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少奇楼
“少奇楼”座落于半塔镇西街,原为朱姓房主的读书楼,2层,砖瓦木结构,面积40多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年)4月至7月间,刘少奇(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化名胡服)两次到半塔领导华中地区抗日斗争,居住在此楼,故当地群众称此楼为“少奇楼”。“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楼被“造反派”拆除。

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塔地区地形险要,山势如环,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活动中心。民国29年(1940年)3月,“半塔保卫战”在此打响。为纪念这一战役和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1960年,在此建成半塔烈士陵园。
半塔烈士陵园中心有一座烈士纪念塔,塔高10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一尊身背斗笠和大刀、荷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雕像(雕像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设计雕塑)。塔的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塔两侧前方有一对造型别致的琉璃瓦凉亭,西侧为革命文物陈列馆和半塔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有历史照片142幅、烈士碑刻2块(其中徐士奎碑为刘少奇所立),还陈列有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用具,证件和货币等。

第四节 馆藏文物
建国以来,来安县屡有文物出土,“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出土文物或被毁坏或不知去向。近年来,县有关部门通过调查、采集、重新收藏40件。

石 斧
1972年5月,安徽省考古队在顿丘山遗址掘出一批石器,其中一件石斧长12.5厘米,宽5.5厘米,厚4厘米,双面刃,刃部磨光,石质坚硬,为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
1984年9月,在县城青龙街附近出土石斧1件,残长11厘米,宽7厘米,厚4.3厘米,石质坚硬,呈墨绿色。由于含玉量较大,体滑晶莹。该石斧体积大,工艺水平高,为本县出土文物石器之珍品。

折沿红陶罐
1972年,在来安县顿丘山遗址出土,系文物工作组从群众手中收集所得。红陶质,折沿口,通体光滑,无纹饰、鼓腰,平底。高14厘米,口径1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具。此陶罐为滁县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陶 壶
1972年5月,在顿丘山遗址殷商文化层中出土长颈侈口陶壶和长颈釉陶壶各1只。
长颈侈口陶壶呈红褐色,通体高34厘米,口径15.7厘米,侈口长颈,鼓腹,平底。颈下部有鱼鳞纹,肩贴两耳,下腹部为弦纹。
长颈釉陶壶为灰陶质,通高33.5厘米,口径12.7厘米,长颈,鼓腹,平底。颈口、颈下部和上腹部分别有四线曲线纹,肩贴两耳,“人”字纹饰,下腹部为弦纹,陶壶上腹质地坚硬,并涂有薄釉。

尊胜院碑刻
1978年7月,在舜山公社境内的大庵山林场场部门前发现尊胜院碑刻。石碑高约2米、宽76厘米、厚17厘米。碑头刻有“普门示观”(佛家语)四字,碑身嵌在敦厚的底座上。碑的正面刻有曹寅撰文的《尊胜院碑记》,背面刻有《事要附刊》。参加碑文文字整理工作的有南京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中文系的部分教师。碑刻已被县文物工作组收藏。
附:尊胜院碑记及其译文

尊 胜 院 碑 记
尊胜禅院去来邑之北二十五里(去:距离。来邑:来安县。),居舜歌山之麓(居:座落。麓:山脚。),剙自元至正间(元至正间: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7年)。);后因吉祥寺僧驻锡(驻锡:僧人停留谓之“驻锡”。),故又以吉祥名院(名院:给禅院命名。),犹天竺永宁之有上下内外也(天竺:即天竺寺,在浙江杭州灵隐山,有上,中、下天竺寺三座。永宁:即永宁寺,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立,建于洛阳,后遭火焚;另江宁府雨花台梅冈亦有永宁寺,其地高敞,为古名刹。故有“内外”之说。)。
数百年来所历兴废自难概述,迨明天启初(迨(daì):等到。明天启:明熹宗年号,即1621~1627年。),灵谷超然师来主焚修□(灵谷:疑指江宁府灵谷寺。师:对僧人的尊称。□原字模糊难辨,故缺。),魏国徐公手为缘引(缘引:即引荐。手:亲自。),得一理葺(葺(qì):修理。)。继闻古吴善士处造观音大士梅檀圣像初成(古吴:地名,指苏州一带。善士:泛指做善事的人。),四众争奉师,亦怀香奔往,预众参请纷议未决,至鸣公得阄(鸣公:究竟指谁,不确知,由上文看来,似乎仍指“魏国徐公”。),方果所愿。于尊安后,岁即大丰,士民愈增焚顶,地涌甘泉饮可愈疾,殿后石壁微裂文,现紫竹数茎,灵异感通无虚日(:未查出何字,或许即“永”字,长久的意思;或许为“略”字之误。)。
自是人远事异,日就倾圯(圯(pǐ):毁坏。),一切建置多委荒烟茂草矣。丁未年阖邑士庶寝室忧之(阖:合,全。),访闻次哲法师者(法师:精通佛教的和尚。),戒品森严,法眼明彻(戒:指佛教戒律。法眼:佛教语,指菩萨之眼,能度众生。这儿指智慧。),远承贤首正衇(贤首:泛指有德行的佛教首领。衇:古“脉”字,正脉,正统的意思。),近蹑普德芳踪(蹑:履,履行。普德:与上文贤首相对,疑指有一般好德行的僧人。踪:踪迹,品性。),勇于舍己擅荷重任,率众往请(率:虚词,近于“乃”,当“于是”讲。)得蒙。飞锡法筵(飞锡:僧人游方旅行。锡,指僧人所执之锡杖。法筵:法座,僧人讲经之地。),龙象雾涌云集,堂阁香灯永辉不夜;拓摭前基(拓摭:开拓,扩大。),大竖法幢(法幢:名刹、大寺所树的法旗。),台殿两庑(庑:殿堂前两旁的厢房。)凿石成搆(搆:不详,疑指祭坛或藏经之处。),一切规模几如大刹。况彼甘泉涸而再溢,阶前两桂枯后重花,若非志惬天人善根浓厚,讵意臻此(讵(jǔ):岂,难道,哪里。臻:达到。)。师于癸酉西归,复得上足(上足:佛教优秀门徒称上足。),以公伟孙适南(公:究竟指何人,不详,联系上文,似指徐公。适:去,往。)一整未了,再振前猷(振:振兴,恢复。猷(yíu):规划。),两簼藏文昭示圣谛(圣谛:佛教所信仰的道理,菩萨旨意。),更拓膏腴(膏腴:一说指香烟、灯火,一说指肥沃土地;似乎是指后者。),庶光禅悦(庶:众多。庶光:意义不确,似指寺院中香火缭绕,灯光明亮,一片兴盛景象。),丹衷翼翼(丹衷:丹心。翼翼:恭敬的样子。),白业竞竞(白业:色界之善业,即人世间的好事。),洵亦僧中所仅见者。
兹文退虑盛举迩久就烟(迩久:长久。就:渐近。烟:同湮,灭,消失。),爰托贞珉(爰:于是。贞珉:刻碑用的好石头。),乞言垂戒用示来兹云尔。
钦命内兵部督理江宁等处工部事织造府曹寅撰(钦:指皇帝。以下为曹寅的官职。)

菱湖叶约书丹
和阳梅芄镌(分别为书写、立碑和刻字的人名。)

住持了睿始立
康熙岁次壬寅仲吕月既望(康熙岁次壬寅仲吕月既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

《尊 胜 院 碑 记》译 文
尊胜禅院在来安县北门外二十五里的舜歌山下,创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后来因为吉祥寺的和尚曾经到此传经送宝,所以又称吉祥禅院,正好比杭州天竺寺和永宁寺有上下内外的分院一样。
自元代以来,本院数百年间的兴废历史是很难说清楚的。等到明熹宗天启初年,南京灵谷寺的超然法师前来主持本院,魏国公徐大人带头施舍,并亲自替他写了发起化缘的引言,于是募得一笔资金,才将庙宇彻底修理一番。继而听说苏州有位香客用檀木雕成一座观音大士像,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去朝拜。超然法师也赶紧去焚香顶礼,并跟人们商量,想把观音像请归本院,但大家都抢着要,意见纷纷,各不相让。后来索性公开抽签,法师摸得了头彩,终于如愿以偿,将佛像奉迎安置于本院。菩萨的灵验真是显著,一年后本地区果然大获丰收,老百姓更加信奉崇拜了。而且一连串的吉利事情接踵而来:地上涌出甜蜜的泉水,吃了可以治好百病;大殿后的石壁忽然微微裂开,从中间长出了几株紫竹。这种因观音菩萨灵感而生的异事,几乎天天都有。
然而年深月久,时过境迁,从明朝末年到现在大清立国,这期间四十多年过去了,由于改朝换代,乏人主持,僧房逐渐倒塌,一切建筑和设备都受到破坏,甚至于院落荒凉,长满了野草。直到当今皇上康熙六年,全县的香客为此感到忧虑,寝食不安,于是到处寻访高僧。获悉有一位次哲法师,恪守佛家戒律,要求自己严格,而且道行高尚,法眼明彻,可以上继历代佛教的正统,下承兄弟寺院的优良作风,能够舍己为人,担当重任。大家便决定去请他来主持本院,幸蒙得到许可。自从次哲法师驾临以后,果然教导有方,名不虚传。院内佛事兴隆,香烟缭绕,堂阁里的灯火日夜不熄;殿前法幢林立,重振旗鼓,两壁厢又雕筑了新的石像。一切规模可以跟国内的名山大寺相比。而且已经干涸的甘泉如今又开始喷水了,石阶前已经枯萎的桂树也复活开花了。这种种瑞祥说明次哲法师的根蒂很好,连老天爷也感到满意而支持他的事业,否则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繁荣的局面的。次哲法师于康熙三十二年归天,幸得高足弟子和徒子徒孙们继承衣钵,发扬优良传统,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使参禅悟道、衷心膜拜的佛事蒸蒸日上。这样兢兢业业的精神,真是佛教界难能可贵的呵!
因为想到如此盛举久后将湮没无闻,所以我怀着虔诚的心意,把这些事迹记载下来,以便今后的僧众得到借鉴而永垂不朽!

孝子朝父顺天铜镜
1984年3月,在来安大英乡朱庄村余庄生产队出土。铜镜为圆形,直径19.5厘米,正面中部有裂纹,边缘局部有锈斑。镜面光亮照人,背面镜钮居中,半圆形,大而肥实,穿孔。经鉴定,该铜镜为东汉时用具。


1985年,在来安县王集乡出土。银束腰,长9厘米,腰宽3.8厘米,厚1.4厘米,重0.5公斤。正面四角阴刻有“出门税”字样,腰部阴刻有“滕郭宅”字样,其它五面有铸造气孔。经鉴定,此银为宋代货币。


1986年10月,来安县文物工作组在磁山乡井王村井王遗址调查时采集。石磷长10厘米,宽5.3厘米,厚1.8厘米,通体磨光,为新石器时代松土工具。

石 权
1986年11月,在一户人家发现。石权呈馒头形,直径14厘米,厚7厘米,通体磨光。此为楚国计量器具,用途类似今天的砝码。据收藏者介绍,该石权于清代道光年间在县城八面塘西出土。
其余馆藏文物列表如下:



上一篇:第二节 古墓葬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