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个体与私营商业
新中国建立前,除官营盐局外,主要为私营商业。
津浦铁路贯通后,在境内设张八岭(民国21年由滁县划属嘉山县)、沙河、滁县、乌衣站,为与全椒、来安、定远、肥东四县接壤地周边地区、20多个乡集农副土产转运地和日用工业品的集散地,商业兴盛。民国8年(1919年)由上海、天津两口岸直入滁州的外国货即有煤油3600箱、红白糖3100包、布2800疋,各种外国货300件。同一时期,由滁县输出到天津、济南、南京等口岸的高梁3400石、小麦2.28万石、米1.1万石、黄豆9570石、豆油3600担。
民国20至23年,滁县成立商会,下设布业、南货业、京广货、卷烟业、药业、药材业、粮食业、盐业、木业、柴炭业等16个同业公会,会员387户、雇工1275人。主要商业规模为:
南货共49家。经营桂圆、黑枣、红白糖、糕点食品、调味品及“五洋”杂货等。其中资金雄厚的章三益、宝祥、骆正泰3家,分别雇佣固定职工12至20人,都是批零兼营,前店后坊。
布店13家。其中批发兼营的大户有4家;即陶子铸开设的裕升祥、陈仲明开设的德昌和、金雪生开设的美伦、张静禹开设的源茂和后期朱希柏开设的源泰。分别有雇工8至12人,有专人常驻外埠,了解行情组织进货。
粮食业和药材业。计有105家粮行分布在滁城四门。全行业雇工总数327人,是全县商业户雇工最多的行业。小西门的贺泰丰,东关外的贾春和,大西门的姜道记和北门的姚增记粮行,都有人常住在外,往来于无锡、常州、上海、蚌埠、济南、徐州等地,了解行情,联络生意。大户粮行都是前店后坊,加工与门市结合,自运与代购并行;常囤粮食数百石,看行情起落决定吞吐,每走一票货3至5条船或1至2火车皮。
中药材是滁州的名产,盛产滁菊、明党参、沙参、丹参、太子参、茵陈、桔梗、芫花、大戟、玉竹、黄精、柴胡、蜈蚣、威灵仙、仙鹤草等100余种。解放前年收购35万公斤、产值4.1亿元(旧币)。每年春秋两季,陆寿记、黄鼎康、马庆丰等几家药材行,都分别有上海、苏州、杭州、济南等地客商,住行收购,集中运销到广州、天津、香港等地。
猪、牛行。解放前夕,滁县有猪行25家、牛行3家、驴行8家,集中在北门外牛市和东门外遵阳街团结巷(原名猪市巷)。章广、施集、曲亭、大柳、乌衣、沙河、珠龙等集镇也有猪牛行。滁城的猪、牛行售主有来自定远、凤阳和嘉山等地的农民,购主有来自苏南、镇江、无锡、常州等地的商贩。每批运销耕牛或菜牛数10头。
饮食服务业。计有旅馆13家,雇工30人;饭馆32家,雇工163人;理发20家,雇工92人;浴室3家,雇工78人。理发和浴室行业劳资双方大都来自江苏扬州,六合一带,通称扬州帮。浴室、饭馆、旅馆的职工均无工资,仅有分得服务小帐钱,顾客赏赐的微薄收入。
民国26年,全县私营商业发展到59个行业,781家股东店,从业人员2938人,其中雇工1463人,资本额96.31万元(旧币)。
民国28年日本商家在四牌楼附近开设三井洋行和道源公司,垄断粮食、食盐和其它日用品的经营,使一批行业商店倒闭。
至解放前夕,全县尚存商业、饮食服务业、小手工业、小作坊1318户,其中粮食行、柴草行、油行、烟酒行、药材行、麻行,盐行以及猪、牛、驴行和鸡、鸭行、鱼行等计233家,纯商户250家。
1950至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尚处于初建阶段,商业市场主要是私营,社会商品零售额的经营比重私营商业三年分别占97.45%、75.93%和51.03%。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国家实行对粮、油、棉统购统销。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南货、百货、烟酒、陶瓷、茶叶、文具、新药、中药、照相、茶馆等10个行业231户474人进入公私合营,接着城关23个行业、522户、825人,乌衣19个行业、242户、277人,沙河6个行业、97户、130人,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1957年,全县商业有1694户、2148人,全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计过渡到国营公司的33户、99人,公私合营的297户、405人,加入合作店组的1364户、1644人。398户肩挑手提,溜街串巷收废换旧的小贩,则分别安排从事经销、代销或代购。至此,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基本消亡。
1961至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城乡个体经济一度重新发展到1011户,但不久又减少。“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体商贩大部分停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开放,个体工商户再次发展。至1987年底,全市城乡个体商业户(含饮食服务业)达4999户、14189人,资金360万元,年营业额4803.3万元,其中农村集镇2035户,资金184.6万元,年营业额2502.7万元。
二、供销合作商业
民国21年,滁县创建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县联社),社址在滁城东大街。在县联社下,各区有区联社,乡镇或自然村设合作互助组和信用合作社、供销部、运销部,分别经营日用杂货,粮食购销和办理信贷。县联社正副主任、指导员,都是在芜湖合作干校受过农村工作专业训练结业分配来的。其他工作人员分别是聘用或雇佣。刘春先为县联社首任主任。全县有互助社128个,社员8691人,29487股。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侵滁,县、区、乡合作社均遭破坏。
民国28年,滁县城乡出现两个互相对峙的合作社:一个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以大柳乡为中心的合作社,一是盘踞滁城的伪合作社。
大柳军民合作社。民国28年,盘踞滁城的侵华日军,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大柳、曲亭、兴珠,清流、庙山、花山、施集、常山、孤山、陡岗、杨家饭店和全椒县的马厂、定远县的界牌等十几个乡集十多万抗日军民所需的日用工业品、医药和文化用品匮乏,特别是食盐紧缺。中共滁县县委派孙云到大柳乡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抗日军民反封锁,组织成立军民运盐合作社,号召群众入股,每股股金2元,自愿参加,定期分红兑现。群众积极入社,踊跃参加运盐、运货。
伪合作社。民国28年,伪合作社滁县联络站翻译吴友芝拼凑十几个乡保长,成立滁县合作社,社址设在南大街209号原银行仓库,推举商会会长章村客为理事长、联络站派日本人相羽为指导员,强迫居民入股。紧俏供应品以配给为名,诈取民财;同时压价收购棉、麻等战略物资,供给日伪军。
解放后,滁城机关干部和手工业工人联合成立滁县工农合作社,设滁城中心街和东门2个门市部,经营油盐、棉布、日杂等生活必需品。1950年上半年,之后,乌衣、沙河、大王营、十三里店、珠龙、施集、章广等7个乡集成立供销合作社。原县工农合作社改为县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全县7个乡集合作社和西门、西方寺2家机米厂。总人数干部79人,工人48人,自有资金1.7万元。
1950年冬,县总社合并到专区供销合作社,设供销经理部。1951年复由专区社分出,恢复县供销合作社。
1958年5月,县供销社与县商业局合并,城关、乌衣2镇设经营处。乌衣、章广、珠龙、滁东、花山、施集、琅琊、沙河8个人民公社的基层社,分设大王、官山、腰铺、陡岗、曲亭、大柳、大柳羊场、李集、孙岗、杨饭店、常山、太平、马厂、花山、山林、黄圩、汪郢、担子等24个分部。1960年10月,城关、乌衣、沙河、珠龙、章广、施集、花山、滁东、琅琊、城郊等10个经营处和供销部改为人民公社商业科。供销社的企业性质、管理方式、人员、资金,均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
1961年9月,贯彻中央“商业四十条”,供销社从县商业局中划出,恢复旧制。根据经营区划,成立9个基层供销社,8个供销部,36个分销部,4个收购站和城关、农村2家货栈。
1969年秋,县供销社再度合并到县商业局。
1971年再次调整,所有制性质再次由集体转为全民。
1976年9月,供销社与县商业局再次分立,恢复县供销合作社。1983年改为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87年市供销社联合社下辖土产日杂、农资、棉麻、回收、贸易等5家公司22个基层供销社。供销系统有干部、职工1873人,固定资产原值760.3万元,净值68.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30.8万元;商品零售额5229万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32%。供销网点374个,遍布城乡。年销售额7536.5万元,供销合作社成为活跃滁州农村市场,沟通城乡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国营商业
民国38年(1949年)1月滁城解放后,专区在滁城中心街鲜鱼巷口开设贸易公司,经营粮食、油盐、棉布等,是为国营商业的开始。
1950年,相继成立百货、土产、粮食、盐业等公司和供销合作社。1951年,成立花纱布支公司,同时成立烟酒专卖公司。1953年,相继成立油脂公司、食品公司、煤建公司、木材公司和石油供应小组。次年,石油供应小组扩大为石油公司。
1955年,成立畜产公司。粮食公司改为县粮食局。
1956年,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后成立蚌埠专区,专区级公司迁往蚌埠,原在滁县的各公司改为县公司。其中花纱布公司改为纺织品公司,油脂公司并入县粮食局,撤销土产公司,增设蔬菜公司、贸易公司、综合福利公司和农村产品采购局、农副产品收购局,在城郊、乌衣、沙河、珠龙、施集、章广等地设采购点。以后迭经调整。至1959年7月,全县国营公司供销社商业机构由1950年9个发展到199个,职工人数由122人发展到552人。
1961年,供销社由县商业局分出,撤销公社商业科,恢复基层供销社和商业系统专业公司。60至70年代中期,县国营商业一直处于低潮。
1978年后,商业管理体制、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开放,搞活的政策,原属计划的国家统管派购物资和计划商品逐步放开,实行双轨制,发展横向联系,搞活市场,有力地支持了乡镇工业的发展。至1987年,市商业局下属有百货、糖烟酒、食品、蔬菜和饮食服务5个国营公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