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技术革新成果
工业方面1959年,县第一机械厂试制成铁木万能刨床,提高工效15倍。铸工袁朝中创造垛箱浇铸法,一次可以浇铸17件,提高浇铸面积利用系数。淮上烟厂创制自动抽梗机、双轮换纸法,一年为国家节约5.84万元。专区电厂试制成电动机、电火花锯,其中电火花锯一秒钟可锯直径一圆轴,提高工效28倍。县水泥厂研制成功双门互通冒烟窑,比土窑提高工效30%。
1965年,县眼镜厂开发光学眼镜片6个品种。
1969年,县农具厂改革钢管步犁模具16种,提高工效30%。
1970至1976年期间,县造纸厂改浆料搅动漂白为静漂,夏季热漂为冷漂,降低能耗。对浆料锥形除渣器进行改造,降渣效果达90.8%,提高了印刷纸胶版的质量,又减少渣物中浆料损耗。县农机厂自行设计加工安装C518型大立车和C510型小立车,解决1.2×4.5米球磨机2米大齿轮及大皮带轮、球面瓦的加工问题;自制瓦机和端面车床,解决球磨机球面和筒体的加工问题;自制筒体钻床,解决1.2米球磨机筒体钻孔问题。县变压器厂采用6道不同拉管模成形为刀口扁管,缩小了变压器整体体积,提高了散热能力。
1972年到1976年间,县化肥厂对造气、碳化、压缩、精炼、合成和锅炉等工段进行了50多项革新和改造,取得明显增产和节能效果。如对碳化主塔四进四出改为八进八出,碳化工艺一次分离改为二次分离,减少氨气挥发;对供热和供气采用分段供气和“高风压、大蒸气、中炭层、短循环”的供热方式,对合成余热气体进行回收利用,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量。
1972年,县塑料厂自制出扁丝拉丝机。橡胶厂开发拖拉机轮胎、人力车外胎及橡胶平板等10多个新产品。
1978年,县眼镜厂试制成1250倍生物光学显微镜。县衡器厂制成自动字盘秤,最大称量5公斤,最小分度10克,精度1/500。并制成公制戥秤和木杆秤点钻眼器。
1978年,县商业机械厂自行设计DD—300型堆垛机和SX—300型吊机用于仓库堆垛和装卸物品。乌衣米厂自制3米长环式扒谷机。中心粮站利用南瓜丝灯光诱杀粮仓害虫。公路站利用旧汽车底盘和东风20匹柴油机自制压路机。
1979年,县酒厂试验用氟化钠代替硫酸或苯甲酸钠根除制曲中的毛霉,使糖化力由原来的6000单位提高到7640单位,生产酒精的用曲量由原来的6%降到3%;利用废锅炉设计制成半枣核形酒精蒸煮锅,连续蒸煮,提高效率,降低了煤耗;开发出“一级白酒”、“醉翁大曲”、“醉翁特液”和“醉翁特曲”等新品种。县低压电器厂该年试制成300W/220V喷气电熨斗,产品填补了国内家用电器的空白。县光学仪器厂(原眼镜厂)开发出50至1250倍生物显微镜。
1980年,县橡胶厂试制成硬度达25V~100V,具有耐酸、碱、热、油的橡胶辊筒。县粮食局推广小麦趁热入库密封储藏技术,解决了小麦储藏的病害问题。
1982年,县低压电器厂研究出了1000W自动喷汽调温电熨斗。
1983年,县草制品工艺厂自行完成研制提花草席花板的设计技术,填补了国内这方面设计的空白。乌衣五金厂开始生产高强度聚脂圆铜漆包线。
1984年,县工艺美术厂改造真空镀铝制镜机,使之增加了涤纶薄膜真空镀铝的功能。市三八布厂自行设计制造花边切布样机,提高工效15至20倍。
1984年,县化肥厂完成万吨合成氨技改项目,当年产量达9196吨。
农林牧渔方面1956年,孙照林在滁城北门鱼池进行鲤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1958年,全县开展土壤普查工作,初步摸清土地资源情况,并开始试验示范改良低产田土壤。
1964年,县渔场对鲢鱼人工催产取得成功。
1972年,沙河渔场对鳙鱼进行一年两次人工催产成功。城西、沙河和乌衣渔场利用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培育珍珠,但以后只有乌衣渔场坚持下来。
1975年以来,旱田改水田的面积逐年扩大,到70年代后期,全县常年水稻面积扩大到35万亩,并逐年改造冬沤田为种麦或种油菜,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制,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复种指数,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1976年,林业部门在本地25年生的水杉树上采集425克种子,1977年育苗试验成功,成活率达96%,当年培育出6755株水杉实生苗。
1979年,琅琊林场开展林区人工挂巢引益鸟试验,防治松毛虫,效果显著。
1980年,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1986年完成,摸清了全县各类土壤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土壤状况开展科学施肥,推广微肥应用。
1983年,三官乡邓坝村利用2.4亩稻田进行养鱼获得成功。1985年,全市10个乡镇发展稻田养鱼1776亩。
1985年,水利部门对全市水库堤坝白蚁危害进行调查,发现有白蚁危害的45座,沿河圩堤有白蚁危害的16公里,通过药剂防治和灌浆加固,消除了隐患。
1986年,全县8个乡镇3个国营渔场池塘养蟹121亩,平均亩产成蟹25公斤。
1987年,南谯乡石马养蟹场利用网箱进行人工繁殖蟹苗培育,取得成功。
医疗卫生方面1968年,滁县发生流行性脑膜炎,中医收治313例,患者全部康愈。
1975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采用“九二O”治疗宫颈糜烂,有效率达99.3%。该科1979年使用本院自制的雷佛奴耳膜腔注射液,引产2067例,其中中期妊娠85%,晚孕15%,成功率达99.6%。
1975年,章广医院利用垂盆草治疗腹蛇咬伤,效果明显。
1978年,丰乐医院采用绿膏药主治湿瘘、湿气疔及无名肿毒,疗效显著。
80年代,市防疫站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编码鉴定系统,初步建立了《快带纸片测酶技术编码鉴定肠细菌》,简化了鉴定程序,提高了鉴定率。
二、获奖项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发明成果丰硕,仅1978至1987年,全市就有36项科技成果在地区、省和国家获得鉴定通过或取得奖励。
获国家及省厅级奖的科技成果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厂化育苗工艺市水产研究所所长赵乃刚和副所长包祥生共同研究完成。1981年8月通过省级鉴定,198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奖;同年,获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博览会金牌奖。
人工招引大山雀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应用研究1982年,由地区森防站主持在本区6县(市)23个林场同时进行研究,市森防站、琅琊山林场为主要参加研究单位。1985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获省科技进步荣誉奖。
人工招引大山雀防治松毛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生物防治措施。人工招引可使林间鸟数量增加1.89倍,防治成本核算0.07元/亩,而其它防治需成本1.19元/亩。该成果已在全区和省内外推广应用。
推广麦田化学除草该项目由滁州市植检、植保站完成。1984年,仅化除一项,就使小麦增产600万公斤,节省劳动日60万个。1985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获省厅推广二等奖。
稀播壮秧推广应用由市农业局农业股会同地区农牧渔业局农业科及天长等五县农业局共同完成。1984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获省厅推广三等奖。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自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87年推广面积达到80%以上,获省农业厅推广三等奖。
碳铵化肥深施技术的应用由市农业局会同地区农科所、地区农业局土肥站及天长等6县农业局共同研制完成,提高化肥利用率30%,1982年12月通过鉴定,获省推广三等奖。
甘蓝型油菜的推广由县农业局科教股会同地区农业局农业科和全区其他6县农业局(所)共同完成,1982年12月通过鉴定,获省厅推广三等奖。甘蓝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增产20~30%。
应用综合技术改造沤水田由县农业局会同其他县共7个单位共同研制完成,1982年12月通过鉴定,获省厅三等奖。
半自动彩色印节机市色织厂刘格平主持设计、研制。1987年获地区第三届“五小”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获省“五小”科技发明成果二等奖。
通过省地鉴定的科技成果稻麦两熟播种绿肥培肥增产效果研究由担子乡农科站会同地区农科所、定远县炉桥乡农科站、全椒县农科所等共同研制成功,1985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
TW—300B型自动调温电熨斗。由市家用电器厂研制完成。1985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属省内先进水平。
圆筒形橡胶护弦由市橡胶厂研制完成,用于大型轮船停靠码头时作缓冲保护,要求高强度、耐冲击。1987年3月通过省级鉴定。
提花喷印巾被新工艺由滁州市毛巾厂研制完成。该工艺改革传统印染工艺,在提花织品上采用喷印,使产品色泽鲜艳,美观大方,为巾被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1987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
铝杆秤钻星机由市衡器厂研制完成。用于铝杆秤加工,解决了钻星工艺的难关。1987年8月通过省级鉴定。
P10N型铝合金杆秤由市杆秤厂研制完成,它一改木杆秤的落后面貌,适合于机械化生产,1987年8月通过省级鉴定。
丁晴缓冲圈、丁晴投梭结由市纺织配件厂研制完成。用丁晴代替皮革生产配件,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性能。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
NTT80/200型电热毯由市家用电器厂研制完成。1985年9月通过地区级鉴定。
Y系列电机由市电机厂研制完成。该电机比原τ、τ0、τ02系列电机节能,社会效益好。1986年11月通过地区级鉴定。
38°低度大曲酒市酿酒总厂研制完成。1986年7月通过地区级鉴定。
电镀自动生产线由市低压电器厂研制完成。采用此生产线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稳定了电镀质量。1987年7月通过地区级鉴定。
BJZ无功补偿屏由乌衣低压电器厂研制完成。该技术可提高功率因数到90%以上,改善了用电户的配电质量。1987年9月通过地区级鉴定。
获1978年全区科学大会成果奖项目人工海水培育蟹苗在乌衣渔场与赵乃刚共同研制的基础上,由滁县水产试验场、地区水产局、省水产站等单位继续联合研制。1977年小试成功,进入中试阶段。
网箱养鱼一条龙由城西渔场网箱养鱼组完成,从亲鱼培养到鱼苗养成商品出售,利用天然饵料,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获技术推广二等奖。
乳牛饲养夺取牛乳高产的综合技术由乳牛场畜牧组完成。采用中草药治牛病,增强乳牛体质。获病牛场变健牛场奖。
水稻三化螟测报技术的研究由县测报站完成。通过多年工作分析研究,提出了新的测报方法,已在生产中应用。
山芋槎越冬做种由珠龙公社农科站完成。
针阔混交林放养松毛虫试验由琅琊山林场完成,初步找出松树和阔叶树混交能控制松毛虫的原因,主要与鸟类较多有关。
移动式立卧两用X线防护柜由县医院放射科完成,既具有X线防护效果,又可前后左右转动,并可卧立两用。
乳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由乳牛场畜牧组完成。提高乳牛的发情期受胎率。1978年授精成功率为63.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科技推广冷冻精液三等奖。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由县植保站会同地区植保站协作组、地区农科所共同完成。研究白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提出了防治措施。
棉花小苗带土移栽由滁东公社农科站完成。已经采用。
杂交稻大面积制种高产由县农业局种子站完成。1978年全县种植3000多亩,平均亩产40.98公斤。
泥豆种植和利用由县科委和沙河公社农科站完成。
避水浆涂水泥酒精发酵池由县酒厂林福义等人完成。防漏防腐,节约钢材65吨,挥发酸可控制在0.254以下,出酒率稳定。县酒厂建新厂时采用此技术节约资金6.5万元,节约维修费用1500元。
锥形除渣器由县造纸厂初试完成,提高尾浆质量,减少流失,使用效果好。
手扶拖拉机链轨装置由县农机厂完成。牵引力由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带、轮式两用,扩大手扶拖拉机应用范围。
SJT100/10型电子变压器1985年,市变压器厂开发生产。获地区级新产品节能奖,行署1985年新产品开发一等奖。附: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厂化育苗工艺简况
中华绒螯蟹人工放养是一项新兴的水产专业。为了解决天然蟹苗不足,1974年,乌衣渔场在赵乃刚的主持下,开展人工海水培育蟹苗研究,1977年,小试成功。同年8月,又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半咸水育成蟹苗试验。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0年,该项试验迁往新建成的县水产研究所继续进行,由研究所所长赵乃刚和副所长包祥生共同承担研究工作。1981年8月,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98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水产研究所人工半咸水育蟹苗成功之后,又开始实验河蟹育苗模拟工厂化生产的设计和操作工艺,也获成功。现已形成一套工厂化闭合系统河蟹育苗的技术。
1987年,人工半咸水及其工厂化育苗已推广到11省(市)自治区及本省15个蟹苗场。
三、著作论文
在滁或外地的滁州籍人氏,或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或从事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著述颇丰,现将能征集到的著作、论文列表如下:
滁州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著作一览表

滁州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论文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