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县、滁州市、嘉山县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县、江浦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地形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南部圩区、中部岗区和北部低山丘陵区三部分。北部地区的小型山岭海拔高度一般在100米和200米之间。从芝麻岭至长山一线为长江,淮河分水岭,来河、滁河、清流河、施河、皂河汇入长江,白塔河流入淮河水系的高邮湖。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17天,年平均降雨量975.3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时有旱涝发生。津浦铁路线上的滁县站距县城22公里,6号泗浦国道和滁天公路穿境而过,内河可通航长江。
1985年,来安县划为5个区、28个乡镇。全县96687户、410443人。其中农业人口367126人,非农业人口4331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9.4%和10.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7人。县城新安镇古名大雍(用)镇,自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立为县治后,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全镇常住人口260070人。
来安历史悠久。安徽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境内顿丘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器和骨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秦时,属东海、九江二郡地。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始置县,称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至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定名来安县。
来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民国28年(1939年)5月至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的第四、第五支队(后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一直驻扎在来安县农村,开展抗日斗争。从民国28年(1939年)6月起,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支部、区委和县委在来安县逐步建立。民国29年(1940)3月中旬,来安县抗日民主政权正式建立。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谭震林、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在来安的半塔镇、大刘郢等地居住过,领导淮南苏皖边区广大军民建设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来安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他们组织起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建立了县总队、区大队、基干民兵等地方武装,努力发展生产,积极交售公粮,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击退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多次“扫荡”,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由杨言德担任经理的半塔民众合作社获得中共淮南区委授予的“淮南合作运动先锋”的称号;半塔区马厂乡大余郢村组织的骆腾云生产互助组被评为淮南苏皖边区模范互助组,骆腾云因此成为全区有名的劳动英雄。
民国35年(1946年)9月,来安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来安县地方武装在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的支持下,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民国37年(1948年)起,解放区逐步恢复。民国38年(1949年)1月22日,解放军攻克来安县城,来安全县人民从此获得解放。
解放前,来安工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经济十分落后,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全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2706万元;至1985年,上升到了32482万元,比1949年增加11倍。
来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发展较快,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9.3%。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和“共产风”,年平均递增率猛降至-6.3%。在“三年调整时期”,由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年平均递增率回升到6.7%。在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破坏,年平均递增率再度下降,只有5.9%。“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通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这一时期,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工业,注重搞活流通,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达到8.9%。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16.5%。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79年的13993万元增加了1.3倍,6年时间翻了一番多。从国民收入看,1979年全县为9582万元,1985年则上升到18542万元,人均452元。
来安是一个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县份。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水利设施差、农业技术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各项作物的产量都很低。据1949年全县平均亩产量统计:粮食为106斤,棉花为14斤(皮棉),油菜籽为28斤。解放后,党和政府在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走合作化道路的同时,重视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和增置农机具;特别是1979年以来逐步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努力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091万元,比1949年的2447万元增加6.4倍。这一年,几项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是:粮食亩产681斤,总产6.21万斤;棉花亩产66斤(皮棉),总产204万斤;油菜籽亩产158斤,总产2291.2万斤。本县种植业尚有大豆,花生、麻类、大蒜、茶叶、西瓜、蔬菜、水果等大宗经济作物。养殖业主要饲养猪、牛、羊,兔、鸡、鸭、鹅、淡水鱼等。土特产主要有大蒜、花红、雷官板鸭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材。来安大蒜早熟高产、耐寒易储,每年可产蒜苗3000万斤左右,以蒜头加工的蒜片每年出口200多吨。来安花红色泽鲜艳、皮薄肉脆、清香爽口、味甜汁多,不仅可生食,而且可酿酒、可为药,为古时皇封贡果。养鸭之乡雷官集的板鸭色美肉嫩、香味醇厚、肥而不腻、咸淡适宜,可与符离集烧鸡相媲美。长山蜈蚣体大、药性好,每年收购数十万条,收购量居全省之首。
来安工业在解放前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总产值只有259万元,企业均为私人作坊和私办小型工厂。产品除砖瓦、棉布外,多为手工制品。在建国后的36年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5577.2万元,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85年,县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有38个,其中集体企业17个;乡镇企业共有7942个,其中乡办298个,村办344个,联户办357个,户办6943个。工业总产值达14391万元,比1949年增加近55倍。工业产值在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1949年只占9.5%,1985年已上升到34%。1985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101万元,净值144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年均余额633万元;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86万元,净值1864万元,年末定额流动资金余额871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拖拉机油箱、阀门、插销、合成氨、乳化沥青,电池、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砖瓦、水泥、石灰、皮棉、棉布、棉纱、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饮料酒、糖果糕点、蒜片等。电池被评为省优产品,阀门、油箱和乳化沥青被评为部优产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城镇青年的劳动就业问题已基本解决。1985年,全民职工人均收入881元,集体职工人均收入704元,农民人均收入485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90%、61%和294%。城乡人民储蓄存款2031万元,比1978年增加17.3倍。解放前,农民住房均是低矮、简陋的草舍,如今,这些草舍基本上被宽敞的草屋、瓦屋和楼房取代。市场繁荣,人民群众购买力提高,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1913万元,比1979年的4933万元增加58.6%。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已基本普及,家用电器和其它高档消费品正在涌入千家万户。
解放30多年来,来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教育方面:1985年,全县有小学283所,初中28所,完全中学4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聋哑学校1所,幼儿园16所,此外还办有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电大教学班和农业广播学校。科技方面:全县科技组织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了科技普及网。1978年以来,有52项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成果获得省、地、县的奖励,其中大部分已在镇普遍有文化站、广播站、图书室和放映队,有的乡还建有影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978年以来,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十分活跃,业余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每年都有问世。卫生方面:198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70个,病床507张;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医疗所。由于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体育方面:解放后,全县城乡修建大小运动场17座,许多地方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室,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比较活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很快。许多运动员在地区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
来安大地经历代县民开发,特别是经过解放后30多年的建设,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风貌,这是将来把来安建成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新乐园的基础之所在。勤劳、勇敢、智慧和富于牺牲精神的来安人民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长期不懈地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附:
解放后若干年份来安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