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存
仓库新中国建立前,滁县东关外有中国银行储存抵押粮食的仓库1座,计16间,容量125万公斤。1949年,由人民政权接管。
新中国建立后,乌衣、沙河区站代管逃亡地主民房62间,作储粮使用,容量115万公斤;同时县粮食局在滁城西门购置平房37间代作仓库。1950年,成立县建仓委员会,先后在东关建简易仓3座,容量150万公斤;滁城、乌衣、沙河等地建露天仓12座,容量300万公斤;珠龙、大柳、皇甫建草房仓库52间,容量80万公斤,全县计有仓库容量770万公斤。
1954年省粮食厅投资兴建北关苏式仓库8幢,容量1750万公斤,2年竣工。1955年建立储备仓,容量1250万公斤;同期,各基层粮站自建草仓,容量1035万公斤。1956年,省粮食厅投资兴建乌衣红山苏式仓库6幢,容量1500万公斤。1958年投资5.81万元,在基层15个粮站新建无折席露天囤581座,1959年全县新增粮食仓库容量72.5万公斤。1963年腰铺分站拆除露天仓(容量50万公斤),扩建改造为砖瓦结构仓库10间。1964年全县新增粮食仓库容量50万公斤。
1970年8月根据“备战、备荒”,“藏粮于民”的方针,全县大力推广“土圆仓”。1972年投资9880元,全县建简易水泥晒场2470平方米。是年新增粮食仓库容量100万公斤。1973年后每年都新建一批粮食仓库,最多为1974年,新增仓库容量400万公斤。1975年8月中旬,境内遭遇特大洪水,清流河沿岸多处决口,乌衣镇西粮站各仓库和乌衣米厂厂房相继漫水86.5至108厘米,使100多万公斤粮食被困,17.5万公斤粮食受潮。县粮食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抢救,使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次洪水,共冲倒“土圆仓”13处,损失粮食3.18万公斤,油脂100公斤,绿肥种籽800公斤。1976年5月撤销镇西粮站在红山粮站扩建100万公斤的简易仓1幢。
1979年后,粮食连年丰收,库存量增大,除采取“露天仓”存粮外,陆续增建新仓,并全面检修加固老仓。至1985年,全市仓库总虚容量11725万公斤;全市库存粮食15355.5万公斤,其中:露天囤768处,储粮6765.5万公斤。
库存量民国23年(1934年)7月,滁县人口16万人,按人均储备3斗的要求,全县应储备48024.6石,但实储量仅为600石。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末全县粮食库存量2056.5万公斤。1956年末粮食库存量3177万公斤,食用植物油库存5091.5万公斤。1960年末因连续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全县粮食库存减少到616万公斤,食用植物油库存489万公斤。1961年后回升。1965年末全县粮食库存17388.5万公斤,食用植物油25017.5万公斤。1968年末粮食库存2488万公斤,食用植物油4453万公斤。1978年末粮食库存2681.5万公斤,食用植物油6295万公斤。1987年末粮食库存13456.5万公斤,食用植物油298万公斤。
粮食保管新中国建立之初,粮食保管主要是“防虫、防潮、防鼠”。,其主要办法有:空仓消毒(石灰、硫黄、菸叶兑水土法防治)、铺设垫底物、捕捉仓鼠、翻晒防霉等,均为人工操作。
1955年4月,全省推广亳州经验,开展“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活动,县内开展评比鉴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定:凡储150万公斤以上的粮仓配2名以上保管员,储粮500万公斤以上配防化员,严格执行“三天一小查,七天一大查”的查粮查仓制度。1956年实现乌衣、沙河、珠龙、章广4个“四无粮站”和22个“四无分站”。
60年代,主要以物理机械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物理机械防治主要是利用粮食的物理性质,采用通风、摊晒、翻晒、风淌等方法,达到散发粮温、降低水份,除虫去杂,抑制、防治霉菌的传播和感染,确保储粮安全。使用主要物理器具有温度计、热敏电阻、快速水份测定器、电容式水份测定器等。1960年,全县仓容量6075万公斤,全部实现“四无”,成为“四无粮仓”县,获得蚌埠专区嘉奖。同期,实现“四无社仓”6座,库容量300万公斤。
70年代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机械防治为辅。化学药剂防治是用有毒的化学药剂消灭储粮害虫。用于实仓熏蒸粮食防虫的药剂有:臭甲烷、氯化苦、磷化锌、磷化铝片、磷化钙、二硫化碳等,或用于空仓消毒。喷雾防虫的有:可湿性“666”、“666”粉剂(已禁用)、敌百虫、敌敌涕水溶剂、敌敌畏乳剂、高丙体“666”烟剂等。1977年,为帮助社队保管好储备粮,组织115人次到21个公社144个大队推广“露天泥麦堆”,召开现场会42次,参观人数1952人,全县1181个生产队实行泥麦堆保管麦种249.5万公斤,占全县生产队总数72%以上。同期推行塑料薄膜粮堆,开展“三低”(低温、低氧、低药)密封保粮办法。此后,至80年代逐步普及低氧、低温、低毒防治。1980年全县有24个站库实现为“四无仓库”,容量5600万公斤。1981年全县实现“四无粮站”占总数的92.3%;“四无仓库”容量6150万公斤,占总仓容量的98.6%。以后,每年“四无粮仓”都在90%以上。
二、调运
民国25年(1936年),滁县有余粮64.30万石,民国35年有余粮22.09万石。民国36年有余粮27.87万石。民国37年5至10月,南京的国民政府败退,利用滁县交通便利,由安徽省田赋粮食管理处储运处驻滁拨交军粮,其中驻滁“五四”粮库,旬拨交额9000大包;“七八”粮库旬拨交额7000大包。
新中国建立后,粮食由国家统管,调运工作按照“全面安排,统一调拨”、“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进行。1950年全县粮食除自供外,余粮集中县直属仓库接收储管,是年,组织小车500余辆,毛驴100余条的运输粮队,接收定远县稻谷47.2万公斤,蚌埠稻麦26.45万公斤,上解调运安庆、浦口、徐州、宿县、临淮关、砀山等地。1953年1月起,实行月度粮食调度汇编统一计划,调整流向,克服滥运倒运,提高运输率。1955年5月接收油脂公司业务后,县内粮油调运委托县运输公司进行。是年,调运外省、县粮食3558.6万公斤。同期,在乌衣设立粮食中转站,利用河埠、铁路之便,代转全椒、来安、定远三县粮食。80年代初,县粮食局成立汽车队,由委托运输逐步实现以自运为主。1980年以来,因开展粮油议购议销经营业务,先后与北京、上海、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横向经济联系,1985年粮油调运量由1980年7756万公斤增至11231万公斤。
1987年全市粮食调运量平价调入1564.9万公斤,平价调出5346.7万公斤。议价调入106.6万公斤,议价调出89.17万公斤。
1949~1987年滁州市粮食产、购、销情况表

1949~1987年滁州市油料产、购、销实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