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卫生运动
建国前,来安县城无公共卫生设施,卫生环境状况很差。
1951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设立卫生科。翌年4月,来安县防疫委员会成立。1953年元月,改称来安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委会”)。同期,各区乡镇也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农村街道居委会及机关学校均成立了卫生领导小组。从1951年起,本县城乡、机关、学校、商店等,经常开展全面性大扫除。据不完全统计,到1952年6月,全县共填平、疏通明暗水沟76条,清除垃圾26656担,新建垃圾池(箱)15个。
1953年,华东行政委员会规定每年2月5日至3月4日为卫生突击月,本县有关部门利用群众于每年春节前扫尘的习惯,组织开展全面性大扫除。不仅要求室内、室外保持清洁干净,而且要求人人做到“四勤”(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三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抛污物)、“二灭”(灭虱灭蚤)、“一捕”(捕鼠)。此后,每逢重大节日,都要进行节前大扫除,随后大检查。
1956年,县爱委会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城乡加强垃圾粪便管理,饮食业必须做到“三防”(防蝇,防尘、防腐)、“一灭”(灭鼠)、“六净”(餐具净、环境净、工作服净、用具净、桌椅净、房屋墙壁净)。该年终统计,全县共清除垃圾486.3万担。此外消灭蚊蝇、老鼠不计其数。
1964年,爱委会规定出售食物须配备竹夹等工具。1966年,又对饮食从业人员进行全面体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将其调离。
1978年,新安镇成立了卫生管理所,有职工20余人,配备洒水车、垃圾车、吸粪车各1部。
从1979年起,县爱委会配备专职干部,会同县卫生局、防疫站等有关部门抓饮食卫生。1983年和1984年,县卫生防疫站举办食品卫生学习班13期,有580人参加学习。此后,全县城乡各饮食店均能按照卫生要求行事。此期,有11家饮食店的餐具消毒采用了蒸气消毒法。1980年以来,本县从未发生过食物中毒事故。《安徽日报》、《健康报》等报刊多次报道本县开展卫生运动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曾先后来县拍摄饮食卫生新闻片。
除害灭病
建国初期,为反对美帝细菌战,蚊、蝇、老鼠、臭虫、虱子为主要清除对象。方法有:鼠夹捕鼠、毒饵灭鼠、农药灭蝇(蛆)、药剂熏蚊、沸水烫洗卧具衣物等。1952年上半年,全县捕鼠43520只,堵鼠洞3650个,并为2184人注射了鼠疫疫苗。
1956年,爱委会把鼠、蝇、蚊、麻雀(后改为臭虫)列为“四害”。发动全县人民大力捕杀,年终统计。仅城区就捕杀麻雀5328只、老鼠2386只,另消灭蚊、蝇、臭虫无数。
“文化大革命”中,除“四害”活动中止。
1983年冬,本县成立了灭鼠指挥部,发动群众人人动手灭鼠。至1984年春,全县共灭鼠80余万只。1984年冬至1985年春,全县又灭鼠90余万只。
传染病防治
民国3年(1914年),湖北人田久高携牛痘浆苗到来安,采用传浆接种法为城乡小儿有偿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民国17年(1928年),来安采用管浆法接种牛痘。民国29年(1940年)日军侵入来安后,施官、西武两地发生霍乱病,死者无数。
建国初期,县卫生行政部门经常对全县医药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1951年,县卫生科组织25名医务人员到病灾区,救活贫苦病人3913人。1953年,县卫生院设立卫生防疫股,各乡镇配备了义务疫情报告员。1956年,县卫生防疫站成立,配备副站长1人、防疫医士5人、防疫员1人。1958年10月,来安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后,组织254人分成34个工作组深入农村,对本县地方病发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1973年,本县各区、社、镇均配备有专职卫生防疫员。1977年,县卫生防疫站建成450平方米办公楼1座。1985年,该站有主管医师3人、防疫和检验医师10人、防疫和各类医士5人、卫生员7人,拥有高倍显微镜8台、冰箱3台、721分光度计1支、干燥箱1只、立式消毒器1件、分析天平1台、救护车1辆。
建国后本县几种传染病防治情况记载如下:
疟疾防治
长期以来,本县疟疾病发病最为普遍。1958年,县地方病领导小组组织70名医生深入农村,查出疟疾776例。1963年、1964年和1970年,本县部分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由于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治,使疟疾流行势头很快得到控制。1970年冬至1973年,连续3年对25个公社、镇的86067名群众进行休止期防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后,疟疾为本县重点预防疾病之一。1985年,全县疟疾病发病率为1.8%。
头癣防治
1958年10月,本县查出头癣病3169例。1961年,曾用中药“川楝子”治头癣病患者,远期疗效差。1970年至1972年三年间,全县查出头癣病人4716例,患病率13.2%。1975年,县地方病领导小组组织97名医务工作者成立查治头癣专业队,开展头癣病防治工作。至1980年,查出各类头癣病5589例,发病年平均为14.5‰。这些病人经过服用灰黄霉素、拨发、X光脱发、外敷药膏等方法治疗,有99.96%被治愈,达到了卫生部的验收标准。
血吸虫病查治
1971年和1972年,有关部门先后在县南7个公社调查血吸虫病,未发现钉螺。在对汊河水上运输社598名群众作人群免疫学皮试检查中,查出阳性者19人。经粪便沉渣检验,确诊其中7人患血吸虫病。这7个人经过治疗痊愈后,未再发现新病人。
麻疯病查治
1949年,全县有8人患麻疯病,症状明显。之后,每年都发现散发新病人。在1974年9月1日的调查中,发现全县有现症病人27名。1984年,全县累计在册的麻疯病人共有111名,其中74名经过住院治疗有64名痊愈。
天花预防
1950年3月13日调查结果,全县5个区63个乡中,有3个区34个乡流脑、天花病灾较重。本地患病5054户19806人,外流人口患病2122户6116人。针对这一情况,县人民政府组织了25名医生携带急救药品,分赴灾区进行抢救,有效地控制了疫病蔓延。1951年,全县发生天花26例,1953年发生2例。从1954年起,本县不再有天花病例。1982年,有关部门定论,天花已在本县绝迹。
白喉防治
1955年,本县发生白喉73例,主要为散发流行,分布全县24个乡。5岁以下小孩占病人总数70%,最终治愈67例,死亡6例。此后,白喉在本县有零星发生,由于救治及时,死亡极少。
流脑防治
1951年,全县发生流脑60例。1962年,本县再度流行流脑,有关部门立即动员医务人员采取措施进行救治,省、地防疫站也派医生来县救治,使疫病得到了控制。1967年春,由于气候不正常,人口流动性大,本县出现流脑745例。3月为高峰期,5月进入尾声,全县死亡19人。
“二副”预防
1962年6月至8月,县防疫站、县卫生科先后举办3期“二副”防治学习班,受训者共200人。1964年,部分邻县发生“二副”,由于本县预防工作做得及时,该病未能侵入本县。1978年,汊河、大英、水口、半塔医院及县医院开设了5个肠道病门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库的水质定期作采样调查,严密注视二副疫情。1981年,在有关河流水库设检索点7个,采水样28次512份。年内查出阳性8份。同时,对外地运入的水果、海带、海鱼均进行抽检。该年9月,文山秦庄村村民苏某(男),酒后发生剧烈吐泻,经省鉴定为爱尔托弧菌稻叶型阳性发病。由于地、县两级防疫站迅速进行疫点处理,很快排除了疫情。
结核病防治
建国前,本县城乡均有肺结核病散发。1955年,本县曾为部分儿童接种卡介苗。1979年,县保健站配合防疫站为全县7岁以下15万名儿童普种了卡介苗。1980年,又为2052名幼儿接种卡介苗。1984年,接种卡介苗的儿童有2122名。
狂犬病预防
1951年,本县发生狂犬病若干例,死亡21人。之后,多年未发生。1981年,再度发生,死亡1人;1982年又死亡7人。由于狂犬病疫苗紧俏难购,于是,县政府令政府办公室、卫生局、公安局、农牧渔业局联合布告,动员群众灭狗。1983年和1985年,全县分别有7人和3人因狂犬病死亡。
1971~1973年来安县“四病”普查普治情况表

下一篇:第四节 保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