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河湖交错,圩区较多,旧时因水利设施残缺,加上连年失修,旱涝灾害重而频繁,尤以水灾为重。清嘉庆《备修天长县志稿》于此记述甚确:“天长西南接滁、来、六合诸山,大抵忧水者十之七,忧旱者十之三。缘诸山之水以东北大湖(即高邮湖——引者注)为归,每盛夏淫水,山水盈溢,河侧田亩多被浸没。”旧志载明永乐九年(1411)迄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发生大规模旱涝灾害84起,其中水灾45起,占54%;旱灾34起,占40%,其余为水旱兼发。封建政府对水利设施虽时有修建,均小补小修,不能根治。灾害来时束手待毙,灾后虽有赈济蠲免,但杯水车薪。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仍然不断。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37年,全县大旱7起,大水8起。民国19年,淮河流域严重水灾,天长受灾惨重,县内山洪暴发,而高邮湖水位猛涨,引起湖啸,致湖水倒流,内涝成灾,县东北一片泽国,县城周围可行船,居民甚至可骑城墙洗脚,29万亩农田淹没,5万余间房屋水毁,伤亡110人,4326户、19290人无家可归。安徽省政府列天长为特等灾区,拨粮麦冬衣,具领人却将其变卖私分。国民党甚至人为制造灾害,民国27年炸决花园口,致黄河溃堤,本县受灾15万亩,水毁房屋2786间,2369户近1万人无家可归,13人丧生。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立足抗旱排涝,大兴水利工程。根据旱涝程度,县每年成立防汛抗旱总队或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统筹安排和指挥抗旱排涝。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虽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但项目少,机械设备不多,因而整个50年代的防汛抗旱基本以人力为主。1950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沿河圩堤相继淹没,高邮湖水位高达8.99米,仅低于民国19年0.4米,全县15万亩农田受灾。县防汛总队部抽调各级干部128名,发动灾区民工3000余人,岗区民工4317人,计7500余人投入抗灾,从大水中抢救出大批财产和受灾群众,培修了一些圩堤,同时拨工赈粮500吨,发放农田水利贷款4亿元(旧人民币),初步解决了12万余人的生活困难。
1954年,县内两头旱中间涝,6月份仅降雨82.5毫米,而蒸发量达104毫米。县抗旱防汛总队部号召全县紧急行动,开辟水源,加强蓄水保水,节约用水,多种旱粮。7月初连降大雨,旱情解而汛情紧,总队部调整部署,确定在圩区以保堤、抢险、排涝、补种为主,岗区则蓄水保水、抢栽抢种。各级干部层层包干负责。7月中旬突降暴雨,降雨量达123.7毫米,高邮湖水位直线上升,到8月上旬,全县除民生圩外,大小圩全部淹没,全县受灾面积近20万亩,占总田亩的16%。县在加强圩区防汛的同时,发动岗区发展生产,以丰补灾。这一年,全县粮食生产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比上年增产1.2%。
50年代后期,随着河道的疏浚,水库、塘坝的修建和机灌站的兴建,抗灾能力有所加强。但由于许多工程没有配套,多数不能发挥效益,受灾现象仍然比较严重。1959年到1961年,每年受灾面积都在50万亩以上,1962年高达110万亩,成灾面积亦大,尤以旱灾为重,1961年为39万亩。虽然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粮食依然减产,1962年的产量仅是1956年的35%。

60年代后期,在前期巩固提高、积极配套的基础上,狠抓水利设施的配套管理,初步形成了全县水利设施网。特别是60年代后期高压电输入后,狠抓机电排灌设备的兴建和配套,到70年代中期,已初步实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1978年,全县严重干旱,塘库干涸,河道断流,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早动手,组织抗旱。从4月下旬开始,一边调整柴油机65台183万瓦,星夜安装,沿高邮湖边兴建起沂湖、洋湖、秦栏河、马草滩等7处大型临时翻水站,把高邮湖水翻进县内;一边调整县内各机电排灌站的设备,多级增容,以利外水内引,全县增容电机76台684.5万瓦,柴油机195台851.7万瓦。同时,利用河道露底之机,发动群众疏河开渠,引入湖水,并对县内各灌区进行调整,划片送水,电力部门积极组织电源。全年提高邮湖水2.1亿立方米,全县29个公社有25个用上了高邮湖水,保证了90万亩农田的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5亿公斤,达2.6亿公斤,比丰收的上一年增产13.2%,群众说这一年是“没见过的大旱,没见过的大干,没见过的丰产”。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本县水利设施在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划分排灌系统,狠抓骨干工程的挖潜配套,基本形成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水利体系。1984年,全县又遇大旱,1—8月份仅降雨300—500毫米,而蒸发量达787.2毫米。入梅期空梅,春、夏、秋连续干旱,4月初全县蓄水量2.44亿立方米,到8月份迅速下降到10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多数干涸,西北地区及官桥、郑集等12个乡灾情尤为严重,不少村人畜饮用水困难,受旱面积达60万亩,其中水稻52万亩,占87%。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抽调干部到重点灾区帮助抗旱,全县发动5万余人突击抢修抗旱工程150多处,完成土方53万立方米,除固定机电排灌站正常翻水外,又在沿河湖地区设立5处翻水站,全县计有60台557.5万瓦电机和108台231.8万瓦柴油机投入抗旱,最高峰时开动电机928台2404.9万瓦,柴油机1263台1259.8万瓦,全县用电3000多万千瓦小时,柴油2000多吨,国家投资抗旱经费22万元计提水2.81亿立方米。其中外水1.09亿立方米,抗旱抢栽水稻7.5万亩,浇灌三交以上的40多万亩。9月份以后,又先后出现4次大的降水,部分地区受涝。由于水利设施充分发挥了效益,确保了全年丰收。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为5.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090万公斤。

水利设施情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