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供销系统主要公司
土产公司1949年曾建立安徽省土产公司炳辉办事处,经营土特杂商品购销业务。次年3月县供销社建立后,作为其土产经理部。1958年国营、供销商业合并,称土产采购经理部,除在本县采购农副土特产品外销外,并在江苏的丁山、宜兴、扬州、泰州及湖南省等地派驻采购员,组织货源供应本县。1962年改称土产日杂经理部,属县供销社。1964年与生产资料经理部合并为土产杂品公司,有人员60多名,经营土特产品、干鲜果品、废旧物资回收及生产资料。1968年,外贸业务并入,改称土产外贸公司,增加兔毛、蚕茧等外贸产品的经营业务。1975年3月外贸业务划出,复称土产杂品公司,属三级批发单位,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1978年营业额6.2万元。1985年共有人员71名,零售门市部3个,拥有商业用房5182平方米,年营业额394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供销社成立不久,即设生产资料经理部,有职工4名,经营农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1958年国营、供销商业合并,设生资门市部。1961年成立农业生产物资供应门市部,在蚌埠、六安、安庆、芜湖、歙县等地派驻采购员。1964年并入土产杂品公司。1973年初分开,正式成立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下设生产资料和农机具门市部,有干部职工30人,仓库4幢。1985年,全公司有干部职工69人,门市部4个,营业用房200平方米,有仓库14幢,3664平方米,担负全县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年购销额1385万元,实现利润28.8万元。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原由土产杂品公司经营,1979年1月设立专业公司,有职工24人,商业用房876平方米,设门市部1个,当年购销总额23.4万元。1980年以后,增设网点,增加人员,并建起塑料电线厂。1985年共有干部职工74人,营业用房299平方米,门市部4个,年销售额130万元,实现利润3.58万元。
棉麻公司棉麻购销业务原由土产日杂公司经营,1968年划属县粮食局,不久成立县棉麻小组,归商业局领导。1975年3月成立棉麻公司,除委托各基层供销社代购棉花外,并管理天长、汊涧、铜城3个轧花厂,负责全县棉花的加工、调运和棉麻物资供应。1976年,公司划属供销社。1985年共有职工124人,1个门市部,仓库500平方米,年购销额750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
综合贸易公司1951年底,县供销社即设立供销经理部,开展粮食、油料的议购议销,为基层社代销、代购、代储、代运商品。1957年上升为贸易公司。1958后,业务停止。1962年设贸易货栈,“文化大革命”中撤销。1980年2月,再度成立,经营大小百货、五交化、土特日杂产品、建筑材料等。1983年改为综合经营服务公司,又称综合贸易公司,除经营商品零售业务外,并为县内外供销部门代购、代销商品。1985年共有职工68人,设供销商场1座,营业面积700平方米,经营商品6000余种,年销售额417万元,实现利润5.4万元。
二、国营商业主要公司
百货公司前身为利华商店、贸易公司。1950年5月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炳辉县办事处,主营百货、针棉织品、五交化和文化用品等批发和零售业务,有人员10余名。次年设立铜城、汊涧营业所。1954年改设公司,下设县商店和铜城、汊涧、秦栏办事处,职工发展到74人,销售总额298.4万元。1955年,花纱布经营业务划出,另设县花纱布公司(次年5月改称纺织品公司),原下属办事处改称分销处,并增加金集、郑集、石梁、大通4个分销处。1956年10月,文化用品业务划出另设专业公司,1957年4月复并入。次年,纺织品公司亦并入。1958年底,随着商业体制的改革,公司归入商业局。1961年恢复公司时,有职工120余人,下设金集、秦栏、铜城、汊涧4个分销处。1969年与糖烟酒公司等单位合并成立百货供应站,次年再次恢复,有职工160人。1974年后,糖烟酒业务划出另设公司。1978年,公司共有职工174人,年销售额1461万元。1979年五交化业务亦划出另设公司。1985年,全公司有职工299人,除批发部外,在县城设有零售门市部10个。有商业用房1968平方米,仓库3534.4平方米,年销售额3103万元,实现利税247.9万元。公司1971年7月兴办的包装厂,现有职工近百人,年产各式服装、包装箱120万元,创利税8万余元。
食品公司1953年滁县专区食品公司明光收购站在汊涧设食品收购组,次年初改称营业所,负责盱眙、来安及炳辉3县生猪、禽蛋的收购和调运。1954年11月改为中国食品公司安徽省炳辉县公司,有职工45人,下设铜城、汊涧、秦栏、郑集、石梁5个收购站和大通、杨村、金集、谕兴、龙冈、新街等7个收购组,全县计有收购点21个,其中收购毛猪的17个,收购菜牛的4个。1955年12月,生猪实行派购,县食品公司分设为派购办公室和中心收购点,分别负责派购任务的下达和收购。1956年7月,复并为县食品公司,实行“统一经营,一鞭到底”,负责全县猪禽蛋的收购、调运和供应,公司下设养猪场和秦栏、铜城、汊涧3个食品收购站,并先后在仪征的小甸和扬州、镇江设转运站。1958年,并入商业局,1961年恢复。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先后在金集、秦栏、铜城、汊涧、大通、城区设区食品站,各公社设食品组。1970年,全公司有职工215人,设收购站、组25个,门市部33个。1973年,公司被评为全省生猪收购和上缴利润先进单位。1979年以来,生猪、鲜蛋、菜牛收购和上缴利润4项指标连年名列全省第一。1985年,全公司有职工476人,设有区收购批发中心站6个,乡收购组37个,年销调2797.4万元,实现利润66.9万元。
五交化公司1979年1月在原百货公司五交化批发部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公司,主营五金交电和化工商品的批发,并在县城设门市部,兼营零售,当年有职工55人,完成销售额251万元,超过上年同类产品销售实绩31%。1980年以后,不断扩大经营业务。1985年,共有人员121人,设批发机构2个,零售门市部2个,拥有商业用房970平方米,仓库1134平方米,年商品纯销售额436.5万元,完成利润18.7万元。
糖酒公司1949年县工商税务部门即设有酒类专卖处。1950年成立县专卖分销处,有职工7人,主营白酒批发,年营业额9000余元。1952年改称专卖批发部,增加仁和、铜城两个分销处。1953年烟草业务并入,增设汊涧、秦栏批发组。次年改称公司,计有金集、铜城、汊涧、秦栏、郑集、关塘、大通、石梁8个分销处,人员发展到29人。1961年10月,食糖业务划入,公司划属工业部门管理。1962年复归商业局,并将百货公司经营的糖业糕点业务并入,成立专卖事业管理局,下设5个分销处(1965年改称管理所)和16个门市部,人员增加到78人。1969年专卖业务并入百货站。1976年复成立糖业烟酒公司,有职工58人,设1个直属门市部和4个分销处。1978年11月改称县专卖管理局,担负业务经营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1981年底,烟草业务划出,遂专营糖酒批发和零售。1985年商品销售额645.3万元,实现利润16.6万元。
烟草专卖公司烟草业务原由糖业烟酒公司经营,1981年底划出单设专业公司。时有职工24人,下设1个批发部和金集、铜城、汊涧、仁和4个分销处,专营卷烟批发业务。1985年纯销售1114.7万元,实现利润22.9万元。
盐业公司1955年4月成立,始称经营处,负责全县各类用盐的购调、储运和批发,有职工12人,设清江中转站和仓库、批发部各1个。1958个划归工交局领导,改称大盐仓库,具体业务由县供销社负责,年底划归商业局。1959年后食盐供应紧张,先后在江苏省淮阴市杨庄及灌南设食盐中转组。1963年改为盐业公司,有职工18人,保留1库2组。1965年改称大盐批发部,并划属供销社管理。1969年并入百货供应站。1972年复称公司,有职工24人,并增设粉盐厂1个,职工7人。1976年与蔬菜公司合并为盐业蔬菜公司,当年盐业纯销售11万元,1979年4月改称盐业公司,有职工16人。1985年,公司共有职工24人,有批发部、仓库、粉盐厂、中转站各1个,仓库2322平方米,年销售额120.7万元,实现利润6.8万元。蔬菜公司本县城镇蔬菜供应向依自由市场。随着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蔬菜供应日趋紧张。1974年9月,成立县蔬菜公司,负责城镇蔬菜市场的管理以及蔬菜的生产、采购和销售,并将酱醋厂划入,隶商业局领导。1975年有职工24人,销售总值146万元。1976年与盐业公司合并,计有人员98人,下设11个门市部,6个摊点,两个酱醋厂。1979年4月,改称盐业公司后,蔬菜业务仍由市场自由买卖。由于县城居民吃菜难的问题较为突出,1981年9月复成立县蔬菜公司,并将酱醋厂和豆制品厂划归其领导,以经营蔬菜为主,兼营调味品、酱制品、豆制品、副食品以及土产日杂。为稳定菜价,扶持公司的经营,县财政按城镇非农业人口每人每年补贴1元的标准拨交公司,包干使用,1985年,公司纯销售额为47.9万元,实现利润0.6万元。
石油公司建国初期,煤油由百货公司经营。1956年成立县石油煤建经营处,负责全县煤炭石油的调运和批发供应,1962年改称公司。1979年在县城东城河边新建油库,安装油罐10只,容量5000立方米。1981年10月,分别成立石油、煤炭公司。石油公司归县商业局领导,有人员48人,当年销售额为352万元。随后又扩建油库,增添自动计数油量表和往复泵、转字泵及自动计数加油机等自动化设备。1985年,共有职式63人,设油库、车队、加油站各1个,拥有商业用房884平方米,油罐车5辆。除民用煤油外,并经营农业、工业及其他各类用油近20种,年纯销售额为435万元,实现利润36.6万元。
燃料公司1956年成立县石油煤炭经营处,并在铜城、杨村等地设营业组,宣传推广烧煤并推销煤炭。1958年增设冶山、石梁、汊涧等营业点。1961年经营处改称石油煤炭供应经理部,在本县大王庙,江苏高邮、浦口及六合的八百设煤炭中转组,计有职工22人。1962年改称石油煤建公司,并增设煤球加工厂。1974年划归县计划委员会领导,并配备装运煤炭自航船队1个。1981年,石油业务划出后,专营煤炭调运业务。1983年改称燃料公司。1985年,设煤库、煤球厂、船队、门市部各1个,年纯销售额349万元。
饮食服务公司1956年,在对私改造中,县城私营浴室、旅社、照相馆及镶牙、钟表修理、理发、染坊等120余户233人组成32个门市部,分散经营,县商业部门统一核算。1958年移交天长镇综合办公室领导,并将照相、浴室、旅社收归国营。1961年,全部划属商业局管理,成立饮食服务公司。次年3月改设为服务股。1963年5月,改称县饮食服务经理部。1966年共有人员97人,有饭店、旅社、浴室、钟表修理、镶牙、照相等计28个门市部。1969年1月,改称人民服务站,次年9月复称公司。1985年共有人员156人,营业用房6964平方米,下设饭店3个,旅社3个,浴室2个,理发店、照相馆各2个,钟表修理部1个,年营业总额134.5万元,实现利润8.5万元。
农机公司1959年水利部门设有中心站,供应排灌机械及零配件,并负责维修业务。60年代,物资、供销部门也曾经营部分农机具,年销售额约10万元左右。1972年,县农机局成立,下设农机供应门市部,主营拖拉机、柴油机及其配件,1973年改称农机供应站。1974年销售额为80万元,实现利润0.8万元。此后,陆续在大通、铜城、汊涧、仁和、金集建立区农机供应站,并在一些公社设站,1977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时期的农机商品以柴油机及其配件为主,1979年以后手扶拖拉机销量逐步增高。1983年5月,供应站改设为农机供应公司。1985年除县城设门市部外,设区站5个,乡供应站8个,年销售额634.6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
医药公司1955年,县供销社先后与秦栏同寿堂等4个中药业合营,成立炳辉县中药材批发部,经营中药材批发业务,货源由南京、扬州等地购进。1956年6月,改称县经营处,经营品种达870种,货源改由蚌埠调拨,年销售额6万元左右。1957年6月,成立县药材公司,仍以经营中药材批发为主。
本县西药业务在1953年前由百货公司经营,药品由扬州购进,品种有300余种。1954年,一些基层供销社开始经营西药零售。1956年9月,县西药经营处成立,负责新(西)药的调拨和批发,年销售额约10万元。1957年4月,经营处撤销,业务划归百货公司。1959年,中、新(西)药业务全部划归卫生系统领导,商业局设西药批发门市部。1962年中、新(西)药业务复归商业局,成立县医药公司,并在秦栏、铜城、汊涧以及金集、大通建立批发部,共有人员57名。1981年,划属县计划委员会领导。1985年,计有人员104人,设批发部7个,门市部1个,年销售额336.3万元,实现利润9.76万元。水产公司1951年8月,在小关(今湖滨乡)成立皖北水产公司炳辉办事处,并在沂湖、马汊河、小关和江苏菱塘、闵桥、高邮设水产收购点,共有职工24人。初期仅限于鱼类收购,年收购量在200吨左右。1952年撤销县外各点,次年改称县直属收购站,并相继增设龙冈、县城北门及铜城收购点,收购品种由鱼类扩大到水生植物和野禽,并增加了对各类渔需物资的供应。1959年收购量达839吨。1962年改称水产公司,人员30人。1964年收购量达1080吨,实现利润28万元。1971年,公司由小关迁至县城,仍以收购外调和供应出口为主。1974年收购量达115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后多年徘徊在600—700吨之间。1985年,收购202吨,仅是1974年收购量的17.6%,有大王庙、洋湖、小关、天长、铜城、龙冈6个门市部,职工37人,购进62万元,销售外调64万元。公司原属县商业局,1979年划归水产局,不久并入农牧渔业局。
木材公司建国初期,县内木材由县供销合作社经营。1959年,在县北门农场附近成立中国木材公司安徽省炳辉县公司,由省、地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当年销售木材1407立方米。1964年,公司迁白塔河南岸,转由县物资局领导,仍实行报账制。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动手逐年兴建货场等设施。为扩大经营,1969年秋建成木材加工厂,配有全套木工设备,加工成材、半成品以及生活、办公用品供应市场。1973年木材划归地方经营,改称天长县木材公司,次年购置一艘拖轮以运输木材。1982年,公司归口,属县林业局领导。1985年,共有职工62人,建有货场两个,其中白塔河边货场2770平方米,仓库货场18401平方米,另有船队一个,带锯加工厂一个,年销售木材5794立方米,销售额267.4万元,实现利税27万元。
本县销售的木材,松、杉主要来自湘闽赣等南方地区,杂木则由东北运来。1965年以后,强调北材不倒流,遂全从南方进货。在木材品种上,分给本县的计划中,杉木约占70%,榆、杂占30%。1982年以后,进口木材量增加。由于木材全靠水运,公司在镇江等地一直设有中转调度站。
外贸公司1959年县商业局设有外贸股,负责再制蛋(松花皮蛋)、羽毛原料、兔毛、黄狼皮等出口商品的收购。1961年底设安徽省对外贸易局天长县办事处,作为公司的派出机构,有职工5人,当年出口收购34万元。1969年5月,办事处与县食品、水产等公司合并为土副产品购销管理站,次年9月改称土产公司,这时期增加了蜂蜜、畜产品等出口商品。1971年外贸业务划归地方管理,次年9月改设为外贸土产公司。1975年单设外贸公司,时有职工33人,1976年5月成立县对外贸易局,负责对外贸易的管理与经营,与公司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77年出口商品主要发展了纺织品、丝绸业务,增加了鲜鸡蛋、服装、薄荷油、水貂皮及玉雕制品。1979年成立综合加工厂(1984年改称县羽毛厂),1980年出口商品收购39.7万元。
80年代后,白厂丝、分割肉、标一籼米、棉籽、菜籽饼等先后被列为出口商品。1984年,外贸局改称对外经济贸易局,仍与公司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设土畜产、粮油食品、轻纺工艺、储运等6个股,增加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业务。1985年共出口商品30余种,出口收购1570.4万元,实现利润19.3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