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州得清流、滁河的水上通航,连接大江南北。南宋时辛弃疾知滁州,兴商铺旅店,广招四方客商,“流逋四来,商旅毕集”。
明代,蚕桑盛而纺织兴。兼以诸山药材俯拾即是,“携筐以入山,虚而往,实而归”,“殷商巨贾捆而适四方”,商业更兴。明万历《滁阳志》载:永乐元年(1403年),滁州(本州析全椒、来安)征酒税、商税及摊银税计银5037锭3贯1150文,是全椒(银1200锭6贯225文)、来安(银119锭3贯430文)两县征税合计的2.2倍;弘治元年(1488年)征税银7958锭5贯731文,为全、来两县征税合计数的2.8倍(明初商税30取1,酒税百分取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官修《滁州志》的费用“不支公款一钱,用活字排印,则地方粮食,药材两行抽捐者也”。由此可见当时商业之兴盛。
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洋货”开始入滁,日本“洋布”,英美“洋烟”、“洋火”、“洋油”、“洋烛”、“洋胰子”(肥皂)等接踵而至,“五洋”商店相继兴起。
外国货大量倾销,遭到滁县旅外学生的反对,民国14年(1925年)暑假期间,滁县首次爆发抵制日货运动。旅外学生成立抵制日货检查组,分别在城乡市场查禁日货。
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沦陷,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又受内战影响,商业发展仍然不快。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同时,对私营商业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6年实现了对私营商业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以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市场体系。
1978年以后,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发展速度显著提高。1987年全市商业经营单位3132家,从业人员10446人,农产品收购1034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1830万元,与1979年比较,经营单位增加2541家,从业人员增加7672人,农产品收购额增加765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772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