,有256名团员担任了互助组长,1954年至1956年,全县农村有4859名团员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治理水患,这一项改造山河的艰巨任务,在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后,全县团员青年响应号召,纷纷参加治淮,全县自1951年秋至1955年,先后有三批治淮大军,本县农村青年都积极地参加应征治淮。首次治理君家沟,第二次治漴潼河,第三次开挖泊岗引河工程中,本县有一大批团员、青年被评为治淮模范,受到淮委、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或专区及县、区奖励。1952年8月宣传贯彻《婚姻法》中,本县团组织积极响应,大批青年男女从封建婚姻制度中解脱出来。1952年至1953年,全县自由结婚的青年达980多人,寡妇改嫁202人,尼姑还俗5人,童养媳回至父母身边424人,从原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666人。 1955年至1957年,全县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学习科学文化,先后在373所民校中学习。一批男、女青年脱盲,能看报、写信记工分。1958年至1959年,兴建分水岭水库,团在各区、乡民工中组织了454个青年突击队,完成土石方5000余方。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1年,本县农村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团员青年为主体,成立了959个开荒队,共开荒26900余亩,种植粮食、蔬菜。1966年至 1976年10年“文革”中,团的活动基本停止,本县青年,尤其是学生深受左倾路线影响,不能正常学习课程,荒废学业,到处“串联”“造反”,受到“文革”极左思潮毒害。1979年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全县团员和青年中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各行业青年中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涧溪乡孙岗代销店几名女青年以店为家,热心为农民服务,被命名为省新长征突击手和先进集体。王奎松等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
1981年后,全县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各级团委组织团员、青年成立399个助耕小组,为烈军属、五包户义务劳动,组织青年参加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学习文化、科技知识。1985年来,团县委及区、镇、乡团组织遵照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组织、发动团员、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投入科技兴农和学雷锋活动,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促进了健康、向上优良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对少数青年中产生的贪图享受,不愿从事艰苦劳动等不良倾向,团组织注意改进和加强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教育,收到了一定效果。
附:嘉山县建国后历届团员代表大会简况表

四、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的御用青年组织。民国34年 (1945)秋,日本投降后,三青团嘉山县分团部在明光设立筹备处,朱明伦任分团部书记。民国35年(1946)夏,正式成立分团部,由陶镛任分团部书记,团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及部分小学教员,其下属组织主要是区、镇和省立嘉山中学及嘉山县中成立区队和分队。民国36年(1947)分团部书记改由陶铮担任。其下属组织除学生外,还发展了一些中小学教员和少数社会知识青年。民国37年(1948)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县分团部仍属省支团领导,其下属组织并未合并,规定25岁以上的可成为党员,25岁以下的仍为团员。1949年元月21日,嘉山解放,嘉山县的三青团组织解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