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县内陆运多靠人力手推车、驴马驮或肩挑。30年代中期开通天(长)扬(州)线汽车客运,但极不正常。水运则赖木帆船,航道向依自然河道,高邮湖为唯一出口。1949年,全县仅有1条20余公里的残破公路,7条170余公里的季节性河道,8座桥梁中有7座为临时桥梁。客运无从谈及,年货运量仅1万吨,2.5万吨公里。
1956年,建成本县第一条晴雨通车的砂石公路——来(安)炳(辉)公路。1972年,在虞(洼)泥(沛)砂石公路基础上,筑成县内第一条渣油公路。同时,根据治水与通航相结合的原则,先后组织民工63万多人次,开挖或疏浚了新、老白塔河及杨村河、铜龙河等8条河流,使航道由1956年的171.5公里发展到1978年的211.5公里。1976年建成县内第一座港口——年吞吐量20万吨的浔河客货运输码头。运输工具也不断改进、增长。陆运经历了由以人畜力车、拖拉机为主体发展到以汽车为主体的过程,水运则由木帆船向机帆、挂机、拖轮货驳发展,初步实现了机械化。1978年全县有客货汽车202辆,各种船只257艘,年运客3937.5万人公里,运货2792.4万吨公里。
1978年后,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搞运输,交通运输迅速发展。1984年国家投资681万元,新建高邮珠湖船闸,疏浚航道、码头和一些关门滩。198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535.7公里,38个乡(镇)全部实现晴雨通车;内河航道178公里,常年通航。全县拥有民用汽车476辆,其他机动车辆218辆,汽车挂车142辆,拖拉机177辆;运输船舶275艘,木帆船基本淘汰。全年运客334万人次,11525万人公里,运货255.5万吨,11396.8万吨公里。此外,尚有2200多台拖拉机、四轮机动车从事短途运输。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