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党组织建立与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伸出侵略魔爪,国内军阀混战,嘉山地处盱、滁、定、来四县边界,连年迭遭兵燹,土匪遍地,民不聊生。民国21年(1932),本县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在上海、南京等地读书、求学的同时,积极寻找救国救民道路。时明光青年汪导淮(道涵)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受到马列主义进步思想影响,接近中国共产党组织,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于民国22年(1933)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旧县镇(今嘉山县女山湖镇)青年何于庆于安徽省立凤阳第五师范学校读书,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后,何于庆遂回至家乡旧县镇,与进步青年胡坦一起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于1938年、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汪道涵亦于1936、1937年暑假中回到明光,联系与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并组织“二·三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街头演出抗日戏剧。“七、七”抗战爆发后,面临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汪道涵于1937年9月间,以共产党员身份在明光北大街进步青年秦其谷家中秘密召开了会议,由汪道涵主持,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成立中共党的临时支部,秦其谷、李正恩、戴皋汝等参加,决心拥护党的主张。会后,派人至南京傅后岗一带寻找中共党组织。由于时局变化,未联系上。之后,汪道涵和其父汪雨湘一起带领全家及秦其谷、李正恩、戴皋汝等28人,于农历中秋节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历经艰难,始到达西安;经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后,又转赴延安。汪道涵在延安参加陕北公学学习后,于1939年经党组织派遣回皖。
1939年5月10日,中共苏皖省委派皖东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方毅,率朱绍清指挥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二营挺进纵队和汪道涵领导的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挺进津浦铁路以东,在嘉山、来安、盱眙、天长等地进行战略侦察,发动群众抗日,开展统战工作。7月,中共津浦路东工委成立。路东工委和新四军第五支队积极开辟路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39年11月,中共盱(眙)嘉(山)工委成立,陈东明任书记。1940年3月中旬,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任县长。4月初,中共嘉山县委成立,江平秋任书记,同时组建了嘉山县地方武装和各界抗敌总联合会。全县辖4个区委。1943年2月,中共淮南区党委决定将盱眙、嘉山两县合并为盱嘉县,遂成立中共盱嘉县委、盱嘉办事处、盱嘉支队。同年8月,朱云谦任盱嘉县委书记、盱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在县委领导下,老区得到了巩固,并开辟扩大了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发展,是从本县自来桥镇、旧县镇等地开始。1939年6月,经战地服务团团长、共产党员汪道涵在自来桥镇发展金石(金万祥)、刘仲民 (刘长昱)、周正渭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党支部,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抗日游击战。随着抗日活动深入,新四军五支队十团参谋、共产党员庄宏钧于1939年 10月在旧县镇发展胡坦、周健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旧县党支部,庄宏钧担任支部书记。至1939年11月,中共盱(眙)嘉(山)工委成立,下辖自来桥、张浦郢、白沙王、小横山、旧县等党支部。为适应抗日活动新形势,经中共苏皖边区党委决定改五灵凤县委为盱凤嘉工委,并派共产党员丁明志、马文训、刘沛霖、朱允弼、周志凯等分别在嘉山县古沛、五河县井头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党的组织。1939年冬,在省立第五临时中学(设于泗县管镇)读书的古沛、潘村等地进步学生王成文、董铨等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以王成文为支部书记的党支部,开展抗日活动。1940年元月,部分共产党员从泗县管镇返盱凤嘉,在中共盱凤嘉工委领导下,积极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武装等工作,先后发展一批党员。嘉山县党的组织的发展壮大,大大推动了嘉山广大农村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烽火遍及淮南路东和嘉山各地。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拿起武器,在淮河两岸和平原、山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自来桥、涧溪、白沙王、鲁山、小横山、古沛、潘村、柳巷、紫阳等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8月,蒋介石背信弃义,国民党军队向淮南路东、路西等根据地大举进攻。至9月,中共盱风嘉县委和中共嘉山县委分别率领一大批干部北撤,之后盱凤嘉县委并入泗南县委。至1947年1月,经党组织决定建立中共盱来嘉工委,胡坦任书记,率领一批干部,组成武工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回到盱来嘉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恢复与重建了地方组织与基层政权。1947年6月,中共盱凤嘉工委复于洪泽湖重建,方忠国任工委书记,工委委员贺庆、吕德华;隶属盱嘉县委。同年9月,盱凤嘉县恢复,领导三个游击区,沙流辉、陈超任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张百锷、陈超、方忠国、陈容涛,他们在盱凤嘉地区及淮河岸边坚持活动,打击反动地方武装,保护基层干部和政权,保护人民,为迎接全国解放积极开展政治、武装斗争。
二、历届县委
中共盱(眙)嘉(山)县工委(1939.11~1940.4)
1939年11月,中共盱(眙)嘉(山)县工委成立。它是党的地下组织,主要任务是发展党员。盱嘉工委属中共皖东津浦路东工委,下辖自来桥、白云寺、白沙王、小横山、旧县等党支部。工委驻地白沙王(当时盱嘉工委是和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十团团部在一起活动,他们都驻在白沙王一带)。书记陈东明。
中共嘉山县委员会(1940.4~1940.9)
1940年4月初,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领导的盱嘉县工委和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领导的盱凤嘉边区工委撤销,成立中共嘉山县委,属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县委下辖4个区委。驻地朱刘集(今盱眙县龙山乡),书记江平秋。
中共嘉山县工作委员会(1940.9~1940.12)
1940年8~9月间,日伪军大扫荡后,嘉山县抗日民主政权管辖的面积缩小,因而嘉山县委改为嘉山县工委,属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下辖区委和区工委各1个、4个乡总支。驻地朱刘集(今属盱眙县龙山乡),书记江平秋。
中共嘉山县委员会(1940.12~1943.2)
1940年12月,中共嘉山县工委改称中共嘉山县委,属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 (1941年5月属皖东津浦路东区党委),县委下辖自来桥区委和乌石山、鲁山,涧溪、仇集,河梢桥等乡党总支。1942年春,区的建制恢复,县委直辖自来桥、涧溪和今属盱眙县的仇集、河梢桥共4个区委。1943年2月县委撤消。驻地朱刘集(今属盱眙县),书记先后有马义宏、汪道涵、罗金江。
中共盱(眙)嘉(山)县委员会(1943.2~1944.9)
1943年2月,为了实行“精兵简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淮南区党委决定:盱眙、嘉山两县合并成立盱嘉县,原两县县委同时撤销,成立中共盱嘉县委。县委属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路东地委,下辖老子山、坝头桥、穆店、旧铺、临城、西高庙、古城、仇河、涧溪、自来桥10个区委,县委于1944年9月撤销。驻地龙王庙(今盱眙县桂五乡),书记先后有岳明、朱云谦。
中共嘉山县委员会(1944.9~1946.9)
1944年9月,淮南区党委决定盱嘉两县分治,并决定以淮南津浦路东区党委和新四军二师所辖铁路工委与铁路便衣大队活动地区(北起明光,南至乌衣,铁路东西两侧各15公里)为基础,重建嘉山县。新的嘉山县委属淮南区党委路东地委,下辖自来桥、横山、涧溪、津石、桑戴以及今属滁州市的独山,6个区委。驻地自来桥镇,后迁涧溪。书记汪少川、许午阳、徐速之、李锐。1946年9月,县委撤至江苏省高邮县时,按上级党组织指示撤消。
中共盱(眙)凤(阳)嘉(山)边区工作委员会(1939.11~1940.4)
1939年7月,中共五(河)灵(璧)凤(阳)县委成立,县委书记丁明志、地下党员朱允弼、马文训先后来古沛、井头一带活动。在由国民党收编的红枪会武装—淮河两岸民军司令部里秘密发展党员,开展抗日宣传工作。8月,地下党员周志凯、程长椿等人来盱凤嘉地区活动。11月,中共五灵凤县委改称中共盱凤嘉边区工作委员会,属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工委下辖井头乡(今属五河县)支部。1940年4月,盱凤嘉边区工委并入中共嘉山县委,驻地古沛,书记丁明志。
中共盱凤嘉县工作委员会(1940.9~1941.5)
1940年8~9月间,日伪军进犯皖东抗日根据地,侵占嘉山县第二区(津里),切断了第三区(古沛)、第四区(潘村)与嘉山县党政领导机关的联系。因此,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决定成立盱凤嘉县工委,工委下辖1个区委和8个直辖乡(其中井头、团山、枣巷、小溪、大圣寺5个乡现属五河县)党支部。1941年5月县工委撤消。县委驻地古沛乡附近南庄,书记刘起源。
中共盱凤嘉县委员会(1941.5~1945.8)
1941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委员会决定成立盱凤嘉县委,隶属中共皖东北区委,8月隶属中区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县委下辖1个区委,9个直辖乡党支部(其中井头、团山、枣巷、小溪、大圣寺5个乡现属五河县)。1942年9月后,县委下辖8个区工委(其中井头、枣巷2个区今属五河县、凤阳县),县委驻地先后在南庄、清水圹、殷桥、瓦屋赵等地,书记姚子健、辛程、杨毅、陈一民等。
中共盱凤嘉县委员会(1945.8~1946.10)
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盱凤嘉县,9月下旬,县党政军领导机关撤往淮北,并入泗南县,10月撤往山东,县委先属淮北区党委,后属华中七地委,下辖6个区委(其中井头、枣巷区委现分别属五河县、凤阳县),北撤前驻地古沛乡卞庄。书记陈一民。北撤后,按上级党组织指示,县委撤消。
中共盱凤嘉县委员会(1947.9~1948.6)
1947年9月,李世农、杨效椿领导的淮南支队收复盱凤嘉,成立了盱风嘉县委、县政府。同年底,恢复3个区(其中井头现属五河县)县委隶属淮南工委,1948年2月,隶属淮南区党委,6月撤消。县委驻地陶桥、孙庄、二郎庙一带,书记沙流辉。
中共盱凤嘉县工作委员会(1948.6~1949.5)
1948年6月,中共江淮区党委成立,中共盱凤嘉县委撤消,成立盱凤嘉县工委及办事处。县工委先由泗南县委代管。9月属江淮二地委,下辖5个区委,其中井头区现属五河县。1949年1月,盱凤嘉县全境解放,5月,盱凤嘉县撤消,所属区域分别划入五河县、嘉山县。盱凤嘉县工委驻地泊岗,书记先后有陈超、姚文玲。
中共盱来嘉工委(1947.1~1947.12)
中共盱来嘉工委领导武工队活动于盱胎、来安、嘉山交界地区和农村,坚持武装斗争,工委书记胡坦。
中共盱嘉县委(1948.1~1948.7)
县委活动地区为盱眙、嘉山及毗邻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县委书记胡坦。
中共盱嘉来六县委(1948.7~1948.11)
县委活动地区为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其中盱眙、六合今属江苏省)四县,坚持武装斗争,县委书记胡坦,副书记沙流辉。
中共嘉山县工委(1948.12~1949.3)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嘉山县境于1949年1月解放。中共嘉山县工委成立,隶属中共江淮区党委一地委。工委书记朱子渔。
中共明光市委员会(1949.1~1949.4)
1949年1月21日,明光解放,设明光市,辖2个乡,5个镇党支部。市委书记沈档仁,驻地明光。1949年4月27日撤消明光市,改设明光区,区委驻地明光。
中共嘉山县委员会(1949.3~1990.12)
1949年3月,县委隶属中共江淮区党委一地委;4月,隶属中共皖北区党委一地委;6月隶属皖北区党委滁县地委;1956年1月隶属中共安徽省蚌埠地委;1960年月,蚌埠地委撤消,县委隶属中共安徽省滁县地委。县委驻地明光。县委书记先后有林云峡、江诚、朱建民、戴恺、绍晴、陈欣南、绍晴、姬克东、李大涓、肖华、贾长志、谢学诚、王昌太、陈兆钧。(1992年薛贤早任县委书记)
三、中共嘉山县历届党代表会议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于1956年5月7日至14日在明光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204人,女代表10人,列席代表66人,党员代表3457人。县委副书记张洪宇致开幕词,县委书记戴恺代表县委作“关于几年来党的工作基本总结”报告,副书记叶志藩致闭幕词,中共蚌埠地委委员方忠国同志出席大会,并作指示。大会中心议题: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及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检查嘉山县几年来党的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制定本县1956年至1957年农业发展规划,党的组织工作规划及其它工作规划。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3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和由8名监察委员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监察委员会,选举产生5名出席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李学明作提案审查报告。会议处理提案227项。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于1958年3月13日至14日在明光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237人,女代表20人,列席代表179人,代表党员3913人。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2月26日至3月12日为预备会议,在此期间,会议认真讨论和修改前届县委关于1957年工作总结和1958年工作意见,参观学习了三界交通农业社和古沛农业社,会议中开展了反右派斗争。会议以整风精神,开展“大呜、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号召代表向县委和领导机关提出批评和建议,由于存在“左”的指导思想,使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3月13日至14日,县委第一书记绍晴致开幕词,书记处书记叶志藩、戴大德分别作关于1957年党的工作总结和1958年工作意见及春季农村生产的报告。错误地作出“关于开除右派分子张洪宇、韩拙夫党籍的决定”(1962年已甄别平反,均恢复党籍和职务),选举产生了由25名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和2名出席省党代会代表。选举产生由9人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县委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以及监察委员会书记、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于1960年2月27日至29日在明光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310人,女代表39人,列席代表37人,代表党员4440人。
会议由县委第一书记绍晴致开幕词,书记处书记戴大德代表上届县委总结本县在“大办人民公社”、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书记处书记、县长武明作关于1960年至1968年“跃进”规划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25名委员,组成新的一届中共嘉山县委员会,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6名,候补代表1名,并由县委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了由9人组成的县委常委会、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和7人组成的县委监察会及书记、副书记。
会议审议和处理了代表提案96条953件。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5月23日至26日在明光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60人,女代表100人,代表党员6159人。会议由王庆湖致开幕词,会议听取了中共嘉山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李大涓作的工作报告,肖华致闭幕词,滁县地区党的核心小组负责同志出席大会。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3名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第四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60名出席滁县地区首次党代表,并选举产生了9人组成的县委常务委员会,以及书记、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1年3月24日至27日在明光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336人,其中女代表50人,候补代表30人,其中女代表5人。代表党员12530人。会议由县委副书记王波致开幕词,县委书记谢学诚代表县委作工作报告,县纪委书记黄汉才作纪律检查工作报告,谢学诚致闭幕词,中共滁县地委常委组织部长贾成泉到会讲话。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2名委员,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第五届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7名代表,并由五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了县委书记、副书记和由9人组成的县委常务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9月16日至9月21日在明光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327人,其中女代表55人,少数民族代表2人;列席代表41人。代表党员12945人。会议由县委书记王昌太作《在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武洪顺作《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六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的报告》,县委副书记徐方作《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报告》,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邵长洪作《关于纪律检查工作报告》。大会最后一致通过了关于县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纪检工作报告的决议,并选举产生了中共嘉山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33人,候补委员4人。并由六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了县委书记、副书记和由9人组成的县委常务委员会。书记、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9月24日至28日在县城明光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39人,代表党员14785人。县委副书记陈兆钧致开幕词,县委书记王昌太作《在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徐方作《关于党代会筹备工作情况报告》和《关于选举工作的报告》,县纪委书记邵长洪作《关于代表资格审查报告》和《纪律检查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七届县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4人和县纪委委员13人。七届县委选举产生由10人组成的县委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嘉山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5月18日至20日在县城明光召开,出席代表233名,特邀代表23名,列席代表65名,大会开幕由县委副书记郑少三主持,县委书记陈兆钧作《关于中共嘉山县七届县委工作报告》,县纪委书记凌以钧作《关于县纪委工作报告》,大会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后,一致通过两个报告,并作出相应决议,大会经过选举,选出由29名县委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嘉山县第八届委员会,八届一次全委会经过选举,陈兆钧、郑少三、胡润翔、苏存智、薛贤早、单锡峰、张守国、王留余、杨玉璋、宋在华当选为县委常委,陈兆钧当选为县委书记,郑少三、胡润翔、苏存智、薛贤早当选为县委副书记。中共滁县地委副书记李志坚代表地委在会上致词。县委副书记郑少三致闭幕词。大会是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形势下召开的,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全县人民面临的新任务。大会正式开始前,召开了预备会议,薛贤早作了《关于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张守国作了《关于代表资格审查的报告》。
四、中共嘉山县委历届领导人更迭表




五、县委组织机构
1939年11月,中央盱(眙)嘉(山)县工委成立,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1940年4月,工委撤消,成立中共嘉山县委,内设军事部、保卫部、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委秘书、县委机关报《嘉山报》社。1940年12月至1943年2月,县委机构内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保卫部及县委机关报。1943年2月至1944年9月,县委内设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及县委秘书。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县委内设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及县委秘书。1945年8月至1946年9月,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及县委秘书。1949年1月至9月,中央嘉山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社会部。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县委内设秘书室、城工部、(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会统战部、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0年4月设立1956年5月改为中共嘉山县监察委员会)、农村工作部、审干办公室、党员训练班(1958年3月改称县委党校)、财贸部(1964年7月改称财贸政治部)、工业交通部(1956年6月设立,1962年11月撤消)、文化教育部(1956年10月设立、1957年11月并入宣传部)、政法部(1956年7月设立,11月撤消)、县直机关党委(1957年4月由县直机关党总支改称)、县委机关部《嘉山报》社。(1969年4月,中共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至1971年5月恢复中共嘉山县委)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县委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县委监察委员会。党校、县直机关党委。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机构瘫痪,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一元化领导,县委办公室改设为县革委会办事组,撤消组织部、宣传部及统战部,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1976年5月,党政机构分设,撤消县革委会办事组和政治工作组,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1979年12月恢复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1年7月设立政法领导小组,后改为政法委员会。1976年10月至1990年,县委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县直机关党委、档案小组(1980年5月改称档案局,1986年3月划归县政府序列)、信访办公室(信访小组1981年4月改称信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1981年7月设立政法领导小组,后改政法委员会)、农村政策研究室、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79年12月恢复)、党史办公室、老干部局。
六、县委工作
剿匪反霸
本县于1949年元月解放后,潘村沿淮一带,历史上十年九灾,沿淮水患不断,人民过着苦难生活,还有匪首钱二孟子横行霸道,抢劫杀人。县内小洪山、大横山、老嘉山群山连绵,隐匿有匪首赵华山、曹向江,长期残害人民,在山区、水上边缘地方抢劫。1949年冬,在中共嘉山县委领导下,以军事围剿为主,开展清剿土匪,先后镇压了危害最大的匪首,稳定了社会秩序,全县开展了反匪反霸斗争。在地委、专署统一领导和军分区支援,邻县配合下,对一些罪大恶极,危害人民的恶霸分子、土匪特务,依法办罪,基本肃清了土匪恶霸,为进行土地改革打下基础。
土地改革
自1950年冬至1951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县农村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组织起农会,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按照政策,全县共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土地479254亩,29183户农民分得了土地以及房屋、大牲畜、粮食、农具等五大财产,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身得到了解放。
贯彻婚姻法
本县妇女,尤其广大农村妇女,长期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过着悲惨生活,妇女因婚姻不能自主而遭虐待、自杀、被杀事件,时有发生。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结合各项运动,本县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婚姻法》,1953年3月,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团县委、宣传部、妇联、法院、民政科等部门成立专门办公室,在全县7个区103个乡又一次大张旗鼓地进行婚姻法宣传活动,提倡尊婆爱媳、团结生产,建立民主和睦新家庭。活动中,揭发出许多妇女受苦典型事件,管店乡妇女把兰英,17岁结婚后,整日拾草干活,未吃过饱饭,而开粮行、生活富裕的公婆、丈夫吃的很好,因常遭辱骂毒打,忍无可忍,丢下孩子,悬梁自尽。经过贯彻《婚姻法》,启发提高了妇女觉悟和广大人民政治认识,妇女婚姻自主受到法律保护。仅涧溪区8个乡就有20个受压迫妇女依法办了离婚,18个童养媳回至娘家,33个童养媳解除了婚约,并有12个寡妇改嫁,建立了新家庭。
领导开展肃反运动
1955年秋,按照中央、省、地部署,在县委领导下,在全县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发动了肃请反革命分子运动,至1959年9月,前后历时四年。先后清查出一批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如清查出的反革命分子张光辉,1942年至1943年,他曾在苏北某地担任伪军大队长,曾杀害革命干部、群众多人,通过清查,逮捕法办。本县砂石厂清查出李丙山,此人从山东省平邑县潜逃至此当工人,他于1946年至1947年曾杀害干部多人。县医院清查出一名曾任国民党国防部直属“反共救国松沪总队”上校军医处长,被派遣潜伏待机活动,县邮电局清查出一名担任反动“华东义勇军纵队”第5大队15支队5中队队长的反革命分子。
在地委统一部署下,县委组织了政法工作组,县公安、政法、检察、司法等部门干部参加,与区、乡、村干部一起,深入发动群众,在明光、管店、三界、张八岭、平湖、石坝、涧溪、自来桥、柳巷等地,开展调查,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对外地流窜隐藏的反革命分子进行了搜捕,隐藏于县内山区的旧县镇(今嘉山县女山湖镇)反革命分子刘配芝即于此次被搜捕归案。通过肃反,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县委自1949年起,在县直机关和全县农村即着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县直机关建立党支部13个,在农村建立党支部59个,认真选配干部,农村党支部书记(乡指导员)绝大多数能切实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随着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的发展,1950年,农村建立党支部73个,工交系统建立党支部1个。在农村着重加强党的政策教育,组织区、乡党员学习《土地改革法》和重要政策、法令,自1950年至1951年,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如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生产救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对党员深入进行政治教育,政策教育、保证胜利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在城镇工作中教育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紧密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组织建设和联系,做好基层工作。
自1952年至1956年,围绕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加强农村、工厂党员教育,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涂太平、宋养渭、桑桂家(女)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全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合作化运动顺利进行,工业生产由小到大,逐步新办起一批工厂,县、区、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都抓得很紧,定期给党员上党课,并通过县委党训班(党校)和农业合作化干校(农干校)培训党员干部和党员,1956年全县党的基层组织有党总支30个,党支部192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52个)。1957年至1959年,由于工作中出现“左”的错误,党员思想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受到一定影响,通过1961年至1963年的三年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与发展,本县较大的生产队,以队建立起党小组或党支部,1963年全县农村党支部263个,机关党支部64个,工交系统党支部17个,财贸系统党支部15个,文卫系统党支部10个,县委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政治觉悟,健全了党的各项组织、制度。1966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各级组织和基层建设受到“左”的错误干扰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农村和工厂中的广大党员仍坚持搞好生产和工作,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逐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县、区、乡党委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全县有区、乡党委(包括其它单位)46个,党组8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715个,经过揭批“四人帮”和拨乱反正,加强理论和政治学习,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大大提高和加强。自 1980年至1988年,县委通过选配区、乡、镇党委干部,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青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和加强区、镇、乡、村党委、支部书记配备,坚持三会一课和开展两优一先,健全党组织生活,定期上党课,每年评选优秀党小组,党支部和先进党员,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全县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战线以及抗洪救灾中,先后涌现出优秀党员3000多人(次)。
自1988年至1990年,切实抓好党员政治思想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党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先后多次组织党员和干部听取本县英模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本县龙岗小学校长邵承林,老有所为离休老干部李荣昌、脚踏地努力做好医务工作的先进工作者桥头区卫生院院长马凤岐和省先进工作者公安干部蓝恩廉的模范事迹报告,全县各级干部认真学习焦裕裕、雷锋的活动不断深入,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地把本县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机关和区、镇、乡党的基层组织也得到不断地加强。
本县各部门和区、镇、乡、村普遍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学习室,并开展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述职、群众测评党员领导干部等项工作,坚持干部在职理论学习和短期脱产学习制度,加强了全县各级党的组织建设。县直机关党委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先后吸收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职工、干部入党。至1990年,县直机关党委已建立基层党委3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239个,共有党员3550人,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评选先进党支部100多个,优秀党员1000余人(次)。
县委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地贯彻党中央指示和中纪委指示,加强党风建设和党风党纪教育,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先后对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建私房和贪污受贿、挥霍浪费国家和集体资财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行重点调查和严肃处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按照党中央要求,带头身体力行,加强廉政建设,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改革开放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振兴嘉山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强化领导,措施得力,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党风党纪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县委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中先进人物事迹大量涌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振兴中华、建设嘉山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大大发扬。1990年11月在严寒的冬季,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部署,全县10万民工,万名共产党员朝气勃勃齐集池河工地,投入池河治理工程,共投资1500万元,参战机动车辆5000多台,板车 4000多辆,在短短40多天中,完成了嘉山人民几十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和理想,共计完成土石方160多万立方,切掉八个滩,取直九道湾,开通6.2公里长的主河道,新挖一条4公里长的护城河,新修河堤总长20多公里。实为本县广大人民群众、共产党员的壮举,也是为振兴中华、建设嘉山,做出的突出贡献和辉煌业绩。
加强党员教育
建国初,县委成立党训班,负责党员训练工作,县委还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进行整支(部)、整干(部)、评功检过教育,选择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进行整顿教育。党员按政策观念、政治立场、家庭观念,有无和平麻痹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组织整顿,纯洁了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纠正了党员在革命胜利后的松劲情绪,提高了党员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训练对象主要是全县各区、乡党员干部,各区、乡对农村党员的教育主要采取由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上党课,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任务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农村阶级政策和互助合作教育、党员的八条标准基础知识教育。 1949年至1956年,县委党训班共办35期,训练党员12630人次,占全县党员的 48%。对完成土改,推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任务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保证作用。1953年后,县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对全县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进行训练,学习党中央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并结合进行整党,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全县得以顺利贯彻,也为保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完成与超额完成本县工农业生产建设计划,奠定了基础。
1958年,县委决定将党训班改为党校,1958年至1966年本县共办党员训练班23期,受训党员3134人次,县、乡两级党校培训的党员达上万人次。对党员侧重进行党的路线教育和改变耕作制度,革新生产工具等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1959年,县委党校为提高全县党员和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组织学习。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参加学习党员9094人次。1962年后,对党员教育逐渐恢复正常,在党员中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培养共产主义思想,涌现出一大批好党员。1964年,县委党校对党员进行阶级教育和反对资本主义倾向,反对铺张浪费,反腐化堕落,反投机倒把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以及进行党员必须紧密联系群众的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了党员政治责任感,密切了党群关系。
1966年至1976年,党员教育完全围绕“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等运动进行,主要内容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党校改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后,培训对象多为社队干部。由于“文革”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煽起的极左思潮,一批党员受到迫害。从1970年至1976年七年间,全县共开办学习班30多期,学习人数 9180人次,由于学习内容都属于“四人帮”的“左”的一套东西,造成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极度混乱。1978年县委决定恢复党校,至1984年,共举办党员训练班29期,4304人次,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党员中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文章和讲话,达到拨乱反正,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加速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以此指导自己行动和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做好各项工作。1982年后,重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和《陈云文选》及党的十二大文件,学习经济管理知识,通过学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克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端正了思想、组织、政治路线,自觉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路线。1983年至1985年来,县委除围绕中心工作采取轮训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并通过区、乡基层党组织,采取三会一课(支委会,支部会、小组会和上党课)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各级党组织开展“两先一优” (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员)评选活动。1983年,全县共评出先进党支部 85个,占党支部总数的10.8%,先进党小组194个,占党小组总数的8%,优秀党员1306人,占党员总数的10.1%,受到县委组织部表彰的先进支部14个,先进党小组24个,优秀党员85人。1985年至1989年,在县委及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一安排下,县委党校又举办党员干部学习班30余期,组织学习《邓小平同志文选》和有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党的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文件,进一步提高了理论和政治思想水平,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一系列理论、实际重大问题。1990年,县委对全县党员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县委党校举办科、局以上和区、乡党员干部及厂矿企业党员干部培训班10期,县直、区、镇、乡党委坚持执行党课制度,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精神实质,大大提高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自1979年以来,全县各乡(公社)、镇党委,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每年冬季举办一次为期5至10天的党员冬训班,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已形成制度,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农业科技等。
附表:县委党校历年培训党员情况表

附表 嘉山县1949~1987年基层党组织发展情况统计表

纪检工作
建国以来,在县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党中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省、地委、纪委的部署,中共嘉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积极开展党的纪检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党的纪检组织,中共嘉山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始建于1950年4月,1956年5月改为中共嘉山县监察委员会,1979年恢复为中共嘉山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 9月改称中共嘉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纪委(监委)从,1950年至1989年共12届,其中7届由县委全委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六届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自六届起均组成县纪委常委会,设正、副书记及常委,负责主持县纪委日常工作。
按照党章规定,决定取消或同意对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诉及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在中共嘉山县委领导下,加强对党员纪律教育,检查党员和党员干部执行纪律情况,同各类违反党的纪律行为作斗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纪检工作在维护党规党法,协助党委整顿党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经常对党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方面,均不断加强,遵照中央纪委和陈云同志“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指示,随着改革开放,把端正党风列为纪检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从1950年至1985年,县纪委共受理案件4000多件,处理违纪党员1633人,其中劝告28人,警告298人,严重警告250人,撤销职务183人,留党察看426人,开除党籍448人。1986年至1990年,县纪委共处理案件600余件,处理违纪党员近200人,进一步严肃党风党纪,加强了党风建设。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县纪检工作受到“左”的影响,对党员处理有扩大化倾向,在反右派斗争中,全县有1606名党员干部受到批判。50多名党员被开除党籍,受警告处分23名,严重警告8名,撤销党内职务8名,留党察看7名,使一批党员和党员干部受到损害,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不应有损失,本县原县委融书记张洪宇,副县长、县委委员韩拙夫、财办副主任杨干(党员)在1957年整风和反右派斗争中,被定为“张、韩、杨”反党集团,受到批判、斗争、开除党籍处分,并被下放劳动,一批党员和干部亦受到株连,共产党员、明东乡乡长张明和因在县四级干部会上鸣放提了意见,被定为右派分子,受到批判、斗争、开除党籍后下放至燕子湾水库劳动,后因不慎淹死,1959年反右倾,受批判干部、党员多达3108名,其中党员 533名,定案处理党员172名,受警告处分25名,严重警告45名,撤销党内职务31名,留党察看35名,开除党籍36名。1960年在反贪污、反浪费、反霸权主义运动中,本县受批判的党员和干部又多达1197名,其中党员209名,定案处理党员95名,警告20名,严重警告30名,撤销党内职务2名,留党察看26名,开除党籍16名。1961年整风整社中,受批判党员和干部1532名,其中党员421名,定案处理党员236名,警告54名,严重警告58名,撤销党内职务40名,留党察看70名,开除党籍14名。1962年,县纪委根据党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在省、地、县委领导下,对历次运动中本县被错划为右派和受到错误处理的党员和干部,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平反工作,共平反党员和干部125831名,占被错误批判和处理的党员、干部总数的98.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1969年“文革”中,被错误批判和处理的党员、干部711名,以及1975年开展“抓走资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党员和干部1211人,予以平反纠正。县纪委恢复正常工作后,于1980年,专门组织力量进行复查平反,基本上解决了本县自建国后数十年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平反了各种冤假错案,恢复了党内正常民主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贯彻,大批党员、干部在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工作,做出了各种贡献。亦有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由于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抵制不够,产生“一切向钱看”,有的贪污、受贿,有的以权谋私,乱建私房,捞取不义之财,有的挥霍国家、集体资财,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严重损失,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宝贵品德,触犯党纪国法,受到党纪国法惩处。自1984至1990年,县纪检工作以抓党风党纪教育为中心,认真查处党员和党员干部违反国法案件先后查处 140余件,教育了党员,加强了党风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防止“和平演变”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自觉性。
统一战线工作
民国28年(1939)春,共产党员汪道涵任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随新四军四支队方毅等同志到淮南路东盱眙、嘉山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并任新四军四支队办事处处长,进行统战工作,他带领其他同志先后同国民党盱眙县长秦庆霖缩小戒严圈,允许新四军到秦的防区部分地段活动,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汪道涵和陈钧、赵启民等又至津里殷庄(今苏巷区)争取了当地一支地主武装,组织起第二支抗日游击队。尔后,汪道涵以抗日救国大局,动员国民党嘉山县长周少藩,和共产党一道共同抗日,并在周少藩大队秘密发展党员,促其联合抗日为嘉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其后周少藩继续坚持其顽固立场,不积极抗日,率队撤逃去全椒古河一带,成为徒具虚名的流亡政府。
民国29年(1940)春,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进一步巩固发展。县委和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和开明士绅,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积极开展对工商业者的统战工作,民国30年 (1941)成立了县参议会,周朝珠等工商业者为参议员。此外,还组织商业界人士成立抗敌协会商会,团结他们共同抗日。争取和改进了桑国权、汪乃迁等地方武装,有效地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政治工作和军事争取相结合,促使县内一些原来较顽固的地主、士绅纷纷站到抗日队伍中来;一些伪军也逐渐转变思想,由积极反共的死硬派,变为两面派;不少人由两面派变为倾向于积极抗日的一面派,有的人通过家属或其它方式为新四军送情报、运物资,促进了抗日队伍不断扩大。本县自来桥、涧溪、古沛、潘村、柳巷、白沙王等地都有不少开明士绅和工商界人士为抗日做了许多工作,作出宝贵贡献。有的送子参加新四军,有的捐款献物,和广大人民一道团结抗日。抗战胜利后,中共嘉山县委和盱凤嘉县委遵循党的一贯政策,继续做好统战工作,促进各界人士投身民主革命,为发展根据地生产,繁荣经济作出积极贡献,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
建国后,中共嘉山县委将统一战线工作列为党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积极认真贯彻党中央、政务院有关城市工作和对工商业者、民族资产阶级政策,正确贯彻执行党对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士,形成爱国统一战线,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本县先后安排通过选举,胡铭叔于1953、1954年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少数民族代表穆鸣九及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选举当选为人民代表,很多工商界人士、文艺界人士和科技界人士当选为人民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充分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组成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完成本县民主改革和各项中心任务,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1957年整风反右派后,由于“左”的错误,在一系列运动中,使一部分人士受到损伤。十年“文革”中有不少人被批斗或被打成“牛鬼蛇神”,有的被下放劳动,有的被撤消各种职务加上“莫须有”的罪名,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党中央领导下,逐步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县委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中央、省、地文件,都给以恢复名誉、待遇,推倒一切不实之词,撤消处分,补发工资,恢复工作或妥善安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统战部根据中央和省地县委的部署,组织落实各项统战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
全县被错划为“右派”的252人,定为“四种人”的284人(四种人即疑似右派、中右分子、右派思想、反社会主义分子),均已全部改正。对受株连下放的家属子女,也按政策规定恢复城镇户口,计25户、76人,1981年全县完成了原工商业者
246人的“三小”区分工作。1986年底,完成了本县75名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发证工作,并对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的错误处理,作了认真的复查纠正,县政协委员、台胞、台属、宗教界人士和其他,统战对象要求解决的政策问题,均已基本落实。1984年到1986年,全县落实统战政策97人,其中政协委员18人,台胞、台属29人、工商界20人,起义投诚8人,宗教界4人,其它方面18人。
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工农业生产
自1949年至1952年,县委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农村、城市工作,恢复和发展生产,1953年起,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投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从1955年起,领导和组织全县人民积极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全县的农业合作化,推动全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发展。1966至1976年“文革”中,县委组织瘫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大力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在全县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并促进了工业、商业、乡镇企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自1978年至1988年,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绩,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6302亿元。比1978年增长2.42倍,其中,工业产值(含村及村以下)为3.3989亿元,农业产值2.23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0元,比 1978年增加368元。1988年至1989年,根据省、地委部署,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经济,县委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勤奋创业,赢得了稳定发展的大好形势,1989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597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2%。以水产、水果为重点的开发性农业生产成效显著,新开挖精养鱼池900亩,“三网”养鱼7850亩,其中,网箱160亩,可放养水面开发利用96%以上,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68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4.8%,全县有千亩以上的成片果园11处,新发展经果林面积达5万亩,已挂果有7455亩,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11489亩,油料总产达2035万公斤,烤烟总产量394.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5.2%,蚕桑、甜叶菊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都比198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乡以上工业全年产值3.0021亿元,其中乡办工业产值1,1514亿元,46个县属重点工业企业11项经济指标,6项比上年同期完成得好,流通秩序基本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 7625亿元。财政收入全年完成3413万元,占年度预算117%,比上年增长30.5%,财政支出3360万元,比上年增长43.4%。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全民和集体职工人均收入分别比1988年增长9.5%、4.9%,农民全年人均收入524元,比上年增长11.5%。
针对全县一部分易旱易涝低产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发动10万人,完成土石方408万方,完成各种水利工程524处,新增灌溉效益2.5万亩,其中旱改水2.2万亩,并建立了农科教统筹领导小组,抓好农科教统筹协调。明光酒厂是本县的重要骨干工业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省、地有关部门积极扶持,1989年完成产值3060万元。实现利税2600万元。1990年来,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领导,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全县工业、农业和各项建设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