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域
建国前,本县因为没有水库,塘、坝、河流多数失修,水来满溢、旱则干涸,可养殖水面不多。建国后,通过大办水利,水面不断扩大。1956年,全县水面36450亩,其中水库13200亩,塘坝21500亩,河流1750亩。1980年,全县水面增至116718亩,其中水库105座,面积31744亩;塘坝20732个,面积51263亩;河流7条,面积29000亩。1984年,本县利用三低田开挖鱼池1030亩,至此,全县水面增至127018亩,可养水面7万亩左右。1985年实际养殖水面为59857亩。
渔产量
建国前到建国初年,多系私养和伙养。高级社后,水面归公,国家和社队以水库为主放养,私养基本不存。1958年至1978年,最高年产量1200吨,平均年产605吨。1980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放宽渔业政策,提倡以集体养鱼为主的同时,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于是以“联户或个人承包水面,所获“定量上交,超产归己”为主要内容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开始推行,从而可养水面较好地得到利用,促进了渔业生产。此外,还有少数农民改田造池,从事渔业生产。1980年至1985年,平均年产1278吨;其中1985年产量最高为2322吨。
建国后若干年份来安县渔业产量如下表:
渔产种类本县原有29个品种,建国后引进6种,各类品种列表如下:

鱼苗培殖
建国前,本县无人从事鱼苗繁殖,鱼苗来源全赖自然和从外地购进。1957年3月,国营来安鱼苗场在城南建立;1972年,又迁至平阳水库,改名为国营来安平阳鱼苗场。该场1963年对鲢鱼和鳙鱼施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此后自繁自育,每年育苗3000~5000万尾。1985年,该场自繁自育最高量为8300万尾。
1985年,全县共有11个鱼苗场、94口鱼池,水面265亩。各鱼苗场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河蚌育珠
1972年以前,本县无河蚌育珠。1972年,国营来安鱼苗场从怀远县荆山湖鱼场引进河蚌育珠新技术,当年试验成功。随后相继在汊河渔业大队、陈郢水库、龙山公社推广。1980年,汊河渔业大队队长徐宝生向本村群众推广河蚌育珠技术,1985年全村59户有51户育珠,共育3500多只。年收入10万元;因此该村被誉为“珍珠村”。这一年,全县生产珍珠196斤。
捕捞
本县长期沿用的捕捞方法有罩捕,网捕、张捕、钩捕、 鹰捕等,鹰捕仅限于县城几户。进入80年代以后,水库大水面捕捞多采取赶、拦、刺、张等联合作业法。
上一篇:第二节 副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