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滁城医院
滁城基督教医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英国传教士在滁城创办基督教会,其间英籍传教士路光邦和洪道明常用西药给教徒治疗疮毒、红眼等简易外科病,颇受欢迎,吸引不少人登门求医。光绪二十七年春,教会在滁城东门建立诊所,美国医学士师顾德任院长。清宣统二年(1910年)滁城基督医院新屋(滁城仓巷10号)落成,改称基督医院。医院共有480平方米一幢二层楼房,设有内外科、门诊室、药房和一个简易手术室,有病床40张(高铺20张,供富人住院;地铺20张,供穷人住院),后发展到60张病床;有医生3名,护士4名。民国8年(1919年)秋,师顾德提宋德全为院长兼医生。医院通常日门诊30余人次。为了扩充教会势力,有时出诊到农村。民国13年师顾德离滁返美,宋德全将医院交给侯伯峰管理,自己另办私人医院。民国16年春,奉军驻滁,基督医院改为临时伤兵医院,由王伟三任院长。民国19年因战乱医院停办。
德全医院民国13年(1924年)夏,宋德全在滁城鲜鱼巷口开办第一家私人西医院。民国20年迁到东大街(今东大邮电分局处),民国27年日军侵滁后关闭。民国29年在杨家巷重新开业。新中国建立之后,于1951年全院捐献给滁县人民政府。该医院规模:有一幢三层小楼和6间平房,设有门诊、病房、开刀房和药房;病床20张。宋德全任院长兼医生,医务人员7人。可做一般的外科手术,能自制生理盐水及部分外用药。妇产科可接生及处理一般性难产。宋德全在滁城组织学术讲座,开办五年制讲习班,自编教材自授课,使不少学员成为滁县城乡的医务骨干。
敬之医院王敬之于民国15年(1926年)在滁城中心街(今人民电影院处)开办,后停业。
南桥医院民国19年(1930年)王敬之与王幼山合办。设病床20张,主治外科,内、儿及妇科病也能治疗。民国34年医院迁至东大街(东大街邮电分局处),学徒2名。新中国建立后王敬之积极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曾任中医院副院长。
民生医院徐月岩于民国20年(1931年)开办,地址在滁城张士古大楼(今滁州市酒厂处)。医院设内、外科及妇产科。有简易病床5张,后增加到20张。
仲儒医院蔡仲儒在“德全医院”学习,满师后在滁城菜市巷开办。有学徒2名,设内、外科和妇科。后因蔡离滁而停业。民国34年(1945年)在北门(今北门文化站对面)重新开业,恢复原来科室。
民康医院徐柱南在滁城东门口开办,以内科为主,兼治其他小伤小病。
滁县卫生院民国29年(1940年),在张士古大楼(今酒厂处)建立。余力任院长。有医生2名、护士1名、助产士1名、学徒2名。县政府派会计1名。有房屋10余间,设内、外、妇等科。日门诊20人次左右。医院经费由县政府拨给,职工实行工资制。同年9月,县长龚玺揆任命宋德全为县卫生院名誉院长。民国31年余力调出,宋德全正式任院长,医院迁至原基督医院院址(今地委大院西侧)。院内设传达室、挂号室、门诊室(内、外科室)、手术室、药房和药库。有病房4间,病床12张,日门诊30至40人次。民国34年医院迁至天王庙(东大街市委对面)。王殿奎任院长。只有病床3张,药品20余种,器械13种。滁县卫生院属丁等卫生院,其编制:院长兼主任医师1名、医师1名、护士3名、公共卫生护士1名、助产士1名、药剂士1名、检验士1名、检验员1名、卫生稽查1名、事务员1名、勤杂2名、厨夫1名。卫生经费中:经常费4.37万元(法币,下同),临时费19万元,合计23.37万元,占民国35年滁县财政总经费的0.26%。滁城解放停办。
滁州市人民医院民国38年(1949年)1月滁城解放,同年2月,县政府设立机关卫生所,1950年2月,机关卫生所改为县卫生院,院址在县人民政府对面住宅院内,汪精一任院长。有行管人员1人,医护人员5人,勤杂人员1人;设综合观察病床10张。卫生院负责全县卫生行政、医疗、防疫等工作。1956年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滁县卫生院改为蚌埠专区第三人民医院,不久更名为县中心医院。原卫生院缩编为滁县机关公费医疗门诊部,1958年与滁县中心医院合并。1961年恢复滁县专区,中心医院解体,住院部收归专区,门诊部留给滁县。同年8月,门诊部与中医院合并,定名为县人民医院,住院部设在西大街。1962年与中医院分开,单独为县人民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与县防疫站、县保健所合并组成县卫生防治院革命委员会。1971年撤销县防治院革委会,成立县人民医院革委会;同年撤销县人民医院革委会,恢复县人民医院。1984年县人民医院改名为市人民医院。到1987年,全院职工209人,其中医护人员166人。医护人员中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和主管55人,医师及其他各类初级人员104人。
市人民医院自1950年建院到1971年,都是利用旧民房和部队旧房改建为门诊室和病房。开始只有小瓦房8间,以后不断增多业务用房。1972年新建内科楼933.2平方米。1973年新建外科和妇科楼1039.9平方米。1975年建门诊楼1465.8平方米。1983年建老干部病房楼710平方米。1984年新建食堂和办公楼。到1987年,市人民医院建房总面积1.07万平方米,其中医院用房4901平方米。院部坐落在滁城西大街20号。
市人民医院初建时只设一般性综合门诊和观察病床。1950年设门诊室、住院室和供应室。1952年设化验室。1953年增设妇产科、外科和手术室。1956年设针灸科。1957年增设X光室。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分工愈来愈细,收治病种范围扩大,科室设备逐年增多。到1987年,计设有办公室、人秘股、总务股、财会股(财会、挂号、收费、住院收费处)、医务股(病案、统计、图书)、护理部、内科(门诊和住院)、内二科(老干部病房)、外科(门诊、住院和换药室)、妇产科(门诊、住院和人流室)、门诊传染科、小儿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门诊和住院)、针灸科、推拿科、理疗科、中西药房(住院药房)及药库、放射科(透视和摄片室)、化验室(临床化验、生化、放免、细菌)、超声室(A、B超)、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脑流血图室、激光室、胃镜室、耳针室、手术室、制剂室、急诊室、供应室(洗衣房和消毒室)、中心被服室等。医疗设备有:X光机、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心脏急救监护仪、胃镜等。
滁州市中医院1952年11月,滁城建立滁县中医联合诊所,有21名职工,无病床。1956年2月,以中医联合诊所为基础联合其他三家诊所,组建滁县中西医联合医院,下设东关和北门两个门诊部。同年在滁城南小街(现在的地区歌舞团处)购买土地10亩,兴建住院部。有职工98人,设病床20张。1958年12月,滁县中西医联合医院改为滁县中医院,集体性质。医院设东关、北门、南桥、南门4个门诊部和南小街住院部。有职工108人,病床96张。1961年8月,中医院与县卫生院合并成立滁县人民医院,内设中医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医院解体,房屋变卖,人员下放。1970年5月,建立滁县城关镇医院,有中医内、外科及针灸科;西医内、儿科和口腔科;职工64人,西医病床20张。1984年8月,在城关镇医院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滁州市中医院,全民性质。1984年扩建29间医疗用房。1985年在中心街新建四层门诊楼一座。同时陆续添置现代化诊疗仪器,改变过去中医只靠“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的传统习惯。到1987年,中医院职工达78人,院内设办公室、人秘股、医务股(病案、统计、图书资料)、财会股(会计、挂号和收费);中医有内、外、妇、针灸、推拿、骨伤、皮肤、喉、眼、痔瘘等科;另有西医内、外、妇、儿、口腔等科。辅助科有心电图、超声波、放射、检验、生化、激光、中西药房和药库、炮制、煎药室、手术室、供应室、急救室、一病区、二病区、注射室等30多个科室。设病床60张。医院用房总面积2156平方米。现代化大中型医疗器械价值5.7万元。
滁县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隶属滁县地区卫生局,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综合医院。解放后于民国38年(1949年)3月始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1987年拥有职工532人,病床400张,医疗仪器128件(台),价值4万元,是滁县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院部坐落在滁城鼓楼街忠佑巷40号,门诊部设在环城路与南大街交叉处。全院共占地4.31万平方米。
滁县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隶属滁县地区卫生局,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综合医院。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医院,1975年9月移交给地区,改为滁县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经过10多年的建设,至1987年拥有职工331人,病床261张,价值500元以上的医疗仪器86件(台)。医院坐落在滁州市西大街73号,占地4.16万平方米。
滁县琅琊山铜矿职工医院全民所有制性质的综合医院,归矿部直接领导。1958年建医务室,1971年改称卫生所,1980年正式成立医院。1987年,有职工47人,病床50张,设内、外、骨科等10多个科室,医疗器械价值近10万元。院址在矿区内,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
滁县地区输血管理站1978年筹建,1979年9月正式成立。1980年12月第一次采血,1981年1月开始供血。站址在滁城新建路56号,有职工12人。
另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一医院驻滁城东郊东营房。
二、中心卫生院
新中国建立前,乌衣、沙河、章广等集镇有几家私人开设的诊所和座堂行医的药店。开展医疗项目只有中医内科常见病及外科疮痈肿毒之类小伤小病。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开始在农村创办公立或民办公助的区卫生所,药品和器械由国家调拨。到1956年,乌衣、沙河、珠龙、琅琊及皇甫5个区成立了卫生所。1957年行政区划变更,皇甫卫生所迁到章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卫生所与联合诊所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卫生院。1962年区、乡(镇)卫生院全部改为集体性质。1984年,市卫生局确定乌衣、沙河、章广和珠龙4个区级中心医院。逐步实现技术,设备、房屋和管理4项配套。
乌衣镇人民医院民国20年(1931年)钟天录在乌衣镇开办第一家农村西医诊所,带徒3名。民国26年唐让尧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回乌衣开业行医。在此前后,张西侯父子、黄人孚、王汉等都在乌衣镇行医。1952年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在乌衣成立卫生所。有职工6名,房屋11间。1956年3月乌衣镇中西医联合诊所合并,成立乌衣公社卫生院,后更名为乌衣医院。有22名职工,设门诊和住院两部。1966年增设妇产科、放射科和手术室。有29名职工。1969年夏,县革委会拨款1万元,在乌衣三岔路新建一幢14间房的住院部。1976年将门诊部改建乌衣镇人民医院,属集体性质;将住院部改为乌衣中心卫生院,属全民性质。两院共有职工25名。1984年3月,又将两院合并为乌衣镇人民医院,属全民性质。到1987年乌衣镇人民医院占地2540平方米,127间用房。有职工55名,病床35张。设有第一、第二门诊部和住院部。科室有内、外、妇、放射、检验和口腔等科。医疗器械有万能手术台、X光机、心电图机、干燥箱和恒温箱各1台、电冰箱和显微镜各1台。
章广人民医院民国21年(1932年)马国贞、马国平兄弟俩人在章广镇开中药店座堂行医,店号益寿堂。1950年部队转业的卫生员李加明在章广小马厂行医。1953年章广镇成立联合诊所,有草房3间,设诊断室和观察室,药品器械自筹。1956年皇甫区卫生所和章广联合诊所合并,成立皇甫卫生所。有职工8名,开展中西内、外、眼科及妇幼保健业务。1957年卫生所扩建,增盖草房7间,有13名职工。1958年改名为章广公社卫生院,同时在鸦窝、太平和元山3个大队设医疗点。1965年卫生院搬迁新址,占地30亩,医疗用房20间。1969年更名为滁县人民医院章广分院,技术力量、设备与管理都得到加强。1970年章广分院撤销,改名为章广人民医院,属全民性质。到1987年医院正式职工40名,病床47张。有内、外、妇、中医、口腔和眼科等。辅助科有检验、放射、制剂和中西药房等。医疗设备基本配套。医院占地2362平方米,110间用房。
沙河中心医院1952年4月在沙河北大街建卫生所,有房屋3间,职工3名。1953年秋增购药品和设备,同时买房屋5间。1956年成立联合诊所,设内、外和中医科及化验室。有职工8名。1958年联合诊所改名为沙河公社医院。次年派3名医生在草王、金牛和三官建立3个大队医疗点。1961年医院设置简易病床收住病人。同年恢复沙河医院,为区级中心医院。1962年分中、西两个门诊部,职工15人。1963年中西医两门诊部合并,部分人员下放。1965年又恢复沙河中心医院。1967年医院在县半农半医卫校内开设住院部。1976年7月,上海新华医院医疗队进驻沙河中心医院,增建手术室和外科病房。到1987年医院占地面积3058平方米,用房130间。设内、外、妇、中医、口腔、眼科、放射及化验等科室。病床50张。职工46人。医疗设备有X光机、综合手术床、心电图机、显微镜、超声波仪等现代化医疗器械。
珠龙中心医院1952年6月成立珠龙区卫生所;1955年10月成立珠龙中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1月两所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卫生院。有房屋11间,病床4张,职工11名。1970年医院迁址珠龙东街,有房屋50间,职工27人。1974年更名为珠龙中心医院。到1987年医院占地1038平方米,有病床35张,职工27人;设有内、外、妇、中医、口腔和五官等科。辅助科有放射、化验、手术室等。设备有X光机、显微镜、牙科治疗床、手术床、产床、电冰箱、恒温箱、干燥箱等大中型器械。
三、卫生院、所、室
联合诊所1952年11月,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滁城中心街5号成立第一个集体性质的中医联合诊所,租用6间平房作门诊。参加联合诊所的有21人。每人交15万元(旧人民币)作修建和购买药品及其它经费,带来的药品和器械都折价为诊所基金。同时选出正副主任主持正常行政和业务工作。1953年1月滁城成立联合医院,有33人参加。同年农村小镇相继组建联合诊所,到年底全县成立20个联合诊所。1955年发展到25个。1956年2月滁城的中医联合诊所、利群诊所、中医联济诊所、滁县联合医院联合组成滁县中西医联合医院。黄泥的同庆联合诊所和黄泥联合诊所合并,乌衣新中联合诊所和中医联合诊所合并。1956年全县诊所有从业人员231人(中医79人,西医108人,学员34人,行管11人),个体医生8人(中医3人,西医5人)。联合诊所为集体单位,经济自负盈亏。人员工资按投资多少和技术高低评定,按业务收入增减。诊所内的人权、财权和管理权都由集体决定。1958年,联合诊所相继改为公社卫生院。
乡卫生院1958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提出大办乡村卫生院,只用半个月时间,全县各公社均以联合诊所为基础成立公社卫生院。1974年嘉山县的张浦营公社划归滁县管辖,增设张浦营公社卫生院。1983年全部改名为乡卫生院。到1985年,全市各乡卫生院计有医疗用房6370平方米,职工宿舍3150平方米。科室设置逐步完善。50年代乡医院只有内科和中医,少数设有外科。70年代,大部分设有外科和妇产科。到1987年,各乡卫生院均增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化验室、X光室、手术室、注射室、门诊部、住院部、药房和药库等。1987年乡卫生院有(集体)17处,计有职工20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3人;病床287张。
合作医疗室1969年初首先在大王乡创办。其后,全县各公社都相继建立。23个公社170个大队中,计有社办合作医疗室83个,社队联办医疗室19个,大队办医疗室68个。各医疗室配备2至3名赤脚医生,其中一名女医生,负责新法接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赤脚医生由群众推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经大队审查,公社批准。赤脚医生的报酬与大队干部一样靠工分。另从医疗室补助5至10元的生活费。到1978年,全县有赤脚医生329人,其中女医生143人。1980年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室基本解体,少数成为大队卫生室(所),大部分人在农村个体行医。仅有担子乡万桥村、滁东乡宋郢村两个村级合作医疗室坚持未散。到1987年各村重新建立村卫生室,计174处。
四、厂(场)、校医务室
从1953年起,较大的国营、集体企业,各中学校和较大的小学校,逐步建立起医务室。1985年统计,全市有医务室(所)40个,卫生技术人员82人。到1987年全市有医务室(所)52个,卫生技术人员117人。
1987年滁州市中心、乡卫生院基本情况表

1949~1987年滁州市卫生机构、病床及人员情况表

附:伪政府医院
滁县县立卫生院民国27年(1938年)伪政府在张士古大楼(现酒厂处)建立县立卫生院。日籍院长司田。有日籍护士、日籍司药、医生及雇员若干。有房屋14间,未设病床,只有内外科门诊。民国29年初,该院迁到蚌埠扩建“江南产业病院”。同年省民政厅来电通知滁县建立诊疗所,并拨款4467元(储备券)。后又接卫生处来电,将滁县诊疗所改为滁县卫生院。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