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洪武初,并清流县、全椒县和来安县入滁州,本地民籍户4143,人口22177;外郡寄籍及军职官吏户249,人口2446。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全椒、来安已析置,尚有户1716,人口9275。洪武二十年后一段时期,朱元璋曾数次迁徙浙西和山西百姓到滁州及和州等地。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年),滁州旱灾和疫病相继,百姓饿病死者不计其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十六日大雨,洪水暴溢,淹死近千人。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军攻滁,统治者驱民众与起义军抗战,死伤数千人,百姓多外逃。
清咸丰八年(1858年),李世忠驱百姓挖城壕,民夫多被杀。次年,李世忠在滁州及附近县清野,纵兵抢粮、焚屋。严冬之时,百姓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滁州境内,人烟稀少达4年之久。同治三年(1864年),李世忠部遣散,外逃百姓陆续返乡,但已十不存三、四。外地人在此时大量迁滁,其中以光州(今河南南部、淮河上游一带)、安庆人为多。移民开荒织布,生存繁衍,人口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本州在保甲册男女共70305丁。
民国以后,滁县人口增长较快。民国21年(1932年),滁县人口已达160032人。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滁县城,居民未及逃离的大多惨遭杀害,自西大桥到小西门一带,伏尸纵横。民国38年9月,滁县人口为32487户,139910人。
1951年,滁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流散外地的滁县人纷纷回归,分得土地,参加生产,农业户较1950年增长了9.8%。1956年,工矿企业发展,工人增多,加之干部、军官家属从农村集中城市里来,非农业户较1955年增加了9.8%。
1954年,滁县人口出生率进入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高峰。这次人口生育高峰持续到1958年。
1958年,大炼钢铁,专员公署从外县抽调1.13万人到滁城炼钢铁。其中,全椒县4500人,炳辉县(今天长县)3800人,来安县3000人。同年,滁县支援新疆建设453人,翌年又支援新疆建设203人。
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因饥饿等非正常死亡2.5万余人。
1962年,工厂精减职工,城镇压缩人口,全县一年减少吃商品粮人口6881人。其中,改口粮自给菜农625人。同年7至12月,农村接收安置上海落户居民123户,463人。1962年,滁县出生人口13339人,人口出生率高达66.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91‰,进入新中国建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
1963至1966年,上海市和滁县城镇居民、职工下放本县农村落户104户,3907人。
1968至1977年,滁县共动员11届7583名城镇中学毕业生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并接收安置上海、南京等地下放学生3381人。1970至1980年,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被招生、招工回到城镇。
1984年,乌衣镇和沙河镇招引农民进镇自理口粮从事第三产业。截止1987年,乌衣镇进镇农民785户,3519人;沙河镇进镇农民672户,1469人。
1949~1987年滁州市人口变动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