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陆运
货运
清代和民国年间,本县陆路运输主要靠人挑(抬、扛)畜驮和独轮车推运。民国21年至26年(1932—1937年),县内少数商人拥有汽车,他们以运输自己经营的货物为主,对外兼办货运业务,运输量极小。抗日战争时期,汽车运输中断。
建国初,县内运输仍以独轮车、马车、板车为主。从1953年起,县汽车站开始承办货运业务,以运输粮食为主,年运输量约100万吨左右。1960年,又增办零担货运业务,每月货物发运量为1吨左右,主要运往滁县。1960年以后,汽车站的货运除运粮外,还运煤炭、建材、化肥等物资,年运输量3万吨以上,周转量137.83万吨公里。1978年以后,由于集镇贸易市场日益繁荣,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的零担调运日趋频繁,货运量逐渐增加。1979年,县汽车站年运输量为7.4万吨,周转量为239.18万吨公里。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新增加的社会车辆中的一部分投入货物运输,县汽车站的货运量逐渐减少。然而全县的货物运输量有增无减。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汽车站货运量如下表:

客运
民国21年(1932年),县人余慎之和朱又新用自己运货的汽车兼营客运。民国25年,县城商人方叙五、苏慰华等人从南京购进小客车一辆,每车可载客5~6人,主要路线为滁来线和来水线。抗日战争开始后,客运中断。
1953年4月,国营滁县至来安首班客车通行,每天一班,晴通雨阻,年运输量为0.5万人次,周转量为14.01万人公里。随着公路路况的改善,客运量逐年增加;1956年,本县增开来安至施官、屯仓、水口客运班车,每日一班,晴通雨阻。同年,滁县至来安班车增至每天三个班次,并有2辆驻站客车。这一年,全县客运量2.03万人次,周转51.13万人公里。1957年,全县客运公路里程106公里,其中晴雨通车53公里,晴通雨阻53公里。县汽车站先后设置汽车分站、代办站和招呼站11个,每天9个班次,年客运量5.03万人次,年周转量126.99万人公里。之后,随着滁县天长客运路线的开通和县内客运线路的延伸,本县客运量进一步增加。1965年,全县客运量为18.66万人次,是1957年的3.7倍;周转量为366.8万人公里,是1957年的2.8倍。1967年至1968年,客运量连年下降;从1969年起开始回升。1978年,全县每天客运班车增至53个班次,有驻站客车9辆,年客运量107.14万人次,比1976年增长160%;周转量2081.51万人公里,比1976年增长85%。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为满足农民早进城晚回乡的需要,1984年,县汽车站派出夜驻农村班车4辆;1985年,派出夜驻农村班车6辆。这一年,汽车站增开来安至合肥(面包空调车)、来安至南京直达班车;半塔分站增开半塔至南京、半塔至滁县、半塔至竹镇直达班车;大英、水口、施官均增开直达南京的客运班车。这一时期,滁县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派驻本县客运汽车19辆,全县每天客运班车达35个班次,年客运量193.31万人次,周转量4539.13万人公里。
1983年,本县第一辆个体客运汽车开始营运;至1985年,全县个体客运汽车发展到5辆。个体客运汽车一般无固定发车时间,满员或基本满员就开车,售票员跟车卖票。旅客乘坐此车非常方便,不需要长时间排队买票和候车,上车后有座位;因而,个体客车受到群众欢迎。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汽车站客运量如下表:

水运
民国年间,县内专门从事营运的船只大多散泊于水口、汊河等地,其中较大的船只可运粮运草(运粮船只可抵江苏省无锡、常州等地),较小的船只多在浅水航道为大船转运货物。
1950年秋,县人民政府把散居在县内的船民组织起来,成立汊河民船工会,船民成为本县水上运输的主要力量。1950年至1956年,船民仍为个体营运,由于船只较小,货源难寻,收入只能维持生活。1956年,县水上运输合作社成立后,实行集体营运,船只得到维修和保养,运输能力有所提高,年总收入7万元,盈余800元。1958年以后,由于陆续新造大吨位船只,运输量逐渐增大。1965年,水运社有船工369名,年总收入17万元,盈余1200元。固定资产由1956年的6万元增加到26万元。1971年以后,由于逐步添置了机械动力船只,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水运社有船工397名,年总收入57万元,盈余1500元,固定资产87万元,每人每月收入由1965年的18元增加到38元。1981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全县船工每年总收入60万元以上。1985年,县航运公司共有船工414名,固定资产161.4万元。船工年总收入68万元,人均月收入52元,盈余1200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