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饲养种类
本县民间饲养的家畜家禽种类较多。家畜有牛、驴、骡、马、猪、羊、狗、猫等,家禽有鸡、鹅、鸭,均为地方品种。建国后,县有关部门一方面从外地引进新品种,一方面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1985年,本县家畜家禽饲养种类如下表:

饲养量
役用牛
1949年,全县有役用牛10372头,其中水牛9145头,占总头数88%。1957年增至18149头。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役用牛由生产队集中喂养。1978年,全县有役用牛22892头。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推行后,役用牛改为联户伙养,许多农户纷纷购养。随着伙养范围的缩小,独户私养逐渐增多。1985年,全县役用牛存栏量增至32961头,其中水牛29648头,占总头数的89%,比1978年增长44.7%,为1949年的3.1倍。
乳牛
1965年,原县农场引进饲养6头,因本县群众无饮用牛奶习惯,牛奶难售,不久停止喂养。1983年,新安镇居民张万德又引进饲养,至1985年,已经养大小牛4头。
骡马
建国前,本县只有大商户和地主家饲养役用骡马。1949年统计,全县有95头,其中骡79头,马16头。6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增加,饲养骡马者逐渐减少,至1985年已无人饲养骡马。

本县向有饲养习惯,以役用为主,兼作交通工具。1949年,全县有驴3516头,随着农用机械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增多,饲养量逐渐减少。1985年,只有城镇少数搬运户喂养,用以牵引板车。

为本县饲养的传统家畜,是群众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1949年,全县生猪存出栏量48360头,户均1.2头。1957年,增至126582头,户均2.5头。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变私养为公养私养并举,社、队普遍建立养猪场,但由于管理不善,生猪增长有限。从60年代起,为促进生猪生产。政府采取奖售(工业品、饲料粮或化肥)和给大猪加价等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6年,全县生猪存出栏量增至228023头,户均3头。1985年,全县生猪存出栏量增至309237头,户均3.8头。
鸡鸭鹅
本县饲养历史悠久,以鸡为最。1949年末,鸡存栏27.6万只,户均6.8只。1957年,增至49.8万只,户均9.8只。“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多养家禽被视为搞“资本主义”,一度限养,存栏量最低下降到18.99万只。1978年,全县存栏66.78万只,户均8.7只。1985年,全县饲养量增至604.65万只,平均户养75只,年末存栏量214.45万只,户均27只。

1949年,全县存栏量3450只,其中绵羊350只。因其易遭踏粮食,桩牧为主。由于县人没有食用羊肉习惯,加之缺乏皮张加工技术,建国后养羊量增长幅度不太大。最多存栏量为:山羊6172只(1968年),绵羊7193(1974年)。1980年以后,因加强林木管理,饲养量逐渐下降。1985年,山羊存栏量2482只,绵羊存栏量1384只;较1982年,山羊减少4108只,绵羊减少1949只。

1956年,本县一度出现养兔热,后因难销、疾病等问题的出现而转入低潮。人民公社化以后,基本上无人喂养。1979年以后,饲养者较前增多。1981年,县内有兔2476只,但因饲养技术较差,后又逐渐减少。1985年,全县尚存941只,为1981年饲养量的38%。

多年来本县农户几乎户户喂狗养狗,因狂犬病伤害人畜,80年代开始,禁止在城镇喂养,在农村喂养的成狗亦定期捕杀,饲养量较前减少。

本县旧时饲养较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农民粮食公储为主,养猫户相应减少。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粮食由公储变为家户存储,养猫户逐渐增多,而猫源严重不足。
鹌鹑
1984年引进,全县只有新安镇和双塘乡几户人家喂养,总数百余只。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主要畜禽存栏数量如下表:

疫病防治
疫病种类
本县畜禽疫病,牛有牛瘟、牛炭疽、牛肺炎;猪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副伤寒;禽有鸡瘟、鸭瘟和禽霍乱;狗有狂犬病。
兽医
1949年,全县有乡土兽医30多人,1953年,政府将其集中组建成6个区联合诊所。以前,仅医治牛、驴、骡、马的疾病,且只治不防。1958年以后,县、社兽医站相继建立。从60年代起,开始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国家出钱,社队出力,每年春、秋两季对畜禽进行全面防疫注射,使畜禽疫病减少。
1985年,全县兽医队伍有282人(畜牧兽医师7人),平均每个行政村1.04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副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