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工人组织
工人抗敌协会
民国29年(1940年)5月1日,半塔区全体工人大会在小李郢(位于今半塔集西2华里处)的树林中召开,邓子恢在会上作动员报告。会议选举成立了半塔中心区工人抗敌协会,张敬之(当地皮匠)为理事长,杨言德(当地裁缝)为副理事长。会后,与会者冒雨游行。该组织以团结工人群众起来当家作主、改善福利、发展生产、支援抗日救亡斗争为宗旨进行各项活动。同年10月,为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工抗”会员率先投资创办了“半塔民众合作社”,自开油坊,自设商店,自办织布厂,为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民国30年(1941年)6月,全县雇工代表大会在陆联庄(今龙山乡境内)召开,会议宣布来安县工人抗敌协会成立。此后,本县根据地其他集镇,也先后成立了“工抗”组织。
工人公会
民国35年(1946年),由县国民政府组建。发展会员时,由于会费
过高(入会时每人要交纳2石大米),工人不愿参加,于是不了了之。
工人联合会
1950年3月,县总工会成立。此后,县总工会在县城建筑、搬运、商业、缝纫和理发行业建立起第一批基层工会。同年5月1日,以第一批基层工会为基础,成立来安县工人联合会。1952年底,基层工会增至22个,发展会员847人。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丰富工人文化生活,工人联合会经常组织体育比赛,并开办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此间,发动会员捐资1100余元整修县城永阳泉浴室和兴建县城简易剧场。朝鲜战争爆发后,该会会员捐款26599元,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从1953年起,工会组织逐步扩大到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部门。1956年春统计,基层工会增至76个,会员发展到1521人。在工会组织的发动下,此期,从事个体经营的会员全部加入了各种不同的合作化组织。
1956年3月,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来安县工人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这一年,完成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工会组织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要求,联合会经常组织基层工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工人文化素质,1961年,在工人夜校中开设了中学班。同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县工人代表大会。1964年8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1965年底,基层工会增至138个,会员增至5400余人。据统计,先后参加夜校补习的工会会员有7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经学习后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在历次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有3000多人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活动一度中断。1968年、工人联合会并入县革命委员会群众工作组。1973年恢复独立。“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文化和医药卫生战线上的知识份子被排斥在工人队伍之外,其间,第四、第五两次工代会(分别于1968年10月和1973年4月召开)均无文教卫生战线代表。
1979年3月,县第六次工代会召开,其时,基层工会组织全部恢复。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工会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82年,按照《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在基层工会中推行了职工代表大会制。1984年6月,召开县第七次工人代表大会。1985年统计,全县工交、财贸、文教卫生和农林水电部门共有工会委员会16个,基层工会204个,工会小组707个,会员11296人,配备专职工会干部343人。其中有165个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农民组织
农民抗敌协会
民国29年(1940年),来安县农民抗敌协会在张山集老油坊成立。之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的区、乡,村均成立了“农抗”组织。该会所做工作主要有:向农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组织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促进生产发展,支援抗日斗争。
农民协会
1950年4月成立。其时,各区、乡、村均成立有相应组织。该会以贫雇农为主要发展对象。1951年,全县农会会员共有43873人。在土地改革中,农会组织是代表贫雇农利益的权力机构,具体负责评审农村阶级成份、发动会员斗争地主和确定没收财产分配方案等工作。土改结束后,农会工作中心转入发展生产。1954年,县委农村工作部成立,该会随之撤销。
贫下中农协会
1968年5月24日,该会在“重新组织阶级队伍”的口号下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该会在农村选抽部分成份为贫下中农的农民,组成“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商店、学校、参与管理活动。1982年12月该会被撤销。
妇女组织
妇女抗敌协会
民国29年(1940年)5月,本县首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张山老油坊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来安县妇女抗敌协会,王平当选为理事长。同年,根据地区、乡、村建立了相应组织。民国30年(1941年)1月28日,该会在中所乡凃郢(今属龙山乡)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王平续任理事长。民国32年(1943年)4月,来六县妇抗代表大会在竹镇召开,杜则吾当选为理事长。民国34年(1945年)8月,来六两县分设后,刘万霞任理事长。民国35年(1946年)秋,民主政府北撤转移后,该会不复存在。
其时,妇抗会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向妇女宣传抗日民主救亡道理,发动妇女搞好生产,参加锄奸反特斗争,为部队做衣、鞋,号召妇女动员亲人参军和组织妇女开展拥军优属等。此外,针对妇女在旧时地位低下的状况,向社会提出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和“反对三从四德,反对包办婚姻,禁止虐待妇女”等口号。本县妇女因受传统思想束缚,仅从事田间和家务劳作,理事会干部常年深入农村,走门串户,一边帮助生产,一边访贫问苦,开展工作。农闲的时候,开办冬学夜校,组织妇女学习文化,教唱抗日歌曲,并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地方妇女骨干。刘郢乡(今邵集乡)青年妇女刘家禾、中所乡19岁的王秀英等人,在妇抗会的帮助、教育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成为根据地妇女的榜样。据估算,抗日战争期间,县妇抗会发动全县妇女为新四军制作慰问鞋20多万双。另外,发动妇女家家纺纱,支持根据地棉布生产。在历次扩伍活动中,妇抗会员积极支持亲人参军。
妇女联合会
1950年4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同年,各区、乡、村建立起相应组织。1951年10月29日,本县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来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其时,各级妇联组织着重宣传妇女解放,号召妇女起来当家做主,积极投入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时,全县有2万多名妇女登台斗争地主。在这些运动中,全县涌现妇女积极分子3047人,其中379人被选拔到乡、村担任领导。
1953年2月,县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这一年,党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各级妇女组织积极引导妇女投入“三大改造”运动。当年全县有38640名妇女加入了农业互助组,占入组人数的46%。此间,张山街镇妇女张明响应号召,组织成立了女子互助组,她率领妇女学耕、学耙,自己动手泡秧、撒种,解决了本组许多家庭因男劳力参军、参干或从事其他职业而造成的种地困难问题。这一年,全县有66名妇女出席了县劳模大会,占劳模代表总数1/4以上,张明等人被推选为出席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6年9月,县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要求全县妇女响应县委号召,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的进程。1957年10月25日,县民主妇女联合会随全国妇女组织更名为来安县妇女联合会。1958年,基层妇女组织改按人民公社、大队和生产队设置。“三年困难时期”,县妇女联合会号召全县妇女一面搞好集体生产,一面勤俭持家,克服困难。1963年,县妇联发起在农业战线上开展“妇女战斗队”活动。这一年11月,县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后,全县组织起“刘胡兰队”、“红姑娘队”、“铁姑娘队”、和“三八队”等各种名称的突击队1286个,参加这项活动的妇女共有1484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妇联并入群众工作组,妇女工作受到冲击,但此间妇女突击队仍很活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冬,张山公社东风大队妇联,以东风民兵排女民兵为骨干,组织70多名妇女,冒着冰雪,开挖一条长1.5公里,宽9米的引水渠,使13.07公顷农田无雨不旱。1972年,水口公社水西大队受洪水袭击,该队12名妇女组成的铁姑娘战斗队,分工把守一座圩堤,奋战5昼夜,使圩堤转危为安。汛期后,又吃住在田间,进行治虫,保证了13.33多公顷水稻获得丰收。
1973年,县妇联恢复单独设置。同年5月,县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1978年11月,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根据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要求,号召在全县开展创“三八红旗单位”、“三八红旗手”和创“五好家庭”(爱祖国,爱集体,完成任务好;努力学习,积极劳动,遵守纪律好,家庭和睦,劳动致富好;实行计划生育好,教育子女好。)活动。1978年以后,县妇联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坚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的指示,在全县妇女中开展“自重,自爱、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通过四自“教育,全县有1000多人次受到各级妇联组织表彰。其中受到省妇联和全国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家庭”代表有12人。县示范幼儿园教师周惠兰、十二里半公社拥巷大队妇女队长池永秀、龙山公社中所大队妇女主任杨恒翠和复兴公社医院卫生员李家英等4人两次获得省妇联和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称号。此期,县妇联还协助有关单位和区、乡开办17所幼儿园。
1983年4月,县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当年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后,基层妇女组织恢复按行政乡、村设置。1984年统计,全县16349个专业户中,以妇女为主劳动致富的有168户,其中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18户。全国“五好家庭”代表、施官乡妇女岳智兰,1983年和1984年两年农副业生产净收入15720元,平均年收入7860元。
青少年组织
青年抗敌协会
民国31年(1942年)9月,来六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竹镇召开青年代表大会,1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宣布成立来六县青年抗敌协会,江瑾当选为理事长。
三青团
民国36年(1947年)6月,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安徽省团组织派骆洪祚(原滁县三青团分团书记)来本县筹建三青团。三青团来安县筹备处成立后,先由王祖跃任筹备处书记,后由王文章任代理书记,同年9月,骆洪祚被任命为筹备处书记。不久,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来安县分团部成立,吴友梅任分团部主任,骆洪祚任书记(之后,周浩君、骆周王、洪跃祖、祚君跃先后任书记)。分团部成立后,先后在县中(县立中学)、城区和东乡、南乡、西乡及北乡建立了6个区队,下设分队。来安县立初级中学和县中师范7个班级,除初一年级的学生外,其余5个班学生由学生中三青团分队长统一办理团证。来安县立中学成立三青团后,在校内创办以反对共产党为宗旨的《正言月刊》。民国37年(1948年)3月选举国大代表时,县中区队宣布学校停课三天,三青团员全部回乡为许延俊拉选票。民国37年(1948年)5月,国民党实行党团合并,重新登记团员,凡登记者,均转为国民党党员。
青年联谊会
民国36年(1947年)6月,骆洪祚来本县组建三青团时,为广泛结交青年,组建了来安县青年联谊会,并在张山、水口设立两个分会。该会成立后,创办了来安《青年报》。同年9月,三青团来安县分团部成立后,该会停止活动。此后,县三青团分团部书记周浩君和县国民政府通讯专员钟诵勃,因和分团部主任吴友梅存在权利之争,周、钟二人以“团结来安青年,研究三民主义”为名,再度发起成立了来安青年联谊会。由钟诵勃任主任,周浩君任秘书。联谊会设学习、象棋、京剧和篮球4个组,于水口、王来设立2个分会。凡18岁以上的男青年,不论职业、派系、只要有一名会员介绍即可入会。会务活动经费由会员筹集,会务人员不收报酬。联谊会规定,凡组织委托办理的事情,会员不得推托。民国37年(1948年)10月,县调查室王汉丞接任联谊会主任。本县解放时,该会解体。
共青团
民国38年(1949年)9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来安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张义稀任书记。之后很快在县城机关、学校建立了一批团支部,并开始向农村区、乡发展团组织。1950年,全县建立团支部89个,有团员927人。六个区也都建立了团工作委员会。这一时期,团组织以反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生产救灾为活动中心,动员团员和青年搞好生产,积极参加民兵组织。1952年冬,团县委城工部长吴庆功和团区委干部孙润聪、陈宗兴、冯海峰、李家福等和全县一大批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此间,团组织为加强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根据团中央的要求,在全县各所小学内组建了少年儿童队(简称“少儿队”)。
1953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来安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来安县委员会。这一年,在团组织的宣传发动下,全体团员和青年积极投入“三大改造”运动。至1955年,农业战线上的7119名团员中,95%以上都加入了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团县委召开第一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216名代表受到表彰。这次会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号召全县青年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并倡导在农业战线上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会后,全县建立起夜校和科技小组1100多个,36000多名团员和青年参加了学习,广大青年在抢收、抢种、积肥和植树造林等各种农事活动中,带头苦干,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1956年,本县青年王明、傅多才、储延宽、谢学义等人因工作成绩显著,获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同年6月,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来安县第一届委员会。同年秋,本县发生大水,清水乡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长张玉珍(女)率领17名队员参加防汛,为排除险情,张玉珍带头跳入水中,以身堵住了缺口。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级团组织在坚持组织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和继续开展突击队活动外,并在全县团员和青年中相继开展了学习英雄向秀丽、施金山等先进人物的活动。1962年4月,青年团来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1963年,为表彰在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团县委和县武装部联合举办学雷锋、做雷锋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在全县巡回展出。
“文化大革命”前期,团县委被并入县革命委员会群众工作组,团组织活动一度中止。1971年,团县委恢复单独设置。
1972年3月,共青团来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针对团组织的状况,通过了《关于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决议》。1978年12月和1983年8月,共青团来安县先后召开了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其间,团组织先后开展了学习烈士高升活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和“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建议、小设计。)智慧杯竞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年薛云、张兴标、孙祥云、梅家让成绩显著,获得共青团省委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五小”智慧杯竞赛,本县有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科技成果奖11项。此外,在两次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县团员和青年组成学雷锋小组3038个,先后做好事11989件。
1984年,农业战线上的团员和青年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两个开发、两个进军”(开发农村青年的智力资源和劳力资源,向科学技术和山水、多种经营领域进军。)的号召,有7630人参加了农业科技训练班学习。当年,出现了4320户青年劳动致富专业户。
1985年6月,第六次团代会召开。当年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基层团委43个,团支部617个、团员14618人。
少先队
1949年9月,县城琛凯小学(今实验小学)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来安县工作委员会的帮助下,组建成立了本县第一支中国少年儿童队(简称“少儿队”)。1950年,各乡中心小学也先后建立起少儿队组织。1953年9月,团中央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8年,少先队组织遍及全县各所小学,全部队员有10759人,并配备辅导员275人。少先队分设大队、中队和小队,队员佩戴三角形红领巾,队干部另佩戴不同标志的臂章。少先队常常在队日活动中,对少年儿童进行“五爱”(爱人民、爱新中国、爱毛主席、爱劳动、爱科学)教育,培养他们勇敢、活泼、诚实的性格和品德,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少先队规定,凡8周岁以上少年儿童自愿、要求入队,即可成为少先队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被“红卫兵”组织取代,直至1978年10月才开始恢复。
红卫兵
1966年8月27日,来安一中学生仿效首都北京市一些学生的做法,成立起“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组织(简称“红卫兵”)。此后,本县新河、半塔、施官,水口、大英等5所中学的学生和农村社、队部分青年也先后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本县“红卫兵”发展到3000多人。为投身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校红卫兵纷纷停课,和社会上红卫兵一起走上街头“闹革命”,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活动。他们身穿黄军装,佩戴红袖章,打着红旗呼着口号到家庭、商店、剧院等处清查“四旧”物品,见到绘(雕)有龙凤图案的物品就砸,看到绣(织)有花鸟的锦缎就烧。来安扬剧团的古戏装、古道具全部被一中红卫兵拉到校园内焚毁。该年底,全国红卫兵大串联,本县少数红卫兵向县委强行索要串联经费,外出北京等大、中城市。1967年春,一部分红卫兵把学校负责人当作“走资派”进行揪斗、殴打。随后,又开展了“夺权斗争”。在“夺权斗争”中,各红卫兵组织分裂,演变成各种名称的造反派组织,继而这些组织又分成两大派,开始了派性斗争。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各派学生代表参加组成的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红代会”)成立。1971年,“红代会”被取消。
工商业组织
商会
民国初年,县城商会成立,常务委员会由各行业代表组成,设会长1人,干事1人。会长为行业代表推选出的商界名流,首任会长为余慎之。该会所做的工作主要有;维护商界利益,与外界交涉有关事宜,调解商界纠纷。1953年,该会为县工商联合会取代。
工商联合会
1953年9月,本县召开首届工商界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县工商联合会。联合会秘书由县委、县政府委派党员干部担任。该会通过组织工商界学习和接待来访等形式,团结、教育工商业者爱国守法,接受工人监督,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该会还经常代表工商界向政府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以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会停止活动,1968年被县革命委员会撤销。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11月,为团结、教育个体劳动者遵守政府各项政策法令和维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本县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筹备委员会。1984年4月2日,本县第一次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召开,全县工商界个体劳动者代表11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成立了来安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大会通过了协会章程和致全县个体工商业者的倡议书。会后,各乡镇成立了27个分会,共有会员1052名。该会成立后未开展活动。
科技、文艺组织
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4月,县召开首次科普代表大会,会上选举成立了来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协会”)。1958年11月,在县第三次科学技术代表大会上,成立了来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时将来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改名为“来安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科委、科协合并办公。1970年,由于全国机构改动,县科协改为科技小组,1977年,县科技小组改为县科技局。1978年10月,县科技局复名为县科学技术协会。从1958年至1984年,县科协先后在有关部门设立自然科学、医学、农学、林学、水利和机械工程6个分会。县科协自成立以来,通过办科技小报、举办科技讲座、设科普宣传栏、放映科技电影和开展科技咨询等形式、传播、推广各类科技知识,取得了一定成效。1985年,科协共设6个分会,并辖33个基层协会,共有会员3303人。
文艺联合会
1958年成立。除组织几次文艺演出和一次赛诗会外,无其他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会被撤销。
其他组织
中苏友好协会
1951年,本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共发展会员3万余人。1956年停止活动,不久解体。
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来安县分会成立,该会亦称来安县抗美援朝分会。1951年5月1日,在该会的组织下,全县城乡8万多人参加反美示威大游行,同时有5万余人参加拥护《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的签字活动。分会还动员几百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全县人民订立了爱国公约,捐款15万元购买飞机大炮,并组织写慰问信、做慰问袋活动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分会解体。
专业户协会
1984年11月20日,本县召开了首次专业户代表大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各类专业户代表18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成立了来安县专业户协会。协会下设办公室、科技服务组、信息服务组、供销服务组和法律咨询服务站。1985年,全县设有分会28个,共有会员515名。
台(湾)属联谊会
1985年12月,为了使在台湾人员的亲属积极与在台人员联络感情,发展友谊,促进与台湾通邮、通航、通商,以便共同为振兴来安经济服务,为亲人团聚、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本县召开了第一次在台人员亲属代表会议。会议选举成立了来安县台属联谊会,通过了《来安县台属联谊会章程》。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