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长手工业生产有悠久历史。据旧志载,汉代即有冶铜业,冶山尚留有铜坑遗迹。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梁士绅何绍钱变卖祖产,与上海资本家合资开发冶山铜矿,英国商人亦来投资,但因交通不便,技术缺乏,不久停辍。民国时期,城乡遍布各种个体作坊,以食品加工、农具制作、缝纫等为主,民国23年(1934)约516家,3481名从业人,年总产值约60万元。另外,城乡还有数以千计的木、瓦、篾、茅、铁等匠户,手工制造劳动、生活用具和日用品。
天长现代工业发轫于粮食加工。民国17年县城的私营恒丰机米厂,是最早的机器工业,但不久倒闭。民国30年,周星五在杨村周家渡安装发电机,不久,在铜城开办机米厂。1949年,全县仅县城一家油米厂,其余均为个体手工业,共2229户,3676人,分布在缝纫、食品、修配等30多种行业。全县工业总产值420万元,其中个体手工业403万元,占96%。
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在旧米厂基础上办起第一家国营工厂——炳辉碾米厂。县供销合作社、粮食局和一些私营工商业户也陆续办起半机械化油米加工厂。1953年,全县802个工业、手工业企业中,机器工业13个。总数中,全民所有制3个,其余均为个体手工业户,总从业人员1625名。全县还有2332户4415人从事弹花、编织等47种行业的家庭工副业。
1952年,30多名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铁、木等4个合作社、组。1956年1月,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不久又成立县工业科,对全县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全县7个私营工厂改造为公私合营;1403名个体手工业者除银镂、爆竹及没落业改业外,其余1294人分别组织起铁木、缝纫、棉织、印刷等50个社、组,占总从业人数的92%,全县工业总产值达66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65%,个体手工业占14%。
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6月,成立县工业基本建设跃进办公室和轻、重工业局。8月,为大炼钢铁,完成1.5万吨炼铁任务,成立县冶金指挥部。以冶山为核心,成立矿区,抽调1.3万名民工采矿和建造高炉冶铁,滁县、全椒、嘉山、来安等县亦来人开采,最高峰达4万人,全县有13万人投入钢铁生产,计耗资355万元,净亏损292.5万元。同时,将手工业社、组上升为地方国营或集体工厂。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96个16614人,农村还林立着土化肥厂、土农药厂。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原料不足,1959年底开始实行关停并转,精简下放工人,1962年全县工业企业只剩下925人,工业总产值下降到517万余元。
1962年以后,对手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在城乡组织起27个手工业社、组,计708人,收回一批被下放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新建了轧花、农机修配和制造等工厂。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7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20个。工业总产值上升到889万元。但工业产品基本限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品。
70年代后,高压电输入,大办“五小”(小钢铁、小煤窑、小水电、小水泥、小化肥)工业,一批规模较大的县办骨干企业相继投产。机械、建材、食品、化工等行业明显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干。社队工业也曲折发展起来。各公社、镇和一些大队、街道,先后从江苏、浙江等地请来技术人员,办起小型磨具、砂轮、五金、玻璃或农具综合厂。虽然宏观控制不够,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1972年前后出现过油石热、轴承热、钻头热、阀门热,1976年以后又出现砂轮热、针头热、玻璃仪器热,导致一些产品滞销,企业亏损,但不少社队企业初具了规模,积累了经验。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8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43个,城镇街道和公社办企业112个。全县工业总产值5480万元,其中社镇工业1653万元,占30.1%。由6892人组成的305个大队办企业的1115万元产值尚未统计在内。工业产品增加了水泥、化肥、机械、橡胶、塑料及工艺制品等。
1979年后,天长工业出现新的发展局面。各级领导开始集中精力抓工业,到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参观考察,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县调整了工业管理体制:成立社队(乡镇)企业局,以引导、扶持、疏通和管理乡镇企业;改手工业管理局为二轻局,着力二轻工业生产;撤销农机局、工业局,成立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指挥和调度全县工交生产。同时调整企业布局,向轻型化发展,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缺门或短线企业和产品。企业内部逐步推行和完善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1983年利改税基础上,1985年在县酒厂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
乡镇企业“船小掉头快”,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尤为迅速。1981年,全县工业产值超过100万元的公社有13个。1983年,出现了3个超过200万元的乡。安乐乡形成了以仪表产品为龙头的工业格局,被誉为“仪表之乡”。村、队、联户和家庭工业也纷纷涌现,遍布近30种行业。
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计379个,18515人,其中乡镇工业242个、8863人。各企业立足挖潜革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竞争能力。1984年全县有9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1个获部优,1985年,又有10个产品在国家或省获优。全县工业产品发展到近万种,大多数产销对路,玉雕、服装、白厂丝等在国外享有一定声誉,初步形成了工业生产规模。全县1985年工业总产值20002万元(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产值6685万元),其中乡镇工业6511万元,占32.6%。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万元的有18个乡,其中金集乡433万元,铜城乡513.9万元,安乐乡达855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食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