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管理机构
新中国建立前,滁县有出口商品而无专营出口机构。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供销社、土产公司,接上级任务,组织收购、调运、与上级社、公司结算。
1962年4月成立“安徽省对外贸易局滁县专区对外贸易公司办事处”,专营对外贸易。办事处编制4人,地址设滁城西大街36号县供销社办公室。1971年改为“滁县外贸小组”,直属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1976年改为“滁县对外贸易公司”,编制扩至16人。1976年7月成立“滁县对外贸易局”,“滁县对外贸易公司”同时存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地址在车站路24号(地区外贸局办公大楼)。1984年3月改为“滁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同时挂“对外贸易公司”的牌子,仍然是政企合一单位。
二、物资出口
新中国建立前,滁县的滁菊、桔梗、明党、柴胡、紫丹参等中药材和苎麻、大豆等农副产品,即在香港享有盛誉。据民国8年(1919年)史料记载,当年由滁县运到天津、济南、南京等口岸苎麻3860担、豆油3600担、高梁3400石、小麦2.28万石、皮花2400担。
新中国建立后,初有县供销社、县土产公司兼营外贸业务。1962年外贸机构设立后,由外贸负责向外出口农副畜产品。1977年以前收购的出口物资有水产、土产和畜产计40多个品种,年收购总值通常在40至50万元之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拓宽外贸资源进出渠道,当年出口收购总值突破百万元大关。出口产品亦逐步转向工业产品和工艺品加工,如玉雕、画席、蔺草席、本草席、服装、浴巾、塑料编织袋、塑料布鞋、色织布等。
1978年从日本引进蔺草种植,发展草席生产,至1985年8年间,计出口蔺草席30.3万张,出口额121万余元。
1978至1985年8年间,外贸收购出口商品总值2735.15万元。年均341.64万元,1985年达635.38万元。
1987年,出口商品销至23个国家和地区,即:美国、加拿大、东德、苏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约旦、日本、英国、瑞土、法国、瑞典、丹麦、意大利、比利时、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罗马尼亚、伊拉克、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港澳地区,创汇1800万美元。
三、物资进口
1978年后,先后有17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外国友人、外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来滁考察农业、工业,建立商贸关系,引进技术设备。至1987年,进口设备有提花织席机、蔺草编织机、吹塑薄膜制袋机、地膜机、渔网编织机等。
1978~1987年滁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一览表

附:土特名产选介
滁菊又名甘菊、山茶菊、琅琊菊。清光绪年间,列为贡品,所以,又称滁贡菊。南京药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将滁菊列为全国四大名菊(滁菊、亳菊、徽菊、杭菊)之一。
滁菊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花蕊金黄,叶绿清秀,香气清雅,被誉为“金心玉瓣,翠蒂名香”,为小菊花珍品,早在汉、唐时期,每逢九九重阳节,人们将糯米和滁菊花酿成酒,名为“菊花酒”,故有“避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之诗句;有人还用绿豆粉和干菊花搅拌在一起,做成别有风味的“菊花糕”。当地人还有食春菊嫩苗和热炒菊花苗的习俗。
滁菊,味甘,性微寒,含有大量菊甙、黄铜素、维生素B1、挥发油等物质。对人体中的结核杆菌起抑制作用,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抗炎能力,具有疏风散热、明目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及高血压等病症,在药用菊花中最负盛名。据《现代实用中药》一书记载:安徽滁州产者最清凉,不苦不甜、白菊中以此为最良。
滁菊初时仅产于滁西北大柳山区一带,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因滁地处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稳定,阳光充足,土地肥沃,宜于菊花生长,随逐年繁殖,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民国7年(1918年),已在城西、花山、施集、梅铺等地大面积种植。民国27年,农民胡金楼迁居全椒县复兴集,滁菊随之引至全椒,总产量超过滁县。民国34年,滁县的滁菊总产量仅有250公斤。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支持发展滁菊生产,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产量连年上升。1953年种植面积达591亩,总产1.775万公斤,单产30公斤。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种植面积再度减少。80年代初,实行科学种菊,培育出高产品种“新滁菊”,单产达150公斤,年产量均在5万公斤以上。
1980年,滁州制药厂研制成冲剂“滁州菊花晶”,保持滁菊特有的色香味及药物性能。投放市场,受到国内外客户欢迎。1987年,滁州菊花晶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不久又荣获国家医药局优质产品、全国中成药健康杯优秀产品称号,全国百病克星大赛铜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苎麻清朝,由黄山潜山两地农民逃荒来滁,携带麻根,开始种植苎麻。据清光绪《滁州志》:滁州麻类,以苎麻为最盛。主要产地的施集乡的施集、孙岗、曹山村,花山乡的花山村,珠龙乡的清流村,李集乡的庙张村等地。施集、孙岗村的种植面积最大。
苎麻为麻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株高2米左右,最高近3米。叶形如桑,但较桑叶为大,有主脉三条,叶背和茎全部灰色。苎麻的繁殖多采用分根移栽法。60年代中后期,推行种子繁殖、脚麻移栽、压条扦插等多种栽培方法。品种有黄麻、青麻、江西白三种。黄麻皮厚,株高,根系适中,产量高;青麻、江西白皮薄根粗,顶头呈红色,产量低,后逐年被淘汰。苎麻可供纺制渔网和造纸,作绳打捆用。
苎麻种植面积民国年间最多约2000亩左右。抗日战争时期,减少到1000余亩。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积极鼓励苎麻生产。1958年,在花山、施集两地建立留种基地200亩,除解决本县发展麻地需要外,多余部分麻种支地援凤阳、嘉山、定远、天长等县。但以后因销路不畅,种植面积缩小。1976年,全县有苎麻520亩,总产量801担。1979年,又降至301亩,总产197担。1984年后恢复增长,至1987年,种植面积达1.52万亩,平均亩产76公斤,总产量1146吨。
孟洼花生产于章广镇孟洼队。该队地处山岗坡地,多细砂土壤,群众称为“香灰土”,宜种花生。全队有耕地近500亩,40%左右播种花生。
孟洼花生双仁果多,壳薄粒饱,大小均匀,生仁色泽鲜明,油脂高,口味香。产品畅销于省内外。50年代中期,波兰、捷克等国家,曾从该队引进这一品种。
乌衣大蒜又称三蒜。以其含蒜素高,辣味浓郁而久负盛名。有“宴客必有蒜,无蒜饭不香”之说。滁河十二圩盛产大蒜,古来即以乌衣为集散地,每逢产蒜季节,四方商贾咸来洽购。
新中国建立后的80年代大蒜的产量逐年增长。为便于储藏销运,近来生产蒜苗罐、蒜头罐、蒜头蒜苗混装罐。后又采用新的科学工艺提炼,精制成“蒜片”。乌衣大蒜产品已畅销山东、河北、东北等省,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施集春茶产于滁州市西南山区施集乡上姚李队。民国时期即负盛名。有余老目毛子家在黄草洼板栗园种茶树80棵,树高2米多。1958年人民政府于施集建茶场,从皖南祁门、休宁、歙县等地引进茶种,进行大面积培植。1972年产量达到数千公斤。1974年全国广交会上,施集春茶获“香高味浓后劲大、板栗香、回味甜”的美誉。
施集春茶主要品种有炒青、烘青、花茶,以炒青绿茶为优。色泽翠绿,汤色碧清透明,略带熟板栗香,耐冲泡,滋味醇而爽口。
施集春茶品质风味独特,色香味形皆优,与产地自然环境有关。该地地形复杂,丘岗林立,海拔100至400米。成片林较多,以针阔叶林为主,光照较弱,漫射光多,空气湿度大,有机肥资源丰富。在云滋雾润之中,茶树芽壮叶肥,叶质柔嫩。茶叶萌发,正是栗树花盛开季节,花香熏染,致使施集春茶具有独特的板栗香味。
琅琊酥糖明末,滁州民间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通称“面糖”。清初,有秦、尤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进行改制而成,故称为“秦尤酥糖”。后一位董姓师傅又将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将糯米稀骨多层次与面糖折叠,谓之“董糖”。
1955年,县食品厂进一步改进配料,选用纯白芝麻、精白砂糖、富强粉、麦芽糖等精心加工,产品呈乳白色,形似螺旋体,骨薄如纸,香甜松酥,冲泡即饮,有滋阴补血之功能,以年产9.5万公斤投入市场,供不应求。选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为商标,定名为琅琊酥糖。1980年被评为安徽省名细糕点。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选为“毛主席纪念堂”礼品部的特制礼品,畅销北京,远销欧美、亚非等国家。
醉翁特曲始创于1978年。属浓香型大曲酒。袭传统糟坊调酒陈方,采用现代独特工艺酿制而成。酒液清澈透明,窖香浓郁,酒质绵甜甘冽,回味余香悠久,1985年获地区白酒评比优质第一名,省第三届白酒评比优质产品。
张浦营麻油又名“小磨麻油”。唐天宝年间,列为贡品。
麻油以境内皮薄含油量高的芝麻为原料,经小磨碾碎,放锅中加水,葫芦揣晃,水上撇油。油质纯,香味浓。至明、清时期,张浦营的油磨、油碾有百余盘。新中国建立后,麻油生产继续发展。至80年代初,乡、村、户办小磨麻油加工厂有30余家。1984年,张浦营小磨麻油出口加工厂以电动代替人工操作,年产麻油达200吨,以丰乐亭为商标,销往南京、上海、常州、合肥等地,并出口海外。
滁州竹篮又称州篮。始产于清道光年间。以境内山区盛产的外皮青翠、质地坚韧、纤维细长、富有弹性的淡、元竹为原料,经过30多道工序,精巧编织而成。造型新颖,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产品有提篮、腰篮、元宝篮、“猫叹气”等10余种。曾出口日本、美国及西欧等国家。
蔺草画席滁州市草制品工艺厂加工生产。1965年从福建省引进席草种植,1979年从日本引进蔺草。1985年成立市蔺草研究所,开办了5家草席加工厂,形成了种植、编织、销售成套产销系列。采用锦纶和维纶作经线,精制成各种规格和图案的产品。有榻榻米席、提花席、枕席、沙发席、旅游席等。用蔺草织成的画席,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和日本荻原株式会社天豪有限公司达成长期贸易交往协议,每年约生产10万多条,向日本出口。
沙河镰刀又名“葫芦镰刀”、“明口镰刀”、“小脚刀”。始创于清朝末年,身怀祖传锻工绝技的铁匠杨继赞自山东流落到滁州沙河集定居后,开起镰刀铺。因其所制镰刀厚薄均匀,刀刃锋利,钢质坚硬,久用不炸,博得境内外农民的喜爱。1958年,镰刀铺并入沙河镰刀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以葫芦牌明口镰刀为商标,最高年产达60万把,安徽省镰刀名牌产品。1986年获部优产品称号。产品畅销苏、鲁、豫、赣等省地。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