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新四军江北军政干部学校民国29年(1940)5月成立于本县汊涧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兼校长,参谋长赖传珠兼副校长,谢祥军任教育长,校部设有政治处、训练处和校务处。6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学员千余人,刘少奇(化名胡服)出席并讲话。
该校前后招收学员两期,第一期千余人,以部队干部为主,并招收淮南各地的青年知识分子,分两个大队8个队,民国29年8月举行的结业典礼上,刘少奇作了题为《坚定的政治方向,灵活的工作作风》的报告,9月上旬,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大部分学员离校;第二期学员千余人,开学不久,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盐城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10月,谢祥军等率领学员五六百人随刘少奇前往盐城与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及皖东干部学校合并组成抗大第五分校。留下一个大队(500人左右)下设4个队,继续学习。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民国30年5月4日以原江北干校留在天长的学员为基础,在天长县张公铺建立,不久,迁至龙冈、葛家巷等地。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张云逸任校长,副师长罗炳辉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下设政治处(后改政治部)、军事训练处、供给处等。
该校前后共招4期学员,历时4年多,其活动基本在天长境内。第一期学员700余人,设1个大队,7个队,大队长朱绍清,民国31年春结业;第二期于民国31年4月开学,近千名学员分为9个队,民国32年秋结业;第三期学员共500多人,均为二师干部,分为5个队,开学未久,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改抗大八分校为二师教导团,迁至天长葛家巷一带参加整风学习,民国34年春结业;第四期学员约300余人,民国34年5月开学,分3个队,主要任务是对二师的基层干部进行短期军政训练。同年8月为配合大反攻撤销。
抗大八分校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和训练。除军事知识外,还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政治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发展史、统一战线教程、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军事课主要讲授条例、条令、班排连攻防战术、遭遇战处置、野外实习等。民国31年起,强调文化教育,又开设国文、数学、常识等文化基础课。民国30年5月,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学校从各队抽出有实战经验的学员临时组建小分队,配合作战。民国32年后,学校主要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抗大八分校前后共为根据地培养了近3000名干部,在天长期间,深受地方干部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苏皖边区行政学院民国30年4月,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成立苏皖边区行政学院,习惯上称淮南行政学院,方毅任院长,学院设行政系、财经系、艺术系(又称淮南艺术班,后单独分出成立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学员除路西联中一部分学生外,大部分来自路东各县。学员于当时淮南行署所在地天长县葛家巷报名考试后,分3个中队:一中队为行政系,二中队有行政系也有财经系,三中队为女生队。开学典礼后,学员即由教育长率领到高邮县闵塔区学习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院址后迁于天长县大通镇,各系分开正式上课:行政系设于大通附近的曾家营;财经系迁至张公铺附近的天王寺。
学院集体于野外上课,报告会是主要教学形式。学员们经过4个多月的学习和下基层锻炼,于8月底进行考试鉴定。结业典礼(在盱眙县黄花塘举行)后,分配到各县参加行政、财经、文化教育等工作。
淮南艺术专科学校民国30年,由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学院艺术系划出成立,简称淮南艺专,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校址在天长大通镇邬家营,校长祁式潜,副校长莫明。淮南艺专前后共办3期,每期2至6个月,民国31年秋结束。
艺专是抗大式的学校,学员一律按大队、中队、区队、班编组,除了专业课以外,开设有语言、文学等文化课。政治为必修课,主要内容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社会发展史》等。师生一同下乡,参加宣传演出,利用课余时间生产劳动以改善生活。出不定期《校园》报,排演和演唱过《盘查哨》、《三江好》、《破镜重圆》、《自由万岁》、《古堡之墓》、《抗敌歌》、《胜利进行曲》、《中苏人民对口曲》等中外戏剧和歌曲。艺专历时1年左右,为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培训了600多名文艺干部。
江淮大学和南通学院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及江苏省委动员之江大学、南通学院等院校迁往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后来又迁来不少高等院校学生,遂命名为江淮大学,这是由新四军军部和中共江苏省委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师生主要来自之江、大同、复旦、大夏、沪江、清华大学及南通学院、苏州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教育家韦悫任校长。学校所设各科系,散布于淮南、淮北,设在天长县铜城地区的有南通学院纺织系、农学系,共8个班,100多名学生。民国32年因日军频繁“扫荡”,学生分散到淮北和路西,民国33年8月以后,抗战形势好转,根据地急需大量干部,学生全部分配到各战线工作,该校结束。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该校民国31年5月在南通成立后,因日伪集中兵力“清乡”,于民国32年夏季的转移途中路经本县,驻设于铜城一带,进行休整和训练,并有一期学员结业,民国33年春返回苏北。
淮南师范民国31年,中共淮南区委将原淮南联合中学中心师范班从联中分出,单独成立淮南师范,校址设于本县铜城李家长庄,校长由行署教育处处长郭兆元兼任。同年底,因“精兵简政”停办。
淮南中学民国32年9月由中共淮南区委创办于铜城,校长由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兼,副校长王昭铨,学员按文化程度分为6个班。该校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教学工作始终与抗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美术等。民国33年春与设于六合竹镇的来六中学合并迁往盱眙县古城。
淮南建设专门学校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淮南区委为适应和平建设的需要,将设于盱眙古城的“淮南公学”政工班改成“淮南建设专门学校”,并于民国35年迁至天长县城东门外泰山庙、宣家大院,共有校舍40多间。该校直属淮南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周元斌任校长,刘泽民为副校长。
学校设民政、司法(民政、司法后合并)、财经3个专业班和1个青年普修班。首届专业班学员一般为基层干部,学制半年。各班统一设有政治、历史、语文等课,民政班另设行政管理,司法班另设法政常识,财经班另设政府会计等课。青年普修班单开算术和地理课。民国35年7月,第一批学员即将毕业时,该校随军北撤。
下一篇:第八节 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