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图书发行与藏借
图书发行
建国前,本县没有图书发行机构。建国初,县人后志成、后志清创办的“又新书店”以出售文具为主,兼营学生课本、古典小说和年画。
1950年2月,滁县地区新华书店来安支店成立,当时有工作人员1名。该书店每月从滁县进书一次,由于交通条件差,运书全凭肩挑。当时在城乡发行的图书主要有《土改法》、《华东农民画报》、《新民主主义论》,宣传《婚姻法》和宣传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图解本、学生课本、扫盲识字课本等。
1956年,来安县新华书店在新华支店的基础上成立,时有工作人员5名,租用店房10间。1960年,为开展村镇售书业务,在半塔、水口各设立一个售书门市部。这一年,全县销售图书约51万多册,总销售额7.5万元。所售图书主要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和第二卷、《三面红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高玉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可爱的中国》、《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1963年,新华书店迁至县城十字街口,原店房改为租书门市部。
1966年初,由于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政治、哲学书籍发行量较大。“文化大革命”前期,各门市部均设“毛主席著作专柜”,其他图书大部分被封存。1966年,发行各类图书45万多册,其中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语录》2万多册,约占总发行量的4%。此外,发行毛泽东画像1.3万张。
1979年,本县图书发行工作通过拨乱反正步入正轨,全年共发行各类图书近120万册,总销售额近30万元。这一年,来安县新华书店被评为全省图书发行系统先进单位。
1979年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广大农民购买科技文化书籍十分踊跃。为了解决农民购书难的问题,新华书店分别在县城、水口、施官、大英、半塔等地设立售书点,在全县27个农村供销社实行批发代销。1982年,本县还发行《周恩来选集》和《刘少奇选集》各1200册,发行《彭德怀自述》2700册。次年,又发行《邓小平文选》1万册。1986年,新华书店干部职工由1979年的16人增至24人。同年,在县城西十字街口建成面积为870平方米的营业楼1座,配备微型货车1辆。这一年,新华书店共发行图书91.6万册,总销售额为91万多元,实现利润5万多元。
来安县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唐仁发,自1955年从事图书工作以来,30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忠于职守。1978年,国家出版局对他进行了表彰。1979年至1984年,他先后4次被评为全省和全国图书发行系统先进工作者。
建国后若干年份来安县图书销售经营情况如下表:

图书收藏与借阅民国时期,本县有一民众教育馆,馆内藏有经、史等类图书千余册,并备有《新闻报》、《中央日报》和《申报》等报纸。民国35年(1946年),来安县立初级中学设立校内图书馆,藏书400余册,专供教师借阅。
建国初期,县文化馆开设图书室,有图书400余册,并备有《人民日报》、《皖北日报》等五六种报纸。书库和阅览总面积36平方米,开放时间不固定。50年代后期,书库和阅览总面积增至150平方米,并添置了一些书架和阅览桌。
60年代中期,图书室共有藏书万余册,报刊10多种。1966年9月,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声浪中,“红卫兵”将8000余册图书付之一炬,只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及鲁迅作品千余册。此后一年间,图书馆停止开放。从1970年起.藏书开始逐渐增加。1979年,增至2.8万余册。
1979年9月,来安县图书馆在文化馆图书室原址建立,时有工作人员5名。此后,图书馆藏书量和读者量逐年增长。1985年,藏书39400册,出借图书26953册次,馆内工作人员由1982年的6名增至9名。
1986年1月,造价为19.7万元的来安县图书馆大楼落成,当年2月对外开放。该楼总面积886平方米,楼的正面上方“来安县图书馆”6个字为张恺帆题写。馆内辟有图书借还处,普通阅览室,科技阅览室(兼儿童阅览室),典藏室和书库。这一年,藏书4.1万多册,持证读者2000人,日均借阅200人,最高日借阅360人,全年出借图书共有39934册次。
1986年,全县基层图书室有16个,总藏书2.6万册。其中农村14个,藏书1.2万册;县城5个,藏书1.4万册。
1982年至1986年来安县图书馆总藏、年经费及购书费如下表:

1982年至1986年来安县图书馆图书流通人次、册次如下表:

地方报纸、书刊
报纸
《铎报》:新闻日报。民国28年(1939年)9月20日发刊,次年1月停刊。铅印8开2版,每期印数200份。主办单位《铎报》社为半民间、半官方新闻机构,办报经费自筹。
《来安新报》:新闻报。民国37年(1948年)5月创刊,停刊时间不详。铅印8开4版。主办单位为国民党来安县中统调查室设立的《来安新报》社。
《来安报》:中共来安县委机关报。1958年4月1日发刊,1961年1月停刊。初为不定期,1958年9月1日起改为日报。铅印8开4版,每期印数3000~5000份,共出535期。主办单位为《来安报》社。
1958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应来安县委的请求,为《来安报》题写了报名。
《科技小报》:来安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普读物。1973年8月创刊,铅印8开2版,每月1期,每期印数4000份。至1986年底,共出刊154期,1983年10月,该报在安徽省科普报刊评比中获奖。
《来安文艺》:来安县文化馆主办、供内部交流的文艺性小报,铅印4开4版。1979年5月刊出第一期后,因经费不足停办。
《来安古今》:来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办的不定期地方史料性报纸,创刊于1985年8月。该报铅印4开4版,每期印数5000份,除在本县发行外,还寄赠旅居外埠的来安籍老干部。1985年,共出2期,之后因经费和编辑人员不足而停办。
书刊
《来安县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来,本县先后刊行过5部县志,其中知县魏大用和刘正亨分别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和四十五年(1566年)纂修的2部散失无考,所存3部记载如下: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刊本:编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周知冕纂修,周幹总纂。全志共分10卷,约12万字。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本:知县伍斯瑸纂修,项世荣纂辑。全志共分12卷,约15万字。
清道光十年(1830年)刊本:道光三年(1827年)由知县符鸿纂修,书未成,符鸿调离来安。道光六年冬,知县刘廷槐继续纂修,欧阳泉等人总纂,至道光八年(1828年)二月成书,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道光十年刊本经余培森修订后再版。全志共分14卷,约18万字。
《来安县乡土志》:编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万琅纂修,余培森编纂。全志共分5个门类,约3.5万字。
《来安科技》:来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内部交流季刊,1982年创刊,铅印16开本。每期印数500~600份,截至1986年共出刊20期。
《钻天杨》:来安县文化局于1984年10月编辑出版,系文艺作品选集。铅印32开本,约12万字,收录了本县作者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地区以上报刊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60篇。
《来安文史资料》:来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地方口碑史料性书刊。1985年3月出版第一辑,铅印32开本,约9.4万字,印数2000册。1986年11月出版第二辑,约10万字,印数3000册。
《半塔保卫战》:中共来安县委党史办公室于1985年9月编辑出版,为党史专题资料汇编,铅印32开本,约16万字,印数4000册。该书收录了大量有关半塔保卫战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淮南苏皖边区中共党史、新四军军史提供了依据。
《来安县商业志》:来安县商业局于1985年编纂出版,系部门志书,铅印16开本,约13万字,印数150册。
《来安县教育志》:来安县教育局于1986年编纂出版,系部门志书,铅印16开本,约30万字,印数1000册。
《来安县地名录》:来安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于1986年底编辑出版,系地名资料书,铅印16开本,约15万字,印数1000册。
档案管理与利用
建国前,本县档案情况不详。
1958年,来安县档案馆建立,有工作人员4名。1964年,县档案管理科成立后,馆、科合署办公,有工作人员5名。1969年4月,档案工作机构撤销。1971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下设档案小组。1973年,恢复档案馆。1980年县档案局成立后,馆、局合署办公。这一年,档案馆共藏有文书档案2448卷,其中建国前革命历史档案2卷。案卷总长61.2米;资料7600册(本),总长150.48米。1984年,馆藏文字档案增至4009卷,案卷总长102米;资料9230册(本),总长77.4米。
1986年,本县档案工作人员共有8名,管理档案用房为16间,280平方米,除配置110套档案橱(柜)外,还配有灭火器、照相机、手推车等设备。这一年,馆藏文书档案增至9408卷,案卷总长10088米,资料增至10614册(本)。
1980年以来,本县档案部门为甄别平反、征用土地、地名普查、干部任免、干部调动、招工招干、编史修志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1980年,档案提供利用154人次、347卷(册)。1986年,提供利用1157人次、3916卷(册)。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